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1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中國志願軍戰士們先後跨過鴨綠江,用鮮血與生命捍衛和平。他們是值得被時代銘記的一群人。
在杭錦旗有這樣一位老兵,徐家明,他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解放戰鬥,參加過「三反」運動,參加過抗美援朝。10月28日,在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徐家明家中,剛進樓道裡,徐老的兒子徐向東就笑臉盈盈地迎接了我們。推開門,已經91歲的徐老正在專心的看報紙,他依然精神矍鑠。
看到我們進來,徐老拍了拍旁邊的沙發示意我們坐下,「我參軍相關的東西都在這兒,知道你們要來,我早就準備好了。」徐老一邊說,一邊拉開抽屜,小心翼翼拿出一個盒子。慢慢打開盒子,我們看到了老照片、獎章證書、胸章……仿佛電影播放一般帶我們回到那個炮火紛飛的戰爭年代。
1944年,徐家明入伍當了兵,入伍後徐家明被分配到部隊衛生隊,跟著老同志下病房,一邊看一邊學。學習期間,他認真且踏實,敷藥、包紮、縫合等外科技能很快就能上手。那個年代的衛生條件非常差,醫用物資供給也不足,但困難並沒有影響他的學習熱情,很快,他已然成為一名合格的部隊衛生員。
1948年,徐家明加入了八路軍,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軍後的他參加了淮海、渡江等大大小小的戰役。這期間,消毒、包紮、護理……每天要重複幾百次同樣的動作;行走七、八十公裡;食不果腹;還要躲避轟炸、襲擊,這其中艱辛不言而喻,而徐老確輕描淡寫地說:「當了兵後,我就沒受過苦,後期情況好多了。」
翻開其中一個證書,黑白老照片上,定格了徐家明年輕的臉龐。頭上帶著氈毛棉帽,身上穿著綠色軍裝,眼神裡滿是堅定。
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進入邊打邊談的局面,也就這時,徐家明跟著中國人民志願軍來到朝鮮參加了最後的反擊作戰。
「敵人裝備好,有飛機大炮還掌握制空權,而我們擅長夜戰、近戰和擲手榴彈。炸彈在我們不遠處爆炸,整個戰場傷亡不計其數,沿途都是戰友和敵人的屍體。那時候我們都沒有害怕,因為我們心裡很堅定,『我們要贏,我們也一定會贏』。
現如今,徐老已然記不清他到底救治了多少傷員,也不知道被徐老救治過的傷員還有多少活在這世上,他們又是否記得當年有一位叫徐家明的年輕人為他們縫合包紮。
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正式籤署停戰協定,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這場戰爭既打出了國家安寧,也打出了民族尊嚴,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戰爭結束後,志願軍分批撤離,徐家明所在的部隊留在朝鮮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和恢復經濟建設,直至1955年10月才回國。1956年,當兵12年的徐家明轉業來到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衛生院。
至此,戰士徐家明隱退了。在衛生院的幾年,他為人們看病抓藥,很受當地人尊敬。很少有人知道,這個遇事沉著冷靜、腰杆筆直的醫生就是抗美援朝數幾十萬名戰士中的一員。1961年,徐家明轉到杭錦旗醫藥公司工作,1983年離休,在醫藥公司工作的22年裡,徐老積極肯幹,盡職盡責,不怕苦、不怕累,主動下沉基層,一手組建吉日嘎朗圖鎮藥材站。
在杭錦旗的60餘年裡,他幾乎沒有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功績,也不願意過多的向自己的子女提起往事。他拿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時說:「很多戰士都沒有看到這一天,這枚獎章是用無數志願軍戰士的血換來的,我命大,活到了現在,看到了祖國的繁榮強盛,我很知足。」
如今,老人年事已高,行動緩慢,聽力也不太好,但他仍堅持每天讀報、看新聞的習慣。只要一提起中國共產黨、提起當前中國形勢,老人仍能夠興致勃勃、鏗鏘有力地講述許久。被問到現在生活有沒有困難,老人趕忙擺擺手。徐老的兒子徐向東笑著說:「他們這代人呢,最怕的就是給政府添麻煩,給黨添麻煩。」
70年後的今天,戰場的硝煙已經遠去,但戰士們前赴後繼、不畏強敵、英勇鬥爭、甘於奉獻、擁黨愛國的精神流傳下來,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前進的力量。(記者:越曉慧)
原標題:《憶崢嶸歲月 傳革命精神——訪抗美援朝老兵徐家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