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陳同樂:博物館是用來「泡」的

2020-12-22 荔枝網新聞

  【編者按】2020年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系列活動中,業界和學界圍繞如何以包容、開放的姿態與不同社會背景和年齡層次的公眾平等對話等問題展開探討。荔枝特報對話文博界「大咖」,帶你一起感受腦力激蕩、思想創新與文化魅力。

  荔枝特報專稿 記者/孟煦 實習生/潘笑

  在博物館越來越「流行」的當下,美術館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公共空間,似乎和大眾之間的距離略遠。

  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陳同樂517日在接受荔枝新聞專訪時說,在西方是沒有「美術館」這個類別的,只有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則翻譯成「Art Museum」;我國的美術館在西方被翻譯成畫廊。「我們國家的美術館有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和西方的不同,有它的教化功能在。」這種嚴肅性讓美術館多了一份莊重的氣質。

  另外,「美術館的大部分的觀眾都是一群相對固定的美術愛好者或者藝術愛好者,他們會長期關注美術館的展覽,一有新的展覽他們都會去;而博物館觀眾的人群結構不一樣,是多元的、多層次的。」陳同樂認為,這也是美術館看起來有一些遙遠的原因。

  美術館的受眾相對固定 而博物館的觀眾是多元的

  陳同樂曾先後任職於南京博物院與江蘇省美術館,有著長達三十多年的從業經驗。


(資料圖:江蘇省美術館新館)

  雖然美術館與博物館都是公益性的為公眾服務的空間,但它們是有區別的。陳同樂將這種區別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上文提到的受眾不同。美術館是專門以美術作品、藝術作品來提升觀眾的審美,它的目標觀眾和服務對象多為美術愛好者、藝術愛好者,或者是對藝術、繪畫、雕塑這類展覽有興趣的人群。而博物館則寬泛得多,大眾得多。「博物館會提出一種教育方式叫分眾教育,就是根據不同的觀眾群制定不同的展覽,比方說,親子主題的展覽以恐龍來吸引小朋友。那麼這種觀眾群和定位的不同,就使得它們的展覽是不同的。美術館是以藝術為主題的,而博物館是以大眾需求來做展覽的。」

  對展品的解讀方面,美術館與博物館也是不一樣的。陳同樂說,美術館側重於對作品本身的解讀,而博物館則是要對展品背後的故事及展品與社會文化間的關係做出解讀。

  美術館和博物館還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在於展品的權責問題。陳同樂認為要區別「展品」和「藏品」,美術館的藏品和博物館的藏品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但美術館組織的展覽就和博物館的展覽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我邀請你來做展覽,展覽的解釋權是我的,而展品的版權是你的,藝術家要來做展覽也必須籤訂相關協議。美術館的策展人和博物館的策展人也有區別的,博物館的策展人是對社會總體來做,而美術館是對畫家來做。」

  觀眾不是來接受教育的 博物館是用來「泡」的

  早在2009年,陳同樂就在他發表的文章《後博物館時代——在傳承與蛻變中構建多元的泛博物館》中提到:博物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深刻地影響著社會、如此深入地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中。那麼時至今日,大眾與博物館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當談及美術館、博物館的作用時,陳同樂不贊成強調教育的作用,「觀眾不是來接受教育的」。他坦率地說:「在中國,百分之六七十的觀眾是看不懂展覽的,因為沒有這個背景知識。我在博物院待三十年,好多展覽我自己做了也不懂,我不是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或者器物學家,我只是做展覽的。」

  陳同樂認為,博物館、美術館的作用在於讓觀眾發現意外之美。他舉例說,「就像孩子們小時候背唐詩,當時什麼也不懂,但是長大了就自然懂得了。你今天進美術館和博物館欣賞這些展品的能力可能像三歲時一樣,不過沒關係,如果你不斷地來,一個月來兩三次,一年來許多次,經常泡在美術館、博物館裡,十年八年後你就懂了。所以博物館不是拿來參觀的,是拿來泡的,和泡酒吧、泡咖啡館一樣的泡。」

  陳同樂說,今天的博物館發展到這一步,美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博物館還是美術館,美是前提。「一個路牌、一個垃圾桶、一個座位等等,都應該是審美的對象,讓人們一走進這個空間就有一種愉悅感,這就叫審美關照。這是個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過程,在其中,發現與觀察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焦點

