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積水潭醫院「神操作」:拇指「種」在大腿 保住患者右手

2020-12-14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左拇指「種」在大腿上 「救活」右手

積水潭醫院主任醫師沈餘明。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今年1月,因高壓電擊而重度燒傷的張偉(化名),被轉運至北京積水潭醫院救治。因傷勢嚴重,張偉接受了五次手術,左前臂截肢、右手拇指及食指截指。

拇指,在手的抓握中佔據重要作用,為了儘量保留張偉的手部功能,積水潭醫院的醫生們想出一個點子:將截下的左拇指「種」在左大腿上,待時機成熟移植到右手。近5個月的搶救治療後,張偉實現了保命和保肢,回到家中靜待下一步功能重建。據介紹,拇指寄養後異位再植手術,在國內外文獻未曾有過報導,屬世界首例。

被高壓電燒傷 患者雙上肢嚴重毀損

今年1月,由於工作時左肩不慎觸碰10千伏高壓電,張偉的雙上肢、左胸部、左肩、左大腿、右足被嚴重電擊,重度燒傷,危在旦夕。

在當地醫院,張偉接受了心肺復甦等一系列操作,但雙上肢嚴重毀損傷、大血管損傷、需要截肢,左肩胸部嚴重電燒傷可能導致鎖骨下動脈損傷、破裂,也帶來血管破裂大出血風險。當地救治條件有限,將張偉轉至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救治。

高壓電燒傷治療是與時間賽跑。但張偉雙上肢嚴重毀損傷,傷後7天才轉入積水潭醫院,給救治帶來極大難度。

入院後第2天,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沈餘明帶領專家團隊為他進行第一次手術。醫生們發現,張偉左胸部電燒傷沒有想像的嚴重,左鎖骨下動脈未暴露和損傷,並沒有致命危險,這條未損傷的動脈,使沈餘明團隊調整了治療方案,在原計劃的保命中,重點轉向有計劃的保肢。

張偉的右手臂損傷嚴重,拇指、食指需截指;左手情況同樣糟糕,在第二次手術時,他左手尺橈骨中遠端及腕骨已全部壞死,橈動脈暴露,左前臂中遠端和手的保肢希望渺茫,只能進行左前臂截肢術。不過,張偉的左拇指及大魚際血運良好,這讓沈餘明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用截下來廢棄的左拇指,填補右拇指的缺損。

將左拇指「種」在左大腿 再植到右手

「在整個手部功能中,大拇指作用非常重要,如果缺失,抓捏物品這樣的簡單動作,也會變得很困難。患者的左手已沒有保全希望,右手也只剩下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如果就這樣出院,日後生活會非常不方便。因此,我們無論如何都想為他保下一隻比較完整的手。」沈餘明說。

沈餘明先將張偉的左拇指「種」在左大腿上,時機成熟後,將左拇指與左大腿分離、再植到右手上。

手術順利結束。到張偉出院前,若不仔細看,他的右手拇指與原先沒有太大區別,這次「移花接木」的手術,為他今後重建和恢復手部功能,打下了堅實基礎。

記者從北京積水潭醫院了解到,沈餘明帶領的專家團隊與麻醉科、手術室合作,為張偉進行了5次重大手術,包括游離皮瓣移植術、游離穿支皮瓣移植術、廢棄左拇指大腿寄養、異位再植於右手重建右拇等,均獲得成功。其中,拇指寄養後異位再植的手術,在國內外文獻未曾有過報導,屬世界首例。

釋疑1

左拇指為何不直接移植?

「寄養」腿上長達一個月,利於日後功能恢復

左拇指移植到右手之前,曾在張偉的左腿上「寄養」了一段時間,為何不直接移植?

