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傳銷毀了的國家——阿爾巴尼亞

2020-12-15 騰訊網

阿爾巴尼亞,對大多數人來說恐怕是個「總覺得在哪裡聽過」但仔細想想卻又並不了解的國名。它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抬中國進聯合國」的主力國家之一,也曾經在短暫的外交蜜月期內被稱作「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

它的國土不大人口又少,但在歷史上也曾經剛過一波——它曾經是既反美又反蘇的。到現在,它在整個歐洲內論發達程度敬陪末座,被大眾認為是「一個被傳銷毀了的國家」。

阿爾巴尼亞印象

對於中國人來說,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大事件,可能是最容易讓人記住這個國家的關鍵節點——阿爾巴尼亞不僅投出了76張贊成票中的一票,更是提出方案的發起國之一。然而比較尷尬的是阿爾及利亞也在這個列表裡,這兩個國名還挺像,一旦不夠了解就很容易弄混。

如果是比較年長的人,則可能經歷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阿蜜月期。此前蘇聯在政治上向我國施加巨大壓力,阿爾巴尼亞卻並沒有跟著「老大哥」的馬首是瞻,它幾乎是東歐陣營中唯一與中國交好的國家。由於不夠聽話,阿國甚至被排除出了華約圈子。

那段日子,中阿之間關係非常密切,音樂方面有《歌聲飛向地拉那》這樣的時代作品,電影方面則有《海岸風雷》、《寧死不屈》、《伏擊戰》等等情懷滿滿的老片子。

不過,隨著1976年兩國關係跌到冰點,這樣一個體量有限、並不足以在世界局勢上掀起大風浪的國家,也就逐漸在國人眼中失去了熱度。

山鷹之國與碉堡國家

從地圖上一望可知,阿爾巴尼亞真的是個不怎麼起眼的小國,國土面積不到3萬平方公裡,人口將近三百萬。這樣既無戰略縱深、也沒有豐富資源的國家,卻一度敢於硬扛美蘇兩大怪物,不能不說和它的歷史慣性也有些關聯。

它的國旗以紅色為底,上有一隻黑色雙頭鷹,這是他們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徽章,至今在該國首都還有紀念廣場。

在15世紀,斯坎德培以阿爾巴尼亞的多山地形為依託,堅持打遊擊戰抵抗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即使雙方力量懸殊也沒肯投降。後來雄鷹便成為他們民族精神的圖騰,也由此誕生了「山鷹之國」的稱呼。

總之,雖然從面積上來看這是個小國,但卻是個很有自己想法的小國。二戰後,阿爾巴尼亞的一把手是恩維爾·霍查,他率領人民擊敗了法西斯義大利和納粹德國,實現了民族解放。

其後他在位的四十餘年中,雖然在改革農耕、根除舊俗等方面頗有成就,但他的獨斷統治、封閉外交也導致經濟發展遲滯、國民生活水準不高,為之後的內亂埋下了導火索。

阿爾巴尼亞一度反美反蘇,與周邊的義大利、希臘、南斯拉夫等國家也是一堆舊恨新仇,因此在二戰後有過相當長時間的閉關自守。

為了防備他國軍事力量的入侵,他們以「一手拿鎬,一手拿槍」為口號,在3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上修造了近70萬座碉堡,成為全球人均碉堡最多的國家,人送外號「碉堡國家」。

關於恩維爾·霍查治下的阿爾巴尼亞,曾有人編了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段子來描述它:

一盞紅綠燈——現代化程度不行,汽車數量少,因此也不需要大量紅綠燈來調控交通。

二牛抬槓——以牛車為主流交通工具,一個不小心就互相槓上了。

三群當道——很多地方仍停留在農耕社會,路上隨處可見牛群、羊群和雞群。

四處碉堡——為了防範外敵,修築了密度極大的碉堡工事。

武警林立——警察多,便衣也很多。

六親不認——霍查既獨斷又多疑,執政期間進行了多次大清洗,位高權重者往往肉體消滅。

七竅不通——社會封閉,與大部分國家都不進行基本的交流。

八面威風——霍查在國內進行鐵腕統治、個人迷信,地位唯我獨尊。

久久不變——體制僵化,拒絕改變。

十分落後——在當時,阿爾巴尼亞已經被視為歐洲最貧窮的國家。

東歐劇變的十字路口

1985年,一代鐵腕執政者霍查去世,阿爾巴尼亞的局勢就像是驟然鬆開了閥門的高壓鍋,此前一直壓抑在內部的矛盾開始暗潮湧動,尋找各種渠道噴發出來。霍查的副手拉米茲·阿利雅接任了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在他手上,原本閉關鎖國的外交關係有所調整。

