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條」IPO背後:在撕不掉的「作坊」標籤與童年情懷中掙扎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撰文/ 黎文婕

當學生時代的你偷偷將五角錢一袋的「辣條」藏進課桌,大概從未想到,有人可以憑藉這些曾被家長和老師視若「垃圾」的零食,登上美國奢侈食品榜單,甚至踏上上市之路。

11月19日,據路透IFR消息,以「辣條」起家的衛龍食品計劃明年在香港IPO。中金、摩根史坦利、瑞銀等國際知名投資機構已和衛龍合作,計劃募資10億美元。

從頻頻被曝「黑作坊工藝「的至暗時刻,到眼下誕生出網紅巨頭的「黃金時代」,這個自誕生始就緊貼地氣的「辣條」行業,就這樣趁「衛龍」之勢,不斷顛覆人們的想像。

時過境遷,但「標籤」難改。

當已經成為一代網紅的「衛龍」們,換下廉價的透明包裝,換著花樣潛心宣傳,竭力以「健康」、「衛生」的新辣條形象面市,卻似乎終究難褪「垃圾食品」的那層底色。

「童年回憶」之名,躋身休閒零食前列?

在傳出上市消息之前,人們對「衛龍」已並不陌生。

回想過去,「80後」、「90後」們提起「辣條」,或許還停留在格外誘人的「三無產品」。「唐僧肉」、「大辣片」、「麻辣棒」這些只有同代孩子才明白的暗號,曾對應著那些魚龍混雜、幾經更迭的辣條品名。但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長大,這些不曾被記住過的品牌早已一併淪為「童年記憶」。

2000年,河南調味麵製品企業有4000多家,2017年只剩下236家。而放眼全國,據企業信息平臺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業/存續辣條相關企業僅剩1065家且註冊資本多在100萬元以下。

然而,誕生於河南漯河的衛龍卻從這些「三無產品」中脫穎而出,瞄準了人們在童年時代被挑動的味蕾,緊緊咬住這一商機,大打回憶牌,在官網首頁大寫加粗「童年味道」、「兒時回憶」。

衛龍官網頭圖

2015年,衛龍一方面在電子商務平臺鋪開銷售渠道,先後入駐天貓、京東、蘇寧易購以及海外亞馬遜等平,另一方面開始借著巧妙而高頻的營銷突出其品牌名:2015年10月,衛龍模仿《逃學威龍》拍攝惡搞視頻;「雙11」圍繞童年美食主題,推出尋找天蠍座活動;2017年「雙12」期間,衛龍則模仿蘋果,喜提微博熱搜,之後衛龍還模仿小米,來了句slogan:為辣味零食發燒友而生;2018年,衛龍推出春運同款蛇皮袋,裡面包括各種衛龍小零食,俗稱「土酷零食包」……

於是,成千上萬顆懷念童年的胃,似乎是在一夜之間就捧紅了「衛龍」。

這些活動讓衛龍銷量很快實現翻番,並建立起品牌與用戶的情感連接,實現全民營銷,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童年味道「的代名詞。

根據公開數據,僅2016年,衛龍業績較一年前就提升了5倍;2017年,衛龍麵製品一廠、魔芋二廠、德龍、樂味等新工廠相繼投產,衛龍的銷量一路飆升到20億元。

而到了2019年,衛龍整體營收49.09億元,其中終端直售收入25.5億元,流通渠道18億元,電商渠道收入5.59億元。

眼下,衛龍每天生產辣條三四千萬包,佔全國辣條行業的10%。僅衛龍旗下的魔芋產品,年銷售就達到了8306萬,同比增長170.03%。

這樣的數據倒也並不令人意外,畢竟,沒有人能輕易忘記那份在童年時偷偷品嘗過的滋味,即便時過境遷,也總有人願意為那份童年情懷買單。

2020年,衛龍的營收目標設定為72億元,根據其2018年的計劃,2021年衛龍的銷售目標是100億元。不難猜測,如若衛龍順利上市且達成100億元,衛龍或將躋身國內休閒零食第一梯隊。

