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疏》記載:萊菔根(蘿蔔),下氣消谷,去痰癖,肥健人,及溫中補不足,寬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導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風氣,治肺痿吐血,肺熱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
我們查閱了大部分典籍,沒有找到蘿蔔洩氣的說法,都是說蘿蔔下氣或者降氣。
下氣就是洩氣嗎?
當然不是。
把下氣當成洩氣,大概就是「蘿蔔不能跟人參一起吃,因為蘿蔔洩氣」這個謠傳產生的原因。
蘿蔔為啥可以下氣(降氣),因為其性潤色白,入肺經,能潤肺。
上一篇文章說了,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治節,人體的雲行雨施,就是在肺這裡完成的。一番雲雨之後,清氣繼續上升,到腦袋裡面,讓人耳聰目明,思維清晰。濁氣順著大腸小腸排出體外。
所以,蘿蔔其實是增強了肺氣的治節功能,把陽氣化成津液潤澤周身。
這個過程,看上去,就是斂降浮火,其實,最後陽氣順著肺金向下歸藏,到了腎那裡去了。
所以,是蘿蔔在降氣嗎,不是,是蘿蔔幫助肺在降氣。
這個過程裡面有洩氣嗎?
當然沒有。
所以蘿蔔雖能降濁,通利腑氣,但並不耗氣,它降的是濁,濁降,清必升,這都是一塊走的。
所以為什麼古人老說秋冬吃蘿蔔,連醫生都不用看了,就是因為蘿蔔是個帶著秋冬收藏之氣的植物。大象府一直提倡的食養四季,其核心,就是在每個季節吃那些順著節氣的食物,這就是順時養生的做法。
再說人參,人參補五臟之陰,能大補元氣,其功在扶正。如果人參補的氣在體內堵塞了,會怎樣,就會化火,這樣就不僅扶不了正,反而傷正。
怎麼辦?
據傳古時有一患者,喜進補,終日服用人參,黃芪,曰補益氣血。剛開始時,人覺得確實有勁,可到後來越吃越不對勁,不僅沒效果,反而頭脹胸悶,食慾全無,還經常惱怒發脾氣,甚至流鼻血。
張錫純見狀,便用三錢萊菔子(蘿蔔的種子),研粉加些米麵,搓成三粒藥丸,讓人服下。
說也奇怪,服完第一粒,鼻血便止住了,第二丸下去,胸中不悶脹了,第三丸下去,排出不少屁,胃口大開,居然想吃飯,隨後精神振作,右腦清醒。
清末名醫張錫純認為,吃人參,黃芪等補氣之藥,如果佐以蘿蔔,補氣而不瘀滯。
蘿蔔通利腑氣,人參就能補而不滯,兩者各行其道,各治一端,反而各得其好。
所以《新編本草》說,「蘿蔔平氣之有餘,非損氣之不足。世人動謂蘿蔔解人參,誤也。」
我們也翻閱了古籍,吃人參確實有忌諱,比如人參反藜蘆,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但,並沒有說人參忌蘿蔔。
其實,檢驗蘿蔔到底會不會洩氣,大家自己吃吃就知道了,如果說蘿蔔真的洩氣,你會越吃越虛,最後說不定氣絕身亡。
但是,事實上正好相反,秋冬時節吃蘿蔔,反而身體感覺越來越清靈,腸胃越來越舒服,所以,關於「蘿蔔洩氣」「蘿蔔不能跟人參一起吃」這樣的謠言,是經受不住生活檢驗的,是沒有生活根基的。
當然,這個醫案也提醒那些喜歡進補的夥計,補藥可不能隨便吃哈,瞎吃,不僅不補氣,還會亂氣,脹氣,最後釀成大禍,切記切記。。
冬天吃蘿蔔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解碳火毒。
過去冬天家裡都會燒些碳火取暖,大家圍著碳火取暖的同時,也會被碳火燃燒釋放的一氧化碳燻暈了腦袋,怎麼辦,吃蘿蔔。
《綱目》引《延壽書》例:
李師逃難入石窟中,賊以煙燻之垂死,摸得蘿蔔菜一束,嚼汁咽下即蘇。此法備急,不可不知。
所以這個冬天如果大夥家裡有燒炭取暖的,一定記得炒個蘿蔔吃,解解炭火毒,如果一不小心一氧化碳中毒,趕緊喝一碗蘿蔔汁。
皮太太起初是不愛吃蘿蔔的,老說蘿蔔不好吃。
後來我嘗了下她炒的蘿蔔發現,炒完的蘿蔔居然是硬的,這肯定不行。
烹飪上有個口訣,叫「有味使其出,無味使其入」。
製作蘿蔔這樣甘淡的菜,就是要讓他入味。
蘿蔔必須把他炒軟了,味道才能入進去,這樣再下肉絲加水煮一會,蘿蔔裡有肉香,別提多好吃。皮太太之前的問題,就在於蘿蔔沒炒軟,就下肉絲,這樣的蘿蔔,是入不了味的。
按照這個步驟,皮太太今天中午炒了個豬肉蘿蔔片,一嘗,不錯,就是那個味,皮太太問:肉腥不腥?
我說,一點不腥,因為蘿蔔解腥,特別是殺魚腥。
所以如果做魚,給點蘿蔔一起燉,那個湯味也是非常鮮美的。
自古以來,就有蘿蔔一上市,藥鋪不用開的民間諺語,可見蘿蔔是有很深的民間基礎,這個基礎,也是植根於人民大眾廣泛的使用基礎之上。
而關於蘿蔔解人參這種說法,實在是既脫離醫理,又脫離實際生活的謠傳。事實上,恰恰相反,人參得蘿蔔相助,補而不滯,其效更加。
希望今天大象府的普及,能還蘿蔔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