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溯源與當代徵程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起跑線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今天的中國較之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本實現之後,中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進的嶄新徵程。考察和梳理這一徵程的歷史由來及其傳承脈絡,可以清晰地揭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當代境遇和未來趨向。

現代化:近代中國的理想追求

晚清以降,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為了挽救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中國人民進行了前赴後繼的英勇鬥爭,現代化是其心中的遠大理想和宏偉目標。不過對於近代以來直至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時期內的中國進步人士來說,如何實現現代化,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建設方案。第一種是企圖在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過引進西方先進的社會制度和科學技術,以推動中國向近現代社會轉型;另一種是變革中國封建制度,建立起資本主義社會,從而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

以上兩種方案在近代中國都不同程度地實驗過。第一種以洋務運動為代表,大體上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先是始於19世紀60年代以「求強」相標榜的「練兵制器」活動,重在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後是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以「求富」相標榜的經濟活動,主要興辦近代民用工業。這場運動歷時30餘年,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軔和中國現代化的起步在客觀上起過刺激作用。第二種以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為代表,分別由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實施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在中國建立起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國家。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他們的政治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有幫助的,對中國現代化的發展亦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推動中國現代化由「器物」向「制度」轉變。

但兩種方案均存在著致命局限。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希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實現國家富強和生產力發展。然而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現代生產力不可能在落後腐朽的封建制度社會中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鑑於此,洋務運動的破產具有歷史必然性。而資產階級維新派把發展資本主義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統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上,這同樣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果然統治階級一反動,所有維新改革舉措幾乎一風吹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是先天的,他們終究沒有能夠鞏固和發展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沒有開通自由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反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愈陷愈深。

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現代化方案及其歷史命運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無論是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還是資產階級中的維新派和革命派,無論是圖謀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還是民主共和制,都不可能找到通向現代化的現實道路。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客觀上需要新的階級走上歷史前臺,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為中國現代化發展奠立基礎、打開天地。

社會主義:中國現代化的制度奠基

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肩負起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努力探索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和制度設計。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全國人民的解放。基於此,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這一偉大革命,解決了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重大問題,即徹底廢除舊的社會制度,為中國現代化發展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中國要向哪裡去?毛澤東高瞻遠矚地指出:「事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中國共產黨深刻地認識到,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即社會主義制度。基於此,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制定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一偉大成就,解決了中國現代化的制度選擇問題,將現代化事業與社會主義制度緊密相連,揭示了中國現代化的前進方向。

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理想和歷史使命使然,也與中國革命經驗和當時國際環境有關。就前者來說,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長期不允許中國發展成長為獨立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再加上民族資本主義的先天不足,發展極其緩慢。因此,中國共產黨迫切盼望從根本上建立一種較之資本主義更先進的社會制度,以保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強力推進和持續發展。就後者而言,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比較不景氣,社會主義國家卻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特別是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些成就連同其社會制度模式,必然對中國現代化的制度選擇產生極強的示範效應和深遠影響。

從「四個現代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四個現代化」的提出和演變有個過程。早在1954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大規模展開之際,毛澤東就提出要實現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國防。這是「四個現代化」的雛形。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交通運輸業現代化」被「科學文化現代化」所取代,不久後又被「科學技術現代化」所代替。這樣,「四個現代化」不僅涵蓋了物質文明方面的內容,同時體現了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該提法至此就明確和固定下來。1964年和1975年,周恩來相繼在三屆人大和四屆人大上宣布,要通過「兩步走」戰略,在20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重新設計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圖景,明確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即「小康之家」。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將「小康」這一中國傳統的社會理想與黨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有機聯繫起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和改造。1987年,黨的十三大從戰略高度規劃了中國現代化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是到80年代末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經過20世紀最後20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到世紀之交,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基本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基於此,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戰略目標進一步具體化,分別從21世紀頭十年、第二個十年、21世紀中葉三個時段,提出了「新三步走」發展戰略,詳細規劃了21世紀頭二十年即小康社會的建設藍圖。

自21世紀開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這既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中國共產黨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富強、民主、文明」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戰略目標的調整,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謀劃,體現了中國小康水平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持續躍進,中國現代化事業正有條不紊地向著更高階段健康發展。

 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的十九大首次明確提出的嶄新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習近平總書記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社會發展歷史條件的基礎上,對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戰略謀劃:一是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二是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兩步走」的頂層設計和戰略安排描繪了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不僅將原定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實現時間提前了15年,而且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新內涵,明確了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路徑。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的重要歷史時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適時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科學指南,成為今後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裡程碑意義。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起跑線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今天的中國較之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實現這個目標。儘管前進道路上還會有各種艱難險阻,但我們擁有中華五千年文明積累下來的精神營養,擁有14億中國人民凝聚起來的磅礴力量,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強大優勢,擁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可靠主心骨,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作者單位:安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姚宏志 楊皓

精彩推薦: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意涵

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蘊的三重維度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意義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邏輯理路
    當前我國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這意味著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其內在的邏輯理路,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
  •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全面總結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系統分析了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形勢,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 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這次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是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會議。會議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創造性地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首要戰略目標,這意味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創新中完美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之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描繪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發展藍圖,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徵程進發
    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對標對表中央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總結「十三五」、部署「十四五」,勾勒出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四川發展新願景新藍圖新路徑,為團結和動員全省各族人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徵程,錨定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凝聚了信心和力量。
  • 擘畫壯美藍圖,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因此,《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從「十三五」轉向「十四五」,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跨入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不論從哪個角度講,都預示著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 「十四五」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
    「十四五」規劃將既是從持久戰角度著眼制定的一個中長期規劃,又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一、《建議》是立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頂層設計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高瞻遠矚地指出:面向未來,中國將相繼朝著兩個宏偉目標前進:一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
  • 【講課提綱】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行動指南...
    【講課提綱】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這是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於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繼續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 發揮制度優勢開啟全面建設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內容提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需要發揮中國獨特的制度優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了部署安排。我們要立足制度成效增強制度自信,用好制度優勢科學制定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
  • 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蘊的三重維度
    回望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接續奮鬥的百年曆程,我們即將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黨和國家一以貫之的奮鬥目標。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徵,如何從歷史維度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徑;從現實維度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方案;從世界維度回答中國的現代化到底提供了何種答案,是深入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蘊的三個基本維度。
  • 李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法治意蘊
    從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角度來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深刻法治意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林認為,一是標誌著以往「法治小康」建設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的發展目標。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新徵程上要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 為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在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最關鍵、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必須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使延安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 小金快評|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溫江新徵程
    小金快評|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溫江新徵程 2021-01-07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廣東篇章
    這是廣東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綱領性文件,對廣東在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東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即將如期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如期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的體育價值再認識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已將「建成體育強國」納入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充分表明黨中央對體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立意高遠地指明了體育在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中的價值定位。
  • 「黨建治學」謝春濤: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黨建治學」謝春濤: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2020-12-07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乘勢而上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認為,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  明年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明年要抓好的八大重點任務,為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齊心協力、開拓進取,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 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社論)
    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綱領性文件。  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問題並提出建議,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對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尤為重要的是,在「十三五」的實踐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新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廣大黨員幹部政治品質和鬥爭精神鬥爭本領得到錘鍊,全國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提供了有力政治保證和強大奮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