他著手修復與中蘇的關係,也和西方陣營進行接觸。然而,此時的世界已經山雨欲來,東歐劇變箭在弦上了。眼看著東歐漸漸變天,一個又一個社會主義政黨失去對國家的掌控,羅馬尼亞甚至出現了領導人死於非命的「前車之鑑」。

拉米茲·阿利雅

在身邊世界的大潮之下,阿利雅終於改變了手上這艘大船的航向:1991年組織大選,宣布放棄了馬列主義道路;到1992年又被迫再度大選,總統職位移交到了另一黨派代表貝裡沙的手上。

勞動黨下臺了,接手掌權的民主黨迅速推行了經濟改革,計劃經濟下的物資短缺得到了緩解,一大例子便是大量湧入市場的西歐廉價二手車(當然,也有傳說說其中至少半數以上都是贓車)。但是,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並不是僅僅打開國門就能自然達成的。

工業底子近乎為零,山地居多的地形也不適宜發展現代化農業,再加上政治上雖然騰籠換鳥,說是改走市場經濟道路,但是官場上還是以前那批人,貪腐成風、效率低下的狀況並沒有得到多少改善。

薩利·貝裡沙

最致命的一點來自四十多年的閉關鎖國,大部分掌控權力的人對國外的世界缺乏必要了解,這樣的人卻要去制定和執行新的經濟政策……

由此,貝裡沙為首的阿爾巴尼亞新政府很快就面臨了「沒錢」的窘境——國有企業私有化初期,GDP增速可喜,但這些數字更像是迴光返照。處於經濟轉型期的國企舉步維艱,它們恰恰又是國有銀行主要的放貸對象。

到1994年末,阿爾巴尼亞三大國有銀行的壞帳率超過了50%,銀行的生存岌岌可危。為了保住銀行,政府不但提高了貸款審批標準,甚至還實行了貸款配額制度。所謂貸款配額制,簡單理解就是連貸款都要一出手就打折——哪怕是通過審核合格的貸款申請,也只能獲得申請數額的45%。

可想而知,這樣的手法給銀行續了命,卻讓企業缺錢的情況愈演愈烈。國企需要的貸款申請不下來,民營企業同樣貸不到錢。一時之間,這個國家所有的企業都在忙著找錢。

跌入傳銷的巨大漩渦

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資本露出了最本質的面目——只要獲利夠大,他們連絞死自己的絞索都敢賣出去。一些膽子大、頭腦活的人盯上了這個商機,開辦了實質為「地下銀行」的基金公司,以高於銀行的利率吸引客戶存款,再把籌集到的資金拿去放債和經營。

一開始,這些基金公司的利率尚處於可控區間,而且確實緩解了企業求貸若渴的壓力。政府對此喜聞樂見,甚至還給了不少的政策扶持。然而這樣的口子一旦打開就關不上,沒有人會嫌來錢太慢。

實體經濟來錢太慢,就去做外匯做地產,膽子再肥點就做偷渡走私。為了爭奪資金來源,基金公司競相提高利率,互相攀比著發廣告請代言,政府官員親自下場,為這些項目打包票做宣傳。

當資金需求越來越大,金字塔式的集資模式逐漸成型,公司們吸引來新的資金,償付掉舊的款項,數字越滾越大,風險也越架越高。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就是一場起自無良商人、又有政府親自下場的「龐氏騙局」。

當時的阿爾巴尼亞民眾不但在報紙上看到各種一夜暴富的廣告,還常常在街頭看到政府官員真人演講,就連總統貝裡沙也親自參加活動,為國家基金呼籲造勢。回到家裡,親戚朋友紛紛現身說法,哪個認識的熟人把錢投了進去,沒多久就賺到了20%以上的利息!這不是比銀行好得多嗎?

