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縣金黃甫李氏中醫世家,六代世襲相傳,從醫二十多人

2020-12-22 左書文苑

王敦厚/文

走進黃甫鎮北門,便可看到坐南向北的一進四合院,這就是李氏中醫世家李生榮的故居。

李氏醫家黃甫大門

要詳述李家行醫的歷史,先要從李亨甫先生說起。李亨甫先生生於清道光年間。他從小看到家鄉瘟疫流行,鄉親們求醫難、看病難,眼見城裡鄉外、男婦老幼被病魔奪走生命,加之他家境較為貧寒,於是下定決心,發奮學醫。成年之後他憑著一筆好字,走遍黃河流域、京城府縣,遍訪名醫,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每遇高師,拜其膝下。他堅信:有道德、有醫術的醫生那是在造福;沒道德、沒醫術的醫生行醫那是在造孽。艱辛的求索,師傅的耳提面命,不僅使他學到了看病的本領,而且堅定了他行醫的志向。

三十多歲學成回到家鄉後,在黃甫鎮辦起了一個藥鋪,取名「仁德堂」。從此先生以仁德為懷,四處行醫,深受群眾尊重。李亨甫之子李傑,字時真,八歲開始學中醫,及至十七歲獨立行醫。時值清末民初,軍閥混戰,傷寒流行,民不聊生,窮人叫苦不迭。李傑先生在治療傷寒上有獨到之處。但凡有人請他看病,先生沿門挨戶,不辭勞苦,為患者驅除傷寒病魔。患者每治必愈,先生馳名鄉裡。患者手捧「術紹仲景」的金匾掛在他家門上,此匾現仍掛存。先生繼承父志,常說要存仁心而施仁術。他每每施捨藥物於生活困苦之患者,城裡鄉外父老鄉親稱頌不已。

圖為:李來通先生書醫堂名稱

李傑之子李來通,字達聰,八歲開始隨父讀經書,十三歲學醫,十八歲繼承父業,一面辦私塾收徒授業,一面繼「仁德堂」精操醫業。他在祖傳醫術的基礎上,精研歷代醫學取眾家之長,有時施其法而不用其方,有時用其方而不拘於方,加減變通,得心應手。他主張治病以顧及脾胃為先。因脾胃為先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對於窮苦人無資材看病的病人,他善於用既省錢又治病的土方、單方。如治小兒麻疹,用雞蛋清調勻紅糖,放在施術者手心輕輕地揉抹患者背部,每次操作半小時,一天七次就能治癒。又如:一個脫骨疽患者,足趾疼痛,嚎哭不止。先生用燒大棗去核,趁熱包在患者足趾處,數日即愈。憐貧窮施仁術是家傳醫德。府谷縣寨崖灣有個女患者,家境貧困,病癒後實難付費,其夫將他們結婚時娘家聘禮手鐲一對給先生,先生拒而不收,並說:「手鐲是你妻心愛之物,醫術仁術,我何忍為之」。患者一家感恩不盡。民國初年,國民黨有一駐軍營長,平素欺壓鄉裡,其女人有病,打發馬弁去請先生,馬弁厲言相逼,先生嚴詞拒絕。

李來通生有四子一女,長子李生榮、次子李生華、三子李生美、四子李生安,女兒李生媛。先生對子女很器重。一年春節在大門上書春聯云:「我忠仁義禮智信,天保榮華美安生。」先生教子有方,子女們每到八歲就讀於他自辦的私塾。先開始背誦《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等人65門書,並繼續深造儒學。十七歲時攻讀《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邊學邊隨先生臨床看病。其間也讓子女們閱讀一些近代醫學名著,如《醫宗金鑑》、《壽世寶元》、《傅氏女科》等。先生給子女們約法三章:一曰安心。當中醫處於不被重視的地位,加之經典難啃,醫理深奧,個別子女有改行念想,先生讓其在臨床實踐中嘗到甜頭,立志從醫。二曰恆心。醫學浩如煙海,畢生難窮其盡,唯有孜孜不倦,始終如一者,方可技高一籌。三曰虛心。只有虛懷若谷,不驕不躁,才能自知其短,不恥下問,取得成果。

