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醫這70年(第六十七集):鄧鐵濤——我是為中醫而生的人

2021-01-08 澎湃新聞
人民的醫生——我從醫這70年(第六十七集):鄧鐵濤——我是為中醫而生的人

2019-12-26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鄧鐵濤,首屆國醫大師。他曾說:「中醫學的前途有如萬裡雲天,遠大光明,我們的責任,任重而道遠。」他將畢生心血都奉獻給了他熱愛的中醫藥事業。

鄧鐵濤生於中醫世家,自幼目睹中醫藥能為人們解除疾苦,於是立志從醫。在80多年的醫學生涯中,鄧鐵濤融古貫今,提出五臟相關理論,開展一系列對現代中醫學發展有影響的研究。2003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鄧鐵濤受命擔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抗非典中醫專家組組長,他主張中醫藥治療早介入,臨床效果突出,得到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認可。

鄧鐵濤終其一生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奔走呼籲。在本集中,我們將共同緬懷這位國醫大師,去體會他與中醫藥事業的「一世情緣」。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人民的醫生——我從醫這70年(第六十七集):鄧鐵濤——我是為中醫而生的人》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為中醫而生的國醫大師!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2003年「非典」襲來,鄧老不僅去查房,指導一線醫務人員抗擊「非典」,支持援助香港,還奮筆上書,建議抗擊「非典」要發揮中醫藥的作用。而說起這些,他只是平淡地講,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這是我應該的擔當。在生命的最後他叮囑交黨費,始終不忘黨員身份,選定佩戴著國徽的照片作為遺照。
  • 國醫大師鄧鐵濤:中醫並非落後,而是超前了,所以西醫看不懂中醫
    中醫只是有意無意的騙子——魯迅。 在「廢中醫」的立場上,魯迅是直接的反對者,平心而論,魯迅確實點到了某些中醫的痛處,但是也難免有所偏頗,魯迅在「廢中醫」中,確實有一些私人恩怨,他自己也曾坦誠的說:其實大半是因為他們耽誤了我父親的病……
  • 新聞|海派中醫針灸名家李鼎教授從醫從教70年暨「家學、國學、國醫」國際學術研討會隆重舉辦
    、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協辦的「薪火傳承,繼往開來」海派中醫針灸名家李鼎教授從醫從教70年暨「家學、國學、國醫」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全球合作夥伴中心隆重召開。
  • 從醫四十年的中醫「情懷」丨北京德勝門醫院精神科專家趙祖安
    他從醫四十餘年,職業操守換來患者的康復,用醫者仁心的信念,映照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面容和藹,臉上常常掛著一絲淺笑,不停穿梭於病房、門診室的身影,這是北京德勝門精神康復科醫生趙祖安給人的第一印象。「因為很多病人都是大老遠過來找我看診,我不能辜負人家的信任。中醫又講究問診要心平氣靜,所以要保證每個病人的問診時間足夠充足。」他對此一笑而過,「今天結束還算是早的。」雖然忙活了一上午,但面前的趙主任精神矍鑠、語氣和緩,並看不出他已經是一名扎身醫學40年的老教授。「我還是更希望能專精我的業務能力。
  • 為中醫學子薦書,兼談我的中醫治學門徑
    「苦簡編之汗漫,為之摘要而刪繁;慮大義之不明,為之提綱而挈領。」此書是一部中國通史,上起太古,下迄明代,清晰易讀。古人不管作何學問,自童蒙即熟讀此書。學中醫最需讀古史,此書屬必讀之列,故願推薦。中醫人治學,建議一定要讀讀朱子的《四書集注》。這本書曾經是宋後千餘年來的官方指定考試用書,其中有大智慧。細繹此書,於儒家文化和思想可奠定一個紮實的基礎。
  • 從赤腳醫生到名中醫 王毅剛:我命在我,不在天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中國傳統養生學中極為光輝的思想。這句話出自《仙經》:「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今天,國家師帶徒導師、重慶市名中醫王毅剛再次以這句話概括了何為「中醫之道」。    重慶日報:您從赤腳醫生到名中醫,從醫40多年來,您有什麼秘訣?    王毅剛:首先是要熱愛中醫事業。
  • 聖鬥士Ω——第六十七集
    #聖鬥士#Ω的坑吧,90多集啊今天我們來聊第六十七集。不知怎麼昴蒼摩他們和光牙龍峰匯合了,只是奇怪的是光牙看著刻鬥士雜兵居然不想戰鬥,想避免無謂的戰鬥保持戰鬥力,不過這種雜兵不都是一下一個的嗎?順手收拾的事,有必要躲嗎?看來比起星矢一個手指就能秒殺一大片,光牙還差得很遠啊。
  • 【中醫泰鬥、國之瑰寶】中國名老中醫, 30位「國醫大師」簡介 全國500名老中醫名單
