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氣象臺2019年5月7日天氣:多雲 13—23℃
圖文編輯:雅楠
火紅的風爐,飛濺的鐵花,叮噹的錘聲。一桶清水,通紅的鐵器放進去淬火,嗤的一聲,冒起一陣青煙……
曾經熟悉的打鐵匠,如今已隨城市的發展和擴容,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遠去。但在黎陽,仍有一間鐵匠鋪隱在綠樹之中,年事已高的張師傅仍然堅守著這門老手藝……
△一方鐵氈,一把錘,打盡天下萬物。
俗話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70、80年代,張師傅家的打鐵鋪還是開在黎陽鎮高梘村,每年春耕播種時節,農耕器具用量大,僅屯溪實驗茶場鋤頭、鐮刀一次性訂貨就需一至二百把,而且附近村莊的農民用的鐮刀、鋤頭、鏟子等農具都是他們家打造的。
時間久了,他家鐵匠鋪的招牌也越來越有名氣。1994年即便將鐵匠鋪從高梘村搬到黎陽來,依然還是有許多新老客戶慕名上門來訂購,當時的打鐵行業極為興旺,雖然辛苦,但鐵匠鋪的生意能養活一家人。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原來的農田已變成高樓,狹窄的田埂變成寬闊的馬路,鐵匠鋪隨著城市發展的腳步不斷變遷,打造的物件也在發生著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那一爐熾熱的煤火。
△張師傅的鐵匠鋪比較簡陋,所謂「鋪」,也就十幾平方米,除了那膛火爐和手拉風箱還算顯眼外,屋內的一切都被隱在煙火燻燎的昏暗之中。
△打鐵不僅累,還是個寂寞枯燥的行當,每天重複的事情幾乎一樣。燒紅的材料放在鐵氈上不斷敲擊鍛打才能成型。但做人就像打鐵一樣,要堅持,不斷錘鍊,才能成鋼。
△常年的勞作,使得張師傅的眼睛已經大不如從前。長期面對刺眼的火光對眼睛有一定的傷害。
雖然現代科技機械助手彌補了幫手的缺乏,如液壓裝置取代傳統人力,大大減輕體力勞動(傳統工藝是師徒二人操作,師傅小錘,徒弟大錘,大錘是個體力活,必須有壯小夥來執行),但是在他的鐵匠鋪內,煅造設備依舊傳統沒有更新換代,沒有將手拉風箱換成鼓風機,也沒把人工捶打換成機器氣錘。
現在由於張師傅的眼睛和體力都大不如前,如今的打鐵工作都需要靠兒子抽空來幫助才可以順利完成。張師傅的兒子如今是一名計程車司機,經常利用空餘的時間過來幫父親的忙,這邊的老客戶應該都知道這點,所以每次來之前都會給張師傅打電話。
張師傅告訴小編兒子從小就學習打鐵,技術比自己還好,傳統鐵匠因受到方方面面的衝擊,產能低下,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打鐵行當隨著鑄造業的發展,給人的印象並不久遠,從青春少年到錚錚中年,兒子的鐵匠生涯終究在這叮叮噹噹的鐵錘與鐵塊的撞擊中靜靜流逝。
儘管如此張師傅現在依舊堅持在這樣的崗位上,可以看出他如今依然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家庭減輕一些負擔和他對打鐵這門老手藝的熱愛。
△這些都是等著客人來領的已經處理好的工具
△從這些軌跡可以看出,以前的鐵匠鋪應該十分熱鬧
如今黎陽是一個旅遊熱門地區,很多遊客路過這家老房子裡的鐵匠鋪都會駐足拍照,時間長了這似乎也變成一個特殊的旅遊觀光項目,非常有意思,這點讓老師傅也很驕傲。
△黎陽水街老房子的把手
張師傅非常驕傲的告訴我,黎陽水街老房子的某些鐵質器件就是出自他的鐵匠鋪。小編還特意去逛了逛,這些平時可能我們不會注意的小細節,卻是他十分用心換來的成果。
△鐵匠鋪的門口,一片歲月靜好。
△工具臺上的工具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已蒙上一層灰塵。
△不久的將來,鐵匠將成為一種城市記憶,流傳下去。
今日話題
你還發現哪些漸漸消失的老手藝?他們應該被拯救還是應該順其自然?
閒著沒事點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