  • 家屬捐贈朱葵先生畫作62幅,歷任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到場致謝
    、江蘇省美術館名譽館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會長高雲,中國書協副主席、江蘇省書協主席、江蘇省美術館名譽館長孫曉雲,中國美協副主席、江蘇省美協主席、原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原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周京新,原江蘇省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常務副館長楊企遠,江蘇省文旅廳藝術處副處長李慧,原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著名國畫家喻繼高,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理論家左莊偉,江蘇省國畫院著名國畫家、鑑定家蕭平,江蘇省國畫院著名國畫家賀成,
  • 吳為山正式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張子康為副館長
    原標題:吳為山正式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張子康為副館長  新京報訊 (記者李健亞)中國美術館迎來了第五位掌門人。昨日,文化部任命吳為山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與此同時,曾為今日美術館館長的張子康被任命為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9月22日,教育部任命範迪安為中央美院院長,而對中國美術館新館長吳為山的任命也在公示階段。
  • 如何成為一名博物館/美術館館長
    3.比較看重學歷,更青睞本科或研究生學歷,大型博物館招聘大學畢業生作為實習館長工作場合:博物館,美術館,畫廊,遺址等做博物館館長需要高知識人才,需要他們在自身興趣與專業領域致力研究或教學,內行的知識與自身名譽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機會,如管理更大規模,更有聲望的收藏展品或晉升博物館的高級管理職位。
  • 「春風又綠——朱葵藝術回顧展暨作品捐贈儀式」在江蘇省美術館...
    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原省國畫院長、原省美術館館長宋玉麟致辭原省文化廳巡視員、省美術館名譽館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會長高雲致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省書法家協會主席、省美術館名譽館長孫曉雲致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原省國畫院院長、原省美術館館長周京新致辭原省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常務副館長楊企遠致辭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 英國三大美術館館長回顧「我這一年」
    (V&A)館長年度事件?2 克裡斯·德肯(Chris Dercon)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館長維也納現代藝術博物館(Mumok)的展覽「博物館倒閉出售」(Museum to sell due to bankruptcy),其中展出了安東與安妮克·赫伯特基金會(Anton and Annick Herbert Foundation)與維也納現代藝術博物館有所合作的藏品。
  • 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大有可為
    上圖: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影像中國 中圖:江蘇省揚中市新壩鎮新治村博物館群之竹器博物館內景。作者提供 下圖: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臺嶼鄉村博物館。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從無到有的發展,顯現出其在助推鄉村振興上大有可為,未來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發掘資源 留住鄉愁  放眼世界,有很多知名博物館均位於鄉村。在我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建立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已時不我待。
  • 雲南省博物館副館長韋堅:讓「詩」與「遠方」結合
    韋堅是雲南省博物館副館長,也是中國博物館協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歷史文化及博物館展覽、教育相關研究工作。2011年7月,韋堅曾赴巴黎參加博物館學培訓研究班。說起自己在法國的所見所聞,她至今印象深刻。「在法國,幾乎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 挪中藝術館長對談:疫情後的美術館數位化,你必須行動更快
    挪威蒙克博物館館長斯坦·歐拉夫·亨裡克(Stein Olav Henriksen)近日在一場挪威與中國藝術館長的在線上平臺對談會上直言。澎湃新聞獲悉,參加這一在線上平臺對談的還包括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Philip Tinari)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特別助理張德群、策展人施翰濤,均各自分享了他們在數位化領域的實踐心得。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海鳴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海鳴懸缺將近一年的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上月由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系主任兼所長黃海鳴接任,在布達典禮上,北教大校長林新發、副校長劉瓊淑、藝術與造型設計系系主任郭博州近兩年來,由於環球策展公司所引發的特展弊案風波,重創北美館形象,提及於此,臺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表示,臺北需要新的美術館政策,也必須重新贏得專業的尊重;新任館長出身自美術界,期待北美館以再出發的心情,贏得社會大眾再次的支持。
  • 民營美術館是怎麼籌錢的?如何運營的?怎樣拉高逼格贊助商?聽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先生話你知!
