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來源:科學技術協會秘書處辦公室】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引導廣大師生和科技工作者傳承優良學風、堅守學術誠信,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於11月20日在清華大學舉辦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暨宣傳月啟動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作報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主持報告會。
吉林大學在東榮會議中心二樓組織收看了宣講教育報告會,這也是吉林省集中收看報告會的分會場。吉林省教育廳、省社科院、中科院長春分院等吉林省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有關人員,吉林大學研究院、黨委教師工作部、科研院科協秘書處有關人員及100多名師生代表在分會場同步觀看報告會直播。校內各研究生培養單位自行組織本單位師生收看了視頻報告。
報告會上,萬鋼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學風建設,堅守學術誠信」,並著力「健全科技倫理體系」,這為今後一個時期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充分體現了科技的重要支撐作用,廣大科技工作者有力弘揚踐行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他強調,廣大師生和科技工作者要弘揚愛國主義,踐行科技為民,堅持四個面向,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要堅定創新自信,主動擔當作為,始終保持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跳出舒適區、勇蹚深水區、敢闖「無人區」,著力攻克基礎前沿難題和核心關鍵技術,真正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要恪守求實精神,維護科學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範,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既要著作等身,更要著作等「心」,真正讓踐行科學家精神成為行動自覺。
樊錦詩作題為《守一不移奉獻敦煌》的報告,講述了自己面對幾次可以離開敦煌的機會,從動心到最終選擇堅守的心路歷程。她堅信國家培養了自己就應當回饋國家,這是她選擇堅守的本心。充分展現出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無私奉獻,敢於拼搏,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她勉勵青年學子要學會思考和追求真理,面對困難不退縮,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堅持本心奉獻祖國。
戚發軔院士作題為《傳承航天精神,建設航天強國》的報告。作為傑出的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他用親身經歷生動詮釋了「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和「載人航天精神。他以身邊的小故事,勉勵廣大師生和科技工作者「要有一個強國夢,要愛這個國家,愛這個事業,愛這個崗位,愛這個團隊」「每一個人把自己的崗位做好了,就是愛國」。
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束為同志在總結講話中希望大家可以共同行動起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前輩專家學者為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堅守科研誠信底線,嚴格自律,堅決抵制浮誇浮躁之風,自覺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為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世界強國匯聚磅礴的力量。
報告會歷時2個小時,兩位先生的報告結合自身的科研經歷和體會,立意深遠、真摯動人,同學們認真聆聽兩位學者在祖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和航天事業上的經歷和感悟,現場不斷地響起熱烈的掌聲。
收看報告會的教師和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並表示將循著老一輩科學家們的足跡,牢記他們的教導與囑託,以國家富強為己任,志存高遠,自覺踐行和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終生。
化學學院教師梁志強說,從兩位先生的報告中可以看出,好奇心驅動和敢於質疑是科學家精神的本質,同時需要對科學的長期堅持和團隊合作。良好的學風有助於學校的科研發展和學生的健康成長。相比老一輩科學家,我們這一代更應該弘揚科學家精神和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做到持之以恆,讀真正有用的書,做真正有研究價值的工作,在自身專業領域做出個人成果,努力創新,保證良好學風和科學家精神的傳頌。
建設工程學院教師郭明義說,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樊錦詩先生和戚發軔院士的主題報告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愛國、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以及提高學術道德、搞好學風建設對於教學與科研的重要性。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青年教師要以身作則,教導和鼓勵研究生嚴格遵守科學道德規範和科研規範,以嚴謹、規範的治學態度,紮實學習,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爭做遵守學術規範和恪守學術道德的新一代科研工作者。
物理學院科研秘書陳楠說,戚發軔院士、樊錦詩院長兩位專家的生動事跡詮釋了愛國、奉獻、育人的科學家精神。他們在勤奮鑽研中獻身科學,在埋頭苦幹中不計名利。從兩位老師的報告中,感受到了科學無止境的科研精神和無私的愛國主義情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願我們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能感懷前輩科學家的奉獻與熱情,在奮鬥中釋放澎湃激情,成為祖國建設的中堅力量。
汽車工程學院教師朱冰說,樊錦詩、戚發軔院士用一生的科研和生活經歷對「什麼是工匠精神」給出了最好的答案,那就是愛國、堅守、奉獻、探索……秉承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至上,把愛國與報國融入一生,將自身高水平科研工作投入到國家事業發展中,興趣使然、敢於人先、甘於奉獻,為我國的科研事業的發展砥礪奮進。耄耋之年尚能如此,身為後浪的我們更要弘揚愛國主義,牢記科學道德,弘揚科學精神,樹立良好學風,自覺抵制學術不端,踐行科技強國、科技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與會學生紛紛表示,「樊錦詩院長投身考古事業40年,將自己的青春和學術熱情都奉獻給了國家,她畢業後放棄其他地區優渥的就業條件,選擇前往敦煌,幾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和付出,為改善考古環境和保護文物作出了巨大貢獻。這種勇氣與堅持是我們做科研工作最需要學習的。戚發軔院士作為『兩彈一星』時期的重要科研工作者,為我們生動講述了我國的航天事業是如何從無到有,讓我們身為中國人倍感榮耀自豪。這是中國科研人的力量和能力象徵。」「老一輩科學家們的演講讓我感觸頗深,國強則民興盛。同時國家強大需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付出和努力。」「聽完兩位老科學家的報告演講,我深受感動,老一輩科學家們的奉獻付出帶來的價值是無法估算的。對待科研工作,少不了一絲一苟的認真付出,要保證自己的模型、數據和結論經得起推敲,要善於總結,思考,實驗,要堅守科研人的嚴謹,真實的作風,不斷付出努力,才會有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