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谷田園:農耕文化教育助力科技農業大國振興

2020-12-14 中國經濟時報

   導語: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耕以育為魂!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之本,農耕教育建設更是關乎民生的大計,然而,農耕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已經逐漸成為現代青少年的知識盲區。

  漸行漸遠的農耕文化  青少年的知識盲區

  自古以來,農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大本能,而現在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孩子們從小在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長大,離土地越來越遠,不識五穀大豆,不認瓜果蔬菜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作文裡鬧出花生長在樹上的笑話也是比比皆是。正是因為缺少對農業知識的基本認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成了一句蒼白的諺語,對珍惜糧食的概念越來越模糊,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是農業大國,孩子們缺乏農耕教育,不識農耕,不懂農業,談何了解國情,參與新農村建設,國家農業人才隊伍的壯大更是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關於長大後最想從事的職業,有相關調查發現,演員、主持人、網紅、歌手在小學和初中生的職業取向中排名前三,而想當科學家、工程師的人數佔10%左右;愛好遊戲的學生佔49%,參與科技活動的學生有13%;而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接觸過農業,更別談未來從事農業了。

  農業教育方向轉業多  人才培養是一大挑戰

  不止是在少年時期對農業興致索然,即使高考選擇了農業方向的專業,但真正從事這一農業科研領域的人才還較少,畢業之後選擇考公務員或者轉業的大學生佔居多數。

  這樣的現狀跟農業就業環境和社會認知有一定關係。因為工作需要,經常需要下沉到條件落後的偏遠農村地區從事研究,對於當代年輕人而言,生活條件差是一大挑戰。此外,農業科研研究更是一項需要沉得住氣、耐心積澱的過程,對於剛出茅廬心態還稍顯浮躁的畢業生也是一種歷練。而在社會思想方面總感覺農業工作髒、累、苦,遠不及IT白領那麼高大上。出於種種原因,對農業滯後的認識以及現實客觀條件導致農業方向的人才稀少。

  農業研究是一項偉大的工作,它解決的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在今年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直播中深情呼籲更多「90後」年輕人投身農業。國家的農業未來更需要後浪們的奮起趕超。

  加強耕育文化普及  增加科農人才培養

  所以面臨這樣的現狀,提升民眾對農業正確認知非常必要,農耕教育更要從娃娃抓起,讓青少年兒童通過勞育參與農事活動、了解農業生產過程,提升對農業的興趣。因此,農業研學基地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它促進教育與農業的高度融合,為青少年提供農業科普實踐平臺,讓孩子們能近距離系統性了解農耕文化。

  目前國內相關平臺還較少,但值得慶幸的是國家層面不斷加強科技農業的發展,非常鼓勵學農創建工作的展開,出現了許多農業科技方向的創新企業,如上饒雲谷田園,規劃打造國內首家青少年農業研學基地,讓孩子們能近距離的感受科技農業的創新魅力!

  雲谷田園打造國內首家青少年農業研學基地

  雲谷田園研學基地項目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擁有1200多家星級標準床位,是中東部地區最大的封閉式農業綜合研學樓。充分利用周邊良好的環境和一流的配套設施打造安全、舒心的住宿條件;同時結合雲谷田園豐富的業態組合定製各類研學課程,為青少年研學群體打造多元化綜合研學基地!

  雲谷田園是上饒重點農文旅項目,斥資40億,佔地14000畝,八年紮根農業,致力於高端生態農產品的研發,項目集精品農業、生態旅遊、文化休閒、商業開發為一體,是中東地區規模最大、業態最豐富的現代農業生態小鎮。

