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喜歡炫耀?家長應警惕自卑心理導致,別打擊孩子自尊心

2020-12-18 騰訊網

故事案例

考試成績已經下來了,有一部分同學的考試成績非常優秀,老師親自為這部分同學頒發了獎狀以及學習優秀的榮譽證書,小婷就是這部分同學中的其中一位。

小婷獲得了這個榮譽內心自然非常的喜悅,拿到獎狀之後認認真真的看了一遍,臉上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小婷還專門在自己的好朋友小涵面前反覆的炫耀。

沒想到這一炫耀卻炫耀出問題來了,小涵這一次考試成績發揮的不太好,並沒有得到獎狀以及榮譽證書,看到好朋友這麼像自己炫耀,小涵的心裡也不是滋味。於是她就忍不住對小婷說:「我知道你很開心,但是你也要照顧一下我的感受吧,我剛剛已經祝福過你了,結果你還要在我面前不停的炫耀,煩死了。」

小婷委屈的表示:「咱倆不是好朋友嗎,我有這份榮譽你不應該為我開心嗎,為什麼要生氣,你肯定是在嫉妒我」!小涵表示:「咱倆是好朋友不假,可是朋友是相互的,你明明知道我現在心情並不太好,結果你還要不停的炫耀,你根本就沒有在乎過我的感受。」

小婷跟小涵原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結果卻因為這一次的炫耀風波鬧了一個不愉快,實在是讓人有些惋惜。這可真是應了那句話,快樂分享錯了人,就成為了炫耀。

其實炫耀這種心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挺常見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從兒童發展學角度來講,小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表現欲也會越來越強,他們會越來越關注自己,願意積極的去表現自己,所以有時候孩子會特別喜歡跟朋友們炫耀,這種炫耀其實也是來源於孩子的表現欲。

孩子喜歡炫耀會對孩子產生什麼不利影響?

1.不利於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莎士比亞曾經在《終成眷屬》中指出:「那些知道自己是炫耀者的人都要害怕了,因為每個炫耀者到了最後都會被發現是混蛋。」

其實這句話非常很理解,我們不妨可以簡單的想像一下:假設你正在參加同學聚會,同學們不停的炫耀自己所擁有的一切,A同學說:我現在終於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了!B同學說:那算什麼呀,我現在名下有兩套自己的房子,還有一輛上百萬的豪車。這個時候A同學的心裡肯定會特別的不舒服,甚至還可能會厭惡B同學。

炫耀者往往會引起別人的反感,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孩子如果太過喜歡炫耀,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則不利於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2.會導致孩子虛榮,不利於孩子的長久發展

老子曾說:「果而弗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有所成就,但是不要炫耀。

喜歡炫耀的人,往往會吸引一些喜歡吹捧的人,受人追捧被人羨慕的感覺確實很爽,成年人一般都無法忍受這種誘惑,更別提是孩子了,孩子一旦愛上了炫耀,久而久之很可能會越來越虛榮。

在2019年年初的時候,某知名品牌推出了可愛的貓爪杯,這個杯子原價是199元,但是由於這個杯子是限量款,最終被炒到了一千多元。這款杯子的主要受眾就是一群年輕人。

難道說這款杯子真的很神奇,跟普通杯子有很大的區別嗎?其實並不是,這款杯子因為是限量款,所以顯得格外珍貴,只要能搶到這款杯子,就可以滿足自己的炫耀欲。在這些瘋狂搶購杯子的人群中,究竟有幾個人真的了解這款杯子,又有多少人是喜歡這款杯子給人帶來羨慕的感覺?

有一句話說得好,每一種行為的背後都會有原因,孩子為什麼會喜歡向別人炫耀,孩子炫耀背後的心理原因是什麼?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孩子為什麼喜歡炫耀?

1.滿足自己的表現欲

作家周國平:「人生有三次成長: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在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前面也提到過,從兒童發展學角度來說,孩子通常會有很強的表現欲,再加上孩子由於年紀比較小,在家庭中一直是處於被保護的狀態,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已經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

所以有的孩子在跟其他孩子交往的時候,通常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只過度在乎自己的感受,過度的表現自己。

2.虛榮心導致

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講:社交的本質是炫耀。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就認為孩子沒有虛榮心,其實人的虛榮心幾乎是天生的。

比如有些小孩子在跟其他孩子交往的時候,會忍不住炫耀自己的新玩具,新衣服等因為,這些都是孩子的虛榮心導致。只不過孩子的思想比較單純,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虛榮心的存在。

3.孩子太過自卑

哲學家孟德斯鳩曾說:有些人的虛榮心,比為了保全生命所必需的分量更多,對於這種人,虛榮心所起的作用何等惡劣。這些人竭力使別人不愉快,想藉此引起別人的欽佩。他們設法要出人頭地,結果反而更不如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說:往往越沒有什麼,越會拼命的向別人證明什麼。

每個人都會有虛榮心,孩子偶爾炫耀倒是沒什麼問題,如果是經常性炫耀,很可能就是因為自卑導致。

孩子喜歡炫耀家長應該怎麼做?

