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共和國,位於歐洲東南部,與義大利隔海相望,於1946年1月11日成立。它的領土面積只有2.8萬平方公裡,人口數量為300萬左右,沒有豐富的資源,境內大都是山地和丘陵。別看阿爾巴尼亞是一個小國,曾經卻敢和蘇聯、美國這樣的世界強國叫板。那麼,阿爾巴尼亞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
一切,還得從阿爾巴尼亞的領袖恩維爾·霍查說起。雖然他帶領族人實現了民族解放,但上臺後的獨斷統治、封閉外交,導致國民收入不高,為內亂的爆發埋下了禍根。在經濟情況不理想的情況下,他甚至不惜花大代價在國內修建了很多碉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阿爾巴尼亞與蘇聯、美國、義大利、希臘等國家的關係非常不好,四周都是敵人。為了把敵人抵禦在國門之外,霍查借鑑中國的經驗,下令在國內修建碉堡。
一時間,阿爾巴尼亞全國人民都投入到了修建碉堡的活動中。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個碉堡,甚至在度假區也有,密密麻麻的碉堡分布在阿爾巴尼亞的土地上。它領土不到3萬平方公裡,卻有幾十萬個碉堡,可想而知其密集程度有多高。而建造一個碉堡的費用,高達250美元,總花費超過了1.75億美元,這讓原本不富裕的阿爾巴尼亞雪上加霜,國民不得不長期忍受惡劣的居住條件。因此,阿爾巴尼亞成了全世界人均碉堡最多的國家,被譽為「碉堡王國」。
1985年,霍查去世,讓國內的一些勢力蠢蠢欲動,其副手拉米茲·阿利雅成了阿爾巴尼亞的最高領導人。在對外政策上,他有所調整,既準備和中蘇修復關係,又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接觸。然而,東歐劇變即將到來,很多社會主義政權失去了領導權,甚至有領導人被刺殺,這讓阿利雅產生了改變國家性質的想法。
1991年,阿利雅宣布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次年,大權被轉移到薩利·貝裡沙的手上。新政權一上臺,在沒有了解國外的形勢的情況下,貿然進行經濟改革,讓阿爾巴尼亞的經濟進一步陷入了困境。1994年底,三大國有銀行的壞帳率超過了一半以上,銀行沒有錢,企業也貸不了款。於是,一些商人看到了商機,開始開辦地下銀行,用高利率吸引國民把錢存進去,然後再把這些錢拿去放貸,從而賺取高額的利潤。起初,地下銀行確實緩解了企業貸款的壓力,政府也給了扶持政策。當它失控時,後果非常嚴重。
漸漸的,地下銀行越來越多,他們為了吸引顧客,爭相提高利率,不惜花大價錢請官員代言,為他們宣傳。一時間,阿爾巴尼亞國民看到了很多一夜暴富的廣告,官員在街頭演講。他們再把看到消息傳給親朋好友,就像「傳銷」一樣,勸說身邊的人把錢存到地下銀行。結果,無數人變賣房產、土地,企圖賺利息。到1996年時,阿爾巴尼亞全國都在進行傳銷活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相關組織派人來查該國的財務情況,結果可想而知。此時恰逢大選,貝裡沙政府堅持把集資行動稱為人民資本主義,把黑的說成白的。1997年,這場巨大的傳銷活動終於爆炸了,企業老闆破產、跑路,地下銀行倒閉,國民的錢拿不回來了。
同時,貝裡沙政府接連被爆出醜聞。阿爾巴尼亞各地爆發了遊行示威,嘴裡喊著「打倒強盜政府!打倒貝裡沙!」接著,國內爆發了內戰,最終受苦的還是普通百姓。內戰打了3個月,貝裡沙政府沒了,新政府不得不向國際組織求援。這場傳銷活動,對阿爾巴尼亞的影響還沒有結束,大量武器流落民間,社會治安得不到保障,政壇鬥爭進一步加劇。未來此國該何去何從?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