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中藝術館長對談:疫情後的美術館數位化,你必須行動更快

2020-12-12 澎湃新聞

疫情加速了各個行業工作方式的轉變,

數位化轉型涉及到蒙克美術館的每個人……如果他們不參與這一轉型,那麼五年後就沒辦法在博物館繼續工作了。」

挪威蒙克博物館館長斯坦·歐拉夫·亨裡克(Stein Olav Henriksen)

近日在一場挪威與中國藝術館長的在線上平臺

對談會上

直言。

澎湃新聞獲悉,參加這一在線上平臺對談的還包括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Philip Tinari)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特別助理張德群、策展人施翰濤,均各自分享了他們在數位化領域的實踐心得。

美術館的數位化趨勢:你必須行動得更快

蒙克美術館館長斯坦·歐拉夫·亨裡克(Stein Olav Henrichsen)就蒙克以及蒙克美術館的館藏情況進行了發言。蒙克美術館是一家為愛德華·蒙克專門設立的美術館。目前,蒙克美術館正在搬進新的大樓。新樓比原先的美術館要大五倍,實際展覽空間增加十倍。亨裡克表示,現在蒙克美術館所面臨最大轉型就是數位化轉型,應將專業關注點放在如何把美術館建設得更加數位化。

蒙克美術館官網的數位化設計

蒙克美術館前不久剛在東京舉辦了一個展覽,在三個月的展期內共接待了37萬名參觀者。此外,美術館曾打造的數位化展覽在短短幾周的時間內就吸引了650萬名觀眾。對於蒙克美術館來說,數位化範疇包含了巨大的可能性。蒙克的作品包括繪畫、繪圖、素描、雕塑、攝影等,他的藝術表現形式非常廣泛。他做了60多年的藝術創作,即使在他80歲去世之前,他還在開展藝術實驗。蒙克給奧斯陸留下了27000多件藝術品,14000多頁的文書以及15000件其他物品,包括他的創作工具、版畫刻板、圖書收藏、檔案收藏等。除了他重要藝術作品外,蒙克美術館還有很多來自蒙克的文物和藏品。除蒙克之外,蒙克美術館還有大約1000件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均是和蒙克同時代的人,或是受他影響的人。

在配套設施上,處於城市核心地帶的蒙克美術館新館會提供現代的體驗。新館將充滿數位化體驗,通過將蒙克的房子進行數位化重建,邀請觀眾走進了他的故居,可以看到蒙克的狗在溜達、看到他的馬在草地上,甚至也許在未來,觀眾可以「看見」蒙克本人。這也是蒙克美術館目前正在做的數位化工作之一。

蒙克美術館新館

談到文化機構的數位化轉型,亨裡克表示:「我們面臨的數位化轉型涉及到蒙克美術館的每個人。每個人都關心並參與數位化轉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們不參與這一轉型,或者覺得自己與此無關,那麼五年後就沒辦法在博物館繼續工作了。我們首先要關注的是觀眾,如何從營銷或者傳播開始,就能讓觀眾享受到更有價值的體驗。當他們來到博物館時,我們如何接待他們,我們需要讓他們有下次再來的欲望,並給他們更多的信息和靈感。同時,我們也非常關心那些不能親自來博物館參觀的人。我們想觸及這些觀眾。我們也有很多針對兒童的博物館項目。我們也有喜歡從事數字媒體創作的藝術家,我們也希望在實體空間中提供數位化參觀體驗。美術館有時可能節奏很慢,也許你會花很長時間來策劃一個展覽,但我認為數字媒體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你必須行動得更快。」

