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厚/文
走進黃甫鎮北門,便可看到坐南向北的一進四合院,這就是李氏中醫世家李生榮的故居。
要詳述李家行醫的歷史,先要從李亨甫先生說起。李亨甫先生生於清道光年間。他從小看到家鄉瘟疫流行,鄉親們求醫難、看病難,眼見城裡鄉外、男婦老幼被病魔奪走生命,加之他家境較為貧寒,於是下定決心,發奮學醫。成年之後他憑著一筆好字,走遍黃河流域、京城府縣,遍訪名醫,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每遇高師,拜其膝下。他堅信:有道德、有醫術的醫生那是在造福;沒道德、沒醫術的醫生行醫那是在造孽。艱辛的求索,師傅的耳提面命,不僅使他學到了看病的本領,而且堅定了他行醫的志向。
三十多歲學成回到家鄉後,在黃甫鎮辦起了一個藥鋪,取名「仁德堂」。從此先生以仁德為懷,四處行醫,深受群眾尊重。李亨甫之子李傑,字時真,八歲開始學中醫,及至十七歲獨立行醫。時值清末民初,軍閥混戰,傷寒流行,民不聊生,窮人叫苦不迭。李傑先生在治療傷寒上有獨到之處。但凡有人請他看病,先生沿門挨戶,不辭勞苦,為患者驅除傷寒病魔。患者每治必愈,先生馳名鄉裡。患者手捧「術紹仲景」的金匾掛在他家門上,此匾現仍掛存。先生繼承父志,常說要存仁心而施仁術。他每每施捨藥物於生活困苦之患者,城裡鄉外父老鄉親稱頌不已。
李傑之子李來通,字達聰,八歲開始隨父讀經書,十三歲學醫,十八歲繼承父業,一面辦私塾收徒授業,一面繼「仁德堂」精操醫業。他在祖傳醫術的基礎上,精研歷代醫學取眾家之長,有時施其法而不用其方,有時用其方而不拘於方,加減變通,得心應手。他主張治病以顧及脾胃為先。因脾胃為先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對於窮苦人無資材看病的病人,他善於用既省錢又治病的土方、單方。如治小兒麻疹,用雞蛋清調勻紅糖,放在施術者手心輕輕地揉抹患者背部,每次操作半小時,一天七次就能治癒。又如:一個脫骨疽患者,足趾疼痛,嚎哭不止。先生用燒大棗去核,趁熱包在患者足趾處,數日即愈。憐貧窮施仁術是家傳醫德。府谷縣寨崖灣有個女患者,家境貧困,病癒後實難付費,其夫將他們結婚時娘家聘禮手鐲一對給先生,先生拒而不收,並說:「手鐲是你妻心愛之物,醫術仁術,我何忍為之」。患者一家感恩不盡。民國初年,國民黨有一駐軍營長,平素欺壓鄉裡,其女人有病,打發馬弁去請先生,馬弁厲言相逼,先生嚴詞拒絕。
李來通生有四子一女,長子李生榮、次子李生華、三子李生美、四子李生安,女兒李生媛。先生對子女很器重。一年春節在大門上書春聯云:「我忠仁義禮智信,天保榮華美安生。」先生教子有方,子女們每到八歲就讀於他自辦的私塾。先開始背誦《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等人65門書,並繼續深造儒學。十七歲時攻讀《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邊學邊隨先生臨床看病。其間也讓子女們閱讀一些近代醫學名著,如《醫宗金鑑》、《壽世寶元》、《傅氏女科》等。先生給子女們約法三章:一曰安心。當中醫處於不被重視的地位,加之經典難啃,醫理深奧,個別子女有改行念想,先生讓其在臨床實踐中嘗到甜頭,立志從醫。二曰恆心。醫學浩如煙海,畢生難窮其盡,唯有孜孜不倦,始終如一者,方可技高一籌。三曰虛心。只有虛懷若谷,不驕不躁,才能自知其短,不恥下問,取得成果。
