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青春北京 青春北京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
讓團團最期待的「賀歲檔」動畫電影
變成了「國慶檔」最期待
對,就是票房已過10億的《姜子牙》
然而上映後
觀眾的評論可以說是非常兩極分化
有人說它畫面精彩
立意深刻,發人深省
有人吐槽它劇情單薄
人物不夠立體,讓人昏昏欲睡
不論你對這部電影的預期與評價如何
「國漫崛起」這個話題再一次被推到了討論的焦點
中國動漫百年,國漫崛起了嗎?
輝煌
中國動漫起步於20世紀20年代,經歷過輝煌,也經歷過沉寂。
豐子愷作品《月上柳梢頭》。豐子愷先生的漫畫風格獨特,既有中國傳統的水墨韻味,也有飽含世間溫暖人情味。
赴日學習繪畫的豐子愷先生,受到竹久夢二水墨畫集的影響,開始創作水墨漫畫,自此開啟中國動漫百年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鐵扇公主》影片截圖,導演藉助孫悟空的鬥爭精神鼓舞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
1941年,從小就熱愛畫畫的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 、萬滌寰),創作出亞洲第一部有聲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日漫《鐵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塚治虫正是因為這部電影,成為了萬籟鳴的忠實粉絲,放棄學醫而走上了動畫創作的道路。
20世紀80年代,手塚治虫(右)拜會了他的偶像萬籟鳴(左),併合作了一張孫悟空與阿童木「合影」。手冢先生在臨走前,現場手繪了兩張阿童木像給萬籟鳴,祝願中日兩國永遠友好。
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中國動畫片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
《小蝌蚪找媽媽》
1960年,上美影廠推出了由特偉擔任導演的,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這部取材於齊白石的水墨名作《蛙聲十裡出山泉》的影片,獲得了第四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榮譽獎等多個國內外獎項。
《大鬧天宮》
1963年,萬籟鳴、唐澄聯合執導的《大鬧天宮》橫空出世。這部影片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影片斬獲百花獎、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四項大獎,並在44個國家放映,可以說是中國動畫史上的一座豐碑。
《哪吒鬧海》
1979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上映。白衣少年海邊自刎,削骨剃肉,還肉身於父母的片段,成為中國動畫史上最悲愴的一幕。
此後,更有極簡幽默的《三個和尚》、取材於敦煌壁畫的《九色鹿》、改編自明代神魔小說《平妖記》的《天書奇譚》、《黑貓警長》《葫蘆兄弟》《舒克和貝塔》等佳作頻出。
沉寂
20世紀80、90年代起,製作精良、創意獨特、質優價廉的外國動畫陸續登陸中國。在中國電影業整體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上美影廠不可避免地遭遇了陣痛。大批動畫人才出走導致創作斷層,上美及其代表的中國動漫在發展過程中陷入低谷。
1988年中國水墨動畫片的絕唱——全片無對白,只有悠揚古琴聲的《山水情》
正如前文提到的水墨動畫片,作為中國在動畫領域的創舉,產生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但巔峰之後,「中國學派」動畫發展遲緩,鮮有代表作品。
1995年,上美影廠與上海電視臺合併。1999年上映的《寶蓮燈》被視作「上美時代」的「餘暉」
儘管以上美影廠為代表的國漫有過多種嘗試,也產生過一些優秀的作品,但依然無法兼顧商業與藝術創作,沒能探索出一套成熟的工業模式,面對強大的對手,中國動漫漸漸沒落。
2015年上映的《汽車人總動員》
在整個行業人心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影響之下,加之分級制度尚未完善,打開電視、走進影院,銀幕上一度充斥著幼稚、山寨、粗製濫造甚至「辣眼睛」的動畫。
這背後一方面是缺少資金,投入產出不對等,導致的動畫人才流失。對於普通的動漫創作者而言,要首先解決生存的問題,否則談任何理想情懷都太過蒼白。「在《大聖歸來》出來之前,很多人都想走捷徑,儘量減少成本壓縮周期,能夠回本就是生存下去的王道。」《哪吒》導演餃子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提到,當時的動畫從業人員沒有其他出路,因為市場上還沒有高投入高匯報的「雙高」案例。
截至今年8月,《喜羊羊與灰太狼》共播出作品33部2513集,當下還在繼續製作中。《熊出沒》已上映的IP大電影多達九部,此外還有原定檔2020年上映的兩部。
另一方面是創作意識的落後。國漫產業的發展需要創作者的潛心創作,更有賴於成熟的電影工業水平和體系。市場上一些跟風之作,一味地模仿日本、歐美動漫,粗製濫造掙快錢。表面上看著是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但其內容畫風都有外國動漫的影子,讓人感到錯位。分級與審核制度的不完善,也讓不少動畫工作者創作更有深度的作品成為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還有不少人認為動漫只是給孩子看的,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態度,難以創作出來更豐富多樣的作品。
復興
2015年,一部歷時8年創作的《大聖歸來》吸引了眾多「自來水」為其宣傳。這部現象級影片帶來了不可思議的票房奇蹟的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動漫從業者。按《哪吒之魔童降世》導演餃子的說法,《哪吒》本來是做不下去的,「但《大聖歸來》給行業做了正面示範,認真做好作品,市場會認的。」
《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大護法》《中國唱詩班》《哪吒之魔童降世》《羅小黑戰記》等越來越多出色的國漫作品出現,點燃人們對國漫崛起的期望。
《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拿下近50億票房,成為2019年內地電影票房冠軍,中國內地影史票房總榜第二名。它與《白蛇:緣起》一同入選奧斯卡獎最佳動畫長片初選名單,極大地提振了國產動畫的士氣。
我們從這些作品中欣喜地發現,大環境正在變好。在線動畫平臺興起、泛二次元用戶規模不斷增長,一些新的漫畫平臺陸續出現,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動畫專業,更多公司也願意投入資金支持動畫項目,相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我國動畫產業發展和完善,他們身體力行地讓國漫崛起,或者說——復興。
《羅小黑戰記》的導演木頭在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談到國產動漫近年來創作生態的變化,他用了三個「越來越多」形容自身的感受:「越來越多人看到了,越來越多人願意看,越來越多人願意做這個行業。」
「越來越多」之外,國漫首先要講好故事,尤其是講好中國故事。在講好故事的基礎上,再運用現代技術去創造更多優秀作品。中華文化並非過去時,而是進行時。與時俱進,才能永葆生機。這需要創作者們沉下心,去尋找時代精神與民族氣質的契合點。好作品必然是植根於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才能與觀眾共振。一擁而上,浮躁跟風,收穫的不僅是商業上的失敗,更會損壞行業的口碑。
央視評中國動畫: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每當有熱門動畫電影出現,國漫崛起這個話題總會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不論是讚揚還是批評,這些觀點中包含的都是人們對「國漫崛起」熱切的期待。理性傾聽這些聲音,或許能為我們找到傳統精神的現代表達,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有益的經驗。
無論崛起與否,每一部用心的作品都值得我們尊重與欣賞。浪花湧來形成浪潮,期待浪潮褪去後,能給行業帶來持續的進步,能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好故事。
參考資料: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興衰記》,瞭望東方周刊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老了》,首席人物觀,殷萬妮
《這部小眾國漫,評分這麼高?》,光明日報,張菌菌
《大聖歸來》的國漫奇蹟何時再現,光明日報
《中國動漫百年,我們依舊年輕》,林帝浣
《致國漫:經歷八十一難,待你王者歸來》,烏鴉校尉
編 輯 | 張姮姮 校 審 | 王 琪
原標題:《一戰封神?百年國漫崛起了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