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一方面軍成軍的過程及第一次反「圍剿」的經過

2020-12-22 吾悅吾曰

1930年四月,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之間的「中原大戰」全面開戰。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李立三主持下,通過了《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的決議案。該決議案的中心就是千方百計擴大紅軍,奪取中心城市,推動革命高潮早日到來。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贛南、閩西的紅軍組成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

紅一軍團:總指揮:朱德,政委兼前委書記:毛澤東,參謀長:朱雲卿,政治部主任:楊嶽彬。

下轄五個軍,紅四軍(軍長:林彪,政委:羅榮桓,下轄3個縱隊),

紅三軍(軍長:黃公略,政委:蔡會文,下轄3個縱隊),

紅十二軍(軍長:伍中豪,政委:譚震林,下轄2個縱隊),

紅二十軍(軍長:曾炳春,政委:劉士奇,下轄4個縱隊),

紅二十二軍(軍長:陳毅,政委:邱達三,下轄5個縱隊)。

後面兩個軍是後來擴編的。

紅三軍團:總指揮兼前委書記:彭德懷,政委:滕代遠,參謀長:鄧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

下轄三個軍,紅五軍(軍長:鄧萍,政委:張純清,下轄2個師)

紅八軍(軍長:何長工,政委:鄧乾元,下轄2個師)

紅十六軍(軍長:孔荷寵,政委:李楚屏,下轄2個師)

紅三軍團組建後的第一場大戰,就是一舉攻佔了長沙。但在敵人的強力反撲下,不得不退出長沙,部隊犧牲很大,為這次盲目突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這次失利也讓紅軍將士充分認識到,在敵強我弱的環境下,進攻中心城市,無疑是以卵擊石,得不償失,不是明智之舉。

1930年8月,紅一、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組成紅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兼總前委書記,彭德懷任副總司令,朱雲卿任參謀長,楊嶽彬任總政治部主任。

紅軍利用中原混戰之機,得到很大發展,在南方建立了多個革命根據地。

蔣介石在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之後,立即調兵遣將,部署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

以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總司令,調集十萬兵力,兵分三路,向根據地撲來。

毛澤東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以少數兵力阻擊、消耗、疲憊敵人,敵前敵總指揮、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率部九千餘人,深入到根據地腹地龍岡地區,與友軍拉開了距離,紅軍充分利用地形和時機,突然向敵發動猛烈進攻,頓使敵人陷入一片混亂,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激戰一夜,全殲敵軍,活捉張輝瓚。

其他兩路敵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紅軍就乘勝而來,將譚道源五十師殲滅一半,魯滌平眼見勢頭不對,急令撤退,短短五天,就令魯滌平折兵一萬多人,令其元氣大傷。

1930年6月,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成立革命軍事委員會,由毛澤東任主席,成員有:朱德、曾山、李文林、劉士奇、鄧子恢、黃公略、彭德懷、王懷、林彪、彭清泉、伍中豪、譚震林、陳毅、段月泉、方志敏、邵式平。

這些人幾乎全部都是跟隨毛澤東在井崗山鬧革命、在贛南閩西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元老級人物,和毛澤東有著特殊的友誼,是確立毛澤東在紅軍中地位的有力支柱。

