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改革試驗田,今朝創新主戰場
——廣州開發區的創新驅動發展實踐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王忠耀
2017年12月7日,總規模達100億元的冷泉港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在廣州開發區籤約落戶。與此同時,美國冷泉港實驗室還與廣州開發區籤署了進一步全面合作備忘錄,並設立了冷泉港價值創新園。這一系列動作,都標誌著素有世界生命科學聖地、分子生物學搖籃美譽的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與廣州開發區的合作,由框架構想變為了現實。
近年來,隨著GE生物科技園、賽默飛全球精準醫療體驗中心、百濟神州生物製藥項目、綠葉·新日本科學再生醫學中心等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項目相繼落戶,廣州開發區已經聚集了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企業1000多家,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523億元,廣州開發區打造廣州國際生物島的規劃已具雛形,並有望在「十三五」期間打造出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而這些,只是廣州開發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個縮影。
廣州國際生物島。陳加林攝/光明圖片
金聲玉振,奏響創新人才集聚強音
「這裡高科技人才更集聚,而且政府提供的服務、政策也很到位,讓我們可以專心做研發。」談起2010年把公司遷到廣州開發區的動因時,海聚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周治明說道。在談到創業環境時,2010年率領海外博士團隊歸國創業的廣州威格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範群表示:「廣州從未讓我失望,在一線城市中,廣州的創業成本是最低的。」
創新驅動,人才先行。截至目前,廣州開發區共集聚兩院院士33名、中央「千人計劃」專家77名、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17個、廣東省「特支計劃」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9人、廣州市產業領軍人才61人,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趨勢逐步顯現,嶺南人才高地的定位逐漸鞏固。這些成績,與廣州開發區近年來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密不可分。
早在2016年4月,廣州開發區就舉辦了廣東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站會議,並在會後與海外高校、華人團體、企業協會等機構建立了廣泛合作,在舊金山、紐約、倫敦、雪梨、巴黎、東京等全球12個城市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達成了海外引才合作意向。
在位於廣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在進行顯微胚胎注射。新華社發
近年來,廣州開發區在創新人才引進和服務方面更是「大招」頻發,誠意滿滿。尤其是2017年,廣州開發區接連發布了促進產業發展的4個「黃金10條」產業政策及針對人才、智慧財產權的2個「美玉10條」政策,以及促進金融產業發展的「風投10條」。通過構築產業與人才雙驅動的「金鑲玉」政策體系,在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三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引進人才方面,廣州開發區魄力十足。對引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或院士,給予安家費最高1000萬元,對傑出人才、優秀人才、精英人才分別給予安家費500萬元、300萬元、200萬元。對傑出人才、優秀人才、精英人才,按其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10%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對特別重大的人才項目,將採取一事一議,量身訂製扶持政策,最高資助10億元。
人才要引得進,更要留得住。留住人才,配套措施和服務必不可少,在這方面,廣州開發區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在區內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中配建5%以上的人才公寓,供人才優惠租住,為區內的高層次人才發放萬能捷通卡。在區內辦理行政審批可走綠色通道,人才子女入讀區屬公辦幼兒園、義務教育學校由區教育部門統籌安排,建設與國際接軌的海歸子女學校等等。其中一些服務模式,走在了全國人才服務創新的前列。
位於廣州國際生物島的金域檢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實驗室工作。梁煒培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用好引進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最終目的。為保證人才用得好,廣州開發區採用「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解決人才企業融資難題,助推人才創新創業發展。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黃埔人才基金,引導各類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投基金優先投入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初創期科技型企業、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步伐。
「我們將政策條款用最簡單明了的話寫出來,讓大家都能看得懂、聽得明、理解得了,大大便捷了人才獎勵兌現工作,彰顯了廣州開發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滿滿誠意。」參與起草與制定這一系列政策的廣州開發區人才工作集團董事長陳永品表示。
質量並進,改進服務護航創新發展
瞪羚企業,是銀行業對成長性好、具有跳躍式發展態勢的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種通稱。瞪羚企業發展情況往往被視為一個地方創新活力強度的「晴雨表」,在廣州開發區,瞪羚企業的發展可謂「陽光正好」。
廣州開發區科技創新局局長夏堅援引《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發展報告(2017)》中的相關數據表示,廣州高新區目前共有瞪羚企業111家,佔到全國高新區瞪羚企業總數的4.31%,其中連續3年入選的瞪羚企業為17家,數量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中關村。在廣州開發區瞪羚企業蓬勃發展的背後,是該區持續改進服務,培育創新主體的不懈努力。