因為,目前的國內零食上市公司中,年營收能夠達到百億級別的並不算多,三隻松鼠2019年的營收為101.73億元,良品鋪子為77.15億元。

可見,在風生水起之時,衛龍上市的選擇不難理解。

改頭換面,仍難擺脫「垃圾食品」標籤

2020年6月,在「辣條」發源地平江,碧桂園集團在湖南平江舉辦了一場以消費扶貧為主題的帶貨直播,重點推介辣條,試圖為辣條正名。

然而,「正名」未始,「翻車」先來:「辣條製作過程有沒有使用地溝油?」「辣條吃多了會不會拉肚子?」「辣條裡加沒加色素?」……

直播間裡,主播的熱情難擋消費者的顧慮,直播帶貨變成在線詰辯。

這其實正是「辣條」行業眼下的尷尬處境,哪怕是「辣條一哥」衛龍,也依然難逃這一困境。

事實上,早在2018年底,外界發現衛龍所屬公司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發生了工商變更,就曾猜測是衛龍在為境外上市鋪路,但頻繁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導致此事不了了之。

兩年後的今天,眼看著衛龍食品又要站在IPO的大門之外,曾經的「攔路虎」卻似乎依然擋在面前。

正如中央財經大學訪問學者丁會仁所言,「衛龍赴港上市無法繞開食品安全和過度使用添加劑等問題,不健康食品的標籤或許會對衛龍上市形成阻礙。」

這和辣條的尷尬「出身」不無關係——早期的辣條生產門檻極低,市面上有大量的小作坊式的「地下產商」。

「辣條不健康,一方面是因為辣條有很多食品添加劑,另外含鹽量和脂肪含量大部分都超標。辣條的含鹽量是非常驚人的,如果你完整吃了一包106g的辣條,你攝入的鈉可能已經達到每天需要量的1.4倍,而攝入的脂肪,則佔了每天約四分之一的份量。」一位食品加工行業的從業者告訴鋅刻度,這些數據僅僅是基於正常生產條件下的辣條配料數據,如果遇上黑作坊生產的辣條,則更不健康。

2005年開始,央視相繼曝光辣條生產的地下黑作坊。甚至有傳言說,辣條的原料是衛生紙,用的是地溝油、屍油。此後全國的一波整治風暴下,辣條廠商大量倒閉,剩下能盈利的企業不過10%左右。

於是,為了洗清消費者對衛龍「垃圾食品」的誤解,為「辣條」正名,衛龍也曾費盡心力,先是換掉了廉價透明包裝,改為洋氣的鋁箔、鋁膜包裝,以便產品外觀能夠更加乾淨。然後在宣傳中頻頻發力,點出「健康」一詞。

鋅刻度發現,目前以「衛龍」為首的辣條企業們,在對其的產品進行介紹時,都會提到其健康的材料。比如衛龍,聲稱「安心好味道,源自好材料」。據其介紹,其辣條使用中糧麵粉、一級大豆油。

衛龍的辣條介紹

在生產設備上,衛龍則從2014年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衛來食品第三個生產基地。按照官方說法,其採用了全自動化的無菌生產車間,還特別邀請了專業團隊到生產車間拍攝照片。2016年7月,針對辣條安全質疑,衛龍更是利用淘寶直播邀請網紅張全蛋到衛龍車間直播,再次展示辣條生產全過程。

除此之外,衛龍還花重金上綜藝、請代言,讓明星們也吃上「辣條」,以證其健康。

然而,2015至2017年5月,全國有15個省份共計131家辣條生產企業的195批次辣條登上食藥監局黑名單,其中食品添加劑不合格是主要原因。

儘管衛龍食品表示,其產品是按照生產地河南省的標準生產的,產品完全合格。但2018年,湖北省食藥監局公告稱,衛龍等品牌辣條抽檢不合格。

與這些抽查結果相對應的,是「垃圾食品」的刻板印象,在福建省三明市某中學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顯示,98%的同學認為辣條中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成分,」但具體是什麼,他們並不確定",辣條"垃圾食品"的標籤在消費者心中根深蒂固。

「大概是從2007年開始,平江就被重點關注,政府對辣條企業地毯式檢查,雖然有的企業的確改善了生產條件,但對於大部分企業而言,是承擔不了那樣的高成本的。」在平江縣一辣條企業工作多年的謝琳告訴鋅刻度,所以很多辣條的確還是不夠衛生乾淨。

