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所高校學子亮出機器人等「高大上」項目和本土味十足的項目
□本報記者 張明海
創業項目必須是「高大上」嗎?5月30日晚,在郫縣德源鎮布穀鳥創業公社舉行的成都第六場「菁蓉匯」活動上,這一疑問有了答案。
在這場電子科大、西華大學等16所高校、近3000名大學生參加的創業項目競賽上,既有機器人、大數據等「高大上」的創業項目,也有「穿串機」、找兼職等本土味十足且接地氣的創意項目。
把握產業趨勢 用技術抓商機
西華大學學生胡佳霖推出的「丁當機器人」項目,吸引了現場投資者的一致關注。「我們用了近4年時間,投資了400多萬元用於機器人研發。」胡佳霖介紹,其團隊開發的工業機器人「D—ROBOT」,通過控制系統、圖像處理系統和機械結構,可以大量運用在汽車焊接、噴漆以及食品加工等方面,代替人工作業。「並且我們的產品比國外機器人便宜一半以上,具有價格競爭優勢。」
基於大數據的研究,電子科大博士生方育柯領銜的「拍圖購」項目,則專注於如何幫人「買衣服」。「簡單地說,提供基於圖片的商鋪購物搜索服務,可以在用戶並不知道商品品牌情況、型號的情況下,上傳一張圖片即可進行商品搜索,從而快速獲取關於商品在線上的品牌、價格、銷量、質量評價等信息。」「我們已經積累了上千萬的商品數據、上億的圖片信息,我們現在每天能更新百萬件商品。」目前,其圖像搜索技術已為中國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義烏購」提供了一個線上的平臺,同時與中國最大的圖片分享社區「優美圖」做個性化圖片推薦,並與成都本地的西部鞋都等達成了合作。「預計到年底會有10萬的註冊用戶,到明年6月份我們會有50萬的日均活躍用戶,還有100萬的註冊用戶。」方育柯信心十足。
立足現實生活 平凡也有大發展
在本次「菁蓉匯」上,還有不少接地氣的項目,看似貌不驚人,實際上創意十足、商機無限。
「四川人愛吃串串,但穿串串挺麻煩的。」在一分鐘演講推薦環節,成都工業學院學生麥洋帶來了「智能控制穿串機」。麥洋表示,人工穿串每小時為50至75串,而「穿串機」一小時可以穿1600至2000串,是人工速度的16倍。
「人工穿串還有衛生方面的隱憂,我們一臺機器代替10個工人的操作,一年可為商家節約10萬元。」麥洋介紹,公司正在籌集20萬元啟動資金。
同樣是專注於現實生活難題,從幫大學生如何找兼職做起,徐丹帶來的「兼職地帶」項目,已經在國內28個城市布點,覆蓋了全國1500所高校,與4.5萬家企業進行合作,已有超過200萬兼職人員註冊用戶。
徐丹預期,三年內「兼職地帶」將實現佔領中國兼職市場60%的份額,每年安排一億人次上崗,每年為超過5000萬人找到兼職工作,實現靈活就業。
同步播報
成都發布2015年大學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計劃
家庭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將達100%
本報訊 (記者 黃澤君)5月29日,成都市人社局發布《成都市2015年大學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計劃》。成都將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到2015年底,成都本地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85%,有就業意願的家庭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100%。「就業促進計劃」中,成都將開展就業宣講進校園、就業見習及技能培訓進校園活動,並對家庭困難高校畢業生進行重點就業幫扶。成都承諾,將為每一位有見習需求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及時提供就業見習崗位,並按規定落實見習生活補助,參加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對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將開展以定向培訓為主的就業技能培訓。針對困難家庭的畢業生,成都將依託就業援助基地,聯動「962110」就業援助熱線,通過優先招募基層志願者、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見習、技能培訓、創業扶持、向企業重點推薦等措施,確保困難家庭畢業生當年100%實現就業。
「創業引領計劃」中,成都將開展「創業培訓入高校」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創業信心、掌握創業技能,對有創業意願的在校大學生和高校畢業生,提供政策諮詢、項目推介、創業培訓等創業服務。並會同當地財政、團委、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落實好工商登記、稅費減免等創業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