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很多人追求成功,成功又是誰來定義的?

2020-12-15 清諾晗history

2016年6月,顏寧出席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畢業典禮並做了演講。

作為中國著名的結構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顏寧的演講自然是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視。

她在演講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對成功的定義正在吃掉當代年輕人,"成功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年輕人應該追求怎麼樣的成功",這一觀點引發了許多人的深思。

她的原話是這樣的:"很多人追求成功,那麼這個成功又是誰來定義的?……一定要去做別人眼中那個優秀的你嗎?我們是不是一不小心就變得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了?"

成功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顏寧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無疑是一個成功者的形象,獲獎無數,成績斐然,光環加身,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消息一出來就刷爆了網絡,可是,這樣的成功可以複製嗎?

答案當然是不可以的,這個世界上的成功者太多,這個世界上的勵志故事也太多,可是別人的人生永遠無法複製,雞湯故事永遠只是聽聽就好,不必當真。

馬雲的故事曾經激勵了一代因為身材和容貌自卑的人,可是中國只有一個馬雲,也只有一個阿里巴巴。

每個人走的路不同,成功的定義自然不同,只要選擇的路是正確的,堅持初心的走下去就好,只是有很多人在走的過程中就會忘記自己的初心,忘記當初為何而來,只計較現在擁有什麼。

想必許多人都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家人圍在一起問孩子的夢想,孩子開心的說:"我長大以後想要當醫生。"

媽媽說:"當醫生好,醫生工資高,醫院福利好。"奶奶說:"不錯,還很容易找對象,社會地位也高。"爸爸緊接著說了一句,"是啊,獎金高,還有紅包拿。"爺爺也點了點頭,"工作穩定,挺好的。"

只有小孩子一臉茫然的說道:"不是說醫生可以救死扶傷嗎?"

這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是卻反映了這個社會的現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對於成功者的定義便只是自己獲得了什麼,賺了多少錢,收穫了多少名利,關於成功的深刻內涵倒是沒有多少人思考了,

對於成功的功利化的定義傾向並非錯誤,只是總是缺了一點東西,就像顏寧說的那樣,"每個人白 駒過隙在世上最多不過百年,百年之後你留下什麼?"成功不應該只是思考獲得了什麼,而是應該挪出一點時間思考留下了什麼。

成功不應該是一個有著標準答案的填空題,不應該是你必須怎樣怎樣,而應該是你想怎樣怎樣。至於如何定義成功,當然就是每個年輕人自己應該思考的問題了。

顏寧在演講中說:"這個微時代,希望大家保持勇氣,勇敢地去做獨一無二的你自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成功的定義自然也該有獨一無二的答案。

成功的單一化,功利化定義正在毀掉一代青年

獲名獲利固然是對於成功的一種定義,但這並不應該成為關於成功的標準答案,成功的答案有很多種,只要這短暫的一生奮鬥過了,拼搏過了,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一點什麼,這就是成功。

可是當代社會,成功的單一化功利化定律已經深入人心,甚至在一代青年的心中根深蒂固,好好努力就是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好的工作就是為了養家餬口。

這並沒有錯,只是那種理想主義的氛圍已經漸漸的從人生之中淡去,青年人的生活過得越來越中年化,仿佛一生已成為了定格,青年人身上的那種激情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各種成功學的書大賣,各種網絡段子的網絡視頻,無不在大肆的喧囂著所謂的成功學所謂的勵志雞湯,所謂的勵志故事,他們在激勵著一代青年的同時,也毀掉了一代青年。

"有一種毒藥叫心靈雞湯,有一種毒酒叫勵志故事。"紛繁複雜的網絡故事背後,只不過是商業化的成功營銷,至於其中的含金量,怕是要在他們宣傳的基礎上大打折扣。

青年人當然是需要激勵的,但這絕對不是一種錯位的引導,不是一種甚囂塵上的喧譁,而是對於青年人夢想的肯定。

如同顏寧的演講中所提到的那個同學一樣,我們的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被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雞湯所荼毒,掙錢當然重要,可是成功僅僅是掙錢,這就顯得有些狹隘,有些過於現實了。

社會是現實的,可是青年人還是要滿懷理想的去闖一闖,就算是失敗還有從頭再來的勇氣。

青年人不知天高地厚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闖過,摔過,就算頭破血流,也知道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這樣才對得起青春,激蕩在內心的熱血。

成功的單一化定律顯然正在毀掉一代青年,讓青年人失去承擔的勇氣,堅持按部就班的生活,穩定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但也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當青年人失去活力失去夢想的時候,整個社會也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夢想,這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成功不是他人的定義,而是自身生活的理想狀態

《青春萬歲》當女主角鄭波在畢業之後放棄了外人看來十分成功的出國留學發展的更好的機會,而選擇了留在了學校,當一個老師,致力於中國的基礎教育建設,我們難道能說她的選擇是錯誤的,她的人生不是成功的嗎?