沈餘明介紹,第一次手術時,團隊對張偉的右手臂進行前臂和手的清創,清創指截肢後,用巨大背闊肌肌皮瓣游離移植覆蓋了右前臂及手部創面。由於高壓電燒傷,張偉右手和前臂本身就是游離皮瓣移植覆蓋,殘肢的創面組織脆弱、水腫嚴重,血管條件非常不理想,無法立即承受移植手術。被截下的左拇指血管也不夠長,不足以與右手及前臂連接。

這些現實令拇指再植手術不得不推後。然而,張偉的左拇指已脫離人體,失去了血液循環,細胞會很快死亡,等到再植時機成熟,左拇指早就「壞了」。除非像凍肉一樣,將其放入冰箱、浸入防凍劑保存,但這樣難免對局部細胞造成損傷。

相比之下,將左拇指「寄養」在一個有動脈供血、有靜脈回流的地方,最利於日後功能恢復。「寄養」並非異想天開,而是成熟的外科手術,於是,沈餘明在張偉的左腿尋找了合適的位置,挑選了不會影響到其下肢正常供血的三根血管,與左拇指的三根血管連接,確保拇指能夠「生存」下來。

「寄養」時間長達一個月。左拇血液運行良好,右手及前臂的血管組織條件也已經成熟,之後,沈餘明團隊為其進行了第5次手術,將「寄養」的左拇指移植至右手、重建右拇指。

釋疑2

寄養+再植有何難點?

最困難的是將大拇指從腿上分離

多次手術,也並非一帆風順。最困難的,是將大拇指從腿上分離,這一過程需特別謹慎,一不小心就會損傷血管蒂。其中一段動脈分離過程中,動脈突然出現破裂,醫生們需要在顯微鏡下對破裂動脈血管進行修補。

整個寄養過程中,沈餘明還擔心大拇指的「存活」狀況。拇指的血管壁本身就有損傷,截指時距離受傷已過了一星期,血管的變化容易形成血栓;拇指的血管與大腿的血管口徑不一樣,連接在一起時,也要精細操作。

另一個困難是,雖然右前臂及手行游離皮瓣術後已近兩月,但這裡的組織仍有水腫,有的血管已破壞,有的血管壁仍有損傷,尋找合適的受區血管仍非常困難,需仔細甄別,否則會前功盡棄。

除寄養後再植,有沒有其他的「拇指再生」方案?

「比較常規的操作,是將一根腳拇指移植到大拇指缺陷處,以彌補手功能。但這種方法,是『拆東牆補西牆』,患者要承受腳趾截趾的代價,可能影響行走;腳拇指與大拇指的外形相差甚遠,也會顯得有些怪異。」沈餘明說,從病人的角度考慮,廢棄拇指異位再植是犧牲最小、修復效果最好的方式。

釋疑3

右手能否保留運動功能?

重建手術若順利,可保留一定運動功能

張偉出院時,大拇指尚不能活動,其餘三根手指能輕微運動。

沈餘明介紹,張偉還需接受一系列重建手術。目前,團隊為其修復了燒傷的皮膚,但肌腱、神經尚未重建,這項手術要在三個月後完成;之後,肌腱也會和周圍組織形成粘連,需要單獨的手術進行松解;在大拇指恢復上,要進行拇外展功能重建。

「至少還有三次手術,預計要花一年半左右,除了手術,還要進行康復鍛鍊。」沈餘明說。三個月後,張偉要回醫院複查。如果一切順利,未來,張偉的右手可以保留一定的運動功能。

積水潭醫院主任醫師沈餘明。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今年1月,因高壓電擊而重度燒傷的張偉(化名),被轉運至北京積水潭醫院救治。因傷勢嚴重,張偉接受了五次手術,左前臂截肢、右手拇指及食指截指。

拇指,在手的抓握中佔據重要作用,為了儘量保留張偉的手部功能,積水潭醫院的醫生們想出一個點子:將截下的左拇指「種」在左大腿上,待時機成熟移植到右手。近5個月的搶救治療後,張偉實現了保命和保肢,回到家中靜待下一步功能重建。據介紹,拇指寄養後異位再植手術,在國內外文獻未曾有過報導,屬世界首例。

