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左拇指「種」在大腿上 「救活」右手
積水潭醫院主任醫師沈餘明。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今年1月,因高壓電擊而重度燒傷的張偉(化名),被轉運至北京積水潭醫院救治。因傷勢嚴重,張偉接受了五次手術,左前臂截肢、右手拇指及食指截指。
拇指,在手的抓握中佔據重要作用,為了儘量保留張偉的手部功能,積水潭醫院的醫生們想出一個點子:將截下的左拇指「種」在左大腿上,待時機成熟移植到右手。近5個月的搶救治療後,張偉實現了保命和保肢,回到家中靜待下一步功能重建。據介紹,拇指寄養後異位再植手術,在國內外文獻未曾有過報導,屬世界首例。
被高壓電燒傷 患者雙上肢嚴重毀損
今年1月,由於工作時左肩不慎觸碰10千伏高壓電,張偉的雙上肢、左胸部、左肩、左大腿、右足被嚴重電擊,重度燒傷,危在旦夕。
在當地醫院,張偉接受了心肺復甦等一系列操作,但雙上肢嚴重毀損傷、大血管損傷、需要截肢,左肩胸部嚴重電燒傷可能導致鎖骨下動脈損傷、破裂,也帶來血管破裂大出血風險。當地救治條件有限,將張偉轉至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救治。
高壓電燒傷治療是與時間賽跑。但張偉雙上肢嚴重毀損傷,傷後7天才轉入積水潭醫院,給救治帶來極大難度。
入院後第2天,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沈餘明帶領專家團隊為他進行第一次手術。醫生們發現,張偉左胸部電燒傷沒有想像的嚴重,左鎖骨下動脈未暴露和損傷,並沒有致命危險,這條未損傷的動脈,使沈餘明團隊調整了治療方案,在原計劃的保命中,重點轉向有計劃的保肢。
張偉的右手臂損傷嚴重,拇指、食指需截指;左手情況同樣糟糕,在第二次手術時,他左手尺橈骨中遠端及腕骨已全部壞死,橈動脈暴露,左前臂中遠端和手的保肢希望渺茫,只能進行左前臂截肢術。不過,張偉的左拇指及大魚際血運良好,這讓沈餘明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用截下來廢棄的左拇指,填補右拇指的缺損。
將左拇指「種」在左大腿 再植到右手
「在整個手部功能中,大拇指作用非常重要,如果缺失,抓捏物品這樣的簡單動作,也會變得很困難。患者的左手已沒有保全希望,右手也只剩下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如果就這樣出院,日後生活會非常不方便。因此,我們無論如何都想為他保下一隻比較完整的手。」沈餘明說。
沈餘明先將張偉的左拇指「種」在左大腿上,時機成熟後,將左拇指與左大腿分離、再植到右手上。
手術順利結束。到張偉出院前,若不仔細看,他的右手拇指與原先沒有太大區別,這次「移花接木」的手術,為他今後重建和恢復手部功能,打下了堅實基礎。
記者從北京積水潭醫院了解到,沈餘明帶領的專家團隊與麻醉科、手術室合作,為張偉進行了5次重大手術,包括游離皮瓣移植術、游離穿支皮瓣移植術、廢棄左拇指大腿寄養、異位再植於右手重建右拇等,均獲得成功。其中,拇指寄養後異位再植的手術,在國內外文獻未曾有過報導,屬世界首例。
釋疑1
左拇指為何不直接移植?
「寄養」腿上長達一個月,利於日後功能恢復
左拇指移植到右手之前,曾在張偉的左腿上「寄養」了一段時間,為何不直接移植?
沈餘明介紹,第一次手術時,團隊對張偉的右手臂進行前臂和手的清創,清創指截肢後,用巨大背闊肌肌皮瓣游離移植覆蓋了右前臂及手部創面。由於高壓電燒傷,張偉右手和前臂本身就是游離皮瓣移植覆蓋,殘肢的創面組織脆弱、水腫嚴重,血管條件非常不理想,無法立即承受移植手術。被截下的左拇指血管也不夠長,不足以與右手及前臂連接。
這些現實令拇指再植手術不得不推後。然而,張偉的左拇指已脫離人體,失去了血液循環,細胞會很快死亡,等到再植時機成熟,左拇指早就「壞了」。除非像凍肉一樣,將其放入冰箱、浸入防凍劑保存,但這樣難免對局部細胞造成損傷。
相比之下,將左拇指「寄養」在一個有動脈供血、有靜脈回流的地方,最利於日後功能恢復。「寄養」並非異想天開,而是成熟的外科手術,於是,沈餘明在張偉的左腿尋找了合適的位置,挑選了不會影響到其下肢正常供血的三根血管,與左拇指的三根血管連接,確保拇指能夠「生存」下來。
「寄養」時間長達一個月。左拇血液運行良好,右手及前臂的血管組織條件也已經成熟,之後,沈餘明團隊為其進行了第5次手術,將「寄養」的左拇指移植至右手、重建右拇指。
釋疑2
寄養+再植有何難點?