相關焦點

  • 龍岡——紅軍第一次反「圍剿」的主戰場
    紅軍第一次反「圍剿」的主戰場設在永豐龍岡。反「圍剿」初時,先想打譚道源,因敵人有一個居高臨下的陣地,紅軍兩度開進,卻再度撤回。過幾天找到了好打的張輝瓚。第一次反「圍剿」時,進「剿」軍十萬非蔣嫡系,從吉安———建寧一線,分八個縱隊向紅軍根據地進攻。當時紅軍約四萬,集中於寧都縣的黃陂、小佈地區。
  • 紅二十五軍、紅一方面軍陝甘支隊先後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會師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翻過大雪山,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勝利會師。隨即召開兩河口政治局會議,確定了繼續北上的戰略方針。張國燾對此持有異議,對中央領導產生不滿情緒,埋下了日後分裂的種子。黨中央繼續北上的方針無疑是正確的。
  • 「學習黨史」陳晉:湘鄂贛蘇區的歷史地位和紅一方面軍成立的歷史意義
    (本文為陳晉在紀念紅一方面軍成立90周年暨第六屆湘鄂贛蘇區歷史研討會上的講話)經過幾屆研討會,我們對湘鄂贛蘇區在我們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大致形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共識:一是,湘鄂贛蘇區這片土地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我們黨領導秋收起義的重要發源地和發生地。可以說,鄂南三縣的秋收起義打響了全國秋收起義的第一槍。
  • 鄂豫皖反「圍剿」作戰:統一領導破合圍
    ■王雁鷹 解放軍報戰鬥簡介1930年12月,國民黨軍集結近10萬兵力,對鄂豫皖蘇區進行第一次大規模「圍剿」。講評析理黨領導鄂豫皖蘇區軍民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適時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為後續反「圍剿」作戰乃至抗戰時期反「掃蕩」作戰勝利積累了寶貴經驗。集中統一領導凝聚力量。1930年12月上旬,國民黨軍兵分4路,採取南北對進、東堵西壓的手段,企圖首先消滅鄂豫邊區紅軍、摧毀鄂豫邊蘇區,爾後轉移兵力,摧毀其他蘇區,徹底消滅鄂豫皖根據地紅軍。
  • 紅一方面軍16位軍長,後來都是什麼結局
    紅一方面軍初成立時,下轄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總兵力大約三萬餘人,一共8個軍,後來,紅七軍和紅五軍團(下轄三個軍)先後成立,紅一方面軍建製取消,歸中央直轄,中央紅軍兵力達到了11個軍之多。1932年6月,紅一方面軍番號恢復,整編為三個軍團,由軍團直接下轄師,另外組建的4個軍則由方面軍直轄。在紅一方面軍建制變化的過程中,一共有16位將領擔任過軍長,他們都是誰呢?日後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且聽本人仔細道來。
  • 戰史今日12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反「圍剿」戰爭開始
    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的戰爭開始:1930年的今天 (農曆冬月初八) 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軍民一起努力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在此之前,1930年12月27日之前的上半年,當時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彼此之間正有戰爭。
  • 揭秘:紅一方面軍六位軍團長後是什麼軍銜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紅一方面軍六位軍團長,在建國後,都享受啥樣的軍銜!要知道紅一方面軍是朱毛所領導的部隊,絕對算是紅軍主力了,該方面軍鼎盛時期共有六個軍團,實力十分雄厚,那麼你們知道,在建國後這六位軍團長,分別都授予什麼軍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按照先後順序。
  • 經過長徵後,紅軍四支主力部隊,為何只有紅二十五軍兵力增加了
    同期,湘西的紅二軍團也在賀龍、關向應的領導下開始轉移,與紅六軍團在黔東會師,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徵,而川陝蘇區的紅四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的餘部、留守鄂豫皖蘇區的紅25軍的長徵也在同期開始。在這四支參加長徵的紅軍主力部隊中,紅一方面軍在長徵開始時有8.6萬人,到了湘江之戰後就只剩下三萬餘人了。到1935年十月抵達吳起鎮時,只剩下了7000餘人。
  • 紅軍伏擊戰殲敵三個師,蔣稱不寒而慄,後總結五條又開始五次圍剿
    一直以來, 蔣介石「圍剿」紅軍,採取的基本策略就是用雜牌軍衝鋒陷陣,而自己的嫡系中央軍,都是在一旁逼著他們各省地方部隊打頭陣,比如第一次「圍剿」魯滌平第9路軍江西部隊,蔣光鼐第19路軍系福建部隊;第二次「圍剿」,還有中原大戰剛剛從西北軍中投效的孫連仲26路軍,從北方調來的、原北洋軍閥改編部隊王金鈺第5路軍。
  • 追尋紅色密碼——紅一方面軍在瀏陽永和鎮成立90周年
    10多個省的許多分散的革命根據地逐步發展為連片的蘇區,全國紅軍主力部隊發展到10多個軍。隨著紅軍力量日益壯大,革命戰爭形勢要求從分散的遊擊戰向大兵團運動戰轉變。「這一轉變的實現,首要條件是建立正規兵團。1930年4月,中央軍委及時提出建立正規兵團,集中部隊力量統一指揮。」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院長胡振榮說。
  •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留蘇區遭叛徒出賣犧牲,建國後兇手伏法
    我們知道,江西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中心地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從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反動派的第一槍、創建了人民軍隊;到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從瑞金成為著名的紅色故都,到歷次反「圍剿」取得重大勝利,從擴大鐵的紅軍,到舉世聞名的中央紅軍長徵出發地。
  • 他22歲任紅軍團政委,第四次反圍剿受重傷,幸虧師政委李先念救他
    02紅軍向鐵路東側的國民黨軍陣地發起攻擊。聽到班長喊了一聲「上!」他拎起步槍就竄出了田埂,撩開長腿往前衝。國民黨軍頂不住紅軍猛攻,開始後撤了,程世才就拼命追。程世才第一次打仗就打死一個、俘虜一個國民黨兵的傳奇經歷,一下子成為部隊傳頌的戰鬥故事。03由於程世才作戰勇猛,在紅軍隊伍中如魚得水,進步很快,相繼被提升為班長、連指導員。
  • 遭綠營網軍「圍剿」,《亞洲周刊》硬剛到底
    《亞洲周刊》以蔡英文身著「龍袍」的圖片為封面,揭露民進黨當局的「獨裁」本質,然而卻因此遭到了民進黨網軍的攻擊。面對「綠營」網軍的圍剿,《亞洲周刊》選擇了硬剛,又在社交平臺上放出了四張「英皇」圖片,讓網友免費下載。蔡英文一直在國際叫賣所謂的「臺灣民主」,一些海外勢力也通過吹捧所謂的「民主選舉」,抬高民進黨當局。
  • 紅一方面軍七個軍團長,3人成開國將帥,3人早逝,1人不知所蹤!
    紅軍時期,紅一面軍和紅二方面軍都成立了軍團這一建制,軍團一般下轄若干個軍或者師。紅四方面軍沒有設立軍團,實際上它的軍就相當於軍團,長徵前,其一個軍的人數在2萬左右,實力一點也不亞於紅一方面軍的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