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系列活動中,業界和學界圍繞如何以包容、開放的姿態與不同社會背景和年齡層次的公眾平等對話等問題展開探討。荔枝特報對話文博界「大咖」,帶你一起感受腦力激蕩、思想創新與文化魅力。
荔枝特報專稿 記者/孟煦 實習生/潘笑
在博物館越來越「流行」的當下,美術館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公共空間,似乎和大眾之間的距離略遠。
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陳同樂5月17日在接受荔枝新聞專訪時說,在西方是沒有「美術館」這個類別的,只有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則翻譯成「Art Museum」;我國的美術館在西方被翻譯成畫廊。「我們國家的美術館有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和西方的不同,有它的教化功能在。」這種嚴肅性讓美術館多了一份莊重的氣質。
另外,「美術館的大部分的觀眾都是一群相對固定的美術愛好者或者藝術愛好者,他們會長期關注美術館的展覽,一有新的展覽他們都會去;而博物館觀眾的人群結構不一樣,是多元的、多層次的。」陳同樂認為,這也是美術館看起來有一些遙遠的原因。
美術館的受眾相對固定 而博物館的觀眾是多元的
陳同樂曾先後任職於南京博物院與江蘇省美術館,有著長達三十多年的從業經驗。
(資料圖:江蘇省美術館新館)
雖然美術館與博物館都是公益性的為公眾服務的空間,但它們是有區別的。陳同樂將這種區別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上文提到的受眾不同。美術館是專門以美術作品、藝術作品來提升觀眾的審美,它的目標觀眾和服務對象多為美術愛好者、藝術愛好者,或者是對藝術、繪畫、雕塑這類展覽有興趣的人群。而博物館則寬泛得多,大眾得多。「博物館會提出一種教育方式叫分眾教育,就是根據不同的觀眾群制定不同的展覽,比方說,親子主題的展覽以恐龍來吸引小朋友。那麼這種觀眾群和定位的不同,就使得它們的展覽是不同的。美術館是以藝術為主題的,而博物館是以大眾需求來做展覽的。」
對展品的解讀方面,美術館與博物館也是不一樣的。陳同樂說,美術館側重於對作品本身的解讀,而博物館則是要對展品背後的故事及展品與社會文化間的關係做出解讀。
美術館和博物館還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在於展品的權責問題。陳同樂認為要區別「展品」和「藏品」,美術館的藏品和博物館的藏品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但美術館組織的展覽就和博物館的展覽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我邀請你來做展覽,展覽的解釋權是我的,而展品的版權是你的,藝術家要來做展覽也必須籤訂相關協議。美術館的策展人和博物館的策展人也有區別的,博物館的策展人是對社會總體來做,而美術館是對畫家來做。」
觀眾不是來接受教育的 博物館是用來「泡」的
早在2009年,陳同樂就在他發表的文章《後博物館時代——在傳承與蛻變中構建多元的泛博物館》中提到:博物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深刻地影響著社會、如此深入地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中。那麼時至今日,大眾與博物館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當談及美術館、博物館的作用時,陳同樂不贊成強調教育的作用,「觀眾不是來接受教育的」。他坦率地說:「在中國,百分之六七十的觀眾是看不懂展覽的,因為沒有這個背景知識。我在博物院待三十年,好多展覽我自己做了也不懂,我不是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或者器物學家,我只是做展覽的。」
陳同樂認為,博物館、美術館的作用在於讓觀眾發現意外之美。他舉例說,「就像孩子們小時候背唐詩,當時什麼也不懂,但是長大了就自然懂得了。你今天進美術館和博物館欣賞這些展品的能力可能像三歲時一樣,不過沒關係,如果你不斷地來,一個月來兩三次,一年來許多次,經常泡在美術館、博物館裡,十年八年後你就懂了。所以博物館不是拿來參觀的,是拿來泡的,和泡酒吧、泡咖啡館一樣的泡。」
陳同樂說,今天的博物館發展到這一步,美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博物館還是美術館,美是前提。「一個路牌、一個垃圾桶、一個座位等等,都應該是審美的對象,讓人們一走進這個空間就有一種愉悅感,這就叫審美關照。這是個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過程,在其中,發現與觀察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