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人的大腦裡裝著的「家族觀」,是一種由來已久的文化心理。遠古時期,血緣關係密切的家族是一個整體,一榮一辱,所以我們常聽人說: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隴西李氏,等等。
琅琊(郡),陳郡,隴西(郡),都是以姓為氏。如今只要不冷不熱、人口稀少的姓氏基本都有自己的郡望,「郡望」很好理解,名門望族,跟郡合在一起表示某一地區某一個姓的大族,猶如提起孔氏我們就想起山東曲阜,想起魯郡孔氏。
聖賢先師孔子之家,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世襲家族之一。看看《紅樓夢》,在上古時代,世襲的大家族幾乎都會「衰敗」,即使是祖宗,也不能保後代個個爭寵不惹帝,也不能迎來抄家、人口四散的悲慘結局。
與孔氏不同的是,孔家是皇帝敬仰的家族,世世代代不斷傳下去,孔子大概也想不到自己生前不受諸侯賞識,死後所創立的教義會如此受歡迎。「儒釋道」在哲學意識上三分天下,無論你是否認同孔子,都不能否認他的巨大影響。
我們都知道,孔子的嫡系子孫都有「衍聖公」的世襲封號。古時候,不管世道如何變幻,「衍聖公」的頭銜是很穩固的。別說中原王朝,即使是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知道要重視孔子家族的影響,為此也鬧過三個衍聖公並立的事。
在儒家的支持下,孔子家族得以發展壯大,漢高祖劉邦成為第一位祭孔皇帝;自隋朝起,孔子就被尊為天下「先師」;唐朝規定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1906年,清朝更將孔廟祀典升級為「大祀」。
由於孔子的地位很高,那麼,子孫後代享受孔子的一些待遇也就順理成章了。明代中後期和清代,「衍聖公」為正品爵位,文臣之首,除少數皇帝(如明太祖朱元璋)不會買孔家帳,其餘皇帝盡其所能為孔子子孫後代關照,甚至曲阜縣令也是由孔家人世襲擔任。儘管在現代社會中,孔氏家族已經不能依靠孔子一人享用世襲的好處,但在文化層面上,孔氏家族仍代表著一種傳承。從歷史來看,能夠挑戰孔氏家族悠久遺產的世襲家族幾乎沒有,只有我們今天介紹的這一家才有可能嘗試。
公元前34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有一個男孩哌哌墜地。據說這男孩出生時,屋內瀰漫著久久不散的芳香,屋頂有一團黃雲,院子裡有一道紫色微光,這就是星宿降臨的跡象。
是的,這樣的說法古人相信,現代人未必相信。這男孩就是後來的張天師,他的名字叫張道陵。他在孩提時代就比鄰居孩子聰明,老子留了一個7歲時就能讀懂的道德經,順便還給他做了個解釋。
但是張道陵不願踏入仕途,他早前其實也是讀經學出身,讀過京師大學堂。但是,張道陵讀了許多書,感嘆道:「這些怎麼能勘破生死之道呢?」於是,他將儒學經典一掃而光,到洛陽北邙山修道。皇上派人來找他,張道陵幾次三番委婉地拒絕:「我志在青山中。」此後,張道陵又創立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威。至於「正一」這個名字,崆峒問答就這樣解釋:「何謂正一?正則不邪,邪則不雜。我們不說道教五大派系,即全真、茅山、靈寶、淨明、正一,而說張道陵的正統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
就同一件事,天師地位與古代名門望族走的是相同的模式,世襲傳家,立下了「非我宗親不可傳」的鐵律。這就是說,只有祖師張道陵的子孫才能繼承天師之位,需要有嫡系血統,還必須得到相應的信仰。
「天師」之名最初只在民間流傳,直到元代才有正式的印記;「天師」之名的歷史始於南宋,從那時起,「天師」就是「天師」的統帥。
道教數千年的歷史中,正在其中共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太上老君這個道教的關鍵人物與正道關係密切,如今張天師用太上老君來破鬼兵的故事在四川一帶流傳。上古時期,天師之道雖不平坦,但時至今日,張天師的後人都世代相傳為「天師之家」。
正祖庭位於江西龍虎山上,是張道陵先師結廬煉丹修道之地。自第四代天師張盛起,天師的後代就一直居住在龍虎山上,民國時期天師傳位曾一度混亂,但如今龍虎山祖庭又重新興盛。
自2000年以來,天師道在民間產生的影響早已算不清,民間對張天師供奉的習俗一直未斷。它本身吸取了不少傳統文化的精華,不能僅憑一種簡單的教派論斷。繼承不斷,天師家族還真能與至聖先師孔子家族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