權威媒體與身邊真人的雙重轟炸,說服力是驚人的。再加上當時適逢南斯拉夫內戰期間,同為阿爾巴尼亞人的科索沃正在搞民族獨立,政府和基金公司便利用「同仇敵愾」的民族情緒,聲稱國家會利用集資來的錢資助科索沃武裝,號召民眾對科索沃同胞的「偉大事業」出錢投資。

科索沃

面對席捲全國的巨大漩渦,也並非沒有人能看出潛在的不靠譜。1995年初,阿爾巴尼亞政府便頒布法令,試圖限制非銀行機構吸納資金的行為。

但時至此刻,很多政府官員都已經完成了利益的深度綁定,就算金字塔崩塌,位於塔尖的老闆和高官也根本不擔心拿不到錢,又有誰肯懸崖勒馬,放掉到手的巨大利益?

據1996年統計,當時全國共有近百家金字塔式的集資基金公司,其中八家最大的公司負債總額已高達12億美元,超過全國年GDP的60%。與此同時,它們承諾的月利率已經飆升到40%以上,還有無數人正在變賣家產田宅,削尖腦袋想著擠上這一趟「財富快車」。

到了這個時候,阿爾巴尼亞全國已經成為傳銷活動的巨大培養皿。連國際社會也關注起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派出專人,前來核查該國的融資情況。

但阿國政府馬上就要迎來四年一度的大選,可想而知必然是咬緊牙關死扛,他們把集資活動稱作 「人民資本主義」,總統貝裡沙甚至放話 「阿爾巴尼亞的錢是世界上最乾淨的」。

傳銷暴雷,終成內戰

1996年5月,阿國四年一度的大選正常舉行,民主黨高舉著國家基金的標誌拉票,從中獲利的儲戶、期待獲利的儲戶硬生生地給貝裡沙投出了連任。

再加上也有不少人對大選不抱信心,搶在大選之前大量搶兌,基金公司再度提高利率,利率一路狂飆到70%,甚至還有打出100%利率的。一切的一切持續到1996年底,這場席捲全國的傳銷活動終於暴雷。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其實就是可能吸出來的資金已到盡頭,全國遍地都是傾家蕩產投入基金的儲戶。之前還是一夜暴富的聚寶盆,忽然之間老闆破產的破產、跑路的跑路,只剩下大量處於金字塔底層的儲戶血本無歸。

暴病者有之,自殺者有之,人們好像現在才從迷夢中驚醒過來,被迫度過一個最為黑暗無光的新年。1997年初,政府迫於國內民眾和國際輿論的雙重壓力,對銀行提款額度進行限制,又凍結了一批公司的帳戶來防止資金外逃。

但截留的資金相比拿不回來的那些,可說只是杯水車薪。同時,與政府相關的醜聞接連爆出:被處理的全是沒後臺的公司,真正有靠山的公司不但不受控制,甚至還繼續在電視上播放廣告;貝裡沙得以連任不僅僅依靠儲戶的選票支持,連賄選的錢都出在這些儲戶身上……

危機四伏的火藥桶已經被點燃,在首都地拉那,在全國各地的大中城市,先後都爆發了針對此事的示威遊行,飽受金字塔集資之苦的人們打出「打倒強盜政府」、「打倒貝裡沙」的口號,上街要錢。

在霍查故裡、勞動黨高層也更具有影響力的南部大區,類似活動聲勢更烈,一部分支持舊政府的原人民軍、原秘密警察退役成員,引導示威者奪取了發羅拉市郊區及帕沙裡曼海軍基地的武器庫。示威者被武裝起來之後,就成了真真正正的反對派,發羅拉全城陷入無政府狀態。

政府為了控制局面,宣布戒嚴,命令軍警前往平亂。但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就連軍警或者其家人也很可能是基金事件的受害者。一時間駕駛飛機叛逃義大利者有之,直接把武器送給反對派者有之,還有帶槍帶炮加入對面的。

此前被貝裡沙政府革職斥退的舊軍官紛紛重操舊業,熟門熟路地攻佔了各地軍火庫,各種輕重武器流落民間。在那段時間,幾乎隨處可見坐在坦克上朝天鳴槍的武裝民眾。此前大量修築用來防備外敵的碉堡,修好之後一次沒用過,如今卻成了雙方開打內戰的工事。

內戰打得飛起,貝裡沙政府也只能接受現實,與在野党進行圓桌會談,希望談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停火方案。然而各黨派各執一詞、討價還價,始終無法達成共識。

