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的溯源、成就和意義

2020-12-14 中國教育新聞網

歷史溯源

「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孜孜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也是億萬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渴望。追溯文獻,「小康」首次出現在《詩經》中的「民亦勞止,紇可小康」,被用來描繪一種人民安定富足的生活狀態;《禮記》中闡釋了「小康」與「大同」的關係。之後,明成祖朱棣、清高宗弘曆、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等都對「小康」進行了直接或間接的解讀。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對未來國家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展望,對「四個現代化」建設作出大量實踐探索。到了實施改革開放不久的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直言「小康」就是「中國式現代化」。自此,「小康」作為一種目標、規劃和展望,逐漸被用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1982年,中共十二大制定我國經濟發展「兩步走」戰略,其中「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是戰略目標之一。在中共十三大上,鄧小平提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分「三步走」的戰略設想,將「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作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中共十四大強調要在20世紀90年代實現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經過不懈努力,上世紀末,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9404億元,各方面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標誌著「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第二步「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實現。

進入新世紀,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基於已實現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是「總體小康」,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02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正式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戰略目標,明確要在21世紀的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更高要求,「全面小康」的目標逐漸接近。

進入新時代,中共十八大、十九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指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

智慧結晶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艱苦奮鬥,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我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使用外資第二大國、對外投資第二大國;移動通信、現代核電、載人航天、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基本養老、醫療、低保等保障水平提高,城鎮保障房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深入推進;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農業生產力水平、工業裝備水平、基礎設施網絡得到提高和健全,僅交通領域的中國高鐵和高速公路營業裡程就分別突破3萬公裡和14萬公裡,居世界第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社會保障、扶貧脫貧、生態環保事業全面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我國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首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也形成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智慧結晶。

第一,始終堅持一切發展為了人民,一切發展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作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其宗旨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此,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承初心宗旨,不忘使命,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協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著力解決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如阻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貧困問題,國家充分發揮制度優勢,通過實施扶貧開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手段和政策工具,不斷取得成效,截至2019年,我國貧困人口僅剩531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掃清了攔路虎。同時,還注意充分調動和激活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全面建設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性,通過不斷實踐創新,把人民的智慧轉化為實踐自覺,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國樣本和中國模式,發揮出示範領航作用。

第二,堅持目標與結果導向相結合,精心做好頂層設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在一定時期內最大的方向性目標,但最終目的是國家發展和人民滿意,同樣國家發展和人民滿意也要建立在各種目標的達成和問題的解決之上,否則它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泉。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基於發展的進程和國內外形勢變化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和調整,從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出發,精心做好頂層設計,形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五位一體整體發展進步;協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強弱項,補短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等頂層設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行動指南和制度保障。

第三,堅持全國一盤棋方針,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非一帆風順,經歷了諸如1998年洪水災害、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等重大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但最終都以戰勝這些艱難險阻而告終,其經驗就在於我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能夠堅持全國一盤棋精準發力。例如,在面臨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時,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19個省市自治區馳援武漢、湖北,全國4萬多醫務人員奔赴抗擊疫情前線,機關幹部切實履職盡責,紮根社區守住關卡;專家學者投身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社會組織主動開展疫情相關的心理諮詢、情緒疏導、專業輔導等服務,普通百姓自覺參與;各駐外使領館,華人華僑、留學生群體也紛紛組織支援國內抗疫的活動,充分展現出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正是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折射出的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這種全國一盤棋的制度優勢,使中華兒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途上有了攻堅克難的底氣和必勝的信心。

第四,正視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矛盾,打破壁壘促進協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全面」,要求各區域之間實現均衡發展。而城鄉發展差距大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尤為關鍵。為此,中央抓住制約全面建設建成小康社會的這個牛鼻子,加強政策領航,從2003年起連續17年發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引導開發鄉村的多重功能和價值,鼓勵城市資本、信息、資源、人才等要素流向鄉村,穩步推進鄉村振興,並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合理的資源配置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從「統籌城鄉發展」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再到今天的「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調適,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大大縮小了城鄉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成為現實。

第五,牢牢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立足現實做好政策調適。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與世界日益交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處理國家、人民的重大關切上,黨和國家善於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進行發展戰略調整,變危為機,不為國際風雲變化而動搖國家戰略,一門心思謀發展,如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通過國際產能合作、產業轉移等,加快了國內產業結構調整,釋放出強大的經濟活力,也給合作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契機,真正實現了雙贏,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出良好的國際環境,也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巨大的正能量。

世界意義

中國擁有14億人口,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解決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最大的政治議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始終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堅持一切發展為了人民、一切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基本原則,從頂層設計到微觀落地將此一以貫之,持之以恆,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並內化為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文化自覺。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屬於中國,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具有廣泛的世界意義。

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全球尚有12億貧困人口,要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任務艱巨,相比於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始終把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視為底線任務,從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抓起,優先解決吃飯穿衣問題,確保義務教育、看病、住房有保障,並鼓勵各地大膽實踐創新,總結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貧模式,到2015年,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到2020年又提前10年完成《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既定任務,中國對世界反貧困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讚揚,認為中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模式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所複製借鑑。

