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讓農耕文化教育成為錘鍊學生品質的重要方式

2020-12-14 教育信息速報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力爭用3到5年時間,打造一批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實踐教育活動品牌。通知提出,要遵循青少年學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統籌農耕文化教育教學資源,推動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推動中國農民豐收節成為農耕文化教育的常態化實踐載體,納入各級黨委政府豐收節慶工作重要內容。

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是新時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課題。拓展農耕文化教育教學資源,推動農耕文化實踐教育更多走進校園,讓青少年體驗農事、動手實踐,不僅可以培養其良好的勞動品質,還能使其在潛移默化中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不斷涵養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

時下中小學生「五穀不分」的情況普遍存在。一方面,現在的農村孩子很多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父輩們都不願意讓孩子參加農活。絕大部分孩子都沒有幹過農活,優秀勞動美德難以得到傳承。另一方面,縱觀當前不少學校、教師雖然重視學生的德育教學,但基本上都是從德育教學的管理方法出發,通過嚴格的管理約束學生的德育行為,或通過一定的說教,引導學生形成德育素養。學生很難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勞動價值和農耕思想。

筆者認為,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重視農耕文化教育,不只是因為它是我國優良的文化基礎,更是因為它是對孩子塑造良好品德的一種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基石的作用。

學生在勞動體驗中能感知勞動的價值。學生親自耕種,不僅能深入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體驗農耕的辛苦,成熟之後,嘗一嘗自己努力耕耘的成果,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感受到農村生活的質樸,在不斷參與,不斷體驗,不斷融合中提升能力,豐富生活。

學生在勞動體驗中能提升民族意識和勞動素養。雖然農耕時代漸行漸遠,農耕器物逐漸退出我們的生活,但是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博大精深的農耕文明和農耕智慧無疑是現代社會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像做糖果、包餃子、做湯圓、包混沌、包粽子、剪窗花、放花燈這些民俗勞動,學生在實踐中不僅能學到勞動技能,更能傳承其優秀的文化內涵。像做搓草繩、吊井水、餵禽畜、燒灶頭、洗菜、切菜等農家活,不僅讓學生在農耕勞動中感受勞動的辛苦,更能讓學生在體驗中提升安全意識和生活能力。

勞動教育走進課堂 走向田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從課堂走向博大寬廣的大自然,走向豐富多彩、生動的實踐,讓學生以最直接的方式去了解農業,了解在這裡生活的農民,去體驗學習課堂上接觸不到及體驗不到的東西,不僅能感受到農民的勤勞、智慧和勇敢,還能實踐中萌發創新的火花。

此外,加強學生農耕文化教育,還能讓學生養成勞動的習慣,摒棄懶惰的心理,崇尚節儉,珍惜勞動成果。同時讓孩子們看到社會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優良品質,讓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能夠珍惜現在,永懷感恩之心,做一個會學習會生活會感恩的好孩子。

總之,農耕文化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孩子當農民,更不是培養孩子如何使用農具。農耕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塑造品德,培養認知的教育。