最困難的是將大拇指從腿上分離
多次手術,也並非一帆風順。最困難的,是將大拇指從腿上分離,這一過程需特別謹慎,一不小心就會損傷血管蒂。其中一段動脈分離過程中,動脈突然出現破裂,醫生們需要在顯微鏡下對破裂動脈血管進行修補。
整個寄養過程中,沈餘明還擔心大拇指的「存活」狀況。拇指的血管壁本身就有損傷,截指時距離受傷已過了一星期,血管的變化容易形成血栓;拇指的血管與大腿的血管口徑不一樣,連接在一起時,也要精細操作。
另一個困難是,雖然右前臂及手行游離皮瓣術後已近兩月,但這裡的組織仍有水腫,有的血管已破壞,有的血管壁仍有損傷,尋找合適的受區血管仍非常困難,需仔細甄別,否則會前功盡棄。
除寄養後再植,有沒有其他的「拇指再生」方案?
「比較常規的操作,是將一根腳拇指移植到大拇指缺陷處,以彌補手功能。但這種方法,是『拆東牆補西牆』,患者要承受腳趾截趾的代價,可能影響行走;腳拇指與大拇指的外形相差甚遠,也會顯得有些怪異。」沈餘明說,從病人的角度考慮,廢棄拇指異位再植是犧牲最小、修復效果最好的方式。
釋疑3
右手能否保留運動功能?
重建手術若順利,可保留一定運動功能
張偉出院時,大拇指尚不能活動,其餘三根手指能輕微運動。
沈餘明介紹,張偉還需接受一系列重建手術。目前,團隊為其修復了燒傷的皮膚,但肌腱、神經尚未重建,這項手術要在三個月後完成;之後,肌腱也會和周圍組織形成粘連,需要單獨的手術進行松解;在大拇指恢復上,要進行拇外展功能重建。
「至少還有三次手術,預計要花一年半左右,除了手術,還要進行康復鍛鍊。」沈餘明說。三個月後,張偉要回醫院複查。如果一切順利,未來,張偉的右手可以保留一定的運動功能。
積水潭醫院主任醫師沈餘明。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今年1月,因高壓電擊而重度燒傷的張偉(化名),被轉運至北京積水潭醫院救治。因傷勢嚴重,張偉接受了五次手術,左前臂截肢、右手拇指及食指截指。
拇指,在手的抓握中佔據重要作用,為了儘量保留張偉的手部功能,積水潭醫院的醫生們想出一個點子:將截下的左拇指「種」在左大腿上,待時機成熟移植到右手。近5個月的搶救治療後,張偉實現了保命和保肢,回到家中靜待下一步功能重建。據介紹,拇指寄養後異位再植手術,在國內外文獻未曾有過報導,屬世界首例。
被高壓電燒傷 患者雙上肢嚴重毀損
今年1月,由於工作時左肩不慎觸碰10千伏高壓電,張偉的雙上肢、左胸部、左肩、左大腿、右足被嚴重電擊,重度燒傷,危在旦夕。
在當地醫院,張偉接受了心肺復甦等一系列操作,但雙上肢嚴重毀損傷、大血管損傷、需要截肢,左肩胸部嚴重電燒傷可能導致鎖骨下動脈損傷、破裂,也帶來血管破裂大出血風險。當地救治條件有限,將張偉轉至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救治。
高壓電燒傷治療是與時間賽跑。但張偉雙上肢嚴重毀損傷,傷後7天才轉入積水潭醫院,給救治帶來極大難度。
入院後第2天,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沈餘明帶領專家團隊為他進行第一次手術。醫生們發現,張偉左胸部電燒傷沒有想像的嚴重,左鎖骨下動脈未暴露和損傷,並沒有致命危險,這條未損傷的動脈,使沈餘明團隊調整了治療方案,在原計劃的保命中,重點轉向有計劃的保肢。
張偉的右手臂損傷嚴重,拇指、食指需截指;左手情況同樣糟糕,在第二次手術時,他左手尺橈骨中遠端及腕骨已全部壞死,橈動脈暴露,左前臂中遠端和手的保肢希望渺茫,只能進行左前臂截肢術。不過,張偉的左拇指及大魚際血運良好,這讓沈餘明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用截下來廢棄的左拇指,填補右拇指的缺損。
將左拇指「種」在左大腿 再植到右手
「在整個手部功能中,大拇指作用非常重要,如果缺失,抓捏物品這樣的簡單動作,也會變得很困難。患者的左手已沒有保全希望,右手也只剩下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如果就這樣出院,日後生活會非常不方便。因此,我們無論如何都想為他保下一隻比較完整的手。」沈餘明說。
沈餘明先將張偉的左拇指「種」在左大腿上,時機成熟後,將左拇指與左大腿分離、再植到右手上。
手術順利結束。到張偉出院前,若不仔細看,他的右手拇指與原先沒有太大區別,這次「移花接木」的手術,為他今後重建和恢復手部功能,打下了堅實基礎。
記者從北京積水潭醫院了解到,沈餘明帶領的專家團隊與麻醉科、手術室合作,為張偉進行了5次重大手術,包括游離皮瓣移植術、游離穿支皮瓣移植術、廢棄左拇指大腿寄養、異位再植於右手重建右拇等,均獲得成功。其中,拇指寄養後異位再植的手術,在國內外文獻未曾有過報導,屬世界首例。
釋疑1
左拇指為何不直接移植?
