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四月,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之間的「中原大戰」全面開戰。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李立三主持下,通過了《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的決議案。該決議案的中心就是千方百計擴大紅軍,奪取中心城市,推動革命高潮早日到來。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贛南、閩西的紅軍組成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
紅一軍團:總指揮:朱德,政委兼前委書記:毛澤東,參謀長:朱雲卿,政治部主任:楊嶽彬。
下轄五個軍,紅四軍(軍長:林彪,政委:羅榮桓,下轄3個縱隊),
紅三軍(軍長:黃公略,政委:蔡會文,下轄3個縱隊),
紅十二軍(軍長:伍中豪,政委:譚震林,下轄2個縱隊),
紅二十軍(軍長:曾炳春,政委:劉士奇,下轄4個縱隊),
紅二十二軍(軍長:陳毅,政委:邱達三,下轄5個縱隊)。
後面兩個軍是後來擴編的。
紅三軍團:總指揮兼前委書記:彭德懷,政委:滕代遠,參謀長:鄧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
下轄三個軍,紅五軍(軍長:鄧萍,政委:張純清,下轄2個師)
紅八軍(軍長:何長工,政委:鄧乾元,下轄2個師)
紅十六軍(軍長:孔荷寵,政委:李楚屏,下轄2個師)
紅三軍團組建後的第一場大戰,就是一舉攻佔了長沙。但在敵人的強力反撲下,不得不退出長沙,部隊犧牲很大,為這次盲目突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這次失利也讓紅軍將士充分認識到,在敵強我弱的環境下,進攻中心城市,無疑是以卵擊石,得不償失,不是明智之舉。
1930年8月,紅一、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組成紅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兼總前委書記,彭德懷任副總司令,朱雲卿任參謀長,楊嶽彬任總政治部主任。
紅軍利用中原混戰之機,得到很大發展,在南方建立了多個革命根據地。
蔣介石在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之後,立即調兵遣將,部署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
以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總司令,調集十萬兵力,兵分三路,向根據地撲來。
毛澤東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以少數兵力阻擊、消耗、疲憊敵人,敵前敵總指揮、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率部九千餘人,深入到根據地腹地龍岡地區,與友軍拉開了距離,紅軍充分利用地形和時機,突然向敵發動猛烈進攻,頓使敵人陷入一片混亂,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激戰一夜,全殲敵軍,活捉張輝瓚。
其他兩路敵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紅軍就乘勝而來,將譚道源五十師殲滅一半,魯滌平眼見勢頭不對,急令撤退,短短五天,就令魯滌平折兵一萬多人,令其元氣大傷。
1930年6月,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成立革命軍事委員會,由毛澤東任主席,成員有:朱德、曾山、李文林、劉士奇、鄧子恢、黃公略、彭德懷、王懷、林彪、彭清泉、伍中豪、譚震林、陳毅、段月泉、方志敏、邵式平。
這些人幾乎全部都是跟隨毛澤東在井崗山鬧革命、在贛南閩西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元老級人物,和毛澤東有著特殊的友誼,是確立毛澤東在紅軍中地位的有力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