  除了打造國內首家青少年農業研學基地,植物工廠是雲谷田園產業集群中的另一大亮點,傳統中草藥融入尖端科技,突破自然生長限量,現代智慧延續千年本草傳奇,培育本草國萃系列產品,如本草國萃金線蓮。本草國萃藏紅花,本草國萃霍山米斛等,目前培育生產的是金線蓮,秉承5大國萃標準,打造媲美野生的高品質金線蓮,為人類健康提供另一種思路,也為青少年研學提供了解中草藥文化的機會和平臺。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如何從農業大國走向真正意義上的科技農業強國,還要靠後浪們的奮勇直追,讓孩子們從小了解農耕知識,普及耕育文化建設,對培養未來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科技農業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雲谷田園官宣,上饒禮物本草國萃金線蓮天貓旗艦店雙12盛典!
    斥資44億、佔地14000畝,位於位於上饒市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內的「雲谷田農業生態小鎮」近日有新動作。  據了解,「雲谷田農業生態小鎮」一期業態,雲谷田園植物工廠,聯合中科院綱目精粹,科技賦能創新攻破金線蓮人工培育難題,成功培育出可以泡著喝的本草國萃。歷經數月醞釀,在團隊共同努力下,將在12月12日迎來品牌盛典。
  • 「中醫農業」+「耕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的「鄉風文明」內涵,就是要求認真對待鄉村發展歷程和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在農業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背景下,「中醫農業」與「耕育文化」有助於維護好國家、民族發展的基因,傳承和弘揚我國的中醫文化和農耕傳統文化,實現農業的生態發展和鄉村振興。
  • 清鎮市耀升農耕文化體驗園帶富村民助力鄉村振興
    貴陽網訊近年來,清鎮市耀升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努力推進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通過項目帶富村民,助力鄉村振興。 據介紹,耀升農耕文化體驗園位於清鎮市站街鎮破巖村,是清鎮市耀升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於2017年7月開始創建的一個綜合性農業園區,該園區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帶動了村內的貧困戶和殘疾人家庭共同發展,為50餘人創造了就業機會,並獲得園區內部機耕道道路硬化扶貧項目,讓園區整體形象及安全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 雲谷田園延續中醫本草文明 為國民健康助力
    導語:中草藥植物對人類身心健康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隨著疫情的嶄露頭角,以及國家對大健康產業的關注,中醫藥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中央政府不斷加強中醫藥行業的規範建設,旨在延續國粹文明,為健康中國助力。傳承中華本草使命 雲谷田園掀起綠色革命比如上饒雲谷田園,就是這樣一家企業。雲谷田園響應國家號召,以傳承發展中草藥文化為初心,進軍中草藥產業,聯合中科院、農科院,用尖端科技掀起一場綠色革命,拯救在大自然界中的珍稀本草。
  •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
    ,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充分發揮農事節慶教育價值,為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提供實踐課堂,農業農村部、教育部決定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中國農民豐收節作為新時代黨中央設立的重大節日,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不斷增強,逐漸成為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文化符號,是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的重要實踐形式。依託中國農民豐收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讓青少年感知民俗、追尋歷史、體驗農事、崇尚自然,對於樹立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提升品格修養、培養奮鬥精神等具有重要意義。
  • 淮安市科技局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助力鄉村振興
    融媒體記者 左文東 通訊員 朱小柱 王小青日前,市科技局聯合江蘇農村科技服務中心、南京農業大學淮安研究院共同舉辦「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升企業創新創業能力」培訓班。來自全市80餘家農業科技型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和骨幹企業負責人,駐淮高校院所有關涉農科技人員等120餘人參加培訓。長期以來,市科技局高度關注科技服務「三農」工作,瞄準「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兩大目標,以科技培訓為主要抓手,圍繞產業共性問題、農村現狀和農民需求,創新舉措,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科技培訓工作,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 劉斌:讓農耕文化教育成為錘鍊學生品質的重要方式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力爭用3到5年時間,打造一批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實踐教育活動品牌。
  • 政校合作助力鄉村振興!臨沂市農業農村局與臨沂科技職業學院籤訂...
    臨沂科技職業學院籌建組組長彭林東等籌建組領導班子成員陪同考察並對接,各處室責任人、教學單位臨時負責人參加對接會。彭林東指出,臨沂科技職業學院是臨沂人民自己的大學,成立之初就將「做強新農科」、助力鄉村振興作為重要辦學目標。學校在專業建設、師資遴選、實驗實訓配置等方面,突出臨沂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導向,成立了現代農業技術、動物醫學、園林設計等八個涉農專業群,與臨沂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全面對接。