為積極培育各類科技創新主體,廣州開發區出臺了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方案、瞪羚八條等政策,加大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對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主體,給予120萬元獎勵。而對被認定為瞪羚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則給予研發補助、貸款貼息、投資獎勵、產業用地等八項支持。
2017年8月,為更好地探索人才服務的廣州模式,廣州開發區註冊成立了人才工作集團(簡稱人才集團)。人才集團接到的首個任務,就是整合現有房屋資源,打造具有「五星級」服務水準的人才公寓。陳永品表示:「對人才創新創業的全過程,我們都要參與和提供服務。要從政策、商業、技術等方面,全方位為人才和企業服務,幫他們把短板補上,提供精準服務。」
早在2015年,廣州開發區就率先成立了廣東省首家行政審批局,通過由「集中清單」「綠色清單」「監管清單」以及「大數據平臺」組成的「三清單一平臺」新舉措,完成了行政審批事項標準化改革,將38個審批事項集中到一個部門,讓企業的投資建設審批周期從過去的140個工作日縮短至30個工作日。
以自身的服務創新和制度創新,著力解決營商環境這一創新驅動中的「痛點」,免除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後顧之憂,為區域內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保駕護航,廣州開發區開闢出了一條頗具借鑑意義的路徑。
精準定位,把牢產業技術創新航向
2017年12月7日,在廣州地標廣州塔前舉行的2017廣州《財富》全球論壇歡迎酒會上,1180架「螢火蟲」無人機被放飛到夜空中。在時長8分鐘的表演中,無人機方陣時而排成「財富」「創新」等字樣,時而組成中國地圖的圖案,時而在空中匯集交織成一條星河,在珠江上空流動。這些給國內外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無人機,正是來自廣州開發區的技術創新代表企業——億航智能。
2015年9月,廣州高新區正式獲批成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近年來,依託示範區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廣州開發區堅持招商選資與培優扶強相結合,一手抓老企業的改造升級,穩住存量;一手抓新興產業的培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平板顯示、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商務六大創新型產業。在2017年年初召開的招商引資大會上,廣州開發區提出,要瞄準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NEM(新材料、新能源)領域,靶向引進產業鏈的關鍵新項目,實現由「黃埔製造」向「黃埔質造」「黃埔智造」的轉變。2017年,廣州開發區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1—9月,洽談企業600餘家,籤約項目65個,包括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0個,央企投資項目7個,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投資項目12個;全區新設外資項目77個,同比增長18%,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明顯。廣州開發區已然成為廣州市發展IAB、NEM產業的主戰場,廣州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核心區的龍頭效應不斷顯現。
另外,廣州開發區還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建成清華珠三角研究院、中國(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浙大華南工業技術研究院、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等重大產學研創新平臺,促進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通過對創新產業的積極布局和對創新資源的充分調動,廣州開發區區域內科技創新成果遍地開花。
「我們與廣州開發區的合作很緊密,我認為區塊鏈是科技中實現互動的很好的例子,我還希望可以與這裡的物聯網企業合作。廣州有很多優秀的製造工廠,通過合作,可以讓這些工廠和車間變得更加智能,形成物聯網,將人工智慧融入製造業,幫助工廠進行掃描成品等。我認為我們的合作領域非常廣泛,廣州是我們的創新型合作夥伴。」IBM全球高級副總裁湯姆·羅薩米利亞在參加2017廣州《財富》全球論壇時,如此「點讚」廣州的創新發展。
全鏈服務,自主創新披掛產權鎧甲
2016年4月14日,對於國內首屈一指的無線覆蓋、傳輸與接入整體解決方案和系統提供商京信通信而言,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正是在這一天,巴西聖保羅法庭駁回了美國通信巨頭安德魯公司對於京信通信天線專利侵權的訴訟請求,也標誌著安德魯在全球範圍內無端對京信挑起的智慧財產權紛爭告一段落。「我們花了2300萬元打智慧財產權保護仗,告倒了國際巨頭安德魯公司,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掃清了障礙。」京信通信集團副總裁李學鋒說。
「廣州開發區的很多企業開始大膽地走向海外,因為有產權組織為其提供『防護衣』和『武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宏兵這樣形容智慧財產權保護在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時的重要作用。作為企業創新發展的後續保障和關鍵一環,做好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作為我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經國務院批准的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田,廣州開發區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
2017年,在智慧財產權「美玉10條」政策的引導下,依託中新廣州知識城這一重要平臺,廣州開發區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下足了功夫。除了全國首批智慧財產權法院廣州智慧財產權法院外,廣州開發區2017年還爭取到了中國(廣東)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和廣州「一帶一路」版權產業服務中心的落戶。
在保護的基礎上,廣州開發區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充分調動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金融機構等的積極性,面向科技企業,推出「智慧財產權+金融產品」。廣州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等紛紛開發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產品,既加強了產權保護,又解決了融資難題。在智慧財產權開發保護的全鏈條服務下,廣州開發區的創新「活水」正在湧流。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15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