2019年,央視315晚會再度曝光了「蝦扯蛋」、「黃金口味棒」等辣條工廠存在衛生問題,並涉及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辣條想要真正擺脫「垃圾食品」的頭銜,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更多企業盯上「衛龍」之位,年輕人們卻更懷念童年之味

不過,嘴上說著不要,身體還是很誠實。儘管大家都覺得辣條不健康,卻還是忍不住想吃。

正是這份難抵的「饞」成就了辣條的大市場——據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發布的《消費升級背景下零食行業發展報告》預測,2020年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將接近3萬億元,其中,僅辣條品類年產值將近600億元。

此外,據媒體報導,」2018年中國辣條產業規模為580億元,辣條的平均毛利率接近50%。」高毛利自然誘人。

所以,更多企業盯上了這塊蛋糕。一方面,零食巨頭們強勢湧入,百草味、三隻松鼠、良品鋪子、鹽津鋪子等紛紛推出辣條口味食品,其中,今年4月,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道。"去年辣條有幾千萬元銷售額,今年公司要正式進入辣條行業,爭取5年內(辣條單品)銷售額達到10億元。"

另一方面,傳統辣條企業「麻辣王子」們也不再坐以待斃,開始學習衛龍的宣傳經驗力推辣條,甚至和政府、當地技術學校共建了全國首個辣條專業班。

賽道的日漸擁擠,也倒逼著其規範化。

2019年12月10日,辣條「國標」出臺。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加強調味麵製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明確表示對「辣條」類食品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麵製品)」生產許可類別進行管理,嚴格食品生產規範和設施條件管理,還要求生產企業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倡導辣條減鹽減油減糖。

不過,伴隨著這份規範,「辣條」的重要受眾們,卻更懷念「童年的味道」了。

在衛龍、麻辣王子等品牌的辣條產品評論區,許多消費者開始詢問,「味道和小時候吃的一樣嗎?」,也不乏「和以前那種辣條還是不一樣了」、「感覺少了小學門口那種味道」一類的悵然評論。

甚至有不少年輕人開始通過社交平臺搜索童年的那些辣條品類,一條「小時候最愛吃的童年辣條」的微博,得到了上萬個贊和近千條評論,哪怕這些辣條仍然「三無」。

所以,當「衛龍們」急於擺脫「垃圾食品」的「出身」時,又迎來新的隱憂——如何保住「兒時記憶」之名,留住因童年味道而來的消費者們?

可見,眼下比起能否順利上市,如何擺脫掙扎之態,在兩難之間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或許才是「衛龍們」更迫切的心願。

