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異常罕見的蘇聯DS-39坦克機槍 捷格加廖夫設計的「混血兒」

2020-12-23 hawk26講武堂

近日,位於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發布了一條動態,展示了他們的一件新展品——罕見的坦克機槍。

這挺機槍是瓦西裡·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設計的,是DS-39中型機槍的改進型,博物館方面將這挺機槍擺放在兩挺不同樣式的DS-39機槍的中間,可以形成一個小系列,讓參觀者可以橫向對比三者的不同。該槍並沒有正式的型號,只是被稱為DS-39坦克機槍。

DS-39機槍是上世紀30年代末研製的,旨在取代馬克沁機槍,口徑7.62×54mmR。最大特色就是採用了風冷速換槍管(左上方有兩根備用槍管),比馬克沁機槍更加便於使用。這挺機槍1939年開始列裝,裝備之後發現其彈鏈供彈部分經常卡殼,操作複雜且故障率偏高。1941年,DS-39就被停產,工廠開始重新生產馬克沁機槍,DS-39總產量約10000挺。

這挺坦克機槍採用伸縮槍託,增加了小握把和扳機,並加裝了兩腳架,捷格加廖夫將DT坦克機槍的成功經驗應用到這挺機槍上面。

作為坦克機槍時,它並不會安裝兩腳架,之所以配備兩腳架是考慮到從坦克上拆卸下來,當作步兵武器使用的需求。但DS-39的缺點自然也帶到了這挺坦克機槍上面,因此註定了它的悲劇結局。

這挺機槍並沒有實際列裝,因此產量極少,現在已經是很罕見的收藏品,只有少數人知道它的存在。注意這挺坦克機槍的槍管與左上方的備用槍管相比,並沒有喇叭形槍口裝置,同時沒有提把。具有同樣的螺旋散熱片的設計,儘管可以提高散熱效率,但是重量較大。

機匣設計與DS-39中型機槍相同,推測依舊是速換槍管。兩腳架的設計類似DP機槍,左側腳架上有固定兩支腳架的卡子,可以在向後摺疊時固定兩個腳架。速換風冷槍管、帆布彈帶、兩腳架,這樣的混合結構從現在的角度看非常特殊。

為了便於操作,取消了兩個D形握把,在機匣下方增加一個小握把和常規的扳機,這樣的設計便於輕機槍狀態時的操作。槍託採用一根非常粗壯的鋼杆,具備伸縮功能,採用一個蝶形旋鈕進行鎖定。鋼板製造的槍託底板,外面罩著柔性材料。

向前打開的立框式照門,通過上下調節的缺口配合槍管前面的準星進行瞄準。立框左右兩側有不同的表尺,分別對應兩種型號的彈藥。

採用帆布彈帶供彈,火力持續性非常好。當時蘇軍裝備的DT坦克機槍,採用63發彈盤供彈,火力持續性不能完全滿足實戰的需求。因此蘇聯希望用這款DS-39的改進型,取代DT坦克機槍。

兩腳架很粗壯,通過右側一個螺杆固定在槍管上。

從特寫照片,可以看到兩腳架是通過夾具固定在準星座後方的槍管上。槍口有帶滾花的裝置,推測是空包彈助推器。

這款機槍已經安裝到T-126輕型坦克上,還計劃裝備在尚處於研製中的T-50輕型坦克上。DS-39中型機槍還有一款水冷型,只不過擺放在博物館的其他場館,並沒有出現在這裡。

