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麼「兜」住最後的貧困人群:河南武陟貧困兜底戶群體蹲點觀察

2020-12-16 新華社客戶端

河南省武陟縣探索提出了貧困兜底戶「五養八延伸」工作機制,確保貧困兜底戶生活有保障、有尊嚴、有依靠。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調查周刊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爍

編輯:黃海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貧困兜底戶因病、因殘、因老而成為「貧中最貧、困中最困」的弱勢群體,這個群體脫貧難、返貧風險大。解決兜底戶脫貧問題,是實現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目標、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

河南省武陟縣探索提出了貧困兜底戶「五養八延伸」工作機制,採取集中醫養、親情託養、鄰裡託養、慈善託養、包幫託養的模式,同時延伸公益崗位、就業培訓、創業發展、金融貸款、家庭醫生、醫療救助、社會救助、慈善救助等服務,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兜底服務體系,確保貧困兜底戶生活有保障、有尊嚴、有依靠。

集中醫養「兜」住「貧中最貧、困中最困」

2020年10月29日,秋風漸涼。

在河南省武陟縣大虹橋醫養中心的康復大廳裡,35歲的馬偉雙手拄著助行器,一圈圈地走著。

「我一次能走10多分鐘了。」馬偉額頭已經布滿細密的汗珠,臉上卻洋溢著微笑。

1985年12月,馬偉出生在大虹橋鄉布莊村。從小習武,13歲那年冬天,不小心從武校樓梯上滑倒摔傷。

去醫院後,被診斷為「強制性脊柱炎」。從最初渾身疼痛難忍、無法站立行走,逐漸發展為全身關節僵直無法動彈,完全癱倒在床。

「全身只有胳膊和嘴能動,連翻身都不會。吃喝拉撒完全不能自理,是個僅能說話的『植物人』。」父親馬大興說。

一方面四處看病花銷巨大,一方面因為要照顧馬偉,父母都無法外出打工,這個家庭陷入了貧困的深淵。2017年,馬偉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4月,在武陟縣健康扶貧政策支持下,馬偉在焦作市人民醫院實施了雙側股骨頭置換手術。經過20多天的住院治療,他可以拄著雙拐慢慢行走。

▲正在康復鍛鍊的馬偉。受訪者供圖

好景不長,一次意外摔倒導致病情再次急劇惡化。馬偉身體越來越差,逐漸封閉自我,不再願意與人交流。

「親戚朋友絕望了,勸我放棄這個孩子。」馬大興回憶。

脫貧攻堅持續深入,同期的建檔立卡戶紛紛脫貧。馬偉家不但沒有脫貧,境況還越來越差,成了貧困兜底戶。

目前在武陟縣,像馬偉家這樣脫貧難、返貧風險大的貧困兜底戶共有465戶。記者調研發現,這個群體中因病、因殘、因老而缺乏勞動力致貧者居多,基本屬於「貧中最貧、困中最困」的弱勢群體。

「眼下要緊的是怎麼讓他們能夠脫貧,讓他們能過上總書記所說的高質量生活。其次,這些是最弱勢的群體,等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幫扶責任人撤離了怎麼辦?將來這些人的生老病死和自己無力解決的大事小事以及各種隱憂去找誰?」武陟縣委書記秦迎軍說,「這是一個涉及貧困兜底戶群體長效機制的問題,國家將來應該出臺長期政策。作為基層黨委,武陟縣探索提出了貧困兜底戶『五養八延伸』工作機制。」

首先是按照焦作全市部署,以醫養為中心,按照「分類管理、就近入住」的原則,全面實施集中醫養政策。

武陟縣是焦作最早試點集中醫養扶貧的縣區之一。據武陟縣衛健委主任王國強介紹,該縣累計投入6000萬元,依託縣養老中心、精神衛生醫院和大虹橋、圪壋店和嘉應觀等6個鄉鎮衛生院,按照統一標準建設了8個醫養中心,設置醫養床位908張,優先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重度殘疾人員進行集中醫養。

2019年3月,馬偉被列為集中醫養保障對象,順利入住大虹橋醫養中心。他的主管醫生分析研究了他的病情後,為他定製了個性化的康復保健計劃,包括如何用藥、如何康復、康復頻次和具體時間等。

