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崢嶸歲月永追憶,革命精神代相傳。為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保定市澤龍實驗中學發起"紀念抗美援朝作戰70周年"的系列愛國活動:帶領學生了解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戰況及湧現出的抗戰英雄,組織學生觀看愛國電影《上甘嶺》《我的戰爭》《英雄兒女》等。近日,又將參加了抗美援朝的老兵米喜榮老人請到了學校,講述了那段難忘的歲月。
米喜榮出生於1930年,1948年參加八路軍,曾參與了華北平原的解放戰爭,在機炮連做班長。1950年10月,他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的一名戰士,來到距離鴨綠江70多華裡(1華裡=500米)的朝鮮龜城一帶,成為第一批參加抗美援朝的軍人。「別人都欺負到你家門口了,你還能無動於衷?」米喜榮說。
「我們到達龜城的時候,天上全是飛機。飛機投下的炸彈把房子、火車軌道都炸爛了,沒有一處地方可以供人躲避……」米喜榮老人說,當時自己是偵察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窺探敵軍情報:對方有多少裝備?他們的武器都存儲在哪個地點?敵方軍隊有異動,他們要轉移到哪裡去?……他和戰友早已練就能在夜間行動的「火眼金睛」,當看到敵軍的偵察兵時,他們也能將其識破。他們活躍在敵軍心臟,為戰爭的勝利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偵察兵,米喜榮很清楚當時和美國大兵的力量懸殊,「敵人比我們高大、武器比我們先進,但我們一點也不怕!上了戰場,如果真的死了,打死一個敵人不虧,打死兩個就是賺到啊!」這次戰役,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殲敵1萬5千餘人,將瘋狂進攻的美國侵略軍及僕從軍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取得了初戰的重大勝利。
抗美援朝結束不久後,米喜榮回到家鄉,開始了一名普通農民的生活。如今,他已時至耄耋,依然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並以軍人的品格影響著下一代孩子。
米喜榮的事跡讓在場的師生深受鼓舞。「當問到米爺爺在戰場上可曾害怕,米爺爺說不害怕時,心頭一顫,熱流湧上心頭。自己生活在一個這樣好的時代,更應該心懷家國,牢記使命,時刻學習,為國家偉大復興而努力!」該校高一9班的張凱堯同學這樣說道。
(燕都融媒體記者田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