李來通先生四個兒子生榮、生華、生美、生安合影

李先生一面為民治病,一面辦私塾,早晚又精心培育子女成才,天長日久,積勞成疾,於一九五四年病逝,享年五十四歲。在先生病逝的前二年,即一九五二年三月,先生參加了我縣衛生界召開的一次中西醫座談會。先生在會期作詩一首,題目是《府谷縣中西醫座談會贊》,其詩是:

佳哉此會,意美法良,

中西互助,醫術參詳。

歡會歲日,讜論一堂,

開通思想,大放眼光。

交流經驗,保衛健康,

民生普濟,國盛無疆。

先生在會期與全體會員合影今尚存,是先生一生保存下來的唯一的一張照片。

圖為:府谷縣第一屆中西醫座談會合影,前第三排右第一是李來通先生

李來通先生去世時,他的四子一女都已長大成才,在中醫理論和臨床治病都能獨當一面了。從五十年代至今李來通先生的子孫們在家鄉府谷縣和內蒙臨河市、達拉特旗、鄂爾多斯市等地醫藥事業上貢獻更大。

李來通先生的長子李生榮先生,一生從醫,先後在內蒙臨河縣、府谷縣黃甫醫院、府谷縣醫院工作。先生看病非常認真,在辨症論治上理法方藥一絲不苟,詳詢病情,細察患處,有時為了一個最佳藥方,反覆推敲,甚至跑出診所追回藥方再三斟酌。先生在醫學上孜孜以求,再接再厲,在中醫理論上造詣很深。

一九八七年,在府谷縣醫院晉升為中醫副主任醫師。退休後他一邊行醫,一邊利用業餘時間搜集、整理了約三十萬字的中醫文摘、筆記,欲留給子孫後代。李生榮先生固守家園時間最長,和我隔壁為鄰近四十年。其間,他的子女也是我的學生。我本人受李家影響,從小酷愛中醫,彼此交往甚密,受益匪淺。先生現隨子女居內蒙鄂爾多斯市。在今年慶祝先生八十七歲華誕之際,餘班門弄斧,湊拙詩一首書於書法軸上奉獻給先生,以抒情懷。先生十分高興,並將其掛於臥室牆壁上,自言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其詩句是:

祖居黃甫傍北門,

私塾儒醫遵古訓。

文通孔孟學識廣,

醫紹岐黃術精深。

承先啟後興家業,

救死扶傷傳盛名。

耄耋之歲體猶健,

子孫滿堂享天倫。

圖為:李來通先生四子一女全家合影

李來通先生的次子李生華先生,一生從醫。一九五零年到內蒙鄂爾多斯市行醫,一九五六年被選送到內蒙古首屆中醫師資班進修,後回到鄂爾多斯市衛校搞中醫教學工作,後又調市中醫院工作。一九八二年出任市中醫院院長,並被評為副主任醫師,一九八八年晉升為中醫主任醫師。曾多次參加區內外學術研討活動,撰寫學術論文二十多篇,在全國性醫刊物上發表。《小柴胡湯的應用》、《傷寒論辨症概念》均獲優秀論文二等獎。他擅長內婦科辨證治療,在中醫界有較高聲譽。一九八三年榮獲國家民委、人事部、科委授予的「民族地區科技工作者"榮譽證書。一九九一年受聘為榆林醫藥科技顧問。李生華先生臨症更是膽大心細,辨症確切,醫術高超。

李生華先生不僅醫術高明,醫德更為高尚。他很注意修身養性,筆者曾看到他辦公桌玻璃板下的「座右銘」遂錄於下:「孤陋寡聞是思想僵化的重要根源,博學多才是多謀善斷的重要條件。雜草多處莊稼少,空話多處成績小。馬在軟地上打前失,人在甜言中栽跟頭。驕則悖己失眾,傲則逞己輕人。時其起居,調其情志,節其飲食,適其勞逸,整體觀念,全面分析,辨症論治。」先生於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六日不幸病故,享年七十五歲。李生華先生的去世是中醫界的一大損失。