蒙克美術館線上數位化體驗的重要部分LIVE TOUR

另一方面,隨著美術館數位化的必然發展,如何看待傳統物理空間裡的藝術作品也引發了探討。在亨裡克看來,數位化實踐和人們對數字媒體的使用將改變人們體驗藝術的方式。如今,能夠和藝術品、藝術家在實體空間中見面仍然是重要的,「但我認為數位化體驗的重要性也在提高,因為人們已經對數位化愈來愈習慣。因此數字世界無疑是我們已經在做的事情的一種延伸,並將在各個方面改變我們的想法。」田霏宇認為,對於實體空間的打造不只需要考慮怎樣是更適合媒體展示的,也要考慮到什麼樣的空間會使人們感到興奮,讓人擁有拍照的欲望,同時帶來獨特的體驗。無論是實體還是線上,對於藝術的體驗與感覺都至關重要。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特別助理張德群則坦言,他個人更看重藝術的線下體驗。「線上項目能夠吸引到很大一部分一直活躍於線上的用戶,我們也需要此類的觀眾,他們能夠幫我們快速、有力地傳播,且傳播性是非常強的。好多美術館可能觀眾沒辦法親臨現場,那麼線上就成為一種渠道。但是我覺得真的要感受作品還是要到現場來看。手機上的很多作品都是一個色調,還原度不夠好。」施瀚濤則指出,傳統概念下的藝術品本來就是為物理空間的環境所創作的,一旦進入數位化後,情況就會不同。我們需要思考,「數位化到底是一個鏡像還是另外一個本質性的東西。如果我們不再把數位化作為一個鏡像或者說一個補充的話,它已經進入另外一個性質,它跟另外一群人以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在發生互動。如果我們要在傳統的系統裡去講數位化,可能就是一個永遠不會被解決的困境。」

蒙克美術館線上展廳「實驗自我」

未來新項目:開闢不同的及交流渠道

在對話的最後,幾位館長介紹了各自的未來新項目。

亨裡克表示,目前他們希望蒙克美術館新館將在明年之前落地。他們將借開幕大範圍展出蒙克的作品。此外,蒙克美術館還將有一個新展,集合來自其他14個博物館的作品,以此把蒙克的藝術創作放置在更多元的關聯範疇內,比如與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關聯。蒙克美術館還會組織一些音樂項目、表演項目和論壇項目,每天晚上都會有活動進行。亨裡克表示:「我們在新館裡所做的一切將是數位化的嘗試,除了那些專門為數字傳播而設計的項目之外,上面這些項目也將通過數位化的方式觸及觀眾,讓他們通過思考獲得藝術體驗。」

在挪威以外,蒙克美術館也在多地舉辦展覽,除前面提到的日本,也包括德國、法國、美國等地舉辦展覽。亨裡克透露,目前另一個數位化項目是每周一晚上的《美術館時刻》,這個節目有4500萬聽眾,而且提供了一種互動的可能性,大家可以帶著問題和評論來參加節目。

亨裡克表示:「開闢不同的傳播交流渠道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肯定會在數字藝術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金,並像以前一樣繼續開展與實體展覽有關的工作。我們早些時候就已經把我們的藝術藏品數位化了。我們把蒙克一生所寫的許多文稿、對他的作品的評論、以及相關手稿都進行了數位化,這些均可以通過我們的主頁免費訪問。這項工作是一種向網際網路時代致敬的方式。我們現在要完成整個收藏,且不僅要實現數位化,還要免費向全球出版。我們還將做更多與藏品數位化相關的教學經驗。」

UCCA上海新空間概念圖

UCCA即將迎來兩個展覽。將於8月14日開幕的展覽是畫家伊莉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的個展,她的作品受文學、戲劇、歷史等啟發。隨後的一個展覽名為「非物質在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其中,最年長的參展藝術家出生於1924 年,而最年輕的藝術家則出生於1994年,這將是一次跨越漫長年代的關於電子藝術製作的展覽。此外,UCCA的上海新空間已完成設計,目前正在建造之中。

第13屆上海雙年展主題概念圖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接下來的「重頭戲」無疑是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本次雙年展的主題是「水體」,主策展人是西班牙的建築師安德烈斯·雅克,將從今年的11月10日持續到明年的6月27日。本次雙年展將首次分為三個階段,階段一為「溼運行」,將從2020年的11月10日到14日,由一場具有表演性的對話拉開序幕,這場峰會還將聯動長江沿岸的藝術空間以及網上的虛擬空間同時進行。階段二為「生態聯盟」,將從2020年的11月15日持續到2021年的4月9日。通過主流媒體、電視頻道、社交網絡、高校等一系列的介入活動,PSA將進行多元化的內容產出。階段三則從2021年的4月10日持續2021年的6月27日,迎來本屆雙年展實體展覽的落地。這一由疫情催生的新模式也許會成為未來雙年展的一個新方向。

