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 題:啟動數字經濟新引擎——15種新業態新模式創造中國發展新機遇
新華社記者安蓓、王雨蕭、張璇
在線教育、「虛擬」產業園、「無人經濟」……儘管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國經濟帶來衝擊,上半年以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卻逆勢發展,展現中國經濟強大活力和韌性。
這是5月17日拍攝的浙江省杭州市的5G農貿市場——駱家莊農貿市場一個攤位上的多種支付渠道提示。該農貿市場實現了健康碼、聚合支付碼、區塊鏈安全溯源碼「三碼合一」。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公布《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亮出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硬舉措,按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快進鍵」,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
新趨勢:數位化轉型提速
內蒙古準格爾旗龍口鎮紅樹梁村的初一學生劉進才在家中上網課(3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新出臺的舉措重點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在線教育、網際網路醫療、線上辦公、數位化治理、產業平臺化發展、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無人經濟」、培育新個體經濟支持自主就業、發展微經濟鼓勵「副業創新」、探索多點執業、共享生活、共享生產、生產資料共享及數據要素流通。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啟動早、環境好,業態和模式創新活躍。特別在抗擊疫情期間,眾多領域成為數字新技術的『試驗場』、新模式的『練兵場』、新業態的『培育場』。」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
遼寧省瀋陽市蘇家屯區青松中學杜波老師在家中通過網絡平臺給同學們上化學課(3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疫情下,在線辦公火了!
網上開會、在線培訓、工作日誌填報、移動審批……春節後開工第一周,實行在線辦公的企業規模超過1800萬家,逾3億人使用在線辦公軟體。
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企業員工在樓下使用筆記本電腦連接公司內網下載安裝遠程辦公軟體,以便實現居家「雲辦公」(2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疫情期間,在線辦公的認知和普及至少加快3年。」阿里巴巴釘釘CEO陳航說,人們真正感受到在線化和數位化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同方式也在改變。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網際網路醫院開通「網際網路門診」服務,醫生用手機視頻進行線上問診(3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小小健康碼發揮抗疫大作用;專家團隊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進行遠程診療;無人貨櫃、無人超市受到消費者青睞……新業態新模式飛速成長,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對衝行業壓力、帶動經濟復甦、支撐穩定就業,並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梁君健在辦公室內進行在線教學(2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據測算,全國智慧城市投資空間達萬億元級,2020年我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超過4500億元……巨大的市場潛力、強大的拉動效應,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
陳航認為,疫情結束後,線上線下辦公將進一步融合。「在線辦公有利於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尤其對初創型企業來說,員工上班不再受區域和地點限制,選擇更多。」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黨鳩村,就讀於廣西科技師範學院的梁孟香在家裡上網課(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允許購買並適當使用社會化、市場化在線課程資源,探索納入部分教育階段日常教學體系;將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推動完善電子合同、電子發票、電子印章、電子籤名、電子認證等數字應用的基礎設施,為在線辦公提供有效支撐;構建政企數字供應鏈提升數位化治理……意見中,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為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清障。
武漢十一中的教師蘇敏通過釘釘在線課堂為學生在線授課(2月3日攝)。新華社發(釘釘供圖)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要打破業態治理「按行劃片」、數位化轉型「單兵作戰」、就業服務和保障「僱傭」、生產資料「佔有」等慣性思維,從問題出發加強制度供給。
「線下和線上教育融合是不可逆的趨勢。」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說,允許購買社會化、市場化在線課程資源,有助於民辦教育和公立學校教育良好互動,對國內教育產業發展影響深遠。
新機遇: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向縱深發展
今年,北京藍杞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成為烏鎮無界數字產業園的「雲端」企業。「虛擬」產業園中,藍杞數據和諸多高新企業一起獲得在線政策宣導、融資融智、企業間線上合作共享等服務。
「『雲端服務、無界辦公』成為數字經濟下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無界數字產業園創始人翁佐君說,不局限於統一地理區域、具有產業鏈和價值鏈內在聯繫的企業和機構在虛擬空間集中,建立能夠實現跨區域協作的虛擬創新環境,將大大提高信息共享與創新合作效率,為企業發展賦能。