局勢日復一日地惡化下去,首都地拉那也亂了,機場遇襲被迫關閉,國防部長茹拉利全家出逃,總統貝裡沙躲到了亞得裡亞海上的義大利船裡,整個政府距離流亡海外就差最後一步。

這場內戰持續了三個月,國家機器近乎完全癱瘓,暴亂和隨之而來的治安糜爛成為許多阿國民眾畢生難忘的夢魘。最後,新組建的內閣不得不向國際社會請求維和部隊支援,終於把局面穩定到了新一輪大選結束。

結語

這場瘋狂傳銷引發的內戰,最終以又一輪大選的騰籠換鳥落下帷幕。基金事件的始作俑者民主黨大選慘敗,以社會黨為首領的中左翼政黨聯盟則獲得大量支持,雷傑普·邁達尼就任新一任總統。看上去至少已經停火不打了,但內戰對於這個國家的影響遠遠沒有結束。

雷傑普·邁達尼

大量財富流失加上內戰戰火的摧殘,讓阿爾巴尼亞本來就奄奄一息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數以百萬計的輕重武器流散到民間,僅輕重機槍就接近七十萬挺,社會治安風險大增;政壇鬥爭更加白熱化,1998年前總統貝裡沙就領導了一場意圖奪權的暴動。

在阿爾巴尼亞,誰也不知道下次動蕩會從哪個角落開始。

2001年元旦,阿國的學生搜集了數萬枚內戰中使用過的子彈(殼),鑄造成了一口名為「和平鍾」的銅鐘,安放在地拉那市中心,鐘上刻著 「我在子彈中出生」的文字。對於一個被傳銷毀了的國家而言,這口鐘也可說是無言的歷史殷鑑。