由於歷史原因和區域差異,發展中國家城鄉之間差距大,滋生許多社會矛盾,我國也不例外。但中央抓住主要矛盾,依靠政策槓桿,通過空間布局、資源配置、產業安排、投資導向、基礎設施建設等系列工具,進行空間的再生產,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強化包容性發展,使廣大農村人口能夠均衡分享到社會財富。同時,城鄉的均衡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財富,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獲取的這些寶貴經驗可以拓寬發展中國家的思路,為其所借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使中華民族迎來偉大榮光,也增強了包括海外華僑、留學人員在內的中華兒女的自豪感。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任重道遠。廣大海內外神州學人在這大展宏圖的新舞臺、新起點上,應該擔當大任,積極主動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滾滾洪流之中,通過知識傳遞、專利轉化、智慧貢獻、方案提供、財富投入、產業孵化等,貢獻21世紀中國學人的力量。(作者王志章系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一帶一路」反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曾留學美國)

來源:神州學人(2020年第11期)

相關焦點

  •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高度評價了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如期實現。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顧海良 ▲呂 楠【編制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為實現這一夢想,中華民族追尋千年,中國共產黨奮進百年。風雨如磐,決心似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人民賦予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也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那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哪些貢獻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的過程產生了怎樣的世界性影響?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樣一來,中國要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全面小康社會,怎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就完善和明確了。這一過程說明兩點: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步明確和設立的一個階段性目標。
  • 人民日報評論員: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論學習...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充分肯定「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
    站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大歷史時刻,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時空坐標中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意義,既是學習「四史」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刻領會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應有之義。從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奮鬥奠基未來,成就鼓舞人心。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的《建議》,實事求是地總結了「十三五」時期我區在攻堅克難中取得的重大成就,進一步堅定了全區上下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勝利的信心決心。
  • 破譯決勝全面小康的價值密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會上,10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暢談了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成就、經驗和意義,並就如何防止返貧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出了意見建議。今天,本報特摘發他們的精彩觀點,以饗讀者。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成功,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更是中國對世界的重大貢獻,對世界「四方」都有著重要意義。  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性、中國人民選擇的正確性。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 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在廣東中山舉行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本屆論壇以「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匯聚黨政界領導、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家、戰略諮詢專家及取得決勝全面小康決定性成就的縣市代表,聚焦全面小康理論與實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向論壇發來賀信,對論壇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與會嘉賓致以誠摯問候和良好祝願。
  • ...國際社會對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認識和評價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有8億多人成功擺脫了貧困,取得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減貧成就,深刻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寮國、菲律賓、坦尚尼亞等國政黨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有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即將如期實現農村貧困人口現行標準下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世界將為此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表示敬意。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適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回顧和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謝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適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回顧和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全面小康與「中原標準」
    □薛世君習近平總書記在部署2020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全面小康,決勝在望,對於擁有一億人口的河南來說,2020年別具歷史意義。
  • 「讀懂我們的全面小康」綠色,全面小康的鮮明底色
    向世界展現綠色繁榮的中國範式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其中「綠色小康」建設成效顯著。在推進全面小康建設過程中,為什麼要格外強調「綠色小康」的建設?「綠色小康」,不是也不能通過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來滿足和保障小康所要求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不可能也不應該通過竭澤而漁、焚藪而田的方式過關達標。人類只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所承載的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員,如果其他生命體不能「小康」而衰敗、衰亡,人類的「小康」也不可能真正實現和長久。
  • 激揚決勝全面小康的江西豪情
    原標題:激揚決勝全面小康的江西豪情 (一) 我們站在了又一個鏗鏘五年的起點,站在了決勝全面小康的起點。 今天召開的省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研究制定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啟航我省「十三五」偉大徵程,吹響決勝全面小康、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嘹亮號角。 風雲際會的節點,中流擊楫的奮進,彪炳千秋的偉業,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激揚起必勝的江西豪情,在五年決戰同步全面小康的江西行動中,書寫燦爛的江西榮光。
  • 「從脫貧攻堅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川之路」研討會召開
    四川在線記者 郝勇2020年是黨和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布局和實施脫貧攻堅重大戰略的收官之年,為回顧四川從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總結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經驗和實踐經驗,為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積極獻計獻策,近日,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溯源與當代徵程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起跑線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今天的中國較之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實現這個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本實現之後,中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進的嶄新徵程。
  • ...2020年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將於12月26日在中山舉行
    胡妍/攝中國小康網訊 記者胡妍 通訊員鍾軒 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偉大徵程在2020年畫上完美的句點。記者18日從中山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將於12月26日在廣東中山舉行,以期展現好「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小康的決定性成就,闡釋好黨中央關於當前形勢的重大判斷和關於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等重大部署。
  • 中山: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12月26日舉辦
    論壇將圍繞「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主題,匯聚全國黨政界領導、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領袖、戰略諮詢專家和媒體精英,以中山經驗等為樣本,聚焦總結縣市全面小康理論與實踐,宣傳全面小康與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就。作為中國民生第一論壇,「中國全面小康論壇」自2005年創辦以來,已連續舉辦十四屆,是中國唯一以「全面小康」為主題的國家級大型論壇。
  • 縱論全面小康宏偉進程 剖析高質量小康中山樣本
    本報訊 12月26日,2020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將在中山舉行。作為全國唯一以全面小康為主題的國家級大型論壇,今年將圍繞「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主題,匯聚國內黨政界領導、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領袖、戰略諮詢專家和媒體精英,以中山經驗等為樣本,聚焦總結縣市全面小康理論與實踐,宣傳全面小康與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