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客戶端的文章《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 惡評傷害電影產業》刷了屏。此文被認為是官方媒體的點名批評,由此引發輿論熱議。
文章以《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為例,開宗明義:「雖然這些影片確實在藝術質量上尚存缺陷,但不可忽視的是,個別大V、公眾號為博眼球、圈粉絲、流量變現等目的,發布惡意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
不僅如此,文章還花了大量篇幅質疑國內兩大電影平臺——豆瓣和貓眼的評分機制。一曰豆瓣評分疑有水軍,二曰貓眼專業影評人憑什麼「一句頂一萬句」?
文中另一句話,也引來不少爭議:「在這些低評分的引導下,不少觀眾對賀歲檔國產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絕觀看國產影片。」
輿論場中的爭論,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這些惡評背後是不是真有問題?
拋開水軍不談,電視評論人@傳媒桃花源 傳遞了不少網友惡評的初衷:「盲目追求大製作,一窩蜂追求自帶熱度和話題的演員,劇本卻多是粗製濫造的。這樣的電影,能有幾部能得到真心點讚的 。」
那麼,除了觀眾自發的惡評,水軍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根據2015年底豆瓣創始人的文章顯示:「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因為正常打分的人實在太多了,也因為反刷分早已經是豆瓣電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少同事藉助更多的程序一直默默在做。」他列舉了「非正常評分」大致有四類:「註冊/收購帳號刷高分的,註冊/收購帳號刷低分的,明星粉絲團『進攻豆瓣』的,鐵桿用戶『捍衛豆瓣評分公正』反水行動的。應該還有別的,比方說行為藝術什麼的。」
類似@曾經年少愛Dream 一樣的網友力挺豆瓣:「你去看看那些人氣超高的小鮮肉們主演的青春校園電影,按說應該有大把粉絲追捧,可是豆瓣的評分依然很低,改變不了其爛片的本質。我覺得豆瓣評分還是可信的。」
@傳媒桃花源 也坦言充斥網絡的惡評還有其它原因:「確實存在個別大V、公眾號為博眼球,刻意發表惡意言論的情況。畢竟任何的電影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愛,任何的演員都會有對其不喜歡的群體存在,而目前的網絡環境確實存在『帶頭罵比帶頭誇更能得到大批量關注』的情況 ,一則相關不喜歡的人會來支持,二則喜歡的人會來聲討,三則不喜歡與喜歡的人會為此爭執不休,四則普通的路人往往更容易產生批判情緒。這也給個別只求熱度而不負責任的帳號帶來了可乘之機。」
所以不難理解,這些惡評,有些是觀眾真心實意,有些是水軍別有用心。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這些惡評傷害了中國電影嗎?
像@五嶽散人 一樣反應激烈的不在少數:「什麼是真正傷害電影產業?國貨到今天能出華為、格力這種拿到世界上都叫得響的牌子,最大的原因就是放開手讓他們去發展、競爭。」
「豆瓣和影評人搞不垮中國電影,爛片才會。」楊時暘在微信公眾號「大家」撰文表示,「爭議,有價值的爭議,永遠是一個行業欣欣向榮的標誌,《長城》也好,《擺渡人》也罷,人們的爭議是因為在乎和重視,罵你的人都是愛你的,真正厭惡的人都不說話,這一點並不是誰都能明白。當有一天,所有自發評論者都對中國電影避而不談的時候,沒有一句苛刻評論的時候,那不代表中國電影的崛起,而是覆沒。」
「我猜想,還是和很多之前的事件一樣,大多數人連人民日報的文章都沒看,都迫不及待的跳出來捍衛自己所謂的『批評的權力』。」不同於那些一味反駁的聲音,媒體人@大望路抖腿狂魔 試圖還原文章本來的意思,「一旦惡意評論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就會成為寄生在電影產業裡的『饕餮』——每部電影上映前都要被他劫掠一番,造成電影成本提高。來自消費者鞭策也是對行業的一種鼓勵,而最可怕的是行業相關的利益組織打著衛道士的旗號,不斷地侵蝕產業本就不夠牢固的根本。」
而麥特文化傳媒CEO@陳礪志 的表態,似乎更加簡單:「惡意評論傷害不了電影本身,一部電影有評有贊實屬正常,如果電影好,幾篇惡評很容易就被淹沒。但惡意幹預評分,惡意組織評論,這類行為需要反對。」
《擺渡人》的投資方@阿里影業 在今天也給出了自己不卑不亢的反應:「1、不喜歡並不等同於很差。尊重不喜歡的權力,也尊重說很差的自由。市場的選擇,市場說了算;2、當別人說不喜歡的時候,要想想怎樣做的讓別人喜歡;當別人說很差的時候,要努力變更好;3、惡意評論和差評是兩回事。不客觀和有惡意也有本質區別。於人多幫忙,於已多自省;4、這才是我們的第一步,路還長著。」
值得注意的是,正當關於影評的討論鋪天蓋地之時,貓眼專業影評人評分悄悄下線了。不知是今天這篇刷屏文章的威力,還是貓眼自認這一機制存在問題呢?
路還長著呢。
(編輯郵箱:rock.roll@163.com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