李先生一面為民治病,一面辦私塾,早晚又精心培育子女成才,天長日久,積勞成疾,於一九五四年病逝,享年五十四歲。在先生病逝的前二年,即一九五二年三月,先生參加了我縣衛生界召開的一次中西醫座談會。先生在會期作詩一首,題目是《府谷縣中西醫座談會贊》,其詩是:
佳哉此會,意美法良,
中西互助,醫術參詳。
歡會歲日,讜論一堂,
開通思想,大放眼光。
交流經驗,保衛健康,
民生普濟,國盛無疆。
先生在會期與全體會員合影今尚存,是先生一生保存下來的唯一的一張照片。
李來通先生去世時,他的四子一女都已長大成才,在中醫理論和臨床治病都能獨當一面了。從五十年代至今李來通先生的子孫們在家鄉府谷縣和內蒙臨河市、達拉特旗、鄂爾多斯市等地醫藥事業上貢獻更大。
李來通先生的長子李生榮先生,一生從醫,先後在內蒙臨河縣、府谷縣黃甫醫院、府谷縣醫院工作。先生看病非常認真,在辨症論治上理法方藥一絲不苟,詳詢病情,細察患處,有時為了一個最佳藥方,反覆推敲,甚至跑出診所追回藥方再三斟酌。先生在醫學上孜孜以求,再接再厲,在中醫理論上造詣很深。
一九八七年,在府谷縣醫院晉升為中醫副主任醫師。退休後他一邊行醫,一邊利用業餘時間搜集、整理了約三十萬字的中醫文摘、筆記,欲留給子孫後代。李生榮先生固守家園時間最長,和我隔壁為鄰近四十年。其間,他的子女也是我的學生。我本人受李家影響,從小酷愛中醫,彼此交往甚密,受益匪淺。先生現隨子女居內蒙鄂爾多斯市。在今年慶祝先生八十七歲華誕之際,餘班門弄斧,湊拙詩一首書於書法軸上奉獻給先生,以抒情懷。先生十分高興,並將其掛於臥室牆壁上,自言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其詩句是:
祖居黃甫傍北門,
私塾儒醫遵古訓。
文通孔孟學識廣,
醫紹岐黃術精深。
承先啟後興家業,
救死扶傷傳盛名。
耄耋之歲體猶健,
子孫滿堂享天倫。
李來通先生的次子李生華先生,一生從醫。一九五零年到內蒙鄂爾多斯市行醫,一九五六年被選送到內蒙古首屆中醫師資班進修,後回到鄂爾多斯市衛校搞中醫教學工作,後又調市中醫院工作。一九八二年出任市中醫院院長,並被評為副主任醫師,一九八八年晉升為中醫主任醫師。曾多次參加區內外學術研討活動,撰寫學術論文二十多篇,在全國性醫刊物上發表。《小柴胡湯的應用》、《傷寒論辨症概念》均獲優秀論文二等獎。他擅長內婦科辨證治療,在中醫界有較高聲譽。一九八三年榮獲國家民委、人事部、科委授予的「民族地區科技工作者"榮譽證書。一九九一年受聘為榆林醫藥科技顧問。李生華先生臨症更是膽大心細,辨症確切,醫術高超。
李生華先生不僅醫術高明,醫德更為高尚。他很注意修身養性,筆者曾看到他辦公桌玻璃板下的「座右銘」遂錄於下:「孤陋寡聞是思想僵化的重要根源,博學多才是多謀善斷的重要條件。雜草多處莊稼少,空話多處成績小。馬在軟地上打前失,人在甜言中栽跟頭。驕則悖己失眾,傲則逞己輕人。時其起居,調其情志,節其飲食,適其勞逸,整體觀念,全面分析,辨症論治。」先生於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六日不幸病故,享年七十五歲。李生華先生的去世是中醫界的一大損失。
李來通先生的三子李生美先生,一生從醫。一九五零年春到內蒙達旗行醫,先後在達旗醫院、中蒙醫院臨床治病,後又調至鄂爾多斯市醫院中醫科工作(副主任醫師)李生美先生醫術精湛,擅長男婦內科疑難雜症,對垂危病例能起死回生,轉危為安。他更注重中醫養生。他本人性情開朗樂觀,愛旅遊,走遍祖國名山大川,觸景生情,吟詩作賦陶冶情操。先生今已七十七歲高齡,鶴髮童顏,身體健康。