經過一年多的康復鍛鍊,馬偉的病情開始好轉,自己可以穿衣、走路、上廁所,甚至還能幹些輕體力勞動。精神狀況得到改善,人也開朗了許多。

醫養中心還聘請他的父親來做護工,除了兒子,還護理其他6個人,管吃管住,每個月能掙四五千元。

「以前為了照顧孩子,除了種兩畝地吃飯,啥也幹不了,即使這樣孩子還是照顧不好。現在住到醫養中心,孩子越來越好,我還有了收入,算是看到希望了。」馬大興感慨道。

醫養一個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

今年53歲的慕保記是龍泉街道南賈村人。妻子和女兒都是重度精神殘疾。

「以前需要時刻看著這娘倆,出去買個東西,都得一手拉一個。有一次我就到門口商店買點鹽沒帶他們,兩個人就把家裡砸了個亂七八糟。」穆保記說。

2019年3月,他們被識別符合條件入住精神衛生醫養中心。現在,他們一家住在一起,可以享受「醫療、康復、護理、文娛、生活照料」五位一體的服務。

在這裡,除了妻子女兒,慕保記還看護另外兩個人,每個月管吃管住,有2000元的收入。

嘉應觀鄉西五村的劉新年,帶著重度智力殘疾的妻子和女兒也在此入住。在和記者交談的幾分鐘裡,他數次起身,「我就擔心她們倆打起來。」

「現在我們一家三口三張床,我睡中間負責維護治安呢。」他自嘲地說,以前不得不出門時,就把兩人分別拴在兩棵樹上,「不能讓她倆接觸到,否則就打架。」

「我都30年沒外出打工了。」劉新年說,現在他在這裡專職負責看護妻女,一家三口人吃住免費,妻女可以得到治療。

截至目前,武陟縣入住醫養中心的貧困重度殘疾人162人,實現了應住盡住的目標。縣財政按照四肢殘疾每月2600元、精神殘疾每月1600元、智力殘疾每月2300元標準給予保障。

武陟縣委副書記、縣長申琳說:「醫養中心運營費用在整合殘聯、民政等部門相關政策資金後,不足部分由縣鄉財政兜底,確保實現『醫養一個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目標。」

不是每個兜底戶都願意去醫養中心

與馬偉類似,44歲的大虹橋鄉大虹橋村的裴緒磊,也已經癱瘓在床20多年。

裴緒磊自小成績優異,還考上了全縣最好的高中。如果沒有發生意外,他應該會和絕大多數同學一樣,考上大學,畢業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然而就在高三那年,他患上類風溼疾病,最終完全癱瘓在床,大小便無法自理。妻子留下年幼的孩子離開,年邁的父親不但要伺候兒子,還要撫養孫子。

五年前,老父親去世,兒子也上了大學,留下裴緒磊一個人癱臥在家。扶貧工作人員多次勸他入住醫養中心,給他講種種好處,都被他拒絕了。

「我在家,孩子放假回來,才有家的感覺。」裴緒磊解釋自己拒絕去醫養中心的原因。

與裴緒磊同村的江文才,也不願去醫養中心。

21年前,江文才因為一場意外導致高位截癱,多年來,他和老娘以及抱養的女兒相依為命。老娘年歲漸高,身體不好,女兒也上了高中。

「如果我去了,孩子咋辦?媽咋辦?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挺好。」江文才說。

「集中醫養確實很好地解決了絕大部分貧困兜底戶的高質量脫貧的問題,剩下來的人怎麼辦?對於這些因病、殘、老而無力靠自身脫貧的群體,如何也讓他們能夠高質量脫貧,同時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秦迎軍表示,長期以來,武陟縣一邊調研一邊在尋找問題的答案。

此外,一些不符合集中醫養條件的兜底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喬廟鄉楊窪一街72歲的楊變泉,早年因為家窮未婚,多年來四處打零工討生活。由於年齡過大,工地不願接納,幾年前回到了村裡。按照政策,當地政府為他辦理了分散供養五保戶,每月給他近700元的兜底扶貧費用,直接打到銀行卡裡。

