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泉州,廈門,漳州,莆田,龍巖五個地區均屬閩南,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並不包含莆田,龍巖,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來劃分的,莆田說的是莆田話略區別於閩南話,而龍巖說的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區.但由於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其他受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語,也是有著一致的文化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閩南根源.我們即可稱其為泛閩南.以下介紹通行閩南語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閩南語,乃是閩語的一支。中國漢朝末年的三國時代,中原發生戰亂,難民開始進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語言發生變化,而逐漸形成了最初期的閩語。然而,漢人大規模入閩,則是始於「永嘉之禍」,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來了3世紀時北方的口語音,亦即所謂「十五音系統」,而「泉州語」亦於此時漸漸形成。
唐代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紀時,王潮兄弟又帶軍隊入閩平黃巢之亂,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漳州語」的基礎。
閩南語在臺灣的傳播與河洛話的形成北宋時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繼設立了掌管外貿的市舶司,使泉州發展成當時國際上的著名商港,對外海線交通十分方便。在這以後,閩南地區便有不少人民,因為政治、經濟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臺灣),也因此帶去了他們的母語---閩南語。明末時,閩南發生大旱,鄭芝龍曾招數千人到臺灣墾殖,他們大多數便在臺灣定居,而且還跟臺灣原住民(大多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進了漢人與臺灣各原住民族在血緣以及語言上的融合。
從16世紀起,西歐各國開始進行各種殖民海外的計劃。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後佔領南、北臺灣,尤其荷蘭人統治臺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閩南人前開墾臺灣。來臺漢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長期與平埔族雜處和荷蘭人的統治下,隨移民所帶來的閩南語也滲入了一些新的語言因素。明末鄭成功抗清失敗後,便率大軍攻佔臺灣,趕走荷蘭人。鄭家出身泉州,鄭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陳永華,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帶來的軍民也大多數是泉州人。因此,此時臺灣的閩南語,是以泉州音佔大多數的。
1683年,施琅徵臺,鄭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臺灣。隔年,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布渡臺禁令,設下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臺,其中以粵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較晚來臺灣,臺灣的開發幾乎都由閩南人領先,而臺灣的語言亦以閩南語為絕對優勢。雍幹之世,禁令漸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變,欽差大臣沈葆禎來臺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臺禁令。在清廷統治臺灣的200餘年間,閩人來臺人數激增,移民的語言隨其足跡而傳播到臺灣各地。日後由於交通開始便利,人口四處流動,結果漳泉兩語混淆,全臺除了宜蘭、鹿港等少數地區保存其較純正的口音以外,其他各地都普遍通用一種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新的閩南語,語言學家洪惟仁(1987,1-2)將其稱之為「漳泉濫」(彰泉混合的意思)。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在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教育方面推行「國語」(日本語)政策,日本語在政治上佔盡優勢,在民間使用的臺語難免受其影響,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可以從現在的河洛話中找到日語影響的痕跡。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戰後國共發生內戰,國民黨政府戰敗,帶著大批軍隊和難民「轉進」臺灣,這是臺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再加上日後推行的「國語」(這次是北京語)運動,在其影響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語料。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我只知有兩個版本的說法:一: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二:閩南語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洛水流域,俗稱「河洛話」,這是因為西晉時中原一帶的林、黃、陳、鄭、詹、丘、何、胡八大姓為避戰亂南下,在無名江邊定居,並把這條江定名為「晉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晉朝人。這樣也把河洛話帶到福建,並演變為閩北、閩中和閩南三種方言語系。在閩南人移民臺灣後,把閩南話帶到臺灣。令人預想不到的是,原先說河洛話的地方早已不說河洛話了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它分為五個次方言: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龍巖話區:龍巖市、漳平縣。
大田話區:大田縣、尤溪縣的一部份。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臺灣,臺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近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臺中、臺北稍偏泉州腔,臺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臺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臺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鬥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臺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臺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臺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臺灣省以外,廣東省的潮汕、雷州半島、海南島,江蘇,浙江的溫州,台州等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將近60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