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有一種感情,叫閉口不言;有一種智慧,叫明知不問」
王陽明有言:「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人做事不僅要注意初心內在還應注意方式方法。
而說這句話的人,正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中僅有的兩個半聖人中的其中一位,王陽明先生,和他同為聖人的是孔子先生,還另外半個曾國藩,這個比較有爭議,我們暫且不提他。但王陽明是實至名歸的聖人,他的「陽明心學」正是被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大家所追捧的思想。
王陽明在授課講述「心學」時,多次提出:閉口不言、明知不問才是大智慧。
很多人都認為,感情要用嘴巴表達出來,聰明都是問出來的,其實恰恰相反,有一種感情,叫閉口不言;有一種智慧,叫明知不問。尤其是在這3種情況下,絕對不能問。
第一種:私密的不問
私密之所是私密,正是一個人的秘密,秘密如果人盡皆知那又怎麼能算得上秘密呢?
正是因為是個人的隱私,個人的秘密,你去竊聽人家私密,對人家的隱私評頭論足,又怎麼能算得上一個令人喜愛的人呢。
這個人不論是親人、愛人、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在他人不願意透露時,不要過度親密,探聽他人的隱私,給彼此留一點空間,注意尺度。不是所有的關心都需要言語,不是所有的體貼都要有所行動。有時候明知不問才是最大的智慧。
第二種:尷尬的不問
有些人明知道有些問題問出來就會令人尬尷,就不要問出口,對於他人尷尬的事情知而不問才是對他人的善意和尊重,說話做事設身處地想一想,覺得會讓對方尷尬的就不要問不要說。你的發問在他人看來不是體貼,不是安慰,而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嘲弄,此時最好的安慰是閉口不言。
若是因為提問讓人感覺到了尷尬和難堪,不僅影響到別人對你的感官,也會讓別人覺得你情商低,不想與你深度交往。
給別人留下了情商低的印象,就不僅會影響你個人正常的人際交往,還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改變你以後的人生。
第三種:痛苦得不問
你以為在他人遭受痛苦的時候,問他怎麼了就是在關心他,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你的發問並沒有幫助到他,反而會讓他們一遍遍的回憶痛苦,陷入黑暗的深淵。
不論是受哪種傷害的受害者,他需要進行的第一步就是心理疏導,這時就需要周圍人減少提及他受傷害的過程,避免他精神受到創傷。
收起你的好心,讓別人感到痛苦得不問,不要把自己的「好心」建立在讓別人痛苦上,你這樣做就不要怪別人把你的「好心」當成驢肝肺。
世人都學王陽明,幾人讀懂修善心
世間本苦,有善則甜。
修煉一顆善良且強大的內心,世界都為你讓步!
王陽明我們,人人都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只不過大多數人把它埋沒了,不知道該如何修心,如何去提升自我。
這兩本《傳習錄》和《知行合一》正是王陽明的精心之作。兩本書幫你全面了解王陽明以及心學的智慧這套書既有原文,也有注釋的白話文,也有後人對其引發的思考,對心學的感悟,對人際交往、人生智慧與感悟都將帶給你從來未有的體驗
閱讀王陽明,不僅能夠看透及超越世道人情,而且能夠幫助自己找到內心強大的力量之源與處世智慧,他是一本勵志的書,更是一把啟迪智慧的鑰匙。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