▲楊變泉(左)和託養責任人聊天。受訪者供圖

按照農村的慣例,他的生活由親侄子一家照顧,死後宅基地、房屋等財產歸侄子繼承。但是侄媳婦卻直接把他的卡收走,不僅政府給的兜底養老錢一分不給老人,還想盡辦法跟老人要錢,甚至楊變泉自己種的菜,都不讓他吃。

楊變泉多次到村委會反映,要求解除和侄子的贍養關係。村幹部多次調解,都被侄媳婦拒絕。

「如何讓農村鰥寡孤獨老人真正享受兜底政策,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光靠給錢還是不夠的,需要做更多更細緻的工作。」武陟縣委副書記胡欣華說。

農村鰥寡老人也能「以地養老」「以房養老」

經過充分調研,武陟縣針對不願入住、不符合入住條件或入住後家庭生活仍存困難的兜底戶,按照「一戶一策、精準定製」的原則,調動各類社會資源,拓展「親情託養、鄰裡託養、慈善託養、包幫託養」四種兜底模式,作為集中醫養政策的延伸和完善,切實築牢兜底保障線。

有近親屬願意託養的,與近親屬籤訂親情託養協議;無近親屬或近親屬不願託養,但有街坊鄰居或親戚朋友願意聯養的,與街坊鄰居籤訂鄰裡託養協議;沒人願意託養的,由村級慈善幸福院實施慈善託養;其餘的與村委幹部、愛心人士等籤訂包幫託養協議。

於是,不願入住醫養中心的裴緒磊,由村幹部楊佳佳負責包幫託養。雙方以縣委統一制定的協議模板為藍本籤字蓋章,協議一式五份,雙方、村委會、鄉政府、縣扶貧辦各存留一份。

在楊佳佳的協調幫助下,裴緒磊的鄰居負責送飯和大小便照顧,楊佳佳負責其他大小事。癱臥在床的裴緒磊沒有了後顧之憂,在外求學的兒子也可以安心讀書了。

江文才一家同樣享受了兜底保障,生活上無法完成的大小事,都由負責包幫託養的村幹部協助完成。

原本束手無策的村幹部,也正好藉此幫助楊變泉解決難題。按照楊變泉本人意願,他和村委會重新籤訂包幫託養協議:生活照顧和身後事都由村委會負責。去世後宅基地和房屋歸村委會集體所有。以後不管誰當選村委會主任,都是包幫託養責任人,無論換屆與否,都要負責到底。

協議籤訂後,村委會主任兼包幫託養負責人楊正標帶人將老人又髒又亂的院子打掃歸置乾淨,安裝了水衝廁所,修葺了房屋。記者去採訪時,老人笑得合不攏嘴。

75歲的貧困兜底戶馮靜蘭家住喬廟鎮劉莊村。全家6口人,兒子、兒媳、二孫女都屬精神殘疾,大孫女是肢體殘疾,只有小孫子身體健康,年邁的馮靜蘭拉扯一大家子,日子過得很艱難。

後來,經過包村幹部王海霞協調,今年4月,附近一家食品公司董事長、愛心人士職紅海與馮靜蘭家籤訂包幫託養協議,為馮靜蘭家提供幫助。

職紅海多次前去噓寒問暖,當他了解到馮靜蘭的二孫女是由於後天受刺激,精神才出現問題,治癒可能性很大,隨即出錢將其送去治療。

兩個月後,二孫女的病情明顯好轉。「二孫女的這個病,是我最牽掛的事,畢竟才23歲,看著她好起來心裡真是高興。」馮靜蘭笑著說,包村幹部說,孩子再康復一段時間,還謀劃著給她找個婆家呢。

除了企業和幹部幫扶,武陟縣還針對每戶不同情況,讓近親屬、鄰居以及慈善機構共同幫扶貧困兜底戶,調動各類社會資源,建立機制幫助貧困兜底戶脫貧。

75歲的前馮堤村貧困戶楊凱蘭無兒無女,老無所依。按照國家政策,包村幹部幫她申辦了分散供養五保戶的手續,同時她還被識別為貧困兜底戶,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讓老人的衣食有了保障。