1.多用讚美法則鼓勵孩子,別打擊孩子自尊心

適當的炫耀無傷大雅,但是如果過度炫耀則證明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出現了問題。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一定要經常反思教育方式,多用讚美法則鼓勵孩子,少打擊孩子。

2.父母不要炫耀,謙虛做人

有些成年人也特別的喜歡炫耀,久而久之孩子就很可能會養成愛炫耀的性格。

舉個例子:最常見的就是成年人之間互相攀比工作,攀比房子,攀比車子,或者是攀比孩子。想方設法的要把對方比下去。

這種歪曲的價值觀真的會很容易影響到孩子。

總結:炫耀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價值觀以及不利於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更不利於孩子的長久發展。如果你發現你家孩子格外的喜歡炫耀,那麼家長們最好要警惕了,多關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孩子是因為虛榮而炫耀,那麼家長們就要克制孩子虛榮,如果孩子是因為自卑炫耀,那家長們就要關注一下孩子的自尊心。

相關焦點

  • 孩子缺乏自信,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起自信心?
    一個人的自卑與他的童年經歷是緊密相關的,比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學習生活中,得不到老師的認可。比如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喜歡挑剔孩子的缺點和毛病,並且時常掛在嘴邊進行指責,這樣給孩子造成很重的心理暗示,使得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和消極的情緒。
  • 孩子自卑?家長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
    據說在學校更嚴重,上課時老師讓她站起來回答問題,她幾乎只是張嘴卻聽不到聲,老師讓她大點聲,她就委屈地哭起來……後來才知道,原本孩子性格就有點內向,家長每次都是不由分說地強行讓孩子膽大點,孩子猶豫一下就被呵斥「膽小鬼」、「一點兒都沒用」,久而久之孩子心理上的負擔就更重了。
  • 孩子自尊心太強?了解「聚光燈效應」,幫孩子走出「說不得」怪圈
    弊:自尊心太強孩子承受能力差,受不了打擊,自卑自尊心太強,受不了批評,受不了落後於人,一旦被批評或自己做錯什麼事兒,都會猶如天塌了一樣,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孩子會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從而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畏首畏尾,怕自己做不好在眾人面前出糗。
  • 經常用激將法打擊孩子的家長,可曾想到孩子出現「自卑心理」?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進入某些誤區。他們常常會用激將法去『激勵』自己的孩子以達到某種目的。 這種方法可能一次兩次會達到一種表面上的效果,但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經常使用,甚至事與願違,產生反作用,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所以父母需慎重使用激將法去教育孩子,可父母常常忽略這一點。
  • 父母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讓孩子重新建立起自信心?
    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有自卑心理和行為表現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孩子自卑這一事實。然後,把阿德勒的這段話的意思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卑不奇怪,也不可怕,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包括我們大人也一樣有自卑的心理,關鍵是我們要學習和思考如何用行動去克服它。
  • 父母的「愛面子」令孩子難堪又自卑,別再沾沾自喜了
    不得不說,「愛面子」已經深入很多中國家長的骨子裡。尤其是很多家長和孩子在場的聚會,孩子就變成了家長們「攀比」 的工具。家長們通常會輪番讓孩子上前表演才藝,獲得別人的誇讚以滿足虛榮心。就算孩子內向害羞、不願意展示,父母也會強迫孩子表演,導致孩子難堪又自卑。
  • 家長拿孩子作比較,影響他們的心理成長
    為了打擊我們的自尊心,他們會挑選出周圍的乖孩子,並將我們進行"數據對比"。媽媽會語重心長地說:"你看看人家某某某,聽話懂事、成績優異。再看看你,連他的一半都不如!"每次聽到這話,我都會感到一絲厭煩。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又無法阻止我的成長。升級為家長後,才明白父母當時的用意。
  • 「身上髒,別給孩子丟臉」:別讓孩子的自尊心成為了玻璃心
    所謂自尊就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一種認識,包括對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的認識。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哈特曾經在80年代編制了一個適用於少年兒童的自我概念量表,該量表顯示兒童的自尊心是由4個維度組成的,分別是:第一個,認知能力。
  • 「媽媽,求你別吼我了!」被吼大的孩子,有3個缺陷,家長要留神
    "媽媽,求你別吼我了!"被吼大的孩子,有3個缺陷,家長要留神每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都不一樣,尤其是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還處在懵懵懂懂的時期,孩子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時,總會用哭的方式來向父母表達。
  • 培養孩子的心理勤奮,才能更好地克服自卑
