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最後一搏

2021-02-13 硝煙

加利波利戰役中的英軍登陸部隊。圖片來源:The Knight Shift

在這場不能再輸的鬥爭中,「西亞病夫」守住了自己作為往昔大國的最後尊嚴。

1915年初,歐洲大地正在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隆隆戰火包圍,以英國、法國及俄羅斯為首的協約國和以德國及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早已在馬恩河戰役等重點會戰中打得不可開交,而歐洲主要戰場也在雙方巨大的人力和火力的堆砌中向塹壕戰的膠著局勢發展。

就在這片總體僵持的戰況下,1915年2月,英軍艦隊突然從地中海方向駛近奧斯曼帝國的海上咽喉要道達達尼爾海峽並且對附近的加裡波利半島實施炮擊,不久之後英法聯軍與奧斯曼帝國軍就這一地區展開了全面的爭奪。接下來,我們將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末期的地緣局勢說起,解析這場戰役的來龍去脈和深遠意義。

「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的分崩離析

1453年5月29日,曾經作為東羅馬帝國輝煌象徵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人的重重圍攻下最終陷落,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則騎著高頭大馬帶領軍隊成為這裡的新主人。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改名為伊斯坦堡,而奧斯曼帝國從此走向輝煌的擴張時代。

土耳其人重炮轟擊君士坦丁堡。 圖片來源:Weapons and Warfare

在接下來的兩百多年中,奧斯曼帝國在多名賢能君主的帶領下不斷擴張。貝爾格勒、布達佩斯、巴格達,一座座歷史名城相繼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領土,這種態勢直到1683年奧地利和波蘭組成的神聖聯軍將奧斯曼軍隊攻佔維也納的企圖徹底粉碎後才最終結束。此時,奧斯曼帝國疆域達到巔峰,超過500萬平方公裡。

奧斯曼帝國極盛疆域。 圖片來源:Atilim Gunes Baydin

仍舊覬覦西歐領土的奧斯曼蘇丹們或許並沒有想到,1683年維也納之戰竟成為帝國衰亡的開始。在工業革命和海外殖民擴張的浪潮中,西方各國逐步在地緣對抗中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而奧斯曼帝國卻在宗教保守的氣氛中逐漸落後,走上了丟城失地的王朝末路。

1774年俄土戰爭失利丟失克裡米亞,1818年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島趁亂建國,1832年希臘脫離奧斯曼獨立,1882年英國實際控制埃及,曾經不可一世的中東大國現在成了名副其實的「西亞病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希望與新興列強德國合作在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包圍圈中打開局勢的奧斯曼帝國站在了同盟國的一方。1915年2月,正如當年土耳其人大軍壓境君士坦丁堡一樣,英國海軍的戰列艦現在開到了伊斯坦堡的門戶加裡波利半島,一場關乎土耳其人國運的戰役即將爆發。

1913年奧斯曼帝國殘餘領土。 圖片來源:Esemono

激戰半島:土耳其軍隊的奮力一搏

加裡波利戰役的起因肇始於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溫斯頓·邱吉爾希望用包抄土耳其來緩解協約國正面戰場壓力的達達尼爾海峽登陸計劃。英國海軍將領薩克維爾·卡登在2月29日率領艦隊強行突入加裡波利半島附近的達達尼爾海峽並且對岸上的奧斯曼軍隊陣地展開炮擊,戰役正式宣告開始。

加裡波利半島位置(圖中黑框部分)。 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面對英軍強大的海軍優勢,奧斯曼軍隊暫時放棄了半島的前沿陣地,但是其陸上火炮和海峽中布置的水雷也讓進攻方的船隻付出了3沉3傷的代價。

聯軍方面此時對於奧斯曼軍隊的抵抗能力產生了誤判,英軍在3月初率先從灘頭登陸,但是他們不久後便發現,奧斯曼軍的火炮馬上就覆蓋了這一片狹窄的地區,第一輪登陸宣告失敗。

同年4月,加裡波利戰場上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登陸心切的英國人調來了自己的地中海遠徵部隊,這批部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來自於英國殖民下的澳大利亞(約6萬人)和紐西蘭(約1.8萬人)的志願軍,這支被稱為「澳新軍團」的部隊將登陸地點選在了加裡波利半島中部的狹窄海灣地帶。