相關焦點

  • 衛龍擬赴港上市:辣條撐起50億營收 20年發展難撕「垃圾食品」標籤
    手工作坊出身 難撕「垃圾食品」標籤  1999年成立的衛龍食品陪伴了不少90後的學生時代,衛龍辣條也因此被不少人冠以「童年記憶」稱號,但隨著年輕人逐漸長大,圍繞衛龍「重油」、「多鹽」的「不健康」標籤也顯得越發扎眼。  公開數據顯示,衛龍食品2019年實現營收49億元,同比增加了43%。
  • 揭秘衛龍的網紅之路:從小作坊到地方名片 努力擺脫不健康標籤
    在車間外面,是聞不到任何食品的氣味的,剛一進門,辣條的味道撲面而來,童年的回憶瞬間重啟。不過記者走訪時,衛龍正處於設備保養期,只能看到一臺臺乾淨整潔的機器,未能看到親嘴豆皮(衛龍的一款產品)在生產線上被製作的全過程。
  • 從小作坊到年營收超49億,揭秘辣條一哥的網紅之路
    在車間外面,是聞不到任何食品的氣味的,剛一進門,辣條的味道撲面而來,童年的回憶瞬間重啟。不過記者走訪時,衛龍正處於設備保養期,只能看到一臺臺乾淨整潔的機器,未能看到親嘴豆皮(衛龍的一款產品)在生產線上被製作的全過程。
  • 營銷「出圈」衛龍被傳上市,營收結構單一 、難撕「垃圾食品」標籤
    營銷「出圈」衛龍被傳上市,營收結構單一 、難撕「垃圾食品」標籤 」,曾被網民稱為「史上最牛零食」,又被稱為「小學生的必備食品」」童年的記憶」。
  • 賣辣條的小作坊融資10個億,衛龍這波操作厲害了
    辣條的誕生,縣城小作坊的開端1998年的一場洪水,改變了這個河南青年的命運。大豆欠收,價格大幅漲動。在劉衛平的平江老家,這個以醬幹聞名遐邇的縣城,人們只能用麵粉來代替醬幹生產,從而意外發現了辣條的做法。辣條就此橫空出世。一經出現,便大受歡迎。
  • 賭一包辣條嗎? _ 東方財富網
    03   努力擺脫「不健康」標籤   辣條界KOL是怎樣養成的?   「辣條在市場上以零食的方式出現,契合了年輕消費者在課間墊肚子、減壓的需要。據媒體報導,「2005年,平江麵筋廠非法添加黴剋星事件的黑作坊醜聞,使得辣條企業從2000家驟減為500家。」   此後,發生在辣條行業的食品安全問題屢見報端,「黑心作坊」、「垃圾食品」成為了辣條難以洗掉的標籤。   衛龍辣條也曾出現抽檢不合格的情況。
  • 衛龍是如何讓一包辣條開啟資本之路的?
    在車間外面,是聞不到任何食品的氣味的,剛一進門,辣條的味道撲面而來,童年的回憶瞬間重啟。不過記者走訪時,衛龍正處於設備保養期,只能看到一臺臺乾淨整潔的機器,未能看到親嘴豆皮(衛龍的一款產品)在生產線上被製作的全過程。
  • ...狂賺50億的老闆,辣條一哥終於要IPO了,5毛錢辣條吃出一家上市公司
    辣條是一種麵筋食品,產業分布在以湖南、河南、河北、四川、重慶為主的國內數十個省市自治區,它的發展最早還要追溯到湖南東北部的一個小縣城——平江,平江以「辣條之鄉」聞名,據傳,全國99%以上的麵筋經營者,都是平江籍,衛龍的創始人劉衛平也不外如是。
  • 要對暴力足球說不!別讓暴力成為我們撕不掉的標籤
    球場暴力漸漸的成為我國足球即將撕不掉的標籤。國家隊層面,在我國和法國的友誼賽上鄭智對法國球星西塞的斷腿犯規讓人印象深刻,讓他至今有著「鄭智化」的惡名,韋世豪背後放鏟烏茲別克斯坦球員更是讓球迷們紛紛議論。職業聯賽層面,秦升、李建濱這幫人也是層出不窮,再到業餘聯賽,各地的業餘聯賽球場暴力更是屢見不鮮。
  • 衛龍食品再傳上市 「辣條一哥」急於擴充賽道
    「衛龍食品在辣條領域已經位居第一,體量符合上市標準;上市後,衛龍食品還可以藉助資本解決其長久以來過於依賴辣條產業的問題。」11月20日,凌雁管理諮詢首席分析師林嶽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五毛錢的辣條,是不少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近幾年,衛龍食品更是靠著「玩梗」再次瘋狂收割粉絲。
  • 賣辣條賣進資本市場!十年狂賺500億,衛龍是怎麼做到的?
    作為小學生的必備零食和童年回憶,「辣條」可謂是「史上最牛零食」。這個家長眼中的垃圾食品,小學生手中的「香餑餑」,如今成功出圈,進軍資本市場,原來,五毛錢一包的辣條也可以如此的「牛」!11月19日時,根據IFR所發出的的消息稱,衛龍食品計劃2021年在香港第一次公開募股,募資10億美元。