    2014年北京大學博士後。曾入選「2012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藝術管理人才實習計劃」、「2013德國歌德學院藝術管理人才實習計劃」和「2013美國大使館特邀赴美考察文化使者」。2011年4月高鵬任今日美術館副館長,先後負責行政、展覽及學術館藏等部門,擔任百餘場國內外當代藝術展覽的策劃與執行,2013年8月12日被正式任命為今日美術館執行館長,2014年4月正式任命為今日美術館館長。
  •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讓藝術行銷一座城市
    不過,在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謝佩霓眼中,當代藝術並不應當是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樣子,它應當滲透進城市的公共空間,進而成為一種城市行銷的手段。臺南高雄的匹茲堡之夢今年4月,在一份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0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顯示,兩岸四地的城市競爭力綜合排名中,臺灣南部的城市高雄從前一年的第十名,上升到第八名。
  • 「灼灼其華——江蘇省油畫高研班作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展
    江蘇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灼灼其華——江蘇省油畫高研班作品展主辦單位丨Sponsor江蘇省美術館展覽時間丨Date2020年9月3日-9月27日立足於此,2019年在江蘇藝術基金的資助下,江蘇省美術館舉辦了「江蘇省油畫高級研修班」,旨在發掘和培養優秀的油畫創作骨幹,儲備可持續發展的創作人才資源,加快推動江蘇油畫隊伍的素質建設。依託於全國的優秀師資力量和行業影響力,高研班經過前期的報名和選拔,最終確定來自省內中青年畫家、美術相關從業人員共24名參加培訓。
  • 心源——張斌書法作品展在劉海粟美術館開幕
    心源——張斌書法作品展在劉海粟美術館開幕12月20日下午,由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劉海粟美術館、江蘇省崑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天合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心源——張斌書法作品展」在劉海粟美術館開幕。江蘇省書協副主席、南京大學教授黃正明,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創作部主任陳海良,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標準草書社副社長、常州市書協名譽主席葉鵬飛,江蘇省書協副秘書長徐燕,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張錫庚,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李慶,常州畫院副院長、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市書協副主席李嘯東,常州大學書法系主任賈韜,湖北省黃石市書協副主席蔡克能,蘇州市書協副主席高衛平,無錫市書協副主席耿明霞,蘇州市相城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 目之所及,皆是美好——江蘇省美術館文創新品精彩亮相博物館文化...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為更好地疏解主題和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南京博物院聯合18家文博單位於5月18日藝術館大觀廳推出「水韻華章——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展」。展覽分為三個單元:「溝通的橋梁:展覽」、「活化的空間:文化衍生品」和「探索的樂園:社會教育活動」;展現出國內博物館近年來在展覽、文化衍生品和社會教育活動等方面所取得的碩果纍纍。
  • 博物館日報(第299期)潘守永:「藝術進社區」打破博物館壁壘
    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專家致辭:潘守永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向遵義美術館捐贈作品《婁山關北望桐梓》】5月13日,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先生專門發函,特將其作品《婁山關北望桐梓》無償捐贈給遵義美術館,為遵義美術館積累藏品貢獻力量。
  • 館長對話|UCCA館長:如何在上海的辦公樓裡「造」美術館
    近日,UCCA在上海舉辦了「想像力論壇」第一期,UCCA館長田霏宇(Philip Tinari)在論壇舉辦之際接受了澎湃新聞採訪,透露了UCCA上海新空間UCCA Edge的規劃:不同於工業遺址改造而來的美術館,UCCA上海新空間UCCA Edge坐落於上海市區的辦公樓內。
  •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基層文化服務人才缺失 致「小馬拉大車」
    全國美術館2017年接待觀眾3724萬人次,年增長超10%,但自2012年以來美術館從業人員增勢逐漸放緩,特別是2016年以來美術館從業人員呈現零增長態勢。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呼籲加強基層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養,不僅要送文化下鄉,更要把基層的文化管理團隊「帶出來」。
  • 孔子博物館副館長楊金泉:漢魏碑刻展為書法愛好者帶來文化大餐
    大家話經典|孔子博物館副館長楊金泉:漢魏碑刻展為書法愛好者帶來文化大餐編者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曬書活動啟動儀式在曲阜孔子博物館舉行。中國古代先賢探索曬書、曝書之法,肇始於周漢。每年農曆七月七,都有曬書的傳統。古人曬書是為了防潮防蛀,更好地保護書籍,又逐漸涵養了獨特的書籍文化。那些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籍得以世代相傳,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這些典籍傳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我們應該如何傳承經典、活化經典呢?
  • 與時舒捲——徐惠泉作品展亮相蘇州大學美術館
    12月20日下午,由蘇州大學、江蘇省美術館主辦,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承辦的「紀念蘇州大學建校120周年暨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建院60周年系列展:與時舒捲——徐惠泉作品展」在蘇州大學美術館拉開序幕,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