疫情中的數位化探索:藝術的聲音不會暫停

澎湃新聞獲悉,疫情期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策劃了一系列線上活動,並通過微信平臺進行推送。

疫情期間,PSA的「從情人節到植樹節」線上系列項目

其中,「防疫計劃」通過遴選全球二十多位知名的平面設計師,進行了一系列以「防疫」為主題的海報設計,這一系列主題海報,是對病毒再思考的創作。這些海報設計於7月2號到8月23號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進行線下展出。「晨讀」邀請了如讓·努維爾等獲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師、藝術家、藝術愛好者等,讓他們為觀眾朗讀他們喜歡的PSA各類的出版物。

「防疫計劃」海報實體展覽

「讀圖」針對PSA的館藏作品,每天選取一件當代性的作品,在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為觀眾進行解讀。「閉關練功」邀請了藝術家們分享他們的獨門絕活,這些獨門絕活也許和他們本身從事的創作和研究並不相關。「閉關練功」讓大家看到藝術家們在疫情期間的居家生活。

「一天世界」是一個藝術家的視頻拍攝項目,這個項目中,PSA邀請藝術家兩兩組合進行互拍,記錄社交隔離狀態下的生活與創作。「一天世界」的項目名字來源於上海話中的ye ti si ga,意為「糟糕透了」,這也是很多人對疫情之下的生活的感受。這個項目邀請大家去琢磨一天作為時長的意義,同時打開了一個窗口:當實體藝術空間暫停的時候,藝術的聲音並不會暫停。

坂本龍一出現在UCCA線上音樂會中

在北京,對於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來說,疫情的大流行恰好發生在藝術項目「園音」展出期間,這場原計劃展出至2020年3月1日的展覽以及一系列音樂活動,都因為疫情導致的閉館而難以實現。

隨後UCCA便開始探索其他呈現方式的可能性,最終和快手聯合,通過對線下藝術活動與線上平臺相結合的模式進行探討,邀請了坂本龍一等音樂家與藝術家,共同在2020年2月29日舉辦了一場線上音樂會。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表示:「人們可以共同經歷線上文化,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奇特經歷。更重要的是,這場線上音樂會把那些可能從來不會去UCCA、PSA這樣地方的人帶到了美術館裡,把這群最不可能的人反而變成最可能的人。可能更常見的是,人們通過快手這樣的平臺去賣貨,然而我們也可以把它用於文化傳播。我認為這樣的合作為雙方的受眾都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