    1989年被英國劍橋世界名人中心載入世界名人錄。1990年被遴選為全國繼承中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教師。1993年榮獲廣東省「南粵傑出教師」特等獎。鄧鐵濤教授擅治心務疾病,研製成功的中成藥有「冠心丸」、「五靈止痛散」等。臨床長於對內科雜病的診治。
  • 50年經驗的中醫奶奶,為瘦肚子給出的食譜,很多人相見恨晚
    一位從醫50年的中醫奶奶,為你提供的所謂輕斷食食譜,你覺得怎麼樣,,真的沒想到一個官宣帳號竟然去抄襲18線營銷號的文案,連續五天不好好吃飯,怎麼能叫輕斷食呢?給人推薦的食譜脫離了基本健康標準,是發揚中醫還是抹黑自己。其實這些博主推薦的食物,獨立來講都是健康食物(玉米,小米粥,蘋果),但是營養成分種類和含量有限,這個吃法會讓你餓的體重降低,健康堪憂。這樣走極端的食譜不怕傷及中醫的羽毛嘛?
  • 2020年廣州白雲區第六十七中學招生地段範圍
    白雲區第六十七中學招生地段:  棠溪小學、遠景小學、機場西小學(地段生)、棠景小學(地段生)  白雲區第六十七中學招生計劃:  4個班  學校簡介:  廣州市第六十七中學是一所有四十多年歷史的普通高級中學,曾經培養出廣州市高考女狀元。
  • 府谷縣金黃甫李氏中醫世家,六代世襲相傳,從醫二十多人
    因脾胃為先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對於窮苦人無資材看病的病人,他善於用既省錢又治病的土方、單方。如治小兒麻疹,用雞蛋清調勻紅糖,放在施術者手心輕輕地揉抹患者背部,每次操作半小時,一天七次就能治癒。又如:一個脫骨疽患者,足趾疼痛,嚎哭不止。先生用燒大棗去核,趁熱包在患者足趾處,數日即愈。憐貧窮施仁術是家傳醫德。
  • 麻重德:《我的中醫情緣》藥童和藥王的故事
    所以記憶裡最深刻的是每次跟父母上山教我認各種草藥,以及母親對我這個「藥童」講過的一個關於藥王的故事。       母親沒有讀過什麼書,連寫自己的名字都很勉強。所說的藥王也沒說是孫思邈或是哪位中醫古聖,但藥王的故事卻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至今。
  • 我向祖國請纓戰役
    2003年,我17歲,剛好上著高二,那一年因為sars,廣東成為疫情重災區。學生年代關於sars的一切消息,我都只是在TvB新聞所得知。等我上大學後,偶然的一次機會聽聞到中醫前輩「鄧鐵濤」的名字,方知當年廣東sars疫情是他帶領中醫團隊介入治療,而且在這次sars戰役中取得零傳染、零後遺症、全部治癒的全面勝利。
  • 從醫六十載專攻婦科頑疾,易修珍教授坐診聖愛中醫館
    、中醫各家學說、中西醫基礎理論、中西醫臨床各科課程等,所學知識均由名老教授鄧鐵濤、羅元愷,馮德瑜、朱敬修、劉赤選、陶葆蓀、歐明等親自授課。期間易修珍創製的外敷、灌腸方,內外合治,療效優於單一內服中藥,這讓易修珍帶領的婦科門診,成為了當時醫院內最紅火的科室之一,也逐漸贏得了患者的讚譽和信賴,特別是連續治好諸多不孕症患者,更是讓易修珍的婦科名醫一時間為眾人所熟知,雲南日報記者還特意前來採訪報導,還於1981年8月11日在雲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給家庭帶來歡樂的人》。
  • 黃智賢自爆是湖南高校中醫博士,很想奔赴武漢用中醫治療肺炎
    黃智賢 黃智賢透露,自己是湖南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博士,可是在臺灣沒辦法拿到醫生執照。不然,我會奔赴武漢,學習用2003年鄧鐵濤鄧老,100%治癒非典的方法思路,治療新冠病毒肺炎。這是中醫的驕傲。病例俱在,藥方俱在。
  • 104歲國醫大師鄧鐵濤:長壽的秘訣不在外,在於「三個心」
    今天養生君帶大家一起學習一下國醫大師鄧鐵濤的養生智慧。 提起國醫大師鄧鐵濤,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人們將他的名字視為中醫的代名詞,尊稱他為鄧老。
  • 漯河中醫賈長鷹,你看他咋樣?我看他很中!
    「看到患者痛苦的樣子,好像病就在我身上,不幫他們把病痛消除掉,我心裡就無法寧靜下來。」賈長鷹是個天生的行醫者,他的仁愛之心仿佛與生俱來一般,看到病人因病痛而苦惱,就好似己身有之,對其痛苦煎熬感同身受,總是殫精竭慮地為他們解除病痛苦惱。
  • 國醫大師鄧鐵濤104歲!百歲老人長壽秘笈是這個,簡單但貴在堅持
    雖然衰老是個不可逆的過程,但有些人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與時間賽跑,減緩自己衰老的速度。鄧鐵濤教授就是其中一個,對於養生長壽這一話題他可有話說了。其實大師不是要每個人用同一種方式鍛鍊,我們抓住他表達的重點,適量運動不要過度。即做輕鬆又能調和身體的這類運動,老年人一樣能達到健康的身體狀態。普拉提、瑜伽這樣的運動就很適合。
  • 中醫珍稀古籍善本,最豐富的三千冊中醫古籍資料
    打個比方,張三是一名中醫,他從20歲開始從醫,然後不斷積累經驗,這個過程中犯過無數錯誤,隨著從醫日久,漸漸地他有了一些心得體會,病人治癒的成功率不斷增加,等到他70歲時,他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中醫,我們敬稱為其「老中醫」,老中醫功力確實了得,開始收徒,但是老中醫的醫術是經過長達50年的經驗積累而來,經驗這種東西,在相當程度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它不是什麼數學公式,學徒們只能自己去體驗、重新積累經驗,等到學徒從業四五十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