「寄養」腿上長達一個月,利於日後功能恢復
左拇指移植到右手之前,曾在張偉的左腿上「寄養」了一段時間,為何不直接移植?
沈餘明介紹,第一次手術時,團隊對張偉的右手臂進行前臂和手的清創,清創指截肢後,用巨大背闊肌肌皮瓣游離移植覆蓋了右前臂及手部創面。由於高壓電燒傷,張偉右手和前臂本身就是游離皮瓣移植覆蓋,殘肢的創面組織脆弱、水腫嚴重,血管條件非常不理想,無法立即承受移植手術。被截下的左拇指血管也不夠長,不足以與右手及前臂連接。
這些現實令拇指再植手術不得不推後。然而,張偉的左拇指已脫離人體,失去了血液循環,細胞會很快死亡,等到再植時機成熟,左拇指早就「壞了」。除非像凍肉一樣,將其放入冰箱、浸入防凍劑保存,但這樣難免對局部細胞造成損傷。
相比之下,將左拇指「寄養」在一個有動脈供血、有靜脈回流的地方,最利於日後功能恢復。「寄養」並非異想天開,而是成熟的外科手術,於是,沈餘明在張偉的左腿尋找了合適的位置,挑選了不會影響到其下肢正常供血的三根血管,與左拇指的三根血管連接,確保拇指能夠「生存」下來。
「寄養」時間長達一個月。左拇血液運行良好,右手及前臂的血管組織條件也已經成熟,之後,沈餘明團隊為其進行了第5次手術,將「寄養」的左拇指移植至右手、重建右拇指。
釋疑2
寄養+再植有何難點?
最困難的是將大拇指從腿上分離
多次手術,也並非一帆風順。最困難的,是將大拇指從腿上分離,這一過程需特別謹慎,一不小心就會損傷血管蒂。其中一段動脈分離過程中,動脈突然出現破裂,醫生們需要在顯微鏡下對破裂動脈血管進行修補。
整個寄養過程中,沈餘明還擔心大拇指的「存活」狀況。拇指的血管壁本身就有損傷,截指時距離受傷已過了一星期,血管的變化容易形成血栓;拇指的血管與大腿的血管口徑不一樣,連接在一起時,也要精細操作。
另一個困難是,雖然右前臂及手行游離皮瓣術後已近兩月,但這裡的組織仍有水腫,有的血管已破壞,有的血管壁仍有損傷,尋找合適的受區血管仍非常困難,需仔細甄別,否則會前功盡棄。
除寄養後再植,有沒有其他的「拇指再生」方案?
「比較常規的操作,是將一根腳拇指移植到大拇指缺陷處,以彌補手功能。但這種方法,是『拆東牆補西牆』,患者要承受腳趾截趾的代價,可能影響行走;腳拇指與大拇指的外形相差甚遠,也會顯得有些怪異。」沈餘明說,從病人的角度考慮,廢棄拇指異位再植是犧牲最小、修復效果最好的方式。
釋疑3
右手能否保留運動功能?
重建手術若順利,可保留一定運動功能
張偉出院時,大拇指尚不能活動,其餘三根手指能輕微運動。
沈餘明介紹,張偉還需接受一系列重建手術。目前,團隊為其修復了燒傷的皮膚,但肌腱、神經尚未重建,這項手術要在三個月後完成;之後,肌腱也會和周圍組織形成粘連,需要單獨的手術進行松解;在大拇指恢復上,要進行拇外展功能重建。
「至少還有三次手術,預計要花一年半左右,除了手術,還要進行康復鍛鍊。」沈餘明說。三個月後,張偉要回醫院複查。如果一切順利,未來,張偉的右手可以保留一定的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