李來通先生的三子李生美先生,一生從醫。一九五零年春到內蒙達旗行醫,先後在達旗醫院、中蒙醫院臨床治病,後又調至鄂爾多斯市醫院中醫科工作(副主任醫師)李生美先生醫術精湛,擅長男婦內科疑難雜症,對垂危病例能起死回生,轉危為安。他更注重中醫養生。他本人性情開朗樂觀,愛旅遊,走遍祖國名山大川,觸景生情,吟詩作賦陶冶情操。先生今已七十七歲高齡,鶴髮童顏,身體健康。

李來通先生四子李生安先生,自幼受家庭的薰陶,酷愛醫學。一九五五年考入包頭醫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內蒙達拉特旗醫院工作。多次赴內蒙呼市、北京、天津等醫學院進修。先後擔任達旗醫院中醫科主任、副院長、院長、書記,旗政協委員。在《陝西中醫》、《內蒙古醫藥》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多次獲科技成果獎和優秀論文獎。一九八八年晉升副主任醫師。他的名字和醫學成就載入《內蒙古當代醫學人物誌》和《中國高級醫師辭典》。

圖為:部長給兄弟倆頒獎,右李壽田,左李壽慶,皆為正教授名中醫,曾是作者學生

李來通先生的孫輩從事中醫的有20多人,是名副其中醫世家。李生榮先生四子一女,除了三子外,其他三子一女繼承祖業,功成名就。大女兒李壽娥,又名李曄,曾在鄂爾多斯市中醫皮膚科工作(副主任醫師),退休後自辦「華夏診所」。她在皮膚病的辯症論治上有獨到之處,山西、陝西、寧夏等地慕名求醫者絡繹不絕。

長子李壽田,1977年畢業於內蒙古醫學院,先後在鄂爾多斯市城關醫院、準格爾旗醫院、中蒙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現在鄂爾多斯市衛生學校從事中醫教學工作,歷任中醫教研室主任、門診部主任。1994年晉升為高級講師。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曾參與了《中醫學概要》、《陝西省著名老中醫經驗薈萃》等書的編寫工作。現兼任《內蒙古中醫藥》編委、鄂爾多斯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內蒙古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等職。每逢七月初二和正月十五等重大節日,府谷縣創傷醫院聘請李壽田先生為我縣父老鄉親診病治病。

次子李壽慶,隨父學中醫後又在內蒙古中醫學院深造,畢業後先後在內蒙古杭錦旗醫院、杭錦旗衛生局工作,現在鄂爾多斯市中醫院任書記兼副院長(副主任醫師)。四子李壽府,幼年隨父學中醫,後考入陝西省渭南中醫學校,畢業後曾隨大姐李壽娥專攻中醫治療皮膚病,後又到天津市中醫院皮膚科進修一年,現在內蒙古準格爾旗中蒙醫院皮膚科工作(副主任醫師),在治療牛皮癬等頑固性皮膚病方面馳名內蒙。199年8月,曾在《內蒙日報》刊登過關於李壽府的文章《銀屑病的剋星李壽府》。每個月公曆1到3號,巡迴到府谷縣創傷醫院坐診,為父老鄉親減除皮膚頑症,很受患者愛戴。

李生華先生的兒子李壽國,自幼從父學醫,後在內蒙古醫學院畢業,現在鄂爾多斯市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工作(主任醫師)。女兒李壽愛,在鄂爾多斯市防疫站搞化驗工作。三女兒李壽茹,在鄂爾多斯市中醫院工作。李生美之子李壽仁,內蒙古醫學院畢業,曾在內蒙古醫學院金匱教研室工作,現離崗赴深圳市從醫。李生安先生長子李壽山,次子李壽祿都是內蒙古醫學院畢業,現都在內蒙達旗醫院中醫科工作(副主任醫師)。