然而,老人心裡還是有擔憂:「我年齡大了,哪天走不動了,咋辦?」

扶貧包村幹部給她講解了縣裡的扶貧政策,根據她的意願,與鄰村遠房侄女冉光華籤訂了親養協議,明確了責任人應當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包括生活怎麼照顧、財產怎麼繼承,誰來監督等。

▲楊凱蘭老人站在新房子和院牆前笑口大開。受訪者供圖

鰥寡老人一般由近親屬贍養並繼承財產是鄉村千百年來的傳統,但由於沒有監督,往往出現不落實贍養責任只惦記繼承遺產的情況。

武陟縣用公權力介入鰥寡老人的贍養和財產繼承問題,籤訂協議書,明確責任義務,引入監督機制,促使贍養義務真正落實,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由於冉光華自身經濟條件一般,她僅能對楊凱蘭的生活進行照料。為了更好地幫助老人,包村幹部協調本村的愛心企業家馮富生與老人籤訂包幫託養協議。企業家出錢、侄女出力共同照顧老人生活。

託養協議籤訂後,冉光華和馮富生為老人建了3間新房,還用彩鋼瓦搭了簡易廚房,修建了院牆,裝上了氣派的大門,幫她實現了多年的心願。

記者採訪時看到,老人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條,白色牆面乾淨整潔,櫃式空調、電冰箱、洗衣機擺放得當,屋裡溫馨舒適。

解決「長貧難顧」,讓託養人得實惠、受監督

「託養政策能否持續地運轉下去,託養責任人最為關鍵。」武陟縣扶貧辦副主任王吉興表示,為了解決「長貧難顧」的顧慮和激發託養責任人的內生動力,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幫扶貧困兜底戶,武陟縣進一步制定了延伸政策:託養責任人及其家庭,根據自身需要還可享受如公益崗位、培訓就業、創業發展、金融貸款、家庭醫生、醫療救助、社會救助、慈善救助等8項服務。

「這些延伸政策讓託養責任人能夠享受一些貧困戶享受的政策,讓他們感到有榮譽、得實惠,從而增加了動力。」王吉興說。

西司徒村幹部郭轉運,是本村75歲的兜底貧困戶宋延登家的包幫託養責任人。多年前宋延登唯一的兒子出車禍去世,兒媳改嫁,留下一對孫子孫女,他和73歲的妻子常年患病。孫子今年剛考上大學,孫女上初中,家庭非常困難,作為託養責任人,郭轉運盡心盡責地幫助他。

在可選的延伸政策上,郭轉運選了家庭醫生籤約服務,他可以和貧困戶一樣享受定期免費體檢、定製醫療以及「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等多種醫療服務。

同樣享受延伸政策的還有喬廟鎮黃村兜底戶張東偉的哥哥張永東。本身也不富裕的張永東,和妻子王豔紅一直照顧著癱瘓在床的張東偉。以前王豔紅一直在家務農,想就業但是沒有就業途徑,經過武陟縣人社局和喬廟鎮推薦,王豔紅如今在當地一家塑料廠上班,月工資2000元。

延伸政策的實施為託養責任人解決了後顧之憂。截至目前,武陟全縣共認定託養家庭428戶2024人,428戶託養責任人家庭全部享受了家庭醫生服務,金融貸款和培訓就業等方面的服務。

激勵的同時,也對籤約託養責任人加強監督。

根據每一個兜底戶的具體情況,籤訂託養協議,從法律和制度層面上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並由村街上報至鄉鎮辦事處備案,作為監管和政策延伸的重要依據。同時,村民委員會組織村組幹部、街坊鄰居、五老人員(老黨員、老教師、老幹部、老軍人、老模範),深入到兜底戶家中,對託養情況進行監督,作為託養責任人家庭是否能夠享受延伸政策的重要依據。最後,由縣直幫扶單位組織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成員、幫扶責任人落實結對幫扶職責,通過周二蹲點日入戶或平時溝通,全面掌握兜底戶生活情況。

截至目前,全縣465戶兜底戶已全部籤訂五養協議。共籤訂協議507份,其中集中醫養協議62份、親情託養208份、鄰裡託養2份、慈善託養16份、包幫託養219份。通過「五養八延伸」協議的籤訂,從法律和制度層面上為貧困兜底戶穩定脫貧,實現老有所養,探索了路徑、奠定了基礎。

有的重獲新生,有的「認而不養」:山西「文物認養」為何喜憂參半

衡水563歲古橋被曝鋪設水泥磚,網友誤會了?