  • 東莞開展農業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服務活動
    近日,2020年東莞農業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服務活動在東莞市現代農業科技園農業科普展示溫室舉行。 本次活動由市農業農村局主辦,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永忠、廣東農村研究院副院長萬忠等領導嘉賓以及來自全市各鎮街的休閒農業觀光點相關負責人、農資企業和農機企業代表等參加了本次活動。
  • 農業嘉年華景觀玻璃溫室如何設計建造、溫室大棚設計參考手冊
    農業嘉年華是指依託當地農業種植以及各類農業展示的現代農業綜合體。園區分為設綜合管理服務區、嘉年華主題場館區、創意農耕體驗區、浪漫花田風情區、智慧高效設施農業產業集聚區五大功能分區。嘉年華主題場館區,共建設六個主題場館,分別是蔬韻高科、汴州糧倉、花開盛世、扶正本草、果趣農樂、汴都水韻,打造一個集科技示範、休閒娛樂,會議會展、主題節慶、研學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主題場館,是整個園區的核心引爆項目。
  • 原創農耕繪本《我愛我的家鄉》在農交會上首發
    11月28日,中國農民豐收節推薦讀物、農耕文化原創少兒繪本《田野裡的自然歷史課——我愛我的家鄉》在第十八屆農交會中國鄉村文化振興高層論壇上舉行了首發儀式。儀式上,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中國農業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陳邦勳,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路偉,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黃非,上海交通大學周武忠共同為新書揭幕。
  • 雲谷田園:央視欄目組走進大容山,探尋深山裡的寶藏財富金線蓮
    為了不讓這一珍貴的藥草被湮滅,在國家大力發展中草藥文化的大背景下,啟動了拯救藥王的攻堅戰,脫離大自然環境,無需陽光和雨露,在封閉環境裡便可模擬出適合金線蓮生長的野生環境,這是上饒一家企業正在做的事情,這家企業就是雲谷田園。
  • 央視《每日農經》專題探秘金線蓮,雲谷田園用科技解鎖致富經
    其實企業與農戶的聯合是最好的一投資種植模式,一方面幫助當地農民實現收入增長,另一方面企業帶來科技創新,能大大提高金線蓮市場品質。在國家扶持中草藥產業的大背景下,湧現了許多優秀的企業如雲谷田園,它的建成不僅帶動了上饒當地的經濟增長,為當地人民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同時還實現了金線蓮種植技術瓶頸的突破,雲谷田園聯合中科院與農科院,通過高科技技術,在植物工廠裡達到了高品質、高價值的種植金線蓮。
  • 「發現農業之美」鳳凰網國際智庫行活動走進楊凌
    這裡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農業高新區;這裡是華夏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這裡是享譽世界的農業科技城;這裡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引領示範區;這裡,田園美景與農耕文化交相輝映,現代農業與特色產業相得益彰,已成為國內外獨樹一幟、宜居宜業的田園新城。
  • 清水縣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清水縣科學技術局立足全縣科技工作實際,緊扣「五個振興」要求,緊盯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鄉村振興科技工作管理。
  • 臨澧縣王化村:弘揚農耕文化 建設美麗鄉村
    臨澧太浮鎮王化村農耕文化現場。 紅網時刻7月7日訊(臨澧站記者 鄒明鑫)近日,臨澧縣太浮鎮王化村首屆農耕文化體驗活動開幕,吸引了不少群眾和遊客參與進來,感受美麗鄉村的傳統農事氛圍,體驗農耕文化。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農耕文化實踐教育有必要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力爭用3年到5年時間,打造一批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實踐教育活動品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在中華文明中佔有重要位置。農民豐收節,蘊含著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新的時代內涵,有助於喚醒人們對農耕文化的記憶,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對青少年健康成長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時下中小學生「五穀不分」的情況普遍存在,認不清農作物、搞不清其生長規律,對孩子成長看似影響不大,從長遠看卻是一種教育的缺失。
  • 中國是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未來農業發展之路在哪裡
    近萬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華夏民族開啟了農業發展的起源,建立了龐大的農業國家。如今,我國依舊是全球範圍中當之無愧的「農業大國」,但是卻很難成為「農業強國」,我們的農民朋友每日辛勤勞作,但是仍處於社會收入的底層。
  • 貴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助力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原標題:貴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助力鄉村振興成果豐碩   圍繞貴州重點發展的辣椒、茶葉、食用菌、蔬菜等12個農業特色產業,通過科研項目形式,由貴州省農科院產業專家牽頭
  • 傳承弘揚農耕文化雕塑
    裝糧人物雕塑,農耕人物雕塑,田園勞動人物雕塑農耕雕塑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對壘與融合從公元前3000千年開始,一直到公元15、16世紀止,人類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都是在這兩大世界的對立之中過來的,也就是說,在15世紀這個世界重要的分水嶺到來之前,人類的文明主要就是在遊牧世界和農耕銅雕世界的衝突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壯大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