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條噩耗在各大象棋群中傳開。
經多方求證,廣西棋友、曾經深陷「軟體作弊」傳聞中的周錦俊因病醫治無效,於近期不幸逝世。年僅34歲。
眾棋友對其遭遇既感慨,又唏噓。
這個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是「高級工程師、月薪幾萬」的棋友,此前還發布過因病募捐的消息。
當然,除了他的離奇病情之外,他給棋友們所留下的最轟動的記憶,還是他之前所陷入的「軟體作弊風波」。
一個冉冉升起的廣西棋壇新星,以這樣令人突兀的方式告別棋壇,又以一種意外的方式永別了我們。
1
周錦俊徵戰中國象棋棋壇,留下過顯赫的戰績。
2015年,在全國業餘頂尖高手匯聚一堂的上海「同峰杯」大賽上,他力壓黎德志、劉宗澤、陳漢華、陳卓等眾多名手,奪得第二名。而本屆比賽中奪冠的選手鍾少鴻,在同一年度的全國個人賽中將等級分第一王天一淘汰出局!可見本屆「同峰杯」比賽的含金量!
後來,周錦俊接連在鳳崗季度賽、廣州甲組聯賽、廣西凌雲白毫茶杯等全國矚目的業餘比賽中取得優勝名次,此前默默無聞的他,在短短的一兩年間,迅速躋身於中國象棋業餘江湖風雲人物的行列。
但嶄露頭角的他,很快就迎來了象棋生涯的轉折點。
2016年,周錦俊遭遇了自己象棋生涯的滑鐵盧。
2016年1月,在江西舉行的「金太陽書店杯」上,周錦俊與江西名手周平榮的比賽中,認輸後的周平榮居然盯著對手來了句:「我覺得你可能用軟體」。
這句冷不丁的質問讓周錦俊措手不及,他立即變得神色慌張,形跡可疑。
周錦俊說」他要上洗手間「,然後飛快地跑出賽場——一副做賊心虛的味道。
面對賽事組委會的「搜身檢查」要求,周錦俊並沒有面不改色據理力爭,而是突然撒腿就跑,因此也落得了一個「周跑跑」的「雅號」。
此後數年,原本作為「比賽專業戶」的周錦俊,竟然缺席了全國各地所有的賽事,幾乎從棋壇銷聲匿跡了。這種心虛的舉止更加劇了他的「用軟嫌疑」。
後來,你只能從一些零零星星的棋友傳聞中,聽到一些關於周錦俊的消息。
有人說,他得了嚴重的胃病,只能足不出戶地在家療養;有人說,他早就遠離象棋了,改行做其他生意了;有人說,他欠我的錢還有幾千,一直都沒有還……
如今,他的離去,終結了與棋友們之間的經濟關係,終結了縈繞在他身邊的懸念和疑雲;
迄今為止,相信他當年曾經用軟作弊的棋友,還是佔到絕大多數。
往事已矣,他在「作弊」這個問題上再也沒有機會自證清白了。
2
我和周錦俊棋友結交不深,僅有數面之緣。
那是某一年的廣州甲組聯賽,我第一輪就碰上了一位名手,很快陷入苦戰。
縱觀整盤棋,我一直在稍虧的形勢下糾結地抗衡著,最終也難逃惜敗的結局,復盤時,周錦俊在旁邊敏銳地指出:實戰中有一步棄子連殺的妙手,我沒看見。
那是一個連將三個回合的巧殺,哎,只怪我當時正在讀秒,時間催促下錯過了這套組合反擊的手段。周錦俊把這套攻法復盤出來,當場重演了一遍,我這才恍然大悟。
當時我就覺得,周錦俊的棋力深不可測,能在複雜的對攻局面下,僅憑眼光和直覺,就找出最凌厲的反敗為勝的方案。
後來,我又旁觀了他和黎德志大師的一盤對局。
這盤棋,最後他是以馬單缺相輸給了黎德志單車,這個殘局雖然理論上是個和局,但實戰中卻很難走到正和的形狀。
讓我驚訝的,不是他在殘局中的防守著法,而是他在布局虧損的不利形勢下,竟然差一點堅持到了最後。
局間,他一直託耳撓腮,滿頭大汗,能從他的動作中看出他真真切切的焦慮,也能側面映襯出他局面的嚴峻。應該說,這盤棋,他大半盤都在為布局的虧損「還債」——好幾次看上去馬上就要崩潰了,但硬是被他用巧妙的手段化險為夷,懸崖勒馬。
一盤布局失誤,本該中局階段就潰敗的棋局,一次次地被周錦俊頑強挽救,硬是被他堅持出了一個雖敗猶榮的結果。那時我就確信,周錦俊肯定具有省級水平的實力。
直到後來,棋界江湖傳出他在江西」逃跑「的」事跡」,我突然覺得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周錦俊到底用沒用軟呢?如果他用了,那他平時在復盤、講棋中體現出來的敏銳度和計算能力,是他真實實力的反映,還是借用作弊工具實現的?
如果他用了,那他在軟體的輔助下,應該完全可以碾壓任何業餘棋手,甚至職業大師、特級大師也難以與之匹敵,那他為什麼還會偶爾輸給一些省市名手?為何在比賽中還會有「冥思苦想」、「痛苦焦慮」的表現?難道這些都是故意表演給我們看的嗎?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他沒用軟體,為什麼又會用這麼倉惶失措的態度面對「用軟」質疑?如果說,一次偶發的質疑只是一場烏龍和誤會,那他後來完全有更多的機會證明自己,取得更多棋友的信任,在更多的比賽中用真實實力打消他人的顧慮。可他竟選擇了完全退出棋壇,選擇了銷聲匿跡,這又作何解釋?
當然,這些疑團,再也不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了。一個英年早逝的生命,或許本身就有很多難言之隱,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苦衷,這些往事風雲,也一併長眠於地下了。
3
「周跑跑」走了,但「軟體作弊」這件事,會在棋類競技中消失嗎?
生命的凋零固然令人悲傷,但「X跑跑」事件終究是中國象棋競技史上的一個瘡疤。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軟體更加迷你化、便攜化,普通的檢測設備和屏蔽設備也難以覺察和識別,面對日益增進的作弊技術,想要現場直接逮住「實錘」證據實在太難了。
如今,各類象棋比賽也陸續設置了一些防軟、防作弊手段,比如在賽場中安放信號屏蔽儀,對進入賽場的棋手進行安檢等等,但這些防控手段和日新月異的「作弊科技」比起來,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象棋比賽的「作弊」之所以很難提防,一方面在於作弊工具十分簡單和隱蔽(這點不細說,請勿效仿),另一方面,在高水平的象棋競技中,只需要一步兩步的「關鍵提示」,就能完全改變棋局的戰果——那些曾經有過「用軟嫌疑」的棋手,他們的作弊策略也不可能是全盤著法完全和軟體一模一樣,而是「偶爾用,偶爾不用」,這也為追偵作弊線索帶來了巨大的難度。
也許,隨著科技的日益精進,還會有更多的選手使用更隱秘的作弊手段以身試法。在這個水至清則無魚的時代,在有效監督方式始終缺位的時代,在疫情期間眾多比賽移至線上的時代,「軟體作弊嫌疑」將成為象棋競技領域一個陰魂不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