加利波利戰役中澳新軍團的營帳。 圖片來源:GrahamBould

澳新軍團其實並不清楚登陸地區的情況,志願兵雖然都希望為大英帝國效力但是卻缺乏實際的夜戰登陸經驗,而他們的對手則是作戰經驗豐富的奧斯曼軍上校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

凱末爾指揮的奧斯曼軍隊與德國軍事顧問奧託·馮·桑德斯通力合作,他們採取了挖掘戰壕和工事進行堅守並且呼叫增援的策略。奧斯曼軍隊在英法聯軍海軍優勢火力的轟擊下仍舊堅守陣位並且依託野戰炮和機槍對登陸部隊進行反擊。不僅如此,凱末爾還讓士兵們安裝刺刀以表明拼死抵抗的決心。接下來一段時間,雙方實際進入了傷亡慘重的相互攻防環節,而登陸部隊始終無法建立有效的灘頭據點。

在近代歷次戰役中屢戰屢敗的奧斯曼軍隊在本次反登陸戰中卻體現出了非常頑強的戰鬥意志,指揮官凱末爾對士兵說道:「我不要求你們進攻,我卻命令你們堅守至死亡。在我們死亡之前,其他部隊和指揮官會取代我們的位置。」

戰爭中的凱末爾(左四白衣者)。 圖片來源:Australian War memorial

從5月到8月之間,奧斯曼軍隊甚至向困在灘頭的發動反衝鋒,嚴重低估對手戰鬥意志和動員能力的聯軍在居高臨下的火力傾瀉下留下了大量屍體。盛夏炎熱的氣候讓各種疾病在擁擠的部隊中迅速蔓延,包括澳新軍團在內的聯軍持續出現非戰鬥減員。

從9月開始,無法取得進展的聯軍開始向總部方面請求支援,但是深陷歐洲正面戰場的主力部隊無法向土耳其方面分撥太多人手。10月開始,聯軍發現逐漸轉冷的天氣無法支撐自己繼續發起大規模登陸戰,他們在掩護下逐漸撤退並且在1916年1月9日撤退完畢。至此,加裡波利戰役正式結束,前後投入近50萬兵力的協約國和堅守陣地的奧斯曼軍隊都付出了20萬人以上的慘重傷亡代價。

在灘頭準備撤退的聯軍。 圖片來源:Ernest Brooks

戰後餘波:現代土耳其與加裡波利戰役

加裡波利戰役是一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登陸戰,對於土耳其人而言,其最大成果在於長期身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守住了極為寶貴的首都伊斯坦堡及其周邊歐洲領土。與此同時,咽喉要道土耳其海峽至今仍舊處在土耳其人的控制之下,而土耳其也將自己定位成一個歐洲國家。

另一方面,在戰役中聲名鵲起的凱末爾成了土耳其人的民族英雄,在接下來的軍事鬥爭中,凱末爾率領土耳其人趕走了覬覦小亞細亞半島的希臘軍隊並且在1923年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出任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的凱末爾大力進行世俗化改革,並且將軍隊確立為捍衛世俗化的基石。

「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圖片來源:bakimliyiz

時至今日,土耳其軍隊曾經先後五次發動政變試圖推翻有違世俗化方向的政府,雖然最近一次(2016年7月15日)政變沒能推翻埃爾多安政權,但是軍隊的態度對於國家發展方向仍舊有很大影響。

協約國聯軍方面,作為戰役主謀的邱吉爾因為戰役失敗而仕途受阻,他在英國的地位在日後的軍政事務中才逐漸恢復。與此同時,此次共同參與加裡波利登陸戰的澳新軍團在此次戰役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了紀念此次作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將登陸發起的4月25日定為國家公共假日——「澳新軍團日」。

2015年澳新軍團日慶典。 圖片來源:ABC

總的來說,加裡波利戰役是奧斯曼帝國在對外戰爭中最後的掙扎,雖然這個往昔大國最終仍舊被肢解為總面積不到80萬平方公裡的土耳其共和國,但是從對歐洲領土的守衛和對民族主義精神的激發來看,此次戰役從面子上和裡子上都是土耳其人的一次重大勝利。

