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客家孫氏源於唐代末期,其始祖可追溯到孫中山先祖孫誗。孫誗,原籍陳留(今屬河南開封),唐僖宗中和三年,以武藝選為百將,次年敕封為東平侯。黃巢起義後,提兵閩越江右間,後定居贛省虔州虔化縣,即今寧都縣。
鳥瞰孫氏家廟
據孫氏家譜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孫誗為孫中山先生第三十五代先祖。孫誗後裔一支孫友松遷居廣東,孫中山先生,系孫友松之後。
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教授著《國父家史源流考》中記載:「其遠世源流,則唐以前俱住陳留,為中原世族,自唐僖宗時黃巢變亂,其遠祖誗公,始以領兵堵御之故,遷居江西寧都,歷五代至宋,子孫寢多,散布於贛南閩南等地,元明之際,始多自閩贛遷粵。國父之人粵始祖友松公,即自福建長汀河田遷粵之一支也。」
蘇東坡留下的東平候像讚
當時贛南有名的地理師父曾文辿公(楊公的大弟子)與孫誗相交甚好,為孫誗點一風水寶地,福蔭其後人,就是當地著名的東平候孫誗墓。筆者曾帶領弟子前往考察,寫有文章介紹墓地情況。曾文辿堪輿作品|寧都孫中山先生世祖孫誗墓,千枝萬流世代昌
家廟後方來龍
此次筆者考察的是孫氏家廟,主發貴,也是曾公所作。傳說曾公在建造孫氏家廟期間,孫家老婆招待十分周到,並且準備了雞腿給曾公回家路上當乾糧,曾公在路上吃著雞腿很感動,就返回孫家再做門樓,貴就貴在門樓。
孫氏家廟門樓
孫氏家廟,位於寧都縣東南部的青塘鎮,孫氏家廟始建於唐末宋初,明嘉靖年間重修過,現存建築為清代中晚期重建的。現存建築為兩進式磚木結構,大門正上方掛著一塊牌匾,刻有「孫氏家廟」四字,大門左右有一對聯:風從北海馥鬱書樓,志繼中山光輝祖廟。
孫氏家廟大門與門口的石獅
門前兩隻石獅莊嚴鎮守在院子內,整個祠堂是典型的客家祠堂建築,琉璃屋頂上雕有雙龍戲珠,兩側烽火牆高聳,氣勢雄偉,別具一格。進入祠堂內,一個四方的天井映入眼帘,天井寬闊放卯乙水。
家廟內的藻井
穿過天井兩邊的過道,進入上廳,神臺鑲有玻璃櫃,上面供奉著以孫誗為首的孫氏先祖的牌位,神臺已擺滿了牌位,可見其後代繁衍之巨。舉目仰望,橫梁下面掛有一匾額,上書:「光裕堂」,也是孫氏家廟的堂號。
上廳與天井
鳥瞰門樓與池塘
站在大門朝外看去,其明堂寬闊,對面朝山峰巒秀麗,聳拔有力,朝應有情,引四周之山一齊跪拜作揖之相,前有三峰為案,第二層山為帳下貴人。家廟前有一條河流,左水倒右,形似腰帶環繞。
門樓處的明堂與朝案視頻
明堂與朝案
孫誗之子孫實與劉氏生七子而傳五,以公侯伯子男為序立五房。後裔蕃衍,遷江西於都、興國、贛縣、安遠、泰和,浙江紹興、餘姚,湖南湘鄉、衡陽,福建寧化、長汀之河田,廣東紫金、增城、中山(原名香山)等地,故誗為贛、浙、湘、閩、粵諸省的孫氏始祖。
家廟左側砂峰
孫氏家族歷史上也是人才輩出,尤其宋朝時期傳頌的「孫氏五賢」:
五世:孫長儒,字思齊,北宋祥符八年進士,賜五經出身,廣西潯州太守。
七世:孫立節,字介夫,長孺孫,北宋皇祐五年進士,廣西桂州節度判官。
八世:孫勰,字志康,立節長子,北宋元祐三年進士,湖廣嶽州太守。
八世:孫勴,字志舉,立節季子,博學多才,臺郡累薦不仕,系蘇東坡得意門生。
孫登龍,字壽甫,立節後裔,南宋景定五年舉人,四川東川路同知總管。
延至清末民國時期,再出一代偉人孫中山,孫氏家族發家以官貴為主。
筆者:曾慶良,楊公授曾文辿公一脈第三十九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