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多年以來,雖然在十九世紀「明治維新」之後,國家採取了「脫亞入歐」的國策,大量歐美文化,包括服飾湧入日本,但這並未影響到日本固有文化和服飾的傳承。
一直到現在的日本,在出席冠禮(成人式)、婚禮、葬禮、祭禮、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以及慶祝傳統節日的時候,日本人都會穿上端莊的和服作為正式的禮服去參加。
和服的穿著文化及禮法被稱為裝道。和服承載了近30項關於染織技藝的日本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以及50多項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傳統工藝品。製作和服的越後上布、小千谷縮以及結城紬更是錄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在原產地的中國,吳地在當時自然也是以吳服而聞名於天下的,據《松窗夢語》所載:「至於民間風俗,大都江南侈於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過於三吳」。
從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都可以看出,遠古吳地的人們就紡織出了葛布,人們用自製的簡單織機和經過打磨的管狀骨針,把野葛皮編製成網衣,逐漸取代了樹皮樹葉衣。在吳縣草鞋山遺址出土的物品中有三塊已炭化了的野生葛麻經織物殘片,經考證是目前我國出土最早的紡織品,其緯線起花的羅紋織法,可以看出吳地先民已具備相當程度的紡織技術。
吳地人的衣著習慣與中原人不同。先秦時的中原人服飾禮儀禮制已經非常規範,確定了一整套嚴肅而又體現威儀的禮服和常服,貴賤有差,服飾有別。
在《物原》上記載:「周公始制天子衣冕,四時各以其色。」服裝的款式、色彩、面料、配飾等各方面都作了具體的規定。無論公卿王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必須嚴格地依照各自的身份地位和不同場合穿著服裝,當時的服裝多峨冠博帶,上衣下裳,飾緣紋繡,寬袍右衽。
吳地先民紡織製衣技術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地域特色。人們為了便于田間水邊的勞作,穿著左衽、袖口窄小的緊身短衣,下身穿著短小的緊身褲或作裙,赤足或穿著用稻草、蒲草等製成的草鞋,這種裝扮影響著後世數千年的吳地服飾樣式。
在乾隆時的《吳縣誌》中說:「斷髮文身為吳中風俗之始,仲雍來而人知禮儀。」
周泰伯帶來的中原文化,又在春秋戰國時期加之吳地的養蠶織綢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吳王宮廷專門設立了織造絲綢的場所,絲綢服飾逐漸在上層人士中流行。
在水上勞動的漁人常赤裸著上身,露出獨特的文身花樣。這種文身裝扮促成了後來的吳地人在衣服上刺繡的風尚。
據漢代劉向《說苑》記載,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繡衣而豹裘者」。到了戰國時期,吳地習繡興盛,甚至形成了「閨閣家家架繡棚、婦姑人人習針巧」的景象,精美的綾羅綢緞上的刺繡服飾,在上流社會已是相當普及,至使現在日本「吳服」的綢緞及精美的刺繡都皆源於此。
隨著二晉時期士大夫貴族南遷,在隋朝時大運河的開通,更加速了中原文化的南下,再加之中國北方及中原戰亂,特別是南宋政權及世大夫貴族的整體南移,「漢服」及各代朝服的影響,像徵著「吳服」的服飾在江南逐漸被淡化,特別在清朝二百多年,滿漢文化融和的服飾更是一統中華。特別到了民國初年,長衫、旗袍也就形成了一股新的民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