相關焦點

  • 帝國灰燼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及土耳其共和國
    ——蕭伯納(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帝國也是如此,沒有一個帝國甘心自己的滅亡,總希望在灰燼中重生,再度強盛。總有人企圖恢復祖先的榮光,充滿著野望;但人類無法預知未來,因此也很難預知這種野望將給充滿野望的人和周圍的鄰國帶來什麼?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與沙皇俄國的崛起
    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當龐大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時,恰是沙皇俄國躍躍欲試企圖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這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在241年中不間斷向這個帝國發動1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加速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
  • 帝國時代3決定版奧斯曼土耳其優勢什麼 奧斯曼土耳其戰術分析介紹
    帝國時代3決定版奧斯曼土耳其優勢什麼?劣勢是什麼?又有什麼戰術?對於很多小夥伴來說這些都是比較疑惑的點,那麼針對於帝國時代3決定版中奧斯曼土耳其的具體情況戰術到底是什麼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詳細介紹!
  • 四戰之地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及土耳其共和國
    ——蕭伯納(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帝國也是如此,沒有一個帝國甘心自己的滅亡,總希望在灰燼中重生,再度強盛。總有人企圖恢復祖先的榮光,充滿著野望;但人類無法預知未來,因此也很難預知這種野望將給充滿野望的人和周圍的鄰國帶來什麼?
  • 土耳其人為何有大國心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確給了他們輝煌過去
    其實這還要從土耳其的歷史說起,歷史上的土耳其曾經非常強大。那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前身。因此,土耳其人有一種大國心理和驕傲,也就並不為奇了。 然後又在物質上滿足武士階層的需求,奧斯曼按照軍功的大小,將侵略戰爭掠奪來的物資進行分配。最後又在領地不斷擴大之後,開始了一系列經濟文化制度建設。他廣泛招攬伊斯蘭教的各類學者,這其中有商人、神學家、法學家、財政學家等,奧斯曼利用這些人將帝國內的秩序打理得井井有條。 1300年,已經擁有廣袤版圖的奧斯曼自立為蘇丹,建立奧斯曼突厥公國,並且脫離了塞爾柱帝國的統治。
  • 一戰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中國新疆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四大帝國灰飛煙滅,其中前三大帝國都曾參與八國聯軍,在1900年出兵侵略中國。相反,在清朝自19世紀中期開始衰落淪為「東亞病夫」之前,與中國一樣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已經被歐洲列強譏諷為「歐洲病夫」,從未有實力侵犯近代中國的邊疆或海疆。康有為、梁啓超等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經常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抱殘守缺而江河日下的典型來告誡大清的執政者必須勇於改革。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行將就木的古老帝國,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對新生的中華民國的領土完整和邊疆穩定構成威脅。
  • 四戰之地四:土耳其共和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冷知識
    ——蕭伯納(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帝國也是如此,沒有一個帝國甘心自己的滅亡,總希望在灰燼中重生,再度強盛。總有人企圖恢復祖先的榮光,充滿著野望;但人類無法預知未來,因此也很難預知這種野望將給充滿野望的人和周圍的鄰國帶來什麼?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在國家體量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550萬平方千米,人口2380萬,可以說和大清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可為何在人們的印象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要比大清強很多呢?1532年,奧斯曼舉兵25萬再次進攻維也納。1543年,奧斯曼土耳其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奧斯曼帝國對匈牙利的宗主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數次進犯中歐一度引起了全歐洲的恐慌,長期以來,它就像一大片烏雲一樣籠罩在歐洲的上空。對比之下,中國遠在東方,對歐洲的威脅微乎其微。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穆拉德一世、堪比先知穆罕默德