被高壓電燒傷 患者雙上肢嚴重毀損

今年1月,由於工作時左肩不慎觸碰10千伏高壓電,張偉的雙上肢、左胸部、左肩、左大腿、右足被嚴重電擊,重度燒傷,危在旦夕。

在當地醫院,張偉接受了心肺復甦等一系列操作,但雙上肢嚴重毀損傷、大血管損傷、需要截肢,左肩胸部嚴重電燒傷可能導致鎖骨下動脈損傷、破裂,也帶來血管破裂大出血風險。當地救治條件有限,將張偉轉至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救治。

高壓電燒傷治療是與時間賽跑。但張偉雙上肢嚴重毀損傷,傷後7天才轉入積水潭醫院,給救治帶來極大難度。

入院後第2天,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沈餘明帶領專家團隊為他進行第一次手術。醫生們發現,張偉左胸部電燒傷沒有想像的嚴重,左鎖骨下動脈未暴露和損傷,並沒有致命危險,這條未損傷的動脈,使沈餘明團隊調整了治療方案,在原計劃的保命中,重點轉向有計劃的保肢。

張偉的右手臂損傷嚴重,拇指、食指需截指;左手情況同樣糟糕,在第二次手術時,他左手尺橈骨中遠端及腕骨已全部壞死,橈動脈暴露,左前臂中遠端和手的保肢希望渺茫,只能進行左前臂截肢術。不過,張偉的左拇指及大魚際血運良好,這讓沈餘明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用截下來廢棄的左拇指,填補右拇指的缺損。

將左拇指「種」在左大腿 再植到右手

「在整個手部功能中,大拇指作用非常重要,如果缺失,抓捏物品這樣的簡單動作,也會變得很困難。患者的左手已沒有保全希望,右手也只剩下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如果就這樣出院,日後生活會非常不方便。因此,我們無論如何都想為他保下一隻比較完整的手。」沈餘明說。

沈餘明先將張偉的左拇指「種」在左大腿上,時機成熟後,將左拇指與左大腿分離、再植到右手上。

手術順利結束。到張偉出院前,若不仔細看,他的右手拇指與原先沒有太大區別,這次「移花接木」的手術,為他今後重建和恢復手部功能,打下了堅實基礎。

記者從北京積水潭醫院了解到,沈餘明帶領的專家團隊與麻醉科、手術室合作,為張偉進行了5次重大手術,包括游離皮瓣移植術、游離穿支皮瓣移植術、廢棄左拇指大腿寄養、異位再植於右手重建右拇等,均獲得成功。其中,拇指寄養後異位再植的手術,在國內外文獻未曾有過報導,屬世界首例。

釋疑1

左拇指為何不直接移植?

「寄養」腿上長達一個月,利於日後功能恢復

左拇指移植到右手之前,曾在張偉的左腿上「寄養」了一段時間,為何不直接移植?

沈餘明介紹,第一次手術時,團隊對張偉的右手臂進行前臂和手的清創,清創指截肢後,用巨大背闊肌肌皮瓣游離移植覆蓋了右前臂及手部創面。由於高壓電燒傷,張偉右手和前臂本身就是游離皮瓣移植覆蓋,殘肢的創面組織脆弱、水腫嚴重,血管條件非常不理想,無法立即承受移植手術。被截下的左拇指血管也不夠長,不足以與右手及前臂連接。

這些現實令拇指再植手術不得不推後。然而,張偉的左拇指已脫離人體,失去了血液循環,細胞會很快死亡,等到再植時機成熟,左拇指早就「壞了」。除非像凍肉一樣,將其放入冰箱、浸入防凍劑保存,但這樣難免對局部細胞造成損傷。

相比之下,將左拇指「寄養」在一個有動脈供血、有靜脈回流的地方,最利於日後功能恢復。「寄養」並非異想天開,而是成熟的外科手術,於是,沈餘明在張偉的左腿尋找了合適的位置,挑選了不會影響到其下肢正常供血的三根血管,與左拇指的三根血管連接,確保拇指能夠「生存」下來。

「寄養」時間長達一個月。左拇血液運行良好,右手及前臂的血管組織條件也已經成熟,之後,沈餘明團隊為其進行了第5次手術,將「寄養」的左拇指移植至右手、重建右拇指。

釋疑2

寄養+再植有何難點?

