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會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大戰略部署,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風建設和弘揚科學家精神、研究生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等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和愛國奮鬥精神,按照「全覆蓋、制度化、重實效」目標要求,做好我校2020年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有關工作,特開展此次宣講活動。
弘揚「科學無止境, 精神永流傳」中國科學家精神,讓更多的青年人走進科技工作者的內心世界。
1955年9月17日,在美國政府的層層阻攔和中國政府的積極營救下,錢學森終於踏上了回國的輪船。面對中國人搞飛彈行不行的疑問,他「憋著一肚子氣」回答:「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比他們矮一截?」他曾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錢學森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這是黃大年在大學同學畢業紀念冊上的留言,表明了自己愛國報國的心志。身在海外,心繫祖國。海外18年的黃大年,放棄了在英國劍橋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參與到國家尖端行業的研究中去。從英國歸國的7年間,黃大年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
黃大年
郭素萍作為「李保國山區開發與林果產業創新團隊」核心成員,堅持三十年如一日,與李保國一起開創了一條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為山區開發、生態治理和精準扶貧做出了突出貢獻。科技扶貧致富農家,科技扶貧培育人才,科技扶貧開闢新路。郭素萍代表說:「回顧39年科技扶貧實踐,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發展產業是帶動群眾就業、促進群眾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徑,而科教工作者在產業脫貧中大有作為。」
郭素萍
陳孝平,武漢地區醫學界唯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1953年生於安徽阜南,15歲開始行醫,1970年就讀於蚌埠醫學院,1979年考取同濟醫學院研究生,從此紮根武漢。他從事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40餘載,從一名赤腳醫生到「刀尖上的舞者」,在肝膽胰外科領域有多項突破,分別主編了全國高等學校5年制、7年制和8年制統一應用的教材《外科學》。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陳孝平帶領武漢同濟醫院外科1000多名醫務人員組成護肝隊、營養支持團隊和手術小分隊等,奮戰在ICU、重症病房和急診室。他像一名救火隊長,哪裡有危重病人就支援哪裡,既要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又要保證急診外科手術照常開展,還要為援漢醫療人員做好醫療保障。
他說:「對待病人,要像大人背小孩過河一樣,一定要安全送到對岸。只要還有一個病人,我們就決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