面對疫情,田霏宇認為,「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反思機會。問題永遠都會存在,但我們也許可以變得更為靈活,在不可能中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從這場疫情中可以學到很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藝術人物|疫情中的策展人與藝術家:反思、同情與行動
    疫情中,藝術家、策展人持續關注、思考並行動。美國知名策展人塔爾伯特撰文分析疫情後博物館面臨的變革與挑戰。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妮可·艾森曼則與薩姆·洛克一起,製作了幽默的表情包「香蕉人」提醒人們注意衛生,並捐出收入用於疫情援助。從新冠病情中康復的貧窮藝術先鋒皮斯特萊託希望人類藉此機會認真反思。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海鳴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海鳴懸缺將近一年的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上月由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系主任兼所長黃海鳴接任,在布達典禮上,北教大校長林新發、副校長劉瓊淑、藝術與造型設計系系主任郭博州近兩年來,由於環球策展公司所引發的特展弊案風波,重創北美館形象,提及於此,臺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表示,臺北需要新的美術館政策,也必須重新贏得專業的尊重;新任館長出身自美術界,期待北美館以再出發的心情,贏得社會大眾再次的支持。
  •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讓藝術行銷一座城市
    我們可不可以現在開始,通過藝術來參與歷史、創造歷史、變成未來的資產?這樣的無形資產,永遠都可以創造產值。」在許多人眼中,當代藝術似乎不是一個具有親和力的概念,它看上去既難懂,又晦澀,與日常生活之間充滿了距離感。不過,在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謝佩霓眼中,當代藝術並不應當是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樣子,它應當滲透進城市的公共空間,進而成為一種城市行銷的手段。
  • 館長對話|西安美術館:帶著「飢餓感」為西安當代藝術補課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 近日專訪了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在他看來,西安錯過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初期,這也就是西安美術館開館十年努力做現當代藝術的原因,他說他們現在是帶著「飢餓感」,為西安的當代藝術補課。
  • 館長對話|UCCA館長:如何在上海的辦公樓裡「造」美術館
    在UCCA北京正在舉行的群展「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中,藝術家們思考了技術對於藝術的影響。「非物質_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展覽現場。圖片:UCCA對於UCCA而言,最近的「未來」或許是即將於明年春天開放的上海新空間。UCCA於2007年誕生於北京798藝術區,以多元的空間呈現國內外藝術。2018年,UCCA沙丘美術館在北戴河阿那亞社區黃金海岸成形。
  • 民營美術館是怎麼籌錢的?如何運營的?怎樣拉高逼格贊助商?聽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先生話你知!
    2004年經選拔入選「北京第29界奧林匹克組織委員會」,先後任奧運火炬、奧運核心圖形、二級圖標的項目主管,2007年任奧運文化活動部景觀副經理。2008年9月繼續攻讀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學位,2010年赴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任博士訪問學者。2014年北京大學博士後。曾入
  • 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首次亮相 GMIC 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大會
    在這個特殊的春天,全世界都因疫情而面臨史無前例的停擺,這個特殊時期對各行各業的形態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樣被疫情打亂的藝術行業,又將如何在這場危機中尋求機遇?UCCA 作為中國領先的獨立藝術機構,將目光投向數位化領域,嘗試將 UCCA 優質原創內容轉向線上,利用網際網路為觀眾帶來全新藝術體驗。
  • 高雄美術館邀集全臺畫廊收藏家藝術經紀與高雄藝術獎得主相約
    華夏經緯網4月2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為給年輕藝術家媒合、創造機會,臺灣高雄市立美術館邀集全臺具代表性的畫廊、藝品收藏家與「2020高雄獎」年輕得主面對面,推動藝術家職涯建立及與畫廊、收藏家合作的可能。
  • 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陳同樂:博物館是用來「泡」的
    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陳同樂5月17日在接受荔枝新聞專訪時說,在西方是沒有「美術館」這個類別的,只有博物館,藝術博物館則翻譯成「Art Museum」;我國的美術館在西方被翻譯成畫廊。美術館是專門以美術作品、藝術作品來提升觀眾的審美,它的目標觀眾和服務對象多為美術愛好者、藝術愛好者,或者是對藝術、繪畫、雕塑這類展覽有興趣的人群。而博物館則寬泛得多,大眾得多。「博物館會提出一種教育方式叫分眾教育,就是根據不同的觀眾群制定不同的展覽,比方說,親子主題的展覽以恐龍來吸引小朋友。那麼這種觀眾群和定位的不同,就使得它們的展覽是不同的。
  • 隱藏在美術館的「掃地僧」?保安老王講畫,館長聽了很震驚