最困難的是將大拇指從腿上分離

多次手術,也並非一帆風順。最困難的,是將大拇指從腿上分離,這一過程需特別謹慎,一不小心就會損傷血管蒂。其中一段動脈分離過程中,動脈突然出現破裂,醫生們需要在顯微鏡下對破裂動脈血管進行修補。

整個寄養過程中,沈餘明還擔心大拇指的「存活」狀況。拇指的血管壁本身就有損傷,截指時距離受傷已過了一星期,血管的變化容易形成血栓;拇指的血管與大腿的血管口徑不一樣,連接在一起時,也要精細操作。

另一個困難是,雖然右前臂及手行游離皮瓣術後已近兩月,但這裡的組織仍有水腫,有的血管已破壞,有的血管壁仍有損傷,尋找合適的受區血管仍非常困難,需仔細甄別,否則會前功盡棄。

除寄養後再植,有沒有其他的「拇指再生」方案?

「比較常規的操作,是將一根腳拇指移植到大拇指缺陷處,以彌補手功能。但這種方法,是『拆東牆補西牆』,患者要承受腳趾截趾的代價,可能影響行走;腳拇指與大拇指的外形相差甚遠,也會顯得有些怪異。」沈餘明說,從病人的角度考慮,廢棄拇指異位再植是犧牲最小、修復效果最好的方式。

釋疑3

右手能否保留運動功能?

重建手術若順利,可保留一定運動功能

張偉出院時,大拇指尚不能活動,其餘三根手指能輕微運動。

沈餘明介紹,張偉還需接受一系列重建手術。目前,團隊為其修復了燒傷的皮膚,但肌腱、神經尚未重建,這項手術要在三個月後完成;之後,肌腱也會和周圍組織形成粘連,需要單獨的手術進行松解;在大拇指恢復上,要進行拇外展功能重建。

「至少還有三次手術,預計要花一年半左右,除了手術,還要進行康復鍛鍊。」沈餘明說。三個月後,張偉要回醫院複查。如果一切順利,未來,張偉的右手可以保留一定的運動功能。