【來源:湖南教育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絲路話語】讓農耕文化實踐教育走向常態化
    付 彪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布《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力爭用3-5年時間,打造一批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實踐教育活動品牌。
  • 農耕文化實踐教育有必要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力爭用3年到5年時間,打造一批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實踐教育活動品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在中華文明中佔有重要位置。農民豐收節,蘊含著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新的時代內涵,有助於喚醒人們對農耕文化的記憶,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對青少年健康成長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時下中小學生「五穀不分」的情況普遍存在,認不清農作物、搞不清其生長規律,對孩子成長看似影響不大,從長遠看卻是一種教育的缺失。
  •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
    一、重要意義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等理念深入人心,艱苦奮鬥、勤儉持家、重義守信等品質融入血脈,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各地各民族傳統農事節慶是農耕文化傳承發展提升的重要載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是鮮活的實踐教育資源。
  • 雲谷田園:農耕文化教育助力科技農業大國振興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之本,農耕教育建設更是關乎民生的大計,然而,農耕從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已經逐漸成為現代青少年的知識盲區。正是因為缺少對農業知識的基本認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成了一句蒼白的諺語,對珍惜糧食的概念越來越模糊,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是農業大國,孩子們缺乏農耕教育,不識農耕,不懂農業,談何了解國情,參與新農村建設,國家農業人才隊伍的壯大更是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 農民豐收節:弘揚農耕文化的重要一環
    在第一個一百年目標即將實現之際,來觀察兩年前設立的這一節日,我們會發現它不只是一個凝重的文化符號,它是弘揚農耕文化的重要一環。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這個節日,禮讚勤勞的中國農民,弘揚優秀的農耕文化,體現的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傳統農耕文明的交融。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 怎樣加強創業文化教育
    以創業精神文化為內核的創業文化,關注在向學生傳授創業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形成濃厚的自主創業氛圍,將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融入未來創業者的精神世界,養成創業品格。如果說創業教育的目的是「造事」,創業文化教育的目的則是「造勢」。基於此,中小學創業文化教育不能缺位。一旦缺位,高等教育以及繼續教育階段的創業教育就如同「空中樓閣」,缺乏堅實而廣泛的基礎。
  • 農耕文化主題雕塑 勞動人物的底蘊——製作農耕雕塑就找大美藝匠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吹古皮雕塑,打穀機雕塑,農耕文化雕塑,勞動人物雕像農耕人物雕像,耕種人民擺件,農耕雕塑,農耕民俗雕塑古代生活場景擺件,民俗小品雕塑,推石墨雕塑,壓糧雕塑傳統農耕場景雕塑,耕種雕塑,民俗文化雕塑,推磨壓糧雕塑
  • 體驗農事樂趣 品味農耕文化 這群大學生志願者攜手小學生共同成長
    紅網時刻長沙12月22日訊(記者 周昂 通訊員 王馨瑤)為讓更多的學生進一步體驗農事樂趣,品味農耕文化,增強勞動意識,12月20日上午,長沙市天心區暮雲街道新村陽光志願服務中心開展「耕耘樹藝,農耕與你」農耕文化體驗活動。此次活動與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小小菜農團隊聯合發起,吸引南塘小學34名小學生參加。
  • 多情的劉斌:一婚情斷史蘭芽,二婚找小20歲學生,三婚娶馬蓉閨蜜
    多情的劉斌:一婚情斷史蘭芽,二婚找小20歲學生,三婚娶馬蓉閨蜜"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納蘭性德這句詩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意思可為:如果人多情之後,那麼她的感情就不會很深,如今便很後悔早前的多情。
  • 國民教育體系將成為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重要通道——專訪教育部體...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時代發展,我國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方式正變得多元化,而教育系統將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與此同時,學校體育教學也將發生很大變化,體育競賽將成為帶動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手段。
  • 人民日報談「戰狼式」軍訓:讓孩子磨礪身體、錘鍊性格很重要
    扛圓木、衝水槍,以「戰狼式」訓練鍛鍊學生意志、培養團隊精神;登上艦船、深入軍營,在海風中受訓、在烈日下行軍……近期,一些地方開展的中學生軍訓,一改以往只有站軍姿、走正步的單調,增設了各種素質拓展項目,創造真實的困難情境,給學生們留下難忘的假期回憶。新生在軍訓。視覺中國 資料圖海無驚濤不壯闊,人無磨難少堅強。
  • 山西農大與萬榮縣共建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
    本報訊(記者李林霞)記者1月4日獲悉,山西農業大學與萬榮縣人民政府日前聯合舉辦共建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揭牌儀式,雙方攜手充分發揮農事節慶的教育價值,著力打造農耕文化教育的實踐課堂。
  • 王國生寄語鄂援藏幹部:鍛鍊黨性錘鍊品質磨練意志
    援藏幹部人才肩負著6000萬湖北人民的重託,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認識做好對口援藏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做好對口援藏工作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履行好崗位職責,不辜負中央的厚望、省委、省政府的重託和西藏廣大幹部群眾的期待。    王國生囑託援藏幹部人才要鍛鍊黨性、錘鍊品質、磨練意志。
  • 1000餘名學生到閬中市天宮鎮 感受農耕文化魅力
    近日,南充市實驗中學、廣安友誼中學實驗學校共1000餘名學生來到閬中市天宮鎮,開展農耕文化勞動實踐活動。當地有農耕文化博物館、菜園、素質拓展園等研學場所。其中,農耕文化博物館分農耕工具館、絲綢文化館、書房、鐵匠石匠鋪、農家廚房等12個展區,展出物品5000餘件,還有篾編、女紅、青瓦製作等傳統手工藝體驗項目,再現了川東北地區農村生產生活場景。研學活動中,學生們不僅觀看館內陳列的各類農耕工具,還參與體驗了古法榨油、製作玉米餅、種菜等農事活動。
  • 2020年央廣網教育峰會:湯姆客跨學科英語CEO劉斌
    12月3日,湯姆客跨學科英語CEO劉斌做客央廣網教育峰會訪談直播間。湯姆客跨學科英語CEO劉斌主持人:各位央廣網友大家好,這裡是2020央廣網教育峰會的直播間,今天我們邀請到的是湯姆客跨學科英語CEO劉斌,劉總您好,首先恭喜湯姆客跨學科英語榮獲「2020年度金牌教研團隊」,節目的開始請您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以及品牌的基本情況?
  • 繪本《我愛我的家鄉》向小讀者呈現傳統農耕文化
    整套繪本向小讀者們呈現了濃鬱的中國傳統農耕文化。據了解,農業農村部、教育部今年9月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農事節慶的教育價值,為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提供實踐課堂。
  • 劉斌任陝西省國資委黨委書記,王海鵬為主任人選
    劉斌任陝西省國資委黨委書記,王海鵬為主任人選 2020-10-28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磨礪意志品質,錘鍊過硬作風 山東警察學院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
    韓鋒表示,從今天開始,大家將正式開啟警務化生活模式,警察意識、忠誠意識、服從意識、紀律意識養成會成為同學們的第一必修課,並將貫穿於四年大學學習生活,甚至一生的職業生涯之中;這將為大家逐步完成由一名青年大學生向共和國預備警官的轉變,為今後進入公安機關,在紛繁複雜的社會考驗面前實現人生追求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他向同學們提出了幾點要求和希望。一是堅定理想信念,突出理論武裝,築牢忠誠警魂。
  • 「聲樂公開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劉斌:「激進感」方法的掌握
    劉斌教授表示,中外歌唱家之所以能發出優美動人的歌聲,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由於他們具有嚴謹科學的發聲方法做保障。今天的公開課就是要講在歌唱中如何正確用「勁」,建立起正確的發生概念,從而使大家獲得良好的歌唱狀態。激進是指一個人思想行為偏激進,在聲樂演唱中我們可以把它形象地理解為激情向上的一種情緒,也就是說唱歌要激動,聲音要流暢。」
  • 農耕研學寓教於樂 孩童下田體驗農活
    據了解,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等有關文件精神,以及自治區教育廳相關部署要求,充分做好青少年農事節慶教育,11月以來,南寧市民主路小學已組織在校師生到南寧多個農耕文化教育點,開展農耕教育研學系列活動。當天一早,在前往研學目的地的汽車上,二年三班的孩子們早已經熱情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