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在被圍堵和反圍堵的鬥爭中前進,並成功的實現數次宇宙級的突破、無數次中小突破。
很奇怪,每當有被圍堵時,社會總有一批(為數還不少)人表現悲觀,一副世紀末日到來的論調。
筆者試圖以有限的視野,去分析分析這種情況。
悲觀者,無時無刻不存在,無分國內國外。比如二戰中蘇德戰場在開始階段,蘇聯也有很多人(包括高級將領)認為敗局已定,拋出投降論;英國更加典型,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英國人認為當時倫敦大轟炸本可以避免,投降德國的結果會更好。
國內的事情就更不多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印對越反擊戰等等,都曾被認為不可取勝,即便取勝也損失巨大,包括人力物力損失、遭受西方制裁等等。持這些論調者,多認為,如果採取妥協,可以獲得各方支持,更好更快的發展。
單純從假設上討論,沒有錯,畢竟可能性還是有的,只不過這些可能性需要建立在很多很多必要條件上,包括且不限於對抗者是不是文明人、世界局勢的變化等等。
但最核心的一點,是作為一個個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受人尊重,還是只要給口飯活著就行。
相信那些堅定的持有悲觀論的人,是沒有想過被世人尊重的,所謂有奶就是娘居多。跟著推崇和附和的那批人,有部分是拿好處的,多數是沒有獨立思想的。拿著悲觀論來作為依據,到處宣揚自己觀點的,那基本上是沒有主見的人。
那麼,都突破封鎖多次了,為何還有這麼多悲觀者呢?
筆者認為,在資訊發達的時下,焦慮可以被指數級的放大和傳播。對於多數碎片閱讀者,他們壓根就不會完全閱讀,更沒有時間思考和考證,隨手轉發更加是習慣性的。基於某些事件段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對於那些本來認為有可信度的人轉發來的信息,接收者往往會當真,至少減少警惕而選擇相信,並再次轉發,從而形成可信人之間的不斷擴展。所謂謠言重複一百遍,也就成了事實。這種情況,在親屬之間更加突出。
尤其是,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捏合諸多本來不相關的事實,以坐實未來一定發生,更讓諸多年輕人信服。
娛樂至死的網際網路環境,更讓深度網際網路用戶缺乏支持獨立判斷的依據和事實。
就這樣,一有國外封鎖、制裁,社交、資訊圈裡就會出現悲觀論高潮,很多理性觀點紛紛被多數人暴力打壓淹沒。Hi過以後,繼續歌舞昇平,跟沒發生過一樣/
結論是,對於有獨立人格和思維的人,各路悲觀論就當耳邊風即可,認定了方向,堅持下去努力做吧,畢竟中國需要有實幹的人做脊梁,不能人人都盯著幾斤菜幾斤水果。
為嫦娥五號歸來喝彩!
本文由 旻圩投資 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增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