李來通先生四子李生安先生,自幼受家庭的薰陶,酷愛醫學。一九五五年考入包頭醫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內蒙達拉特旗醫院工作。多次赴內蒙呼市、北京、天津等醫學院進修。先後擔任達旗醫院中醫科主任、副院長、院長、書記,旗政協委員。在《陝西中醫》、《內蒙古醫藥》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多次獲科技成果獎和優秀論文獎。一九八八年晉升副主任醫師。他的名字和醫學成就載入《內蒙古當代醫學人物誌》和《中國高級醫師辭典》。
李來通先生的孫輩從事中醫的有20多人,是名副其中醫世家。李生榮先生四子一女,除了三子外,其他三子一女繼承祖業,功成名就。大女兒李壽娥,又名李曄,曾在鄂爾多斯市中醫皮膚科工作(副主任醫師),退休後自辦「華夏診所」。她在皮膚病的辯症論治上有獨到之處,山西、陝西、寧夏等地慕名求醫者絡繹不絕。
長子李壽田,1977年畢業於內蒙古醫學院,先後在鄂爾多斯市城關醫院、準格爾旗醫院、中蒙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現在鄂爾多斯市衛生學校從事中醫教學工作,歷任中醫教研室主任、門診部主任。1994年晉升為高級講師。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曾參與了《中醫學概要》、《陝西省著名老中醫經驗薈萃》等書的編寫工作。現兼任《內蒙古中醫藥》編委、鄂爾多斯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內蒙古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等職。每逢七月初二和正月十五等重大節日,府谷縣創傷醫院聘請李壽田先生為我縣父老鄉親診病治病。
次子李壽慶,隨父學中醫後又在內蒙古中醫學院深造,畢業後先後在內蒙古杭錦旗醫院、杭錦旗衛生局工作,現在鄂爾多斯市中醫院任書記兼副院長(副主任醫師)。四子李壽府,幼年隨父學中醫,後考入陝西省渭南中醫學校,畢業後曾隨大姐李壽娥專攻中醫治療皮膚病,後又到天津市中醫院皮膚科進修一年,現在內蒙古準格爾旗中蒙醫院皮膚科工作(副主任醫師),在治療牛皮癬等頑固性皮膚病方面馳名內蒙。199年8月,曾在《內蒙日報》刊登過關於李壽府的文章《銀屑病的剋星李壽府》。每個月公曆1到3號,巡迴到府谷縣創傷醫院坐診,為父老鄉親減除皮膚頑症,很受患者愛戴。
李生華先生的兒子李壽國,自幼從父學醫,後在內蒙古醫學院畢業,現在鄂爾多斯市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工作(主任醫師)。女兒李壽愛,在鄂爾多斯市防疫站搞化驗工作。三女兒李壽茹,在鄂爾多斯市中醫院工作。李生美之子李壽仁,內蒙古醫學院畢業,曾在內蒙古醫學院金匱教研室工作,現離崗赴深圳市從醫。李生安先生長子李壽山,次子李壽祿都是內蒙古醫學院畢業,現都在內蒙達旗醫院中醫科工作(副主任醫師)。
李來通先生之重孫,李壽田之子李堯,也是內蒙古醫學院畢業,現在包頭市醫院中醫科工作。
從李亨甫到李堯、李昊昌、李欣,從十八世紀中葉到二十一世紀,金黃甫李氏中醫世襲相傳至第六代,時至今天李家家業宏盛,醫業興旺,經久不衰,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