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考研論述題中,關係題應該怎麼答?看歷年真題解析~
【才思考研】
不知不覺考研的徵程已經來到了強化階段 ,為了讓小夥伴們能夠有更好的狀態進入衝刺階段。 那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藝術概論的題 該怎麼構思?怎麼論證?怎麼完善?
下面就跟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再現與表現(本質論、作品論)解析
一、考頻分析
這道題往年考的頻率是非常高的,比如在2016年考了論述;2017、2014年則以簡答的形式進行考察。
雖然有的是沒有直接考,但是知識點是會涉及到的,所以還是請小夥伴們好好整理這道題。
二、思路分析
拿到題目的時候首先分析題目是屬於什麼類型,這道題是典型的關係題,那麼關係題又會分為:
1.相互影響的關係:
分為A對B;B對A這兩個方面來答(注意兩者佔比均衡)
2.兩者的異同關係:
分別是聯繫是什麼;區別是什麼這兩個方面來答(注意兩者佔比均衡)
三、具體思路提綱
第一段:再現與表現的定義解釋
第二、三、四段:分別從以下三個角度論述
1.藝術創作——表現主導
2.藝術鑑賞——再現主導
3.藝術作品——統一相融
最後一段:總結
答題範例
再現與表現在整個藝術活動中是始終貫穿的,具體而言,在創作活動中:再現的是客觀世界的現實美,表現的是主觀世界的藝術美;在鑑賞活動中:再現的是藝術作品,表現的是審美情感;而就藝術作品本身而言,就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體的。
所謂「再現」,是藝術家在其藝術作品中對他所認識的客觀對象或社會生活的具體描繪,創作手法上偏重於寫實,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現象的真實;在創作中傾向於認識客體,模仿現實。其特點是感性的現實和冷靜的理智在創作中起主導作用,觀察縝密,技法嚴格,細節真實。在藝術本質論上,持「再現說」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是生活」。以西方託爾斯泰為現實主義的文藝術批判家,往往側重於使用現實或寫實的創作手法。
所謂「表現」,是指藝術家運用藝術表現手段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理想,在創作手法上偏重於理想地、情感地表現對象或拋棄具體物象,追求超感覺的內容和觀念;在創作傾向上,則側重於表現主體意識,直抒胸懷。其特點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在藝術本質論上,持「表現說」的克羅齊認為「藝術即直覺」。以唐代李白的詩為代表的往往側重於使用表現或寫意的創作手法。因此,這種手法往往被浪漫主義藝術創作所青睞。
一、藝術創作中表現與再現的統一
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將客觀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通過藝術創作再現在藝術作品中。其實,再現的對象除了藝術家之外的客觀社會生活,也應當包括藝術家本人的審美情感。因此,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再現客觀世界的時候往往採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例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曹雪芹的紅樓夢》等現實主義藝術家們,不僅再現了他那個時代的客觀現實生活並深刻地揭露、批判社會的醜陋現象,同時也再現了他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早年的生活。正視真實的社會現實,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主義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給我們留下了一批經典之作,
與此同時,藝術家在創造中表現了對客觀社會生活的思考與評價、願望與情感,它總是側重於表達主觀層面的思想感情及對於社會生活的人生判斷。貝多芬創作的《熱情奏鳴曲》,表現的是藝術家本人如同「火山爆發」般熾熱的激情,同時也抒發著人類戰勝黑暗、追求光明的勇氣和決心。除了情感的的表現外,藝術作品的表現還含對社會生活的思考、評價與理想的表達。徐悲鴻《愚公移山》整幅畫作以移公移山的堅韌不拔和樂觀進取的心態,傳達出畫家自身對理想的堅定不移的追求和必勝的信心。
二、藝術作品中再現與表現的統一
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優秀藝術作品的「再現」與「表現」,都不是截然分割、涇渭分明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呈現,密不可分。在繪畫藝術中,如齊白石的《蝦》、梵谷的《向日葵》;在園林藝術中,如蘇州的江南園林、巴哈伊的空中花園;在雕塑藝術中,張泥人的說倡俑、米開朗基的大衛;在文學藝術中,魯迅的《阿Q》、司湯達的《紅與黑》等等。在眾多藝術門類中都具體而生動地體現了再現與表現是主客觀的統一體。
藝術作創作離不開客觀現實,也離不開主觀情思,是客觀現實和主觀情思的統一。再現藝術是以再現生活為主,它同樣需要同時需要藝術家主觀因素的參與,需要融入主觀的情感、理想,表達作者的思想情趣。例如,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正是法西斯對格爾尼卡轟炸這一客觀的基礎上創作出來;反之,如果沒有畢卡索對這事件所產生的情感共鳴,也就沒有引起世人共鳴的《格爾尼卡》。
因此,只有將客觀現實與主觀情感相統一、表現與再現相融合,才會有令人感動的並具有真善美的藝術作品。但,兩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三、藝術鑑賞中再現與表現的統一
從上述的創作過程與作品本身可以看出:再現側重強調客觀現實之真,表現強調主觀情感之真。表現藝術是以表現思想情感為主,但其思想情感是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生成的,不是純粹的主觀表現。因此在鑑賞活動中再現與表現依舊存在,這是由於鑑賞者是在藝術作品的基礎進行鑑賞活動。是再現藝術作品這一客觀事物,並通過對藝術作品的鑑賞從而儘可能地接近、達到藝術家的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而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又滲了鑑賞者的主觀情感即為審美再創造,亦表現鑑賞者的審美趣味。正如我們在鑑賞羅中立的《父親》時,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普通農民形象的「父親」,給我們的直覺是震撼。在我們體驗、凝思作品時其實我們自己的情感也在參與,體味、想像、理解等一系列的心理功能進行審美再創造,從而無限接近藝術家所傳達的情感。
如何完美的做到再現與表現融合為一,對於再現與表現兩者的關係,我國清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曾說,藝術家應當做到詠物(再現)與詠懷(表現)的統一,這就要求藝術家應該力求做到親知親見、體物入微、物我無間。藝術家對所描寫的生活,必須有親身經歷、親身感受,而且要有情感體驗、情感交流,做到物我無間,以至於物我同一,只有這樣,才能在創作中把握再現與表現,在作品中體現再現與表現。從而讓鑑賞者在鑑賞中與作品、作家對話。儘管,再現與表現在具體的研究中是可以晢時分開,以一方為重點側重研究。但歸根到底,在整個藝術活動中再現與表現是有機融合的:再現中有表現,表現中有再現。
想學習更多關於藝術概論的答題技巧,歡迎來到才思考研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概論·強·化·課·程!
才思·考研祝您考研順利!在這裡,我們可以讓你有更高的效率,可以讓你一次圓夢,可以讓你的人生沒有遺憾,才思歡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