    當晚,風正從敵陣的方向刮來,他擔心風可能會在第二天把塵土吹進土耳其士兵的眼中。據記載,穆拉德祈禱了一整夜。他祈求真主的保護和垂青,表示願意為正信犧牲成為烈士,從而讓自己的靈魂永享喜樂。 第二天早上,風小了。奧斯曼軍隊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列陣:中路是蘇丹和他的近衛軍與騎兵衛隊;右翼是由穆拉德的長子巴耶濟德統率的歐洲軍隊;左翼是由其幼子雅庫布(Yakub)統領的亞洲軍隊。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基督教世界面臨的生死存亡
    他將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版圖擴張到了極限,並且成功地鞏固了帝國在這些新徵服的地區的統治,使其可以在帝國的版圖內留存長達五個世紀。同時,作為一位富有遠見和政治敏銳性的統治者,他頗具政治家風範,為帝國的未來構建了宏大的政府架構。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三場巔峰之戰,見證帝國崛起與中興
    引言1453年,隨著君士坦丁十一世脫下象徵皇帝的紫袍衝向不斷湧入的敵軍,最終力戰陣亡,一個歷經近兩千年的文明也畫上了它的休止符,而為羅馬文明奏響覆滅悲歌的正是稱霸地中海東岸數百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如果說,羅馬帝國的歷史是一部戰爭加文明融合的輝煌史詩,那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歷史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戰爭史。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歷任蘇丹之二:帝國的奠基者奧爾汗一世
    奧爾汗一世時代的奧斯曼公國這個時候的奧斯曼公國處境並不太妙,它(隔著海峽)西有東羅馬拜佔庭帝國,東面和南面是虎視眈眈的同類突厥諸公國(蒙古前兩次西徵,羅姆蘇丹國破,碎成一地公國):群敵環視的奧斯曼公國面對敵國外患,在大維齊爾阿拉丁親王的建議之下,奧爾汗一世組建了土耳其新軍,即蘇丹親兵軍團:耶尼切裡常備軍兵團。
  • 土耳其前傳--奧斯曼一世
    突厥人常年作戰和遊牧,有很高的軍事素養,騎射技術特別高超,因此,他們被阿拉伯帝國徵募入伍。這些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士兵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到了 11 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衰敗,塞爾柱人趁機擊敗了阿拉伯帝國,建立起一個伊斯蘭土耳其塞爾柱帝國,從此開始定居 下來。
  • 隨筆:為什麼奧斯曼土耳其被肢解了,而晚清卻沒有?
    沒錯,正是傳說中的奧斯曼土耳其。蘇萊曼清真寺,號稱伊斯坦堡最美的清真寺不過,兩個「病夫帝國」百年後的情況卻是大相逕庭:中國從晚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經歷了多次革命,但並沒有陷入分裂,一直保持著領土的基本盤;而奧斯曼土耳其轉型到土耳其共和國的過程中,喪失了絕大部分的領土。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接下來就簡單聊聊。
  • 德意志,將會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個行省嗎?
    西歐、北歐一直是奧斯曼土耳其向西擴張的目的,但是攻打了幾百年,也沒有突破匈牙利布達佩斯,期間發生了很多場戰爭。公元1526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打敗匈牙利—波西米亞聯軍,匈牙利國王戰死,它的國土也被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瓜分,兩大帝國就此接壤,可以不經由其他國家開展直接交流。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不識字,因此每次籤字都是摁手印
    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要想鞏固他在巴爾幹地區的地位,還需要三座城市。首先是索非亞。該城的指揮官被一名深得其信任、為他養隼的年輕土耳其逃亡者勒死在了城外。這樣一來,通往摩拉瓦河(Morava)上的尼什城的道路就打開了。第二年,塞爾維亞人在進行抵抗後丟掉了尼什,統治當地的拉扎爾大公被迫增加了每年向奧斯曼人交納的貢金,並且同意為奧斯曼大軍提供部隊。
  • 奧斯曼1299-1923:帝國的興起與終結
    之後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希臘,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從一個邊緣部落成長為一個大帝國,又是如何從一個強盛的帝國淪為備受歐洲壓迫、剝削的「歐洲病夫」,並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崩潰的?
  • 從奧斯曼到土耳其
    從奧斯曼到土耳其文|沈大園
  • 星月旗下頂著圓筒的士兵,一戰時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士兵
    加利波利附近奧斯曼土耳其陣地裡簡易的高射炮,只是給普通火炮加了架子,這些士兵帶著的帽子叫菲斯帽,是一種流行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傳統服飾,呈筒狀,頂部常有流蘇,菲斯帽自19世紀中葉以來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士兵的保護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使用,在1925年的改革中,凱末爾全面禁止穿戴菲斯帽。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締造者給子孫後代的臨終遺言:願他媲美奧斯曼
    一直到14世紀的第一年,也就是奧斯曼即位貝伊(1289)之後的第12年,他才第一次與拜佔庭帝國軍隊發生直接衝突。奧斯曼率軍攻打了科雲希薩爾[Koyun Hisar,希臘人稱之為巴菲翁(Bapha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