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人出門在外就是擔心死了回不了家,按照老家的習俗,這輩子死在外面,下輩子就變成孤魂野鬼了。」「你放心,死了,我背也把你背回去。」老趙沒想到,保證把自己背回去的老劉,走在了他前頭。
同在工地打工的老趙和老劉是老鄉,兩人曾開玩笑說起了上邊這段話,當時老劉保證萬一老趙走了,自己肯定背也把老趙背回去。沒想到酒後突發腦溢血,讓老劉走在了前頭。為了兄弟這句話,講義氣的老趙踏上了跨越大半個中國的千裡背屍之路。
背著屍體回鄉,這件事發生在十幾年前的中國。後被報導,改編成電影《落葉歸根》,由趙本山、郭德綱、宋丹丹等人出演。本以為是輕鬆喜劇,結果是個結結實實的黑色幽默,充滿荒誕與諷刺。直到今天,你仍能從這部電影中窺見,中國社會的一角。
上映於2007年
源於現實,但超出現實
2005 年,《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驚世駭俗」的新聞:
在福建打工的湖南老人李紹為通過假扮醉鬼、病人,背著屍體,上火車、趕公交,將一同打工的老鄉左家兵的屍首運回老家。在廣州火車站被警察發現...經了解,李紹為這麼做,是為了帶病死的左家兵落葉歸根、屍骨還鄉。
從這個新聞中,你能感受到很多無奈。背井離鄉的農民工、執著回家的赤子心,甚至還有一絲荒誕感。誠然,在現在看來確實荒謬。但這件事發生在十多年前,當時的科技並不發達,人口流動也剛剛放開,人們的思想尚處於善良但蒙昧的狀態。李紹為心中只有帶老鄉回家的念頭,這是他的善良,但由於不夠「現代」而顯出一種蒙昧。
後來,這件事被導演張揚拍攝改編為電影,也就是《落葉歸根》。在這則新聞中,我們有很多地方去感慨,但張揚卻無意去展現農民工的生存狀態,而是選擇通過老趙這一路上的遭遇向我們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
張揚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希望用一種既現實又超出現實的手法去處理電影。在電影裡,你會發現,裡邊的人物就是你在公路兩旁會遇到的人,但這些人背後,又更有一種悲涼在。通過這種人物群像的方式,使得社會轉型期的真實圖景在電影中得以展現。
坎坷「歸根」路
趙本山飾演的老趙這一路走來可謂坎坷。故事開頭,老趙先是將死去的老劉偽裝成醉酒的酒鬼,帶上大巴後卻意外遇到劫匪。劫匪將全車人的東西搜羅後,盯上了一動不動的劉全有。因為老劉身上有老闆賠償給他的5000元。
面對劫匪頭子(郭德綱飾),老趙無奈說出實情。好在劫匪頭子講仗義,認為老趙夠義氣,便將搶過的錢財都給了老趙,並下車揚長而去。誰知逃過一劫的乘客們,紛紛拿回自己的財物後,不但不感激老趙,反而要求將老趙趕下車,因為他們不想和死人乘同一輛車。老趙無奈,只好下車,背著老劉開啟回鄉之路。
「義氣」劫匪
隨著老趙一路前行,一個個或冷漠、或可愛的人出現在觀眾面前。面對未知的陌生人,人們是有防備的,也容易無顧忌的袒露善惡。這些反應,恰恰是使影片足夠真實的原因。
比如他們在通鋪旅館留宿,睡前還在熱情招呼的陌生人轉眼半夜就偷了老趙的錢。由於害怕被警察發現死去的老劉,老趙不敢報警只能默默咽下一口氣。但也因此,前一晚對老趙冷面相向的貨車司機,在他錢被偷後施手援助,搭他一程,並在老趙鼓勵下袒露心扉,傾訴了自己的感情煩惱。
貨車司機與老趙
類似遭遇還有很多,有搭救老趙的善良司機,也有承諾要幫忙卻在老趙幫推車後揚長而去的司機。這部電影精彩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不同的人物和老趙相遇而後碰撞出的反應,構成了電影的核心。
電影最「陽光」的時刻莫過於老趙遇見宋丹丹扮演的拾荒女。一個是靠拾荒賣血供兒子上大學的母親,一個是沒兒沒女沒媳婦的大齡勞工,兩人被送到救助站,在表演了一出《我想有個家》雙簧戲,互訴衷腸後決定在一起,作為兩個同在黑暗中人的抱團取暖,結果最後發現忘了留個聯繫電話。
故事最後,老劉的屍體終於還是被警察發現了,被火化後安置在骨灰盒中。他的家人由於三峽工程,早已搬往他鄉。早被拆掉的門框上留著兒子給老劉的信,最後老趙和警察一起踏上了找老劉兒子的路。
「現在這裡不叫收容所了」
「現在這裡不叫收容所了,叫救助中心」。
老趙被送往救助中心後,宋丹丹飾演的拾荒女這樣對他說。這種轉變是當時社會對流浪人人員救助方式的真實寫照。
2003年4月··,南方都市報報導了湖北青年孫志剛在被收容期間被人多次暴打致死的事件。報導一出,社會譁然。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對強制收容遣送制度的關注。
收容遣送制度早已存在,當時是作為社會救濟政策,但隨著人口流動規模的擴大,將收容對象強制遣送回原籍忽視了外來務工人員的人身權利,這也導致了孫志剛的悲劇。
「孫志剛案」後,國務院宣布廢止原有收容遣送辦法,改為社會救助辦法。各地也紛紛將收容遣送站改為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實施非強制無償救助。這才有了電影中的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