相關焦點

  • 蘇聯「大盤雞」機槍之父,榮譽等身的捷格加廖夫和他身後的故事
    他就是蘇聯歷史上第二位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有著"蘇軍武器之父"的瓦西裡·捷格加廖夫。一、為槍械設計而生的大師瓦西裡·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1880年1月2日出生在沙俄的軍事重鎮圖拉。作為鐵匠的後代,捷格加廖夫自小就在鍛造的環境中成長,這一點也為其後來從事槍械設計積攢了一點基礎。
  • 蘇聯第一款中間威力彈機槍,捷格加廖夫設計的RPD輕機槍
    一句話,這個設計顯然不過關,不適合實戰使用。那麼難道蘇聯就沒有辦法設計出一個新的輕機槍了嗎?當然不是!在1943年時,曾經發明了DP-28輕機槍的設計師捷格加廖夫站了出來,他表示自己其實還是有個解決方案的。
  • 二戰結束前常見的蘇聯機槍型號一覽
    上世界20年代後期,捷格加廖夫DP機槍研製成功,這個設計非常成功,此後不斷改進和發展,最後一個改型RPD已經和原型面目全非。 重機槍(傳統叫法,現在一般稱為中型機槍)的發展相對遲緩,直到二戰中才出現了新的成熟設計郭留諾夫SG-43,這種槍在六十年代被PK通用機槍替代。
  • 輪架上的傳奇,二戰蘇軍郭留諾夫機槍
    蘇聯軍方寄予厚望、用來取代馬克沁機槍的DS-39式重機槍因為之前的糟糕表現,很自然地出現在了停產黑名單上。1941年7月,武器裝備人民委員會(也被譯為「軍械人民委員會」)在圖拉組織了一次特別會議,召見了多位輕武器工廠的負責人,DS-39式重機槍的設計者捷格加廖夫本人也出席了會議。
  • 95年前蘇聯列裝第一款輕機槍 曾經援助中國1400挺 參加抗日戰爭
    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還有一款車載型,在博物館中同樣有展示。託卡列夫父子與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託卡列夫(1871~1968)完全可以稱得上蘇聯槍械設計大師,一生共設計出27款各型槍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託卡列夫1930型手槍,中國仿製版就是54式手槍。
  • 怒火噴射:蘇聯「德什卡」高射機槍小傳
    沙俄在1915年也拿出了由科列斯尼科夫設計的高射三腳架,可承載「馬克沁」式重機槍進行全方位的對空射擊。前線部隊則廣泛運用木材和鐵架製造臨時的高射機槍架,將普通重機槍改為高射機槍射擊低空敵機。蘇軍當時的主力防空機槍還是加裝了高射槍架的馬克沁式,即使通過多聯裝的方式增加了火力密度,威力和射程還是比較糟糕。 剛剛成功研製了ДП(DP)式輕機槍的槍械設計師瓦西裡·阿列克謝耶維奇·捷格加廖夫在20世紀20年代末接下了研製新式大口徑機槍的任務。這位曾師從俄國槍械設計泰鬥費多羅夫的新人不辱使命,不久就拿出了ДК(DK)式,即捷格加廖夫式大口徑機槍。
  • 被稱為DP28「大盤雞」的機槍,結構簡單易操作
    DP-28在俄語中的意思指的是捷格加廖夫步兵機槍,他是以設計者瓦西裡·捷格加廖夫來命名的一款輕機槍。在俄語中,官方的縮寫為DP-27,而在非俄語國家,這款輕機槍被稱為DP-28。捷格加廖夫於1927年成功研製出這款輕機槍,第2年這款槍械就被廣泛的裝備到蘇聯紅軍中,這款輕機槍的結構比較簡單,採用導氣式,採用魚鰓式的閉鎖方式,因此這款輕機槍的生產過程也較為簡便,但同時也擁有比較嚴重的缺點,就是士兵在組裝槍械時,如果遺漏了閉鎖擋片,機槍還是可以射擊,但最終會導致故障甚至會出現事故,士兵無法有效的發現閉鎖擋片的遺漏。
  • 吃雞裡的大盤雞,上甘嶺上的唱片機,一挺機槍能換15頭老黃牛!
    當這個造型獨特的DP-28出現在世人眼前時,大家眼前一亮,輕機槍有這麼設計的嗎?捷格加廖夫選擇了沉默,而是將它送到射擊場上進行實驗,本想著一鳴驚人,卻不料發生了撞針斷裂的情況,這一下,令所有人都捧腹大笑,蘇聯當局也有些動搖。他們覺得與其費力的自主研製,倒不如在前輩「馬克沁重機槍」的基礎上稍加改動,搞出一款輕機槍行了。
  • 吃雞遊戲槍械的前世今生之DP-28輕機槍(大盤雞)