有這麼一個沒有工作的年輕人,他整天窩在家裡寫寫畫畫著些什麼,別人都罵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罵他是啃老族,他並不在意看著母親微笑的臉,他又重新投入了書案上。

這個年輕人就是餃子,就在他被別人定義為失敗者之後,不久他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王降世》成為了中國動漫界的一個奇蹟,創下了中國動漫電影的最高票房記錄,所有人都在說,從這部電影開始,中國動漫崛起了。

當初罵他是失敗者的那些人,轉過頭來說他是一個成功者,當初看不起他的那些人大肆宣揚著他的成功故事,顯然成為了激勵許多青年的又一個新的雞湯。

所謂的成功學或者說是心靈雞湯,就是把年輕人心中原本各有不同的關於成功的定義打破,摧毀,然後傳輸進去這個社會的普遍價值觀或者說是那些人所以為的價值觀。

這種成功的定義太過的片面和淺薄,雖然乍一聽上去有些道理,但是存在著一個明顯的錯誤,如果成功只有一個答案,除此之外全是錯誤,那麼一個雞湯之外的另一個雞湯是否也是錯的呢?

其實好多時候,年輕人大可以不必理會外界的七嘴八舌,大可以不必理會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嘮嘮叨叨,做自己的事情就好,只要現在的生活是自己的理想狀態,別人的觀點,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堅持自己理想的生活,就算是失敗,也不要怕,誰的人生沒經歷過幾次失敗呢,失敗總是難免的。雖然物質條件是每個社會所必須的,只是在物質的基礎上還需要一些精神的東西,那才是對這個社會有用對個人有用的東西。

青年人的一生,就應該像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本書中廣為人知的那句話說的那樣:"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

