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近受熱議的「強基計劃」,來看看廣大網友是怎麼說的吧~
一
今天和教練聊了聊,透露點內部消息。
強基計劃=(領軍 + 博雅) * 985
(今年是取消了原領軍博雅的,強基確實和領軍博雅有很大的相同點)。
高培計劃=自主招生
安心等高培計劃出臺。
UPDATE:
有聽一兩個學校招生辦說約要廢除了。
有一說一,這絕對是jyb能幹的出來的事,政bo策yi的犧牲品年年都有,只不過恰好今年趕到了OIER的頭上。
但是在6月份之前一切都只是猜測,我能得出的結論只是:還有一絲希望。
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還能有一線熱情。
PEACE
作者:Makik 來源:知乎
二
作為不知名學校的不知名信競教練,最近也很關心綜合評價取代自主招生的事情。 恰好有兩位同學邀我回答,我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猜測與看法吧。以下內容並非完全正確可靠,請勿作為競賽抉擇的依據。
1.「強基計劃」主要是針對基礎學科的,重點招生專業裡面沒有計算機相關專業很正常。傳統基礎學科目前就業相當劣勢,但是在突破科學技術的瓶頸上又特別重要。個人推測這是國家為了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基礎學科而做出的政策引導。 對於沒有立志從事科學研究的同學在選擇這些專業時,請務必慎重考慮。
2.「強基計劃」招生採取「一校一策」。即高校在教育部制定的框架下可以結合自身辦學需要來靈活地制定本校招生計劃。 這一條就相當有意思了。 近幾年AI概念火爆;在大學裡面,很多與計算機科學稍有一點關係的專業的大學老師都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向AI靠攏(比如自動化,機械,電氣工程等);各大基礎學科也走上了與信息學交叉的發展方向,而且很多學科(比如生物)也在與計算科學的結合後,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高校對於優秀的信競選手的需求還是很大的,計算機科學或人工智慧的實驗班的最好生源就是優秀的信競選手。 這一點很多高校招生辦的老師也在OI相關賽事現場反覆提到過。 個人推測,36所A類雙一流中大部分學校會拿出部分名額招收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優秀學生。
3. 高校拒絕因為競賽而放棄文化課成績的學生。這一點,從一開始的保送到降分,再到綜合評價,高校使用行動來表明自己的態度了。 國內有個別學校在競賽升學政策比較好的前幾年,直接誘導學生放棄文化課,全力搞競賽。學生的競賽搞好了,保送了。當時高校並沒有招到他們想要的學生。 高校更喜歡的還是文化課成績不拖後腿,競賽小有成就的同學們。 個人也很認同這一點,競賽本來就是學有餘力的同學們來參與的。 現在85%的高考成績,更是明確要求競賽同學起碼需要具備文化課裸分上末流985的水平。題主問信競同學何去何從,我認為文化課並不優異的信競選手在毫無希望拿到NOI金銀牌的情況下,可以回文化課教室好好聽課了。
4. NOI銅牌及以上,高分省一;依然可能在新政策下起作用,甚至拿到一批線優惠。
5.「強基計劃」按各省(區、市)劃定招生名額。並不是之前所傳的全國統一招生。這一點對於弱省裡的競賽強校還是有利的。
6.所有的信競同學在熱衷OI的同時,也注重文化課學習。想要兩方面都做好,請同學們在學習時把 握時間,提高效率。 (信競同學在機房划水的也不在少數,刷知乎、看B站、玩遊戲真的浪費了很多的時間) 大部信競同學都是天資極好的同學,有夢想,端正態度後奮力去追。 各位,加油!
寫在最後。
大學畢業,在網際網路行業遊蕩一年後來到高中做起了信奧教練,大概是曾經參與算法競賽時的熱血在召喚我。 在這份工作上,我的目標也是在發掘同學們天賦之餘,幫助大家去到個好的大學。在算法水平上,我是遠遠不如每年去衝擊省隊的學生們。我指導不了他們,但是陪著他們一塊訓練,我和同學們都感覺很開心。 但是因為升學政策一直不明朗,讓很多同學們都很苦惱與擔憂。 「強基計劃」暫時看上去是合理的政策,希望在執行的時候能公平公正,合理的調整與優化,然後堅持實施下去。 不要再變來變去了,對同學們、家長、教育從業者都是巨大的傷害啊。
作者:Chunzhen 來源:知乎
三
大概10到15年後會出一堆的畢不了業的博士……學生走極端可能會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
在我之前的回答裡就說碩博連讀和學士直攻博是兩大讀博天坑途徑。因為學生在真正體驗科研之前就直接走了不歸路。
國家想振興基礎學科的思路是對的,但我認為通過學生供給側來調整是不可能有結果的。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基礎學科人才不夠嗎?不是。那人才去哪了呢?轉行了……以為不能轉專業就不能轉行了嗎?天真。
我是學材料的,我的同學畢業後還留在本專業領域的連三分之一都不到。即使他們是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拿到的學位。
所以,想讓人才留在這些學科只能餌下夠,說白了就是能過上一個體面的生活。我國從上到下奉行的都是實用主義,畢竟我們沒有宗教信仰嘛。所以,只要基礎學科依然存在嚴重的就業問題(從這屆碩士的校招來看2019年末的就業形勢非常不樂觀),人才就不可能留下來。
作者:零度君 來源:知乎
四
目前還只是一個政策方向,還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
所以只能粗略地做個判斷,這個政策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為國家的部分缺少人才的基礎學科領域培養人才,類似於國防生和定向生。
但是,在描述就業方面又很模糊,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你只負責招生和培養,卻不負責解決就業,更不會提供有競爭力的就業崗位,那估計會去學的人就很少了。
這讓我想起了當年中科院還在籌備國科大的時候,聽起來也是各種宏大敘事,激動人心,什麼也是講究小班制,導師制,每個人都能有機會跟頂級學者院t學習 ,畢業直 接對接最頂級科研院所繼續搞研究。
後來呢?
其實,我們高等教育的問題,表面看起來都在吐槽各種本科生培養計劃不完美,但最關鍵的點在於畢業後的出路問題。
你只是悶頭培養基礎科研人才,卻不改善科研人員的地位和待遇問題,誰會願意去讀?讀完出去當千老嗎?
這個政策,又加了個不準轉專業的限制。在本科畢業後,也只是說會在公派留學,保研上給予優待,但這種優待都是一個有彈性的東西,是模糊的,不確定的。面對這種不確定性,又有多少人願意去賭一把?
這就相當於公司不願意給一個優秀員I較高的起薪,而是跟員工說,你先跳槽來我們公司,只要你幹得好,工資漲三倍都行。
有多少人會相信這種不落到實處的承諾呢?
所以,加強培養基礎科研人才,最重要的不在於你怎麼篩選,怎麼培養,最重要的是出路問題,如果你承諾,只要在讀期間達到什麼樣的指標,就可以保證在幾大科研院所拿到編制offer,年薪不低於XX萬,我相信肯定會有人願意去讀的,畢竟熱愛基礎學科的人還是不少的,只不過許多人都是為生活所迫而已。
作者:弗蘭克揚 來源:知乎
————————————————
關於「強基計劃」,你怎麼看?在評論區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