  • 辣條一哥上市難
    一位在湖南擁有豆乾作坊的老闆表示,在過去十年中,自己同鄉90%的豆乾製作者已經轉行做麵筋類食品了。「如今你到平江,可以輕鬆找到麵筋作坊,正經的豆乾作坊卻很少。」在規模化的影響下,辣條的暴利特點會進一步發揮出來。朱丹蓬表示像玉峰、衛龍等企業因為具備規模化效應,可以更低成本地獲得小麥等原材料,而在包裝設計等環節,規模效應可以有效平攤成本。
  • 雷軍撕不掉小米標籤:中低端、性價比
    11月26日,小米發出了一份道歉信,稱小米集團清河大學副校長王嵋的言論完全不代表公司態度。王嵋在此前的一次發言中曾稱,「小米認為未來的天下,得屌絲者得天下,得年輕人得天下。」這引發了部分小米用戶的憤怒,王嵋本人也因此主動請辭。 曾幾何時,「屌絲」成為草根網民們的自嘲,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家品牌可以用之來稱呼消費者。
  • 日本成辣條最大進口國 辣條如此風靡背後是你不知道的經濟學原理
    日本成辣條最大進口國 辣條如此風靡背後是你不知道的經濟學原理時間:2020-12-02 22: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成辣條最大進口國 辣條如此風靡背後是你不知道的經濟學原理 數據顯示,2020年下半年辣條出口額同比增長超120%,出口至160國,海外購買辣條最多的國家依次為日本
  • 「山寨」智能手錶作坊的掙扎
    按說市場火爆,早在2014年智能手錶誕生之初就「蓬勃發展」的山寨廠也會水漲船高,但是事實上,那些位於深圳、東莞、中山的山寨小廠卻開始陷入前所未有的糾結和掙扎。山寨廠轉型兒童智能手錶「從前年中開始,廠裡就開始轉做兒童手錶了。」
  • 衛龍上市,湖南辣條企業怎麼看
    從股權結構可以看出,衛龍食品的股權結構已從純內資變為純外資,這種股權結構在上市進程中將不需要內地證監會審核,從而加快衛龍食品在香港上市的步伐。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上市能夠為衛龍食品帶來大量發展所需的資金,便於今後的多品類布局。而中央財經大學訪問學者丁會仁博士指出,衛龍赴港上市無法繞開食品安全和過度使用添加劑等問題,不健康食品的標籤或許會對衛龍上市形成阻礙。
  • 衛龍要上市了,拆解「辣條一哥」的營銷密碼!
    直面行業痛點,重塑高品質辣條形象 長久以來,辣條在消費者心目中一直是「低端垃圾食品」的代名詞。 為了改變大眾對衛龍的品牌印象,衛龍向大眾公布了自己的廠房、車間生產情況,將整齊、乾淨的生產線展示給用戶看,與辣條小作坊區分開來,讓消費者直觀感受到衛龍的食品安全。
  • 辣條即將上市,深扒衛龍如何靠營銷狂賺500億
    毫無疑問,年產值超過500億的衛龍上市,肯定也能讓背後的創始人劉衛平暴富一把。這位來自湖南平江的小鎮青年,只有高中文化,卻是一個能讓杜蕾斯沉默,讓蘋果流淚的營銷鬼才。辣條橫空出世之後,整個平江縣都飄散著辣中帶點甜的香味。1999年,很多老鄉還在平江開廠,這時候的劉衛平卻把目光投向了河南漯河。
  • 你知道童年美食辣條、泡泡糖、果丹皮英文怎麼說嗎?
    辣條 一手扯辣條,一手拿汽水,這是多少人回憶中的童年啊!這麼多年過去了,辣條在大家心目中小賣部「必買零食」的地位仍舊不可撼動。大辣條、大辣片、手撕素肉等各式各樣的產品都被統稱為」辣條「,是用麵筋製作的麻辣食品,好吃程度不僅徵服廣大中小學生,還極具有世界影響力,BBC就曾專門拍攝紀錄片介紹辣條。
  • 若辣條不自由,則吃貨無意義:便宜貨裡藏著500億的大生意
    高贊回答是這樣的:原本是一個生產公認垃圾食品的辣條小作坊,現在能風風火火進超市和出口,從產品內容到包裝,越來越走心,我很信任衛龍。任何行業,有需求還不夠。被信任,才能走得更遠。最開始生產辣條的,都是鄉下小作坊,經常有聳人聽聞的傳言:辣條的原料是衛生紙,用的是地溝油、屍油,在廁所燻成重口味……整個行業失去公信力,衛龍卻邀請攝影團隊進入生產車間。高度自動化的流水線設備、一塵不染的車間,徹底打破了「黑作坊」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