相關焦點

  • ——顏寧研究團隊成功背後的故事
    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  「要針對人類疾病開發藥物,獲得人源轉運蛋白至關重要,因此,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克比爾卡為之驚嘆。
  • 蒙曼、陳果、顏寧:我選擇不結婚,也不欠任何人一個解釋
    好像只有達到了社會定義的成功,說出的話才更有信服力。蒙曼就屬於這種人。蒙曼對婚姻有自己的執著。她覺得愛是一切的基礎。是奠定婚姻的基石。沒有愛一切都是空談。她最反感那句說是,在對的時間就應該做對的事情。這裡面有很大的被動的成分,也就是說將就。
  • 什麼是成功的定義
    成功,功成名就從古至今就存在,成功對不同的人來說定義是不同的,簡單一點說就達到心中所定下的目標。在戴爾。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有提到,成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個人的價值得到社會的承認,並賦予個人相應的酬謝,如社會地位 金錢 房屋 尊重等。
  • 曾經聲名遠揚的海歸博士顏寧,13年回國發展,為何又遠赴美國呢?
    女科學家的中美抉擇這樣一位受人尊重的科學家,其實在自己的職業道路上和學術道路上都受到過質疑的聲音。2017年的時候,顏寧成為了中科院院士的候選人,當時不少人都覺得以她的資歷和能力一定可以成功入選,但是她落選了。之後顏寧回到了普林斯頓大學,離開了清華大學,不少人以為她是不滿院士的評選結果才遠走美利堅。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屠呦呦和顏寧,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的"病了" 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或多或少都有許多困惑。中國有句古話道:「君子不受嗟來之食」。 對於每個人來說,人生價值的意義不同,對於榮譽的定義自然也就不同。學生的榮譽是考上最好的學府;白領的榮譽是拿到高昂的薪資;作家的榮譽是寫出上佳的作品,而對於當代的科研工作者們來說,進入國家科學院就是最大的榮譽。然而就是如同屠呦呦、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最終卻沒能進入中國科學院,獲得應該有的榮譽,這又是為什麼呢?
  • 清華女神顏寧兩度赴美,面對婚姻問題:我不結婚,也無需向誰解釋
    不靠顏值靠實力說的就是顏寧這一類人吧,在清華苦讀四年以後,顏寧並沒有選擇回歸到常人眼中的生活,而是進一步去追求心中的自己。2000年顏寧隻身一人去往了普林斯頓繼續深造,向著更高的領域發起了衝擊。又是花開花落的四個春秋,她順利的拿到了博士學位,進而從事博士後的研究工作。
  • 成功不是騙人的,只是被很多人曲解了含義
    成功之所以成為任何時代人們不停追求的人生目標,一定是有很深刻道理的。 其實成功這個詞很難定義,如果單從字面意思理解,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指定時間達成所設定的目標,就是成功。但是這個解釋顯然太粗糙太籠統甚至有點含糊不清,它太不具有指導意義了。
  • 美女教授顏寧:受萬人追捧的清華美女教授,遠赴美國卻不歸了!
    進去清華大學的人幾乎都非等閒之輩,都是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滿載著著國家興旺發達的希冀。我們都知道,教育可以開闊一個人的眼界;知識,可以豐富一個人的頭腦。受到過高等教育的人,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和常人自然不一樣,他們也有明確的人生規劃和人生理想。顏寧生於20世紀七十年代,從小便天資聰穎且志存高遠,希望通過努力做出一番事業,造福社會。
  • 如何迅速成功?你要先搞明白成功的定義是什麼?逆向思維
    現代人經常用到「成功」「成功的「這兩個詞,知信行者認為有必要把這兩個詞用逆向思維重新解讀一下。你只有把這兩個概念深入思考,想明白思考清楚了,許多一直困擾你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每一個人都夢想成功,愛因斯坦說過,大部分人一輩子追求的目標和想要實現的願望,都是毫無價值的。
  • 清華年輕女教授顏寧:37歲攻克世界難題,出走美國引來罵聲一片
    最本質的人生價值就是人的獨立性。——布迪曼讀書真的是成功,最簡單的捷徑嗎?可是讀書要耗費十幾年乃至幾十年,讀書真的有用嗎?讀書確實有用,我們發出這些疑問的時候,往往是處在人生的迷茫階段,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該去往何處,確實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非常的迷茫,要麼是自己的專業不喜歡,要麼是自己的工作不喜歡,要麼是不知道自己奮鬥的目標是什麼?
  • 前央視「一哥」街頭獨自吃雪糕被嘲:真正的成功,是不被外界定義
    鍵盤俠大肆渲染抨擊,卻更加印證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對於成功有多麼嚴重的固化認識,有房有車才算成功,升官發財才配慶賀,有妻有兒才稱得上完滿幸福。可是誰又規定,人生必須按照一定的標準去走,誰又下了明文來限定成功的模式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 放過顏寧吧,她不欠誰一個解釋
    一位學者從牛津跳到普林斯頓,不會有人說三道四,但顏寧的消息自普林斯頓傳回國內後則褒貶不一。可以看出,一些人對此不太適應。網上有人批評顏寧忘了自己的博士導師施一公教授的「愛國宣言」,施一公是從普林斯頓辭職回到清華;還有人猜測顏寧是連續兩年拿不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而「負氣出走」,連她3年前在博客上講過的申請基金的經歷都被挖出當作論據。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一談起顏寧,大家的腦中就會浮現「清華大學最年輕教授」的這個稱號,而我想很多人認識顏寧也正是從2007年清華大學發布的一則「最年輕教授」的新聞中了解到的。作為西湖大學施一公校長的弟子,顏寧教授的成就依然是不遜色於老師的,在許多方面上還猶有過之。
  • 中國美女科學家顏寧,13年前選擇回國,現在卻為何又棄國歸美?
    有很多的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能夠自己解決,就是因為他們的心態好,能夠冷靜思考自己的問題,從而進行改正,然後生活的非常的快樂幸福,其實這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你面對事情時的態度。在生活中做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細節能夠決定你做這件事能不能成功,但是態度決定了一切。
  • 成功是什麼?一句話定義成功
    一句話定義成功 2013-01-31 11:46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Have you ever thought why there are very few great people?
  • 何為成功,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有一個小故事,故事說,在一個村子裡,有富人、有學識的人、有健康的人、有地位的人、有權勢的人。這一天他們出海,海上起了大風,船被大浪大沉,五個人飄到了一片陸地上,富人沒有錢變為窮人,有地位、有權勢的人沒有人認識,有學識的人當了老師,健康的人去做小工。學識是自己的,沒有他人能帶去。健康,健康是長壽的必要條件,古代皇帝的求仙長生,今天的冷凍技術,不都是成功人的追求嗎?
  • 清華女博導顏寧:37歲攻克半個世紀不解難題,出走美國引來罵聲
    有的人一生只為登頂一座山峰,有的人會登頂多座,也許會有成就大小之分,但是兩人並沒有高下之分,都是在為科研事業奮鬥拼搏,開拓新的領域和方向。一說起科研,腦子當中總會浮現,像愛因斯坦,卡文迪許,牛頓,愛迪生這樣鼎鼎有名的男性科學家,而能一時想起像居裡夫人這樣的女性科學家,就寥寥無幾。
  • 美國外籍院士顏寧榮獲2020年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
    在2019年,由於顏寧在生物學方面傑出的技術成果,顏寧又成功入選美國科學院最新公布的外籍院士中唯一的中國人。而如今,身處在美國任教的顏寧怎麼樣了?在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GWIS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研領域的傑出貢獻。
  • 顏寧:我不結婚,我也不欠誰一個解釋
    事實上,這一觀點是非常片面的,即使沒有所謂的「幸福婚姻」,優秀的人也能從社會中得到足夠的能量來充實自己的生活,清華大學教授顏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認為,婚姻並非生活的必需品。他把自己從未體驗過的婚姻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條。
  • 清華出身的女神教授顏寧,赴美再立新功,我們為何留不住人才?
    2017年,顏寧第三次提名中科院院士,第三次落選,很多人以為她是因為這個才出走美國的!但她卻回應說網友們「扯淡!」 可惜現在已經赴美的顏寧,即使獲得再多獎項榮譽,也不再是中國的了!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頂尖人才的流失,到底是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