相關焦點

  • 積水潭醫院「神操作」:拇指「種」在大腿 保住患者右手
    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今年1月,因高壓電擊而重度燒傷的張偉(化名),被轉運至北京積水潭醫院接受救治。因為傷勢嚴重,張偉接受了五次手術,左前臂截肢、右手拇指及食指截指。拇指,在手的抓握中佔據重要作用,為了儘量保留張偉的手部功能,醫生們想出一個點子:將截下的左拇指「種」在左大腿上,待時機成熟移植到右手。
  • 操作不慎 拇指嚴重受傷 醫生「移花接木」幫患者再造「手指」
    龍頭新聞訊 一男子在施工操作過程中,右手拇指不慎被機器夾傷,導致右手拇指嚴重脫套傷。患者來到哈爾濱市第五醫院求醫後,本該截掉的拇指在哈爾濱市第五醫院手外科分院醫生們的精細治療下復原。龔先生是一家工廠的操作員,7月初的一次操作讓他到現在想起來還心有餘悸。據龔先生回憶,那天下午他還和往常一樣操作機器,用手在機器上取東西時一不注意被機器夾住了右手拇指。飛快旋轉的機器一下子就將龔先生的拇指碾壓了進去,他趕緊關閉了機器,但右手拇指的整個皮膚已經被機器撕脫下去,漏出拇指指骨。龔先生回憶說,當時的疼痛讓他差點昏死過去。
  • 劉曉光任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
    健康時報記者 孔天驕10月14日,北京積水潭發布了「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脊柱外科知名專家劉曉光教授出診信息公告」。健康時報記者向北京積水潭醫院核實,院方告訴記者,8月底,劉曉光院長上任,接替田偉擔任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2020年10月21日(周三)起,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脊柱外科知名專家劉曉光教授,將在新街口院區特需門診出診。
  • 特色專病丨浦醫斷肢再植團隊成功運用帶蒂皮瓣移植保住電鋸傷患者...
    特色專病丨浦醫斷肢再植團隊成功運用帶蒂皮瓣移植保住電鋸傷患者拇指長度 2020-09-29 1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積水潭醫院急診科:在第一道防線上他們肩負重任從未退縮
    急診科是醫院面向社會的窗口,更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前沿陣地。從疫情發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雖然不是在疫情中心,但急診科作為醫院的第一道防線,肩負重任。各地復工開始,北京積水潭醫院急診科內擔負急診接診的醫護人員,風險之下重任在肩。
  • 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成功研發國內第一代全腕關節假體系統
    11月3日,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專家團隊經過3小時的精細操作,成功完成了首例自行設計的「定製化金屬3D列印全腕關節置換術」。這是積水潭醫院手外科成功研發國內第一代全腕關節假體系統後的第一例手術,不僅填補了腕關節假體領域的空白,更標誌著積水潭醫院在終末期腕關節疾患治療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北京積水潭醫院內分泌科專家鄧麗麗教授參加杭州甲康醫院學術交流
    鄧麗麗教授在進行臨床診療交流近日,由杭州甲康醫院甲狀腺病研究院主辦的"甲狀腺病臨床診療交流會"由北京積水潭醫院內分泌科專家鄧麗麗教授主講,與往期學術研討會一樣,專家們分享甲狀腺疾病臨床治療經驗!甲狀腺病臨床診療學術交流會此次會議是醫療界專家學者們在學術上的研討與分享,有北京積水潭醫院內分泌科專家【鄧麗麗教授】,武警總隊醫院、部隊軍醫甲狀腺微創專家【宋傳健教授】,與甲康醫院首席專家 甲狀腺超微創診療學科帶頭人【陳克龍】主任,特需專家 甲亢防治中心科研帶頭人【吳素文】主任,門診主任 甲狀腺介入治療學科帶頭人【舒達】等甲狀腺醫療團隊,參加本次臨床學術交流會
  • 北京積水潭醫院舉辦2020年科技成果推介會
    12月9日,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第二屆醫工結合科技創新大賽暨2020年科技成果推介會上,北京積水潭醫院與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骨科手術機器人」成果轉化協議。協議包括專利轉讓、建立智慧骨科研究基金及共建聯合實驗室,總轉化額達到1.023億元。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為加強醫藥創新和協同創新工作,明年本市將再遴選十家左右的醫療機構開展研究型病房建設,為醫藥健康協同創新提供支撐。
  • 第9期甲狀腺臨床診療交流會|北京積水潭醫院內分泌科專家鄧麗麗...
    核心提示:鄧麗麗教授在進行臨床診療交流近日,由杭州甲康醫院甲狀腺病研究院主辦的「甲狀腺病臨床診療交流會」由北京積水潭醫院內分泌科專家鄧麗麗教授主講,與往期學術研討會一樣,專家們分享甲狀腺疾病臨床治療經驗!
  • 北京積水潭醫院蔣協遠教授團隊、周一新教授團隊榮獲北京醫學科技獎
    11月28日,北京醫學會頒發第五屆北京醫學科技獎獎勵,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蔣協遠常務副院長主持的《肘關節外科疾病診療創新技術的建立及推廣應用》項目獲得北京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矯形骨科周一新主任主持的《髖膝關節重建關鍵技術體系及臨床應用》項目獲北京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 北京積水潭醫院武勇教授團隊工作室揭牌儀式在漯河醫專二附院舉行
