暑熱即盛夏時的熱氣,屬中醫學「六淫」之一。
《周禮·天官·凌人》載:「夏,頒冰,掌事。」
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亦記載:「暑氣盛,王以冰頒賜,則主為之。」說的是古代帝王夏天賞賜冰塊給群臣以清暑。
唐朝詩人韋應物亦著有《冰賦》詩一首,其中就有:「睹頒冰之適至,喜煩暑之暫清」得佳句。
元朝詩人成廷珪著有《夏月過萬蓬庵》詩:「愛汝東庵暑氣薄,解衣盤礴坐莓苔。一林綠竹盡可數,五月白蓮猶未開。捉塵談禪知獨往,買魚沽酒待重來。滄江日落山更好,且放輕舟緩緩回。」
《水滸傳》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中描寫店家賣茅柴白酒,這種劣質酒是對市沽薄酒的特稱,眾軍看見了,便問那漢子道:「你桶裡是什麼東西?」那漢子應道:「是白酒。」眾軍商量道:「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吃?也解暑氣。」這裡所說的「白酒」不是現在的「白酒」,而類似今天常見的米酒、清酒之類,用以解渴清暑。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也描寫:「會享受的人,屋裡放上冰箱,院內搭起涼棚,他就會不受到暑氣的侵襲。」
暑天清暑熱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不然的話,人們被暑溼熱氣襲擾,就會中暑,主要表現為頭暈、胸悶、心悸、面色潮紅、皮膚灼熱、體溫升高等,用「清暑益氣湯」清暑熱是不錯的選擇。
在清暑益氣的古代方劑中,有兩個同名的「清暑益氣湯」,作用大體相同,但方劑的來源、組成、功效有所不同。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有哪些異同。
此方是治療暑傷氣津證的代表方劑,由西洋參5克,石斛15克,麥冬9克,黃連3克,竹葉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等藥物組成。有歌訣曰:「清暑益氣西洋參,竹葉知草與荷梗;麥冬米斛連瓜翠,暑熱傷津此方能。」凡暑熱季節,臨床上出現了以身熱多汗、心煩口渴、體倦少氣、脈虛數等為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服法: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此方適用於暑熱氣津兩傷證,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的功效,凡暑熱季節,臨床上出現了以身熱多汗、心煩口渴、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等為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臨床上還常用於治療小兒夏季熱屬於氣津不足者。方中以西洋參益氣生津,養陰清熱,合西瓜翠衣清熱解暑,共為君藥;荷梗解暑清熱、理氣寬胸;石斛、麥冬助西洋參養陰生津,共為臣藥;黃連瀉火,以助清熱祛暑之力;知母滋陰瀉火;竹葉清熱除煩,共為佐藥;甘草、粳米益胃和中,為使,諸藥共奏清暑熱、益氣陰之功。本方清暑熱與益氣陰並施。清暑熱以袪邪,益氣陰以扶正。方中藥物大概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清熱解暑的,如西瓜翠衣、荷梗、黃連、知母、淡竹葉,另一部分是益氣生津的,如西洋參、石斛、麥冬、甘草、粳米。
運用此方以體倦少氣,口渴汗多,脈虛數為辯證要點。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評論此方時說:「暑傷氣陰,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手而效。」
此方加減法:老年人夏季熱,多屬氣陰不足,再受暑熱耗氣傷津和挾溼的影響,可加沙參、麥冬、青蒿、地骨皮等;若暑熱盛者,可加石膏、六一散、金銀花等以增強清暑解熱之力;津傷口渴甚者,加生地、天花粉、玄參等以養陰生津;汗多不止者,可加浮小麥、糯稻根等以收斂止汗。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該方劑對神經、內分泌功能及水、電解質平衡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對心、腦等重要器官有強大的保護作用,因此該方劑具有強大的提高耐缺氧、抗氧化、抗炎作用,對於中暑應有肯定的治療作用。但對於嚴重中暑,特別是已並發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必須配合西醫的液體療法以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失衡,同時應配合物理降溫,以及降顱壓、改善微循環等現代醫學療法,不可單獨依靠該方劑治療。能飲水者,一定大量飲水,以防腎功能衰竭。另外中醫認為,方中的荷梗能解暑解熱、理氣化溼,粳米補氣健脾、除煩止渴、止瀉痢,西瓜翠衣清熱解渴利尿,均對中暑有明顯的治療作用,但現代醫學對其治療機理尚未全面研究。
注意:本方有滋膩養陰之品,故暑病夾溼而見苔膩者不可用本方,以防滋膩斂邪。
炎炎長夏,溼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睏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溼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天暑溼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用「清暑益氣湯」治之。
此方由黃芪、蒼朮、升麻各6克,人參、炒神曲、橘皮、白朮各3克,麥冬、當歸身、炙甘草各2克,青皮1.5克,黃柏2克等12味藥物組成,上藥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具有清暑益氣、除溼健脾的功效,用於治療平素氣虛又受暑溼,症見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睏倦、不思飲食、胸滿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等。.暑邪幹衛,故身熱自汗,方以黃耆甘溫補之為君;人參、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溼;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溼也;溼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以炒神曲、青皮消食快氣;以黃柏瀉熱而滋火;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滋陰而益肺氣為佐,共奏清暑益氣、除溼健脾之功。
李東垣以「暑傷元氣」、「暑必挾溼」立論,制「清暑益氣湯」治體虛而傷於暑溼者,全方攻補兼施,標本並治,氣血雙治,營衛同調,清暑益氣有很好的療效。
此方加減法:中滿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參;口咽幹者,加幹葛;汗少者,黃耆減五分;心下痞者,少加黃連。
這兩方同名,均有清暑益氣的作用,主治暑病兼氣虛之證。但《溫熱經緯》之清暑益氣湯於清暑益氣之外,方中配以養陰藥石斛、麥冬,故側重在養陰生津,宜於暑熱傷津耗氣之證。而《脾胃論》之清暑益氣湯清暑生津之力稍遜,但配炒神曲、白朮以健脾,蒼朮、澤瀉滲利燥溼,側重於健脾燥溼,適用於治療元氣本虛,傷於暑溼證。對這兩個同名方劑,在臨床應用上要有所區別,辨證施之。
<END>
本文由我刊徵稿發表,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能代表本刊觀點。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授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tcmrun。
本微信平臺長期徵稿,徵稿郵箱cjcmmxinmeiti@126.com,稿酬豐厚,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小編今天隆重介紹這款故宮聯名出品的--夏朵逸芸凍幹銀耳花果羹,故宮博物館同步在售。開水一衝,60秒就可以喝,還可以幹吃。
不用熬煮,只需要取一塊,放入杯中,開水一衝,濃稠潤滑。裡面還添加了花果,不僅在家裡,上班的時候也方便食用。入口甜而不膩、糯而不糠。點擊閱讀原文直接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