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小雨,並沒有阻擋老人家邁出家門的步伐。遼源西路190弄,桂花樹下,一個阿婆帶著水壺坐下長廊下讀報;睦鄰中心(小區活動中心),一群爺叔阿姨在桌球室裡「乒桌球乓」、「嘻嘻哈哈」;閱覽室裡,有一群人在讀報、有一群人在品茶,還有一群人在畫著國畫……
有誰會想到,眼前的美好,竟來自楊浦區三個微型小區的「破牆之作」。
在9月23日舉行的「大國小鮮@基層之治」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中,記者走進了這個「三區合一」後的美麗家園。
據介紹,為進一步提升遼源西路睦鄰中心周邊居民區整體環境,營造「安全、整潔、文明、有序」的居住環境。加強生態環境治理,落實「五違四必」,圍繞「睦鄰中心」,楊浦區江浦路街道對遼源西路190弄、打虎山路1弄、鐵路工房三小區進行規劃設計。以「打破圍牆,整合公共資源;調整綠化,優化外部環境;房屋整修,美化樓道環境;統一管理,提升服務能力」的四大改造目標,建設成為新模式的「睦鄰家園」,並以此為起點,通過推進「城市微更新」、「美麗家園」、「美麗街區」等項目,不斷向周邊拓展,真正讓老百姓感受到了獲得感、幸福感。
遼源西路190弄、鐵路工房、打虎山路1弄是三個毗鄰的小區,建築面積24961平米,居民共有426戶。其中遼源西路190弄是老式商品房小區,鐵路工房是無物業小區,打虎山路1弄是售後公房小區。一牆之隔的三個小區,各自房屋面積都很小,其中一個小區僅有兩幢住宅樓。
「這裡不僅設施老舊,也是管理的窪地。」楊浦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曾經,小區面積小、物業管理費低,人力和財力都不願花在管理上,造成管理水平低下,還有一個小區長期無人管理。居民天天投訴小區居住環境差、管理低下,成為了所屬江浦路街道的一塊多年的「心病」。在三個小區的交界處,一個睦鄰中心就坐落其間,但由於圍牆阻隔,公共設施近在咫尺居民卻無法使用。
「能否把三個小區合為一體,集中進行改造?」2017年,三個小區開展了「『一脈三園』聚民心」建設和自治,通過拆除圍牆將三個小區合併成了一個小區,大力推進物業和業委會的合併,實現了地理區域的打通,小區管理的統一,居民心路的融合,提升了社區服務實效。
街道與同濟設計院專業團隊合作,對遼源西路190弄、打虎山路1弄、鐵路工房三個小區統籌規劃,進行總體設計。居民區黨總支引領「三駕馬車」同頻共振,以助推改造為目標,成立以業委會成員、物業公司代表、黨員、樓組長、志願者等組成的自治團隊,開展居民意見徵詢和矛盾調解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自治團隊總結了包括打通生命通道、增加停車位、擴大活動空間等13條因改造帶來的「好處」,並且充分利用遼西睦鄰中心等平臺,以及群團、志願者活動等載體反覆宣傳,消除了居民對於改造的顧慮。對持反對意見的居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引導、反覆做工作,使他們不僅配合拆除了違建,有的還從改造工作的「反對者」變成了「支持者」。
2018年10月更新完成,改造後的社區整體面貌煥然一新。之前暴露的管道、電線以及架空線路等實現了管網入地,房屋外立面、雨棚實現了更新統一,居民樓內部的汙水管、油煙管道及電錶箱等也實現了更新調整。居民最迫切需要的小區綠化、車棚以及小區健身設施等實現了優化布局,同時還利用各類空間,最大程度增加了停車位,緩解了停車難的問題,此外,還通過對小區內車行、人行道路進行重新規劃,並鋪設了瀝青路面,設置了門崗門禁,居民普遍對「一脈三園」建設交口稱讚。
一條「健身康體脈」貫穿整個社區,把小區裡的社區休閒園、睦鄰文化園和健康活力園等「三園」串聯在一起。佔地700平方米的健康活力園內,有共享廣場、兒童遊戲場和健身廣場,並設置旋轉門聯通小區與學校,方便居民在不影響上課的情況下使用操場資源。共享廣場以保留的一段打靶牆為中心,是健康活力園的入口地標。打把牆立面種上綠植,增設一組家庭主題人物剪影雕塑,與打把牆斜接,寓意從社區裡走出的鄰裡,體現共享主題。兒童遊戲場將鋪設彩色馬賽克等特色鋪裝材料,形成五彩的兒童活動場地,同時設置彩色無邊角圓柱作為兒童互動裝置。
睦鄰中心周邊建成睦鄰文化園。在睦鄰中心入口設置特色景觀鋪裝,形成入口廣場。慢行步道繞睦鄰中心,穿梭綠化之間,形成外部林蔭休閒空間。中心裡還時常開展各類少兒群體(早教、書法、舞蹈、空手道、睦鄰小劍客等)、青年群體(法制宣傳、親子活動、品文分享會等)、中年群體(桌球運動、棋牌比拼、唱歌舞蹈等)、老年群體(健康養生、手工勞作等)主題類服務活動。
此外,伴隨著小區之間的圍牆打開,三小區的物業管理問題也解決了,實現了物業管理統一,業委會的合併。今天,這三個面積小、物業費低、管理水平低的「三低小區」,通過「合體」改造,實現了逆襲。
【來源:周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