刻意製造違約,汽車「套路貸」坑多

服刑相當於住賓館,「減刑」被用到極致,獄中「帝王」牽出93名「保護傘」

RCEP逆勢建「新群」,中國升級「外循環」

千年之變:烏蒙山深處消失的「貧困印記」

津冀兩地「山楂樹之鏈」

警惕長江生態修復過度景觀化

相關焦點

  • 近6000萬貧困人員參保社保扶貧兜牢民生底線
    近6000萬貧困人員參保社保扶貧兜牢民生底線 2020-10-13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殘聯赴河南省蹲點督導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
    來源:華夏時報為進一步助推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及時解決制約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任務的突出困難問題,根據中國殘聯統一安排部署,6月11日-14日,中國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程凱率蹲點督導調研組赴河南省開展督導調研工作,並進行特困殘疾人家庭走訪探視活動
  • 西峽縣桑坪鎮:兜底保障使貧困群眾無後顧之憂
    河南經濟報 記者 周美嬌 通訊員 章東麗「在這裡居住,環境好,照護得好,心情格外舒暢!」走進大山深處的西峽縣桑坪鎮「幸福大院」,老人們正在院子裡曬太陽,今年79歲的孫福菊老人高興地說。為有效解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無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和高齡獨居分散特困供養人員等特殊貧困群體無人照料、生活困難等實際問題,桑坪鎮按照「一分散四集中」要求,對群眾115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施行社會保障兜底供養。分散託管61人,全部籤訂分散託管協議。「四集中」54人,其中,鄉鎮敬老院10人,西峽縣智慧養老中心7人,精神病院14人,幸福大院23人。
  • 中國殘聯赴河南省開展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蹲點督導工作
    來源:華夏時報8月4日至8日,中國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程凱率調研組赴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洛陽市洛寧縣和宜陽縣繼續開展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蹲點督導工作,考察貧困殘疾人脫貧攻堅重點工作,走訪探視貧困殘疾人家庭。
  • 脫貧攻堅的最後一道防護網,「兜」住了什麼?
    脫貧攻堅的最後一道防護網,「兜」住了什麼? 央視網消息:在重慶鹽井村,因病致貧的羅洪俸成了兜底保障對象
  • 高臺:織密兜牢民生保障「網」
    今年以來,高臺縣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專責工作組按照「保基本、救急難、兜底線」的工作思路,持續深化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兜底保障衝刺清零和掛牌督戰行動,建立重點對象臺帳,制定銷號責任清單,細化務實管用舉措,堅決扛起兜底保障政治責任,編密織實民生保障
  • 青海省民政廳部署推進全省民政領域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
    強力推進兜底保障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指導各級民政部門從政策落實、信息共享、工作聯動等多方面入手,織密扎牢兜底保障的最後防線,確保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會議強調,各級民政部門要清醒認識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邊緣貧困人口比例較高的特殊省情,紮實做好民政領域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各項工作,圓滿完成擔負的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的底線任務。堅決扛起兜底保障的政治責任。
  • 今年超100萬人新納入兜底保障範圍
    而如果貧困人口喪失了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扶實現脫貧,還有辦法嗎?全部納入低保等救助制度,實現政策性兜底脫貧。在其他幫扶政策發揮不了作用時,兜底保障作為脫貧攻堅的最後一道防線,對特殊貧困群體特別是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貧困戶進行兜底。用陳洪波的話來講,「正是因為有了兜底保障等制度,我們才能夠做到解決絕對貧困不落一人、不留『鍋底』。」
  • 健康扶貧 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林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浩12月15日,鄭州市政府新聞發布辦公室召開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健康扶貧專場,介紹了全市健康扶貧工作情況。全額資助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保,實現貧困人口全覆蓋;大病保險對貧困人口實行降低報銷起付線,由過去的1.5萬元降至5500元,提高報銷比例,最高可報銷95%,並取消年度封頂線。同時,建立困難群眾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醫療救助範圍,實施疾病應急救助,並鼓勵社會組織、愛心人士和慈善機構開展慈善救助。此外,為最大限度減輕貧困人口看病就醫負擔,鄭州市啟動實施「七免一減兩幫扶」系列惠民政策。