李來通先生之重孫,李壽田之子李堯,也是內蒙古醫學院畢業,現在包頭市醫院中醫科工作。

從李亨甫到李堯、李昊昌、李欣,從十八世紀中葉到二十一世紀,金黃甫李氏中醫世襲相傳至第六代,時至今天李家家業宏盛,醫業興旺,經久不衰,難能可貴。

相關焦點

  • 安順菖蒲李氏簡介——李氏文化
    吾菖蒲(原譜稱倉李譜)李氏,因居菖蒲(舊譜為倉堡院)之地而得名耳。始祖善長公之子曰禎。
  • 孔子後代世襲爵位,孟子後人為何少有名氣?艱難保持二十代單傳
    事實上,孟子的後代從第一世孫開始就沒有皇族封賞的世襲爵位可以繼承,孟子的兒子孟仲子是在北宋時期才被追封為新泰伯,這就是為什麼孟氏家譜上孟仲子的兒子孟睪沒有官職,往後幾代皆是隱士。到了明朝,五十五世孫孟希文受封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到了第七十二世孫孟慶恆就變為「亞聖奉祀官」。
  • 李氏家族第三代接班人:隱姓埋名二十年,她才是中國最有錢的女人
    眾所周知,國內老一輩的企業家辛苦創業,都希望順利交接給後代,企業一代一代傳下去,但有句老話說「富不過三代」,這確實是一句真理名言,很多企業到第二代就已經衰退了,更別說到第三代了。所以現在有很多富豪都在培養家族後代的傳承能力。此前,據香港媒體報導,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孫女李思德,在去年12月底出任長和系旗下一家公司的董事一職,消息出來後立刻受到外界的關注。
  • 岐陽王李文忠後裔明清分布考——李氏文化
    長子景隆世襲皇室爵位,直至明亡爵絕。    景隆後裔,明亡前期,景隆公第10代世孫李弘濟,襲爵臨淮侯,其為李文忠後裔的最後一代侯爵。    文忠的父親,隴西王李貞,屬岐陽李氏的第一代世祖;岐陽王李文忠屬第二代世祖;曹國公李景隆屬第三代世祖,臨淮侯李弘濟屬岐陽李氏第12代世祖。
  • ...我從醫這70年(第六十七集):鄧鐵濤——我是為中醫而生的人
    人民的醫生——我從醫這70年(第六十七集):鄧鐵濤——我是為中醫而生的人 2019-12-26 2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氏!尋親請幫忙擴散(2021.2.15)
    李世民詔令四位大臣編修了我國第一部氏族全書《大唐民族志》,還詔告天下,把隴西定為「李氏郡望」,並以「隴西」作為李姓的堂號。    淵祖傳至68世昭宗李曄,昭宗父子九人及宗室臣王三十多人於公元九百零四年被朱全忠殺害。被殺皇子李仲(69世)之妻趙氏,帶著剛滿周歲的兒子李瑞(70世)來到河北省真定縣(今正定縣)娘家避難,改為趙瑞。趙瑞之母臨終時將其身世告訴七十世祖瑞,即複姓為李。
  • 青州李家官莊李氏家族歷史文化淺考//魯清源
    據清順治十年(1653)官莊李氏《始祖塋碑記》載:「李氏之先,直隸棗強人也。祖父相傳,吾始基之。祖諱秉釗公者,因避難流離,商茲土而居焉。本職或襲二十餘次,或襲三、四次,襲次完時,均予恩騎尉,世襲罔替。乾隆十六年,定世襲恩騎尉為正七品,歲給俸銀四十五兩,俸祿四十五斛。每銀一兩給祿一斛,合二十二點五石。)源深者流長,德厚者祚遠。繼李邦彥之後,步入仕途的有十三世李廓及孫李綸,祖孫二人德行素著,望重鄉曲。李廓兄弟六人,廓行六。  李廩,字虞庠,貢生,誥封武德佐騎尉。  李賡,字載颺,布政司理。出嗣其伯父方超。
  • 嶽陽李氏——李氏文化
    至1948年,已傳37代,共6000餘人。宗祠在嶽陽縣東淇。嶽陽毛田李氏     始遷祖龍公,字萬甫,號巨卿,宋鹹淳元年(1265)由江西豐城縣鐵樹觀磨刀山壁廂街遷湖南嶽州金鶚山芭蕉盤。後其子分遷新牆松櫟園(遊港)、茅田聚龍坡(小港)、巖嶺平地(石港)。
  • 2018年為何全球李氏要在隆堯祭祖
    據說,他有一頭名叫「話至」的獨角羊,此羊能辨別真假善惡,它看見罪惡之人,就用角去頂撞,聽到有人說假話就會發怒。有了這頭神獸的幫助,皋陶斷案就非常準確,從來沒有出過差錯,因此而名聲大震,他的子孫世襲大理職務並以官為氏,稱理氏。到商紂王時,皋陶的後代理徵,眼見紂王無道,殘害百姓,便挺身而出,犯顏直諫。紂王大怒,當即將理徵處死,並下令抄斬滿門。
  • 李氏宗親隴西之行
    先簡要介紹:李姓始祖乃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相傳黃帝第五世孫皋陶,在堯帝時期擔任主管刑獄的「大理」職務,因斷案有方子孫世襲「大理」職務,並且以官名命名為「理」氏。商未時理氏後裔理徵,因執法剛正不阿,被昏庸無道的紂王處死,其妻契和氏帶幼子利貞避難,逃到伊侯之墟(河南安陽)。母子饑渴交困、奄奄一息,幸逢當地李樹果熟之季,便摘李充飢,才得以活命。
  • 湖南各支系李氏始遷祖大全
