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籍男子阿明(化名)打著信息諮詢公司幌子,通過非法渠道收集在各網絡平臺(網站)投資(非法博彩)者信息,藉助木馬軟體一旦發現對方「資金虧損」,在受害人報警前便與其聯繫,承諾可「追回資金」,之後以各種手段訛詐相關網絡平臺(網站),進而賺取「佣金」非法牟利。
5月11日,當陽市公安局向媒體通報,經過前期偵查,成功將這一新型電信詐騙團夥搗毀,抓獲犯罪嫌疑人13名,查扣非法所得200多萬元,涉案金額超2000萬元。
寫字樓內公司閉門運作
民警化妝偵查13人落網
今年4月初,當陽市公安局接宜昌市公安局下達線索,稱該市一男子阿明涉嫌販賣公民個人信息。接線索後,當陽市公安局刑偵大隊打擊新型網絡犯罪專業隊立刻對此展開調查。
經過近半個月的調查,當陽警方初步查明,阿明在宜昌城區某寫字樓內經營一家諮詢公司,對外稱業務範圍包括法律諮詢和代寫各種文書。讓人生疑的是,該公司客戶多為出現個人財產損失的網絡投資平臺投資者或非法博彩網投注者。
阿明等人每天的工作是尋找「客戶」信息,與對方取得聯繫後,承諾可追回錢款。雙方籤署「委託協議書」後,該公司以各種手段威脅、訛詐網絡平臺(網站)。每次成功作案後,公司抽取所追回款項的30%作為佣金。
4月17日,辦案民警化妝成路人前往阿明公司所在的辦公樓。民警以問路為由敲開了公司大門,隱約看到室內7、8個人工正在格子間內忙碌著操作電腦。便衣民警退出寫字樓後,迅疾安排人員開始進行蹲守。
4月22日,蹲守民警摸清該公司人員進出寫字樓及上下班規律,當陽市公安局組織40餘名警力對現場進行布控,開始抓捕行動。當天上午,在對方毫無察覺情況下,民警順利進入該公司,現場抓獲包括阿明在內的13名嫌疑人。
「前端」「後端」組織嚴密
「業內人士」參與作案
經查,阿明等人於2019年4月開始,通過朋友圈和同城網站招聘,陸續吸納「員工」12人。
該公司員工分為「前端」和「後端」兩組。「前端」人員負責收集「客戶」信息,「後端」則與當事網絡平臺(網站)聯繫,以期拿回「客戶」錢款。
為拿到「客戶」信息,阿明等人手段可謂無所不用。
公司運營前期,「前端」人員通過非法購買或與同行交換信息方式,獲取「客戶」資料。之後,公司安排員工與個別行業內部人員串通,非法查詢」客戶「資金信息。員工們還經常充當「網絡水軍」,在網上諸多帖吧發布公司成功「追回損失」的假信息,進而引來客戶「自己找上門」。
「後端」人員負責及時聯繫「客戶」,說服對方通過郵寄形式籤署」授權委託書「,承諾由該公司負責追討損失的錢款,每「追討」成功一次,該公司抽取總金額30%作為佣金。
為了便於「追討」 ,該公司與個別行業公司」內部人士「勾結,由」內部人士「查詢這些網絡平臺(網站)資金流水。公司還安排專人負責分析流水明細,鎖定資金抵達的帳戶所有人,進而對帳戶所有人進行威脅、恐嚇,逼迫對方交還資金。一些員工負責用客戶帳號登錄網聊軟體,與客戶所在平臺(網站)客服交談中,會趁對方不備植入木馬軟體,以達到掌握對方具體位置的目的。
在以上手段無法達成「追討」的情況下,阿明等人則指示客戶前往公安機關辦公地點,拍攝當事人「前往報案」的假象視頻或製作虛假公安機關立案文書,達到威脅平臺(網站)的目的。
「維權」遮不住違法本質
「局中局」再揭電詐真相
該團夥多為90後,一年來非法獲利豐厚。目前,警方已暫扣阿明等人非法所得200多萬元,初步查明涉案資金超2000萬元,其「客戶」來自湖北、上海、廣東等多個省市。阿明和女友均為團夥成員,該公司「運營」後不久,阿明就購置了價值50萬的豪車,並正在準備和女友的婚禮。
此案也進一步起底了電信詐騙的危害。
警方介紹,阿明的「客戶」原本就是網絡詐騙受害者。這些客戶通過網上非法連結或陌生人聊天,進入魚龍混雜的理財平臺,在支付了高額「諮詢費」或「軟體費」後,根據「理財師」的指點「投資」。很多受害人所使用的投資平臺根本不受法律保護,甚至是虛假交易平臺,個人利益無從保障。還有一些「客戶」被高倍賠率蠱惑,參與網絡非法博彩,直到錢款打了水漂才如夢方醒。
錢財被騙,受害人覺得」家醜不可外揚「,數額巨大的損失又讓他們欲哭無淚。阿明正是利用客戶既要面子又急於追回錢款的心理,打著」維權「幌子,行非法牟利之事。
警方查明,無論是客戶信息、客戶資金流向還是相關平臺(網站)資金流水記錄,該團夥均通過非法手段獲取。與業內人士內外勾結、木馬軟體植入、製作虛假法律文書……實施這些違法行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非法牟利。在客戶資金出現損失、準備報警前,該團夥提前「介入」說服對方放棄合法維權渠道,誘導他們通過該公司追討損失,進而出現了電信詐騙「局中局」。
詐騙手段不斷翻新
提高自身防範意識
阿明團夥藉助非法手段追討錢款,利用了這些非法網絡投資(博彩)平臺心虛的心理。無論是這些平臺(網站)還是阿明團夥,最終受損方都是資金所有人。
作為普通群眾,不要被網絡上所謂的高回報的投資和高賠率非法博彩所迷惑,就不會給阿明團夥生存的空間。網絡詐騙手段不斷翻新,只要提高自身防範意識,不要輕信任何涉及個人財產的連結、簡訊、陌生人訊息,犯罪分子就不可能有可乘之機。
(來源:平安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