    前不久有一則新聞報導,一名小學生因為作業沒有做完,受到家長的責怪批評,壓力過大而選擇離家出走。類似於孩子壓力大逃避、逆反的事件不在少數,只是程度的輕重不同而已。發生這種情況大多數的原因是,家長施以孩子太大的壓力,甚至打擊到了孩子的自尊心,而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 青春期孩子,「身體意象」要重視,別一味打擊「愛美」的孩子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愛美心理,青春期的孩子亦是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在意自己的身體形象,當別人說他們好看時,他們會變得十分開心激動。於是,孩子們會花很多時間來鼓弄自己的外形,很多父母都不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其實,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內心也很敏感,故而會對自己的外貌十分在意,這都是孩子"身體意象"的表現。
  • 3個表現說明孩子自卑了,需要家長多關注,幫助性格養成!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跟自己的性格密不可分,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又跟自己從小的家庭環境、家庭氛圍和家人分不開,所以,想要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成功,就需要家長們在孩子的性格養成黃金時期多多關注孩子。自卑跟自信是此消彼長的,自卑的產生甚至會抹殺掉一個人的自信心,不利於他性格的養成,那麼,該如何避免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呢?這就需要家長關注孩子的情緒、行為的變化,如果孩子突然出現以下這3個表現,說明孩子開始自卑了。
  • 李玫瑾: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是心理「自卑」的表現,家長要重視
    很多權威的研究就表明,一個人童年時期的陰影是需要用一生來修復,這種陰影對於孩子的性格養成和對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直接的原因,所以當孩子心理出現自卑的情況時,家長一定要重視。有一句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很多人都覺得性格對自己的命運影響很大,性格和一個人的選擇有很直接的關係,也和一個人說話的習慣和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才會說性格決定命運。
  • 孩子出現這些特徵時,是自卑的表現,家長要及時「救」孩子
    從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成長。而自卑卻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形成的。我們今天討論一個沉重的話題,那就是關於自卑的人是怎樣的一個心理。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聽到這些話,例如:我不行,我做不到。我這次又失敗了。其實看似很普通很隨意的一句話,卻是自卑的人經常說的一句話。
  • 優秀的家長從不說這3句話,不僅打擊孩子自信,還容易讓寶寶自閉
    不知道各位父母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孩子本來開朗活潑,但是由於家長長期的打擊教育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和自卑。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父母是他們前進路上的領導者,可能不知道的是,某些行為和說出口的話很容易傷害到孩子,讓孩子逐漸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從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孩子的一生。
  • 美國愛荷華大學:家長打擊孩子,抱著激勵孩子的心,最終卻害了娃
    這些話都是家長對孩子的打擊,也是家長對孩子的負面評論。家長們是否覺得這些話似曾相識?你們也對孩子說過這些話吧?很多孩子都不能理解,為什麼家長都很喜歡打擊他們呢?我們一起來分分析一下原因吧。1、孩子會變得懦弱自卑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過:家長永遠不要低估你話語的影響力,它可以讓孩子變得無比自信,也可以讓孩子變得懦弱自卑。
  • 當別人誇獎孩子時,可別用這幾句話「潑冷水」,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朋友還讓孩子當著我的面,背了一首李白的詩。我聽了以後特別感嘆,這小傢伙怎麼這麼厲害,而且她背古詩的樣子太可愛了。於是就忍不住誇了小傢伙兩句,沒想到朋友倒是謙虛,還說什麼這不值一提。我趕緊讓朋友打住,別再說了,孩子聽見了會傷心的。家長要知道當別人誇獎孩子時,可別隨意「潑涼水」,會澆滅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變得自卑,特別是這幾句話,千萬別用。「你可別誇他......」
  • 盲目隔離使孩子不安,父母應掌握技巧
    前幾天去朋友家做客,期間朋友的孩子犯了一個錯誤,而且還拒不認錯,於是朋友硬拉著孩子走到廚房裡面說:"你得在這裡獨自反思10分鐘。"看到這幅場景我立馬上前說:"別嚇到孩子了,小問題而已,孩子應該慢慢教的。
  • 抽打孩子竟在家長朋友圈內炫耀,證明是無能·的家長
    抽打孩子竟在家長朋友圈內炫耀,證明是無能的家長圖片來源於百度11月27日,有網友爆料稱,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某家長將其在家暴打兒子的視頻發到家長群。近些年來,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上慣常以「虎爸」「狼媽」的形象出現,好似棍棒之下才能出「神童」。粗暴的教育方法不值得炫耀。打罵孩子是一種粗暴野蠻的教育,有違現代教育理念,退一步講,即便孩子在高壓下能成才,但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進而造成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家長以「虎爸」「狼媽」的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某種程度上講,折射出父母的無能和走極端,哪裡還值得炫耀?
  • 家長請注意!父母的這四種行為,足以毀掉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僅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長,同時也希望孩子可以學習好,將來有大的作為。可是對於孩子的培養,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我想很多家長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強行去培養孩子,這種做法很有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