    壽房老班:添志思永廷,興朝宗應國,世大守乾坤,詩書傳家則。康房老班:添仲志權應,廷朝仁世宗,正大光明坤,詩書傳家則。寧房老班:添志思永廷,興朝宗應國,世大守乾坤,詩書傳家則。三房合派:文章顯玉京,聲華定超特,佐治展經綸,齊禮道以德。
  • 湖南李氏源流分莊(4)——李氏文化
    派語:長發方開樹,多祥起益臣,若為賢懋德,宗昌必繼榮,孝友傳家政,清真作善基,存心思祖訓,後裔衍前光。續派:合譜聯蜀桂,俊彥建奇勳,功名皓寰宇,循代篤群英。新化丹桂李氏:始祖民輔公,字士明,號惟聖,江西吉安泰和圳上人,宋元豐八年(1085),與弟民佑奉命移江右之民「以實新化」。民佑居湖南潭州,民輔則居新化丹桂村株木山,譜稱「丹桂李氏」。
  • 孔家的世襲家族,維持2000多年延續不斷,如今仍然享受供奉
    遠古時期,血緣關係密切的家族是一個整體,一榮一辱,所以我們常聽人說: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隴西李氏,等等。琅琊(郡),陳郡,隴西(郡),都是以姓為氏。如今只要不冷不熱、人口稀少的姓氏基本都有自己的郡望,「郡望」很好理解,名門望族,跟郡合在一起表示某一地區某一個姓的大族,猶如提起孔氏我們就想起山東曲阜,想起魯郡孔氏。
  • 一個世襲道統63代,沿襲1900多年的世家,就是江西龍虎山的張家
    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第四代天師開始華居於此,世襲道統63代,1900餘年,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龍虎山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龍虎山不僅道教文化盛行,其碧水秀山更是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 隴西李氏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主。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清河崔、博陵崔、範陽盧、滎陽鄭、太原王並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 隴西李氏文化
    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李氏演變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 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
  • 李氏播遷遍天下——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自始祖李崇開宗立派,歷漢、魏、兩晉,至唐高祖李淵,凡三十餘世、八百多年間,以隴西為基地,生齒日繁,先後播遷於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山東
  • 李姓家譜——李氏文化
    族譜的主要內容是記載李姓世系(即世代相傳的統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跡,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後記祠堂、祖塋、輩分、族規、家訓等。序文介紹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譜編修宗旨等。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王曾、歐陽修分別為《李氏族譜》寫的序說:「皋陶大理氏支孫徵,相夏,避難於長安李樹坡,指李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隴西公、唐公、臨淮王光弼、隴西郡火德以來,王侯、尚書、宰相一時貴顯,世英與倫;其後,暫經離亂、遷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長安、長沙、洪州、吉安、撫州、福建、廣東、雲南,莫非金陵之派
  • 李姓:隴西李氏傳奇
    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李氏演變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 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