    DP-28輕機槍(大盤雞)前世今生之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傑格加廖夫和他的機槍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 (俄文 :Пулемёт Дегтярёвa Пехотный )是由前蘇聯少將捷格加廖夫主持設計的一款輕機槍,於1926年設計定型,1928年正式列裝蘇軍,是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隊的主要的班組支援武器
  • 蘇聯火力超猛的高射機槍,堪稱低空戰機的噩夢
    蘇聯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捷格加廖夫研發出一款12.7毫米口徑防空機槍,該槍被蘇軍命名為DK機槍,也就是捷格加廖夫大口徑機槍的縮寫。該槍使用12.7*108毫米大口徑槍彈,以及導氣式工作原理設計,整體性能還算不錯。只是,由於初期的DK機槍設計採用彈鼓式供彈,每個彈鼓只有30發彈藥,火力持續性和彈鼓重量明顯不如人意,射速也很讓人不滿。
  • 細看:蘇聯DP早期型輕機槍 47發大彈盤成就「轉盤機槍」的美名
    近日,位於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發布了一條動態,展示了他們的一件展品——DP-27輕機槍。DP輕機槍由瓦西裡·捷格加廖夫設計,是完全由蘇聯製造的最早的輕機槍之一。由於這個大號彈盤,得到了「轉盤機槍」的外號。DP機槍有多個型號,博物館收藏的是早期型號DP-27。1927年開始試用,並於1928年大批量生產全面裝備蘇軍部隊。除了作為標準的蘇聯步兵輕機槍之外,還成為航空機槍,成為很多蘇聯轟炸機、運輸機的自衛武器。其改進型DT坦克機槍,成為二戰中幾乎所有的蘇聯坦克的同軸機槍或自衛機槍。考慮到車載機槍的特殊性,DT機槍改用了彈容量更大的63發彈盤。
  • 既不是步槍也不是機槍:俄羅斯RPK-16「槍族化」設計的特點分析
    輕機槍。俄羅斯陸軍決定開始列裝位於伊熱夫斯克的卡拉什尼科夫集團的RPK-16輕機槍,作為新一代俄軍班用機槍。這種槍族化設計與西方廣泛裝備的彈鏈供彈、速換槍管的專用輕機槍有很大區別。本文是All4shooters網站發表的評論文章,作者AlexanderLosert,本人翻譯給大家分享。
  • 飛行的槍炮,從7.62毫米到45毫米,淺談二戰蘇聯航空槍炮發展史
    蘇聯空軍裝備的第二款中口徑航空機槍則是捷格加廖夫航空機槍,也稱為DA型7.62毫米航空機槍。說到捷格加廖夫機槍,部分讀者可能很快就想到了二戰時著名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正因為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影響巨大,DA航空機槍也被稱為「捷格加廖夫航空型機槍」。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世界各國的輕機槍合集第一篇
    布雷達M1930和和日本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相似的地方就是,同樣因為醜出逼格讓人印象深刻。這挺輕機槍外表到處都是突起和凹坑,還有許多孔洞,從設計到製造可以說極盡麻煩之能事。雖然可以快速更換槍管,但是沒有像捷克式那樣的握把方便操作。
  • 蘇制DP-28輕機槍,性能到底如何?遊戲中不少人將它當狙擊槍使用
    說起這DP-28輕機槍,大家可能對「捷格加廖夫輕機槍」這個原版名稱不熟悉,但是說到「大盤雞」這個詞的時候估計會有不少人會恍然大悟。隨著吃雞遊戲的快速傳播,裡面的這款蘇聯在二戰時期用得最廣泛的武器也因遊戲的傳播所為人民熟知。
  • 科羅廖夫之死與蘇聯的衰亡
    由於大批科學家被捕入獄甚至直接被槍決,直到二戰後期,蘇聯在有翼巡航飛彈方面一直沒有大的進展。1932年,科羅廖夫研製成世界上第一枚固液混合推進劑火箭「佩帶09」。1932年4月,這一小組實際上成為火箭飛行器研究的國家設計實驗室,後來在這一機構製造並發射了蘇聯首枚液體彈道飛彈吉爾德-09和吉爾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