在江蘇省人民醫院網際網路醫院辦公室,醫生和信息處的工作人員在工作(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信息技術和製造業融合成為我國實體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但疫情衝擊下,一些中小微企業發展遭遇挑戰,面臨「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難題。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認為,企業數位化上下遊協同不夠,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產業鏈協同效應,亟待提升數位化轉型公共服務能力,培育數位化轉型生態。
在江蘇省人民醫院網際網路醫院辦公室,信息處的工作人員展示手機端的網際網路醫院平臺(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圍繞加快推進產業數位化轉型,意見明確了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方向——
培育面向工業、農業、交通、物流等領域的產業平臺化發展生態,帶動產業鏈上下遊數位化轉型;
建立政府—金融機構—平臺—中小微企業聯動機制,幫助中小微企業「上雲用數賦智」;
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推動訂單、產能、渠道等信息共享;
發展基於新技術的「無人經濟」,支持建設智能工廠,發展智慧農業,支持建設自動駕駛、自動裝卸堆存、無人配送等技術應用基礎設施……
工作人員在位於浙江杭州的傳化化學大江東生產基地遠程控制和監控矽油產品的生產流程(4月1日攝)。新華社發(傳化集團供圖)
數位化為創新生產要素供給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疫情「大考」之下,一些工廠正不斷將產能設備共享,推動了共享製造的發展;以網際網路平臺為基礎、以使用權共享為特徵的生產資料共享在加快發展;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也對數據要素共享流動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阿里巴巴內貿批發平臺1688上,每天有超過200萬家企業尋找供應鏈服務。今年2月至3月,平臺上的供應鏈工廠「共享」了超過1000萬個產能訂單,每天平均上萬家工廠在線分享產能。
推動共享生產、共享生產資料、共享數據要素,健全完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生產資料管理新制度……
「圍繞創造生產要素供給新方式,文件中作出的這一系列安排,對於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重大。」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說。
新天地:為夢想插上翅膀
在上海市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王傑在直播中介紹夏季中藥茶飲知識(5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新個體經濟,意見中這一關鍵詞引發關注。
數位化大潮中,就業模式從傳統的「公司+僱員」向「平臺+個人」轉變,為勞動者提供了低門檻、多元化創富機會,一批有創意、有能力的「新個體工商戶」快速成長,為夢想插上翅膀。
這是6月12日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銅官創新創客中心舉行的「直播帶貨挑戰賽」現場。新華社發(陳思汗 攝)
知乎用戶「藍大仙人」,一直在知乎分享智能電視測評、選購知識,通過回答問題、撰寫文章、接受諮詢,獲得可觀收益,單篇帶貨銷量超過2200萬元。
「智能化平臺+新個體經濟,為個人發展帶來無限可能。」知乎合伙人、首席技術官李大海說,知乎計劃提供更多補貼、更好用的內容生產工具和內容變現指導服務,讓創作者既獲得可觀收入,又贏得聲譽和尊重。
浙江省杭州市的5G農貿市場——駱家莊農貿市場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交易、客流等相關情況(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意見提出,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積極培育新個體,支持自主就業;大力發展微經濟,鼓勵「副業創新」;強化靈活就業勞動權益保障,探索多點執業……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個人職業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數字經濟大潮下,社會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不斷催生新業態,一批新職業應運而生。
在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科思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內,被稱為「人工智慧訓練師」的員工戴著口罩和耳機作業(3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做過服務員、洗車工……來自貴州遵義的王林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人工智慧訓練師」。
去年,王林應聘進入一家天貓旗艦店做客服。通過在線學習,王林成功通過認證考試,初步涉及店鋪的資料庫管理、算法參數設置、人機互動設計、性能測試跟蹤等作業。
「目前我所在的店鋪智能服務能力進入天貓母嬰行業前十,我的工資漲到每月5500元,對這份職業,我充滿信心。」王林說。
6月6日,廣州啟動「首屆直播節」活動,這是主播在廣州市白雲區臺商分會場直播帶貨。新華社記者 盧燁 攝
疫情期間,一些行業受影響嚴重,新就業形態顯現強大就業吸納能力。重慶一家名為「豬八戒網」的人才共享平臺上,靈活用工人數增長200%至300%。今年上半年,在美團平臺新註冊且有收入的新增騎手達138.6萬人。
鼓勵商業銀行降低個體工商戶融資成本;探索適應跨平臺、多僱主間靈活就業的權益保障、社會保障等政策;引導降低個體經營者使用網際網路平臺交易涉及的服務費……意見圍繞新型就業領域的痛點、難點精準發力。
「鼓勵新個體經濟等就業新模式,既是保就業之舉,也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關鍵選擇。」「豬八戒網」創始人朱明躍說。
7月9日在上海世博中心拍攝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開幕式現場。新華社發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不斷湧現的新技術、新平臺、新模式正在打破傳統業態邊界,激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限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