相關焦點

  • 被傳銷毀掉了的國家——阿爾巴尼亞,曾經敢和蘇聯美國叫板
    別看阿爾巴尼亞是一個小國,曾經卻敢和蘇聯、美國這樣的世界強國叫板。那麼,阿爾巴尼亞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一切,還得從阿爾巴尼亞的領袖恩維爾·霍查說起。雖然他帶領族人實現了民族解放,但上臺後的獨斷統治、封閉外交,導致國民收入不高,為內亂的爆發埋下了禍根。在經濟情況不理想的情況下,他甚至不惜花大代價在國內修建了很多碉堡。
  • 阿爾巴尼亞:傳銷是如何將曾經的「歐洲明燈」變為歐洲最窮國的?
    如此的險象環生,足以毀一人,乃至毀一國。阿爾巴尼亞共和國便是在險象環生中,從"歐洲明燈"變成歐洲最窮國,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傳銷。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間,阿爾巴尼亞是與我國關係最為融洽的歐洲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那段時期縱然自身十分困難,但依舊義無反顧地成為阿國最大的援助國。只可惜"鬥米恩,升米仇",阿方在中國的長期援助中,將我國的無私援助視作理所當然。阿方日漸的貪得無厭,對中國提出了許多不合理要求。
  • 阿爾巴尼亞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嗎?它怎麼混的?
    阿爾巴尼亞是歐洲五窮之一,不算最窮。窮國都有一個共同點——「先天不足,後天窮折騰」。阿爾巴尼亞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西岸,山地和丘陵佔全國面積的3/4,其地中海氣候不適合發展農業,但是阿爾巴尼亞還發展不了別的,本國賺錢的項目一半以上源於農業。
  • 巴爾幹小國——阿爾巴尼亞經濟究竟什麼水平?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簡稱阿爾巴尼亞,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南部的國家。阿爾巴尼亞西隔亞得裡亞海和奧特朗託海峽與義大利相望,南面則與希臘接壤,東臨馬其頓,東北是塞爾維亞、北接蒙特內哥羅共和國。首都地拉那,其國際代碼為AL。該國總面積為28748平方公裡,人口286萬。山地和丘陵佔全國面積的3/4。
  • 世界最橫的國家,天生倔強阿爾巴尼亞,就是窮橫你能把我怎麼滴?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上啊,有大大小小的國家200多個,相當於一個班集體有200多學生,那學生之間互相看不順眼,沒事打個架太正常不過了,所以說人類的歷史其實是貫穿著戰爭的,而且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戰鬥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有本身自己能打的是一種,民風尚武、全民皆兵,一言不合馬上開幹。
  • 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歐洲各國各個次級行政區主要宗教,波赫起碼還有不少地區天主教佔優勢地位然而這裡卻有個例外,地處歐洲腹地(相對於亞塞拜然這種地處歐亞分界線上的國家)的阿爾巴尼亞,卻是個伊斯蘭教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國家。阿爾巴尼亞人口約305萬,其中58.8%為伊斯蘭教徒,10%為天主教教徒,6.8%為東正教教徒,2.5%為無神論主義者,其他信仰者佔5.7%,不能確定信仰者佔16.2%。那麼為何阿爾巴尼亞獨樹一幟,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呢?
  • 世界文化歷史,國家,阿爾巴尼亞
    簡稱「阿爾巴尼亞」(Albania),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南部的國家。阿爾巴尼亞西隔亞得裡亞海和奧特朗託海峽與義大利相望,南面則與希臘接壤,東臨馬其頓,東北是塞爾維亞、北接蒙特內哥羅共和國。阿爾巴尼亞國旗上繪有一隻黑色的雙頭雄鷹,沿自15世紀抵抗奧斯曼帝國入侵的領袖斯坎德培的印章,所以雄鷹是民族英雄斯坎德的象徵,故此阿爾巴尼亞也有「山鷹之國」之稱。阿爾巴尼亞為歐洲中最不發達和低收入的國家之一,但在近年已有顯著的改進。2014年6月,歐盟接納阿爾巴尼亞為歐盟候選國。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幹半島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亞人的後裔。
  • 阿爾巴尼亞國家概況
    【國家元首】總統伊利爾·梅塔(Ilir META),2017年7月就職,任期5年。  【重要節日】國慶節暨獨立日:11月28日。  【簡 況】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西部,北部和東北部分別同塞爾維亞、黑山和北馬其頓接壤,南部同希臘為鄰,西臨亞得裡亞海,隔奧特朗託海峽同義大利相望。境內山地和丘陵佔總面積的77%,平原為23%。
  • 阿爾巴尼亞地處巴爾幹半島,地理位置優越,為何卻非常貧窮
    阿爾巴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是一個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按理說,阿爾巴尼亞地處錯綜複雜的巴爾幹地區,具有非常高的戰略價值,是很容易獲得大國援助的。然而在建國幾十年後,阿爾巴尼亞卻始終難以得到發展,到如今甚至已經成為了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阿爾巴尼亞的貧窮呢?
  • 歐盟不接納窮國,為何向歐洲窮國阿爾巴尼亞招手,該國能否加入?
    歐洲阿爾巴尼亞為何未加入歐盟?窮只是其中原因之一2020年新年一過,歐洲窮國阿爾巴尼亞迎來的好消息。據外媒資料顯示,1月24日,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到訪巴爾幹半島國家阿爾巴尼亞,討論阿爾巴尼亞入盟的問題。同時,米歇爾也到訪巴爾幹另一個國家北馬其頓,據說也是商談北馬其頓入盟事宜。