    布展期間,保安老王無意間用樸素土話講畫的場景,吸引了工作人員注意,連館長聽後也直言「很震驚」。在美術館展廳工作間隙,老王會仔細欣賞一幅幅畫作,長期耳濡目染,慢慢有了一些個人體會。◆館長聽後也直呼「震驚」,保安老王講畫啥「話風」?12月21日下午,「河南省藝術名家推介工程­:會見 • 大地——於會見作品展」正在布展,在尚未掛牆的畫作前,穿著保安服的老王,駐足評點了幾句,很快吸引了工作人員的目光,紛紛過來圍觀。
  • 疫情下民營藝術機構生存調查——越過山丘,生長正當時
    鳳凰藝都美術館,坐落在美麗的無錫太湖之濱,是江南地區非盈利性專業架上油畫美術館。疫情期間,該館曾關閉了整整兩個月之久,三月底才重新回到觀眾視線中。「對於主要通過線下展覽、講座、藝術沙龍等形式開展公共美學教育的民營美術館來說,疫情對我們的影響巨大。」
  • 雕塑家吳為山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原標題:雕塑家吳為山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昨天,著名雕塑家吳為山新任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來自江蘇,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的雕塑藝術家。他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雕塑院院長,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英國三大美術館館長回顧「我這一年」
    2013年,在花費3年時間,耗資230萬英鎊(其中140萬英鎊由英國文化遺產彩票基金出資)完成擴建項目後,博物館迎來了7000名參觀者,較往年增加了360%。目前該館僅有5名工作人員。2 克裡斯·德肯(Chris Dercon)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館長
  • 家屬捐贈朱葵先生畫作62幅,歷任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到場致謝
    「春風又綠——朱葵藝術回顧展暨作品捐贈儀式」在江蘇省美術館新館開展。原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南京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副主任趙文元,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惇,江蘇省美協副主席、著名版畫家陳新建,江蘇省美協副主席、原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金田,原婺源博物館館長詹祥生和江蘇省美術館著名老藝術家程勉、金明華、陳培光、周炳辰、翁承豪以及中國美協理事、江蘇省美協副主席、江蘇省美術館長徐惠泉,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廖鵬,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張興來,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趙彥國,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王國斌出席了捐贈儀式
  • 吳為山正式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張子康為副館長
    原標題:吳為山正式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張子康為副館長  新京報訊 (記者李健亞)中國美術館迎來了第五位掌門人。昨日,文化部任命吳為山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與此同時,曾為今日美術館館長的張子康被任命為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9月22日,教育部任命範迪安為中央美院院長,而對中國美術館新館長吳為山的任命也在公示階段。
  • 如何成為一名博物館/美術館館長
    競爭激烈 永久職位較少崗位要求:1.管理(獲取,管理,展示和解釋)歷史文物和藝術作品收藏,監督展覽,實施各種新舉措(有趣的方式)吸引遊客,做好營銷和籌款活動,管理預算和人員,與捐款人和合作機構建立良好關係。
  • 公元2020:一次穿越疫情的藝術顯形
    經受住了疫情考驗的武漢煥發出勃勃生機, 10 月 16 日下午,合美術館人頭攢動,迎來了四個藝術展的同時開幕。如同洩洪,釋放人們積壓了大半年的藝術熱情。其中,我的油畫《公元2020》首次亮相。面對這件巨幅作品, 1月 20 日那個遙遠的中午在我腦海中浮現了出來……2020年1月20日,作者拍攝的北京飛往武漢航班的機窗外,浩瀚蒼茫。
  • 他是隱藏在河南省美術館的「掃地僧」?保安老王講畫,館長聽了都震驚
    布展期間,保安老王無意間用樸素土話講畫的場景,吸引了工作人員注意,連館長聽後也直言「很震驚」。老王叫王富春,老家在泌陽,今年54歲,之前賣米皮為生,最近兩年到鄭州打工當上了保安。在美術館展廳工作間隙,老王會仔細欣賞一幅幅畫作,長期耳濡目染,慢慢有了一些個人體會。館長聽後也直呼「震驚」,保安老王講畫啥「話風」?
  • 觀點| 疫情後再「讀」美術館:用藝術理解不斷擴展的世界
    目前,各國博物館、美術館正有序恢復開放。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美術館該怎麼做」,這樣的問題此時更值得反思。疫情加速建設了「無牆的美術館」,未來,美術館又將「如何從物理的存在之中跳出來」?近日,浙江大學出版社推出新書《美術館的秘密》,這是一本實用而有趣的參觀美術館指南,作者提供的巧思與細節貫穿參觀前、參觀中、參觀後三個過程。「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經授權刊發該書前言《「讀」美術館:美術館之於大眾》。1963年2月10日至3月4日,身在紐約的人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看到了當時美國人迷戀的歐洲大師代表作品真跡——《蒙娜麗莎》。
  • 一塊屏幕就是一座美術館,江蘇紫金雲美術館打造「永不落幕」藝術盛宴
    輕點手指,恍若置身於高大明亮的美術館展廳,伴隨著美妙的音樂聲緩步徜徉其間,一幅幅精美的書畫作品悉數映入眼帘……近日,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新華烽火數據有限公司搭建的全新數位化藝術平臺——江蘇紫金雲美術館正式上線,江蘇書畫家向江蘇省7家醫院贈送的70幅作品在此逐一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