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孜孜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也是億萬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渴望。追溯文獻,「小康」首次出現在《詩經》中的「民亦勞止,紇可小康」,被用來描繪一種人民安定富足的生活狀態;《禮記》中闡釋了「小康」與「大同」的關係。之後,明成祖朱棣、清高宗弘曆、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等都對「小康」進行了直接或間接的解讀。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對未來國家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展望,對「四個現代化」建設作出大量實踐探索。到了實施改革開放不久的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直言「小康」就是「中國式現代化」。自此,「小康」作為一種目標、規劃和展望,逐漸被用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1982年,中共十二大制定我國經濟發展「兩步走」戰略,其中「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是戰略目標之一。在中共十三大上,鄧小平提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分「三步走」的戰略設想,將「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作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中共十四大強調要在20世紀90年代實現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經過不懈努力,上世紀末,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9404億元,各方面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標誌著「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第二步「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實現。
進入新世紀,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基於已實現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是「總體小康」,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02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正式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戰略目標,明確要在21世紀的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更高要求,「全面小康」的目標逐漸接近。
進入新時代,中共十八大、十九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指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
智慧結晶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艱苦奮鬥,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我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使用外資第二大國、對外投資第二大國;移動通信、現代核電、載人航天、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基本養老、醫療、低保等保障水平提高,城鎮保障房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深入推進;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農業生產力水平、工業裝備水平、基礎設施網絡得到提高和健全,僅交通領域的中國高鐵和高速公路營業裡程就分別突破3萬公裡和14萬公裡,居世界第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社會保障、扶貧脫貧、生態環保事業全面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我國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首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也形成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智慧結晶。
第一,始終堅持一切發展為了人民,一切發展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作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代表,其宗旨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此,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承初心宗旨,不忘使命,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協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著力解決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如阻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貧困問題,國家充分發揮制度優勢,通過實施扶貧開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手段和政策工具,不斷取得成效,截至2019年,我國貧困人口僅剩531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掃清了攔路虎。同時,還注意充分調動和激活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全面建設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性,通過不斷實踐創新,把人民的智慧轉化為實踐自覺,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國樣本和中國模式,發揮出示範領航作用。
第二,堅持目標與結果導向相結合,精心做好頂層設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在一定時期內最大的方向性目標,但最終目的是國家發展和人民滿意,同樣國家發展和人民滿意也要建立在各種目標的達成和問題的解決之上,否則它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泉。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基於發展的進程和國內外形勢變化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和調整,從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出發,精心做好頂層設計,形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五位一體整體發展進步;協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強弱項,補短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等頂層設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行動指南和制度保障。
第三,堅持全國一盤棋方針,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非一帆風順,經歷了諸如1998年洪水災害、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等重大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但最終都以戰勝這些艱難險阻而告終,其經驗就在於我國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能夠堅持全國一盤棋精準發力。例如,在面臨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時,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19個省市自治區馳援武漢、湖北,全國4萬多醫務人員奔赴抗擊疫情前線,機關幹部切實履職盡責,紮根社區守住關卡;專家學者投身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社會組織主動開展疫情相關的心理諮詢、情緒疏導、專業輔導等服務,普通百姓自覺參與;各駐外使領館,華人華僑、留學生群體也紛紛組織支援國內抗疫的活動,充分展現出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正是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折射出的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這種全國一盤棋的制度優勢,使中華兒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途上有了攻堅克難的底氣和必勝的信心。
第四,正視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矛盾,打破壁壘促進協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全面」,要求各區域之間實現均衡發展。而城鄉發展差距大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尤為關鍵。為此,中央抓住制約全面建設建成小康社會的這個牛鼻子,加強政策領航,從2003年起連續17年發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引導開發鄉村的多重功能和價值,鼓勵城市資本、信息、資源、人才等要素流向鄉村,穩步推進鄉村振興,並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合理的資源配置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從「統籌城鄉發展」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再到今天的「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調適,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大大縮小了城鄉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成為現實。
第五,牢牢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立足現實做好政策調適。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與世界日益交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處理國家、人民的重大關切上,黨和國家善於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進行發展戰略調整,變危為機,不為國際風雲變化而動搖國家戰略,一門心思謀發展,如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通過國際產能合作、產業轉移等,加快了國內產業結構調整,釋放出強大的經濟活力,也給合作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契機,真正實現了雙贏,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出良好的國際環境,也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巨大的正能量。
世界意義
中國擁有14億人口,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解決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最大的政治議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始終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堅持一切發展為了人民、一切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基本原則,從頂層設計到微觀落地將此一以貫之,持之以恆,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並內化為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文化自覺。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屬於中國,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具有廣泛的世界意義。
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全球尚有12億貧困人口,要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任務艱巨,相比於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始終把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視為底線任務,從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抓起,優先解決吃飯穿衣問題,確保義務教育、看病、住房有保障,並鼓勵各地大膽實踐創新,總結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貧模式,到2015年,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到2020年又提前10年完成《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既定任務,中國對世界反貧困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讚揚,認為中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模式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所複製借鑑。
由於歷史原因和區域差異,發展中國家城鄉之間差距大,滋生許多社會矛盾,我國也不例外。但中央抓住主要矛盾,依靠政策槓桿,通過空間布局、資源配置、產業安排、投資導向、基礎設施建設等系列工具,進行空間的再生產,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強化包容性發展,使廣大農村人口能夠均衡分享到社會財富。同時,城鄉的均衡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財富,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獲取的這些寶貴經驗可以拓寬發展中國家的思路,為其所借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使中華民族迎來偉大榮光,也增強了包括海外華僑、留學人員在內的中華兒女的自豪感。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任重道遠。廣大海內外神州學人在這大展宏圖的新舞臺、新起點上,應該擔當大任,積極主動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滾滾洪流之中,通過知識傳遞、專利轉化、智慧貢獻、方案提供、財富投入、產業孵化等,貢獻21世紀中國學人的力量。(作者王志章系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一帶一路」反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曾留學美國)
來源:神州學人(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