    會議現場(央廣網發 通訊員盧闖 供圖)漯河市衛健委副主任趙明陽、北京積水潭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武勇教授、鄭州市骨科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愛國、漯河醫專二附院黨委書記韓紅軍,副院長吳廣良、李奎,北京積水潭醫院賴良鵬博士、鄭州市骨科醫院王翔宇主任、河南省骨科醫院明曉鋒教授、南陽市骨科醫院陳秀林主任、周口協和骨科王鵬飛主任等出席。
  • 北京積水潭醫院女患者大鬧急診室、遭網友們狂吐槽!
    8月28日,一名女子大鬧北京積水潭醫院急診室。知情人稱,該女子要求優先救治,後醫生診斷其為輕微肌肉拉傷,無需特殊檢查處理。一位目擊者稱,女子要求做超聲檢查未果,便不依不饒,要求醫生道歉,在爭執中砸壞醫生手機,還用手去抓醫生的臉。她以為積水潭醫院可以治療腦子裡有積水嗎?這麼著急,去莆田系的醫院,肯定給你來個全套的服務。
  • 右手三指被機器攪碎 醫生幫他用腳趾「再造」了拇指
    南都訊 21歲小夥子因嚴重工傷導致右手拇指、食指、中指缺損離斷,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簡稱南醫三院)創傷骨科廖堅文主任醫師團隊游離其左足第二足趾,游離皮瓣修復手掌、手背與虎口,顯微鏡下吻合血管、神經……奇蹟般的幫小夥子「再造」了一根拇指,醫生說,這根新拇指的功能可以恢復到以前的六
  • 北京積水潭醫院發熱門診的生死時速
    2月11日凌晨,經過專家組的討論後,積水潭醫院發熱門診值班人員把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送到急診治療原發病,醫生還沒有來得及片刻休息,發熱門診又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患者男性,55歲,發熱伴喘息7小時,體溫37.8度,按說屬於低熱,對於這種病人在發熱門診屬於常態,沒什麼特殊。說他特殊,是他喘息7小時的症狀。病人既往有肺間質纖維化,肺大泡,支氣管擴張病史。
  • 疫情期間 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急診一天完成27臺手術
    開放損傷在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急診就診患者中比例很高,多數需要急診手術治療,在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在積水潭醫院黨委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的集體領導下,急診手外科始終堅持正常開展工作,手術量每天10-20臺,最多一天達27臺。
  • 北京積水潭醫院呼吸科主任助理程洋:抗疫一線的先鋒戰士
    「喂,您好,這裡是北京積水潭醫院發熱門診,請問您在家隔離後,體溫情況怎麼樣?咳嗽的症狀呢?……嗯,好的,體溫正常就好。如果還有什麼變化,您也可以回我們發熱門診再找我們看。」放下電話,北京積水潭醫院呼吸科主任助理程洋大夫靜靜地坐下來,自1月20日起,在院黨委和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的集體領導下,醫院打響了抗擊疫情的阻擊戰,我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應該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衝鋒陷陣,勇往直前。 大年初一,剛剛回國的程洋就全身心地加入抗擊疫情指揮小組,投入到抗擊疫情一線的阻擊戰中。
  • 大醫院新聞北京積水潭醫院開展成果轉化
    原標題:大醫院新聞北京積水潭醫院開展成果轉化(首席記者劉志勇)12月9日,北京積水潭醫院舉辦第二屆醫工結合科技創新大賽暨2020年科技成果推介會。該院與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公司籤訂「骨科手術機器人」成果轉化協議,總轉化額達1.023億元。
  • 「骨科愛心行」——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公益手術項目正式啟動
    2020年7月1日,在建黨99周年之際,「骨科愛心行」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公益手術項目啟動儀式在北京——中山兩地正式拉開帷幕。本次公益手術項目得到中山市政府的關心支持和相關部門大力協助,由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作為定點醫療機構為中山困難家庭骨科疾病患者和粵港澳大灣區疑難骨科疾病患者提供200例公益手術服務。北京積水潭醫院和中山市各級領導連線雲端,共同開啟此次公益項目。
  • 【事業單位】2021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招聘154人...
    本文整理2021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招聘154人公告,更多招聘信息請關注中公教育國貿學習中心。北京積水潭醫院是一所以骨科、燒傷為重點的,集醫教研防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是北京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和清華大學教學醫院。
  • 2021北京積水潭醫院 北京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招聘應屆畢業生公告...
    2020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公告信息匯總(6-11月)北京積水潭醫院是一所以骨科、燒傷為重點的,集醫教研防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是北京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和清華大學教學醫院。醫院設有北京市創傷骨科研究所,是北京市創傷燒傷搶救中心,北京市骨科疾病研究治療中心,全國計算機輔助外科學會和計算機輔助外科研究和應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