  • 報告:吸菸人群家庭貧困概率增高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張尼)菸草使用和貧困之間有何聯繫?越貧困的家庭吸菸率越高嗎?24日,在北京發布的一則調查報告顯示,吸菸人群的家庭貧困概率確實顯著增高!吸菸對貧困有直接影響,同時吸菸也會通過慢性病對貧困產生顯著的間接影響。
  • 凝聚合力兜牢民生底線 ——我省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綜述
    近年來,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兜底保障專責工作組全面履行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政治責任,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任務落實,採取一系列管用務實舉措,有力地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切實做到了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應救盡救。
  • 貴州民政全力展開「四兜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兜準底、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 …… 今年以來,貴州各級民政部門緊緊圍繞 " 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 總目標,緊盯民政主責主業,全力開展掛牌督戰,落實 " 四強化、四兜底 " 措施,紮實推進全省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六盤水:「六個緊盯」兜底保障 全力助推脫貧攻堅
    全市今年因災納入兜底保障剩餘貧困人口133人、脫貧不穩定人口188人、貧困邊緣對象441人、其他貧困人口1079人;因災累計實施臨時救助1355次,共發放173.1萬元。緊盯重點貧困對象開展排查對未納入兜底保障的剩餘貧困人口、脫貧不穩定貧困人口、貧困邊緣對象等多次開展拉網式入戶排查,及時將新增符合條件的對象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 吸菸人群家庭貧困概率顯著增高
    12月24日,網絡談論吸菸人群家庭貧困概率顯著增高,北師大團隊研究成果:加強控煙工作,助力健康扶貧。為研究吸菸和貧困之間的關係,給鞏固健康扶貧成果提供政策依據。
  • 燕趙大地的脫貧壯歌:首次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
    從城鎮殘疾人就業到農村殘疾人託養,從技能培訓到創業就業,從政府政策兜底保障到全社會協同推進,河北省為殘疾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保障服務,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數量迅速下降。記者從河北殘聯了解到,截至2019年年底,河北省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歷史上首次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連續打了兩個翻身仗。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從30.3萬人下降到了7774人。
  • 多措並舉「兜住」脫貧底線
    原標題:多措並舉「兜住」脫貧底線□ 泓 凱今年內,脫貧攻堅任務必須完成。在脫貧攻堅的最後緊要關頭,一方面要壓實責任,啃下最後的硬骨頭;另一方面,脫貧以後怎麼辦、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政策措施如何穩定持續,也是需要考慮的大事情。
  • ——廣西全力做好最後衝刺階段的兜底保障工作
    本報記者 張偉濤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面對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脫貧攻堅艱巨任務,廣西民政部門切實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著力圍繞著兜準對象、兜牢底線、兜密網底、兜好服務狠下功夫,為全區267萬餘名農村低保對象兜牢脫貧保障網。
  • 【青海「十三五」發展成就巡禮】兜住貧困群眾的「幸福底線」
    2017年11月開始,當地九鄉一鎮300戶易地搬遷的貧困戶陸續搬到這裡,上千名牧民告別了簡陋的帳篷,住上了寬敞明亮的二層小樓。洛角就是其中一員。  洛角是安置到嶺格社區的首批居民之一,他分到了一套79.5平方米的藏式風格二層樓房。配套的圍牆、大門、煤房、水電暖廁等設施讓一直在草原上生活的洛角高興不已。  「搬到這裡以後看病、小孩上學都特別方便。
  • 「兜」脫貧底線 「保」基本民生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戴曉涵)12月14日,記者從省民政廳了解到,全省各地精準施策,認真做好貧困人口兜底保障工作,受到人民群眾好評。  6月6日,泌陽縣下碑寺鄉曹莊行政村趙崗村建檔立卡低保貧困戶趙文明9歲的小兒子趙林威在河邊玩耍,不幸溺水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