  • 伊利裡亞人及早期國家的建立,第三個非斯拉夫人國家是阿爾巴尼亞
    伊利裡亞人及早期國家的建立,東歐的第三個非斯拉夫人國家是阿爾巴尼亞。與東西部斯拉夫人和把南部斯拉夫人攔腰截斷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不同,阿爾巴尼亞卻被南斯拉夫人和希臘人圍在巴爾幹半島西部的海邊上。今天阿爾巴尼亞的領土南北長東西窄,西北、北部和東部連著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東部與馬其頓接壤,東南與希臘為鄰,西部和西南則瀕臨亞得裡亞海,隔海與義大利相望。
  • 阿爾巴尼亞,曾經與我國「稱兄道弟」的歐洲國家,為何還是窮?
    儘管屬於社會主義國家,但阿爾巴尼亞與蘇聯關係只能用一般來替代,阿共能夠在四十年代中期上臺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依靠以及力量驅逐德意法西斯,解放全國。這確實於東歐其他很多國家是蘇聯紅軍解放到哪,就在那裡建立社會主義政權的性質不太一樣,阿共自主性很強,61年退出經互會,68年退出華約。中蘇論戰也站在中國一邊,因此被當時中國譽為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並獲得大量援助。
  • 阿爾巴尼亞制定打擊人口犯罪國家戰略
    東方網7月17日消息:阿爾巴尼亞政府部門間協調工作組16日召開會議,研究制定一項打擊人口犯罪的國家戰略。  據阿爾巴尼亞政府新聞處當天發布的公報稱,這個部門間協調工作組是根據總理梅塔的命令組建的。公安部、情報局的負責人以及國際組織的代表應邀出席了由國務部長萊吉西主持的工作組會議。
  • DoG 辱華設計師 一個自稱阿爾巴尼亞人的假霍查!
    阿爾巴尼亞,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南部的國家。阿爾巴尼亞西隔亞得裡亞海和奧特朗託海峽與義大利相望,南面則與希臘接壤,東臨馬其頓,東北是科索沃,北接黑山。首都是地拉那,阿爾巴尼亞為歐洲中最不發達和收入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最為巴爾幹半島上一個重要的國家,阿爾巴尼亞人和其它巴爾幹國家不一樣,我們知道的塞爾維亞,波赫,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黑山,馬其頓,無論這些國家人民是哪一個信仰,哪一個種族,他們都是同一個民族,就是斯拉夫族人,而阿爾巴尼亞人不是斯拉夫人,他們和希臘人一樣是巴爾幹半島的原住民,目前整個巴爾幹半島上只有阿爾巴尼亞和希臘是最早也是唯一留下來的兩個民族
  • 【阿爾巴尼亞】我在歐洲最窮的國家像個有錢人一樣生活
    阿爾巴尼亞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國家,有「碉堡王國」的「美稱」。一個面積僅2.8萬平方公裡、人口不過300萬的國家,卻密密麻麻分布著幾十萬座碉堡。。。這裡的人民幸福生活指數如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歐洲任何一個國家做一條狗都是幸福的,整天懶散的曬太陽,沒有殺戮,沒有驅逐,沒有虐待。
  • 歐洲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阿爾巴尼亞1988年
    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是伊利裡亞人,是巴爾幹半島上古老的民族之一,14世紀80年代末開始形成幾個封建制公國, 1415年起被奧斯曼帝國統治近500年,1912年獨立,1928年成立阿爾巴尼亞王國,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1976年改稱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起改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 東南歐國家中的特例:阿爾巴尼亞的古代伊利裡亞源流分析
    然而在歐洲,同樣也有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譬如阿爾巴尼亞和波赫(科索沃地位並未得到世界公認,故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很多人或許會感到好奇,同樣是巴爾幹半島國家,而且還緊鄰希臘,為何阿爾巴尼亞人沒有像馬其頓、保加利亞那樣信仰東正教?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說起。關於阿爾巴尼亞人的起源一直籠罩在迷霧之中。
  • 阿爾巴尼亞退出華約後,蘇聯為什麼沒有入侵阿爾巴尼亞?
    1968年9月13日,阿爾巴尼亞宣布退出華沙條約組織,也是東歐劇變之前唯一退出華約的東歐國家。眾所周知,蘇聯往往會直接入侵不聽話的東歐國家,比如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阿爾巴尼亞是我旅行中最便宜的國家,既便宜又能玩
    2015年我訪問了三大洲的35個國家,我旅行預算,並試圖堅持更便宜的,東南亞便宜,但最便宜的國家是阿爾巴尼亞!我剛剛完成2015年的會計核算。哇,除此之外,在我住在阿爾巴尼亞的三個星期裡,我花了210美元,相比之下,2014年美國酒店房間的平均價格為每晚137美元,讓我們來看具體細節。
  • 一個民族的悲哀:阿爾巴尼亞人偷搶華人成風
    華人店主稱,這兩名阿爾巴尼亞女子進店後挑選了一些生活用品,隨後將東西藏在購物包裡,當她們快要走出商店時防盜報警器響了起來,兩名店員發現有人行竊後立即報警。這兩個阿爾巴尼亞女子見狀後想逃跑被華人店員攔了下來,便立即對店員拳打腳踢起來。幾分鐘後,憲兵趕到商店當場抓獲了這兩名竊賊。經核查,兩名阿爾巴尼亞女子的正式居住地是BORGO D』URBECCO,一人27歲,另一人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