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經典的影視作品,《還珠格格》必須榜上有名。
這部97年的影視作品,至今仍然霸佔暑假檔、寒假檔的熒幕。
幾乎所有80後、90後都看過這部電視劇。
要說這電視劇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一定是小燕子鬥雞那幾場戲,拍得很精彩。
不過,現場觀看鬥雞大賽可比看電視劇更精彩了!
鬥雞的起源和發展
鬥雞,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列子》有「紀渚子為周宣王養鬥雞」 的記載,鬥雞一直以來都是一項深受百姓喜愛的古老的民間娛樂活動。
享譽世界的敦煌壁畫中,在285窟南壁《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畫中就有一副《鬥雞圖》,這兩隻雄赳赳氣昂昂的鬥雞可是鬥了1400年。
勐遠仙境
最早飼養的原始雞種,是為了食用雞蛋和雞肉。
春秋戰國時期,在貴族中間開始精心選育雞種,保留原雞的鬥性,用來娛樂。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鬥雞的國家之一,中國鬥雞按其地理分布主要有河南鬥雞、山東鬥雞、雲南鬥雞等、民間還有中原鬥雞、漳州鬥雞、吐魯番鬥雞、西雙版納鬥雞等「中國四大鬥雞」之說。
「鬥雞」所鬥之「雞」可是我們土生土長的中國土雞,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戰鬥禽品種,據載它們有2800多年的歷史,是禽類中的珍稀物種,已經被列入國家級主要畜牧品種資源保護名錄中。
傣族鬥雞介紹
「中國四大鬥雞」中的西雙版納鬥雞,以傣族鬥雞為象徵。
「鬥雞」傣語稱為「蓋跺」,是傣家人至今仍很喜歡的一項娛樂活動,勐遠仙境景區中被西雙版納傣族奉為神洞的寶角牛洞中就有一個鬥雞平臺,周邊的傣族村寨,至今每年還會舉辦多次鬥雞比賽。
勐遠仙境
在西雙版納各地還有多個鬥雞協會,會員多達數萬人。
與其他地方不同,傣族鬥雞因與泰國、寮國、緬甸等國的鬥雞風俗相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傣族鬥雞文化。
傣族的鬥雞個頭雖然要比中原鬥雞小,但體型健壯、肌肉發達、骨骼驚奇,打鬥起來那可是十分的兇狠。
勐遠仙境
傣族的鬥雞頭小,呈半梭形。
豆冠,冠、耳葉呈紅色。
喙短粗呈弧形、黃或褐色。
虹彩呈橘紅色。
脛呈黃色或石板色,無脛羽,四趾。
毛色以純白、純黑、絳紅三種為主色;皮膚白色。
鬥雞的飼養方式與普通的家雞差別不大,一直以來我國的鬥雞飼養都是民間散戶分散飼養的。
鬥雞長到四五個月的時候就要開始單獨圈養,避免其在誤傷同伴。
一般訓雞人都有獨特的馴養方式,比如將鬥雞餓上8小時,再將米粒等食物撒到地上,來訓練鬥雞的準確啄食。
或者在較柔軟的木板上塗上米飯,不斷的移動木板,讓鬥雞去撲啄,以此激怒它等等。
勐遠仙境
鬥雞通過人為的馴養和體力訓練,它的體質會更加好,打鬥起來也更加兇狠。
傣族鬥雞規則
傣族鬥雞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則。
在比賽開始前,會請當地較有威望的鬥雞老手對雙方鬥雞的重量、體格、身形進行評估,兩隻雞的重量、體型等差不多,雞主人同意比賽後,那麼就可以開始比賽。
勐遠仙境
鬥雞比賽一般分為6個回合或者8個回合,按參賽者的意願來決定,一般都以6個回合居多。
但也有些較為固定的劃分,如,若體重超過5斤固定8個回合。
一個回合固定20分鐘,20分鐘結束以後就要休息10分鐘。
休息過程中雞主任要給鬥雞洗澡降溫、吃東西,幫助鬥雞快速恢復體能,然後再戰。
鬥雞如果無法繼續戰鬥,一般會轉頭走出賽場,因此比賽一般以某一隻鬥雞轉頭走出賽場為結束標誌,不一定以要將回合打完才算結束,所以很少會有鬥雞被打死在鬥雞場。
若是6個回合打完仍然沒有分出勝負,還可以進行加場。
結語
鬥雞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娛樂性和參與性。
在勐遠仙境周邊的村寨中幾乎家家戶戶都飼養了鬥雞。
勐遠仙境
城子村中養鬥雞最多的人就是巖臘躺,他不是以專業的鬥雞為生,養鬥雞僅僅是一種娛樂喜好。
平時他會用蛋清配以牛肉、配一些蔬菜來餵養鬥雞。
在城子村,每逢節假日都會舉辦2-3次的鬥雞比賽,鬥雞愛好者們就會以相邀,集中在城子村唯一一個擁有鬥雞場的「波公」進行鬥雞比賽。
比賽場面緊張激烈。
勐遠仙境
在場的人們爭相競猜,好像在觀賞一場精彩的「拳王爭霸賽」。
曼勐還留有專門的鬥雞場,專業的大型比賽會在勐臘舉行,每個月4、5號鬥兩天,這個時候還會邀請寮國、緬甸等境外玩家一起加入。
有興趣的朋友有空可一定要過來勐遠仙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