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氣候
溫度:最冷月均溫:>15℃年
降水量: >2000mm
分布規律: 南北緯10º之間
成因:(全年太陽輻射強),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氣候特徵:終年高溫多雨。
自然帶: 熱帶雨林帶
自然帶分異規律
1,地帶性
分布:剛果盆地、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
成因: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2,非地帶性
(1),馬達加斯加島東側、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成因:大部分位於南回歸線以北,地處熱帶;地處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沿岸暖流經過,增溫增溼。
(2),加勒比海沿岸(中美洲東部沿海)成因: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地處熱帶;地處東北信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沿岸暖流經過,增溫增溼。
(3),幾內亞灣北部成因:
夏季,南半球的東南信風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
地處西南季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沿岸幾內亞灣暖流經過,增溫增溼。
冬季,幾內亞灣洋面上存在著局部高壓區(反氣旋),順時針方向旋轉輻散,亦形成西南風,西南風經過幾內亞灣暖流後增溫增溼,又遇地形抬升降水多。
3,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分布區面積最大原因:
平原面積廣大;
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地形北、西、南部地勢高,中東部地勢低且向大西洋敞開,有利於大西洋暖溼氣流的深入;
深受信風影響,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強勁,增溫增溼更明顯。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氣溫:最冷月均溫:>15℃
年降水量: 700mm-1000mm,或750mm-1200mm
分布規律: 南北緯10º~20º(回歸線)之間
成 因: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夏季)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冬季)氣候特徵:全年高溫,分為明顯的幹、溼兩季。
自然帶: 熱帶草原帶
自然帶分異規律
1,地帶性
分布:非洲熱帶草原(南北緯10º~20º之間)、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墨西哥高原
成因: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夏季)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冬季)。
具體來說:
大部分位於南北緯10º~20º之間,地處熱帶;
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形成雨季;
冬季受東北(東南)信風控制,信風自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形成乾季。
2,非地帶性
(1)、東非高原
成因:地勢較高,氣溫較低,對流運動微弱,降水少,地表形成熱帶稀樹草原景觀。
(2)南非高原(非洲大陸南回歸線附近的熱帶草原)
成因:夏季受東南信風影響,因南非高原地勢較高,對來自印度洋的溼潤氣流有阻擋作用,但由於大陸東西幅度小,容易受來自暖流上空的暖溼氣流入侵大陸影響,降水還是較多,形成雨季;
冬季受副高控制,形成下沉氣流,降水少,形成乾季。
(3)澳大利亞北部-夏溼冬幹
成因:
夏季
①地處赤道低氣壓帶的南部邊緣,降水多;
②北半球東北信風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從印度洋上帶來大量暖溼氣流,降水豐富,形成雨季;
③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有關,即夏季陸地上形成低壓,對西北季風有加強作用,降水更多。
冬季
①地處副高的北部邊緣,降水較少;
②地處東南信風的(大分水嶺)背風坡,降水
③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有關,即冬季陸地上形成高壓,加劇了乾燥程度,降水更少,形成乾季。
(4) 澳大利亞南部
冬溼夏幹(處於熱帶沙漠與地中海氣候的過渡地帶,地表景觀類似熱帶草原,但由於其緯度較高,所以嚴格地說應是亞熱帶草原氣候)
成因: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形成乾季;冬季受西風帶影響,降水多,形成溼季。(與地中海氣候成因相同)
(5)馬達加斯加島西側
成因:夏季,東側有馬達加斯加暖流經過,東南信風將來自印度洋的溼潤氣流帶到馬達加斯加島,儘管西側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但降水稍多,形成溼季;冬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較少,形成乾季。
熱帶季風氣候
氣溫:最冷月均溫:>15℃
年降水量: 1500mm--2000mm
分布規律:北緯10º~23º26ˊ之間的大陸東岸
成 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夏)
氣候特徵:全年高溫,年降水量大,分為明顯的旱、雨兩季
自然帶: 熱帶季雨林帶(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
分布地區:印度半島(大部分地區)、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和菲利賓群島的北部、中國的雲南西雙版納、海南島、雷州半島、臺灣島的南部。
熱帶季風氣候區自然帶:
地勢低平、水熱豐富的地區,形成熱帶雨林帶;地勢較高的山地、高原,水熱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形成熱帶草原帶。
熱帶沙漠氣候
氣溫:最冷月均溫:>15℃
年降水量: <250mm
分布規律: 南北緯20º(或回歸線)~30º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
成 因:受副高或信風帶控制
氣候特徵:全年炎熱乾燥
自然帶: 熱帶荒漠帶
自然帶分異規律
1,地帶性
分布: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納米布沙漠、亞利桑那大沙漠、澳大利亞大陸內部和西岸
成因:受副高或信風帶控制。
具體分析:
夏季大部分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冬季大部分受信風帶影響,信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降水也少。
2,非地帶性
(1)、撒哈拉沙漠形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
成因:
1、東西較寬,海岸線平直,且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形完整單一,氣候類型簡單;
2、東北信風從亞歐大陸上比較乾燥的阿拉伯半島上吹來,降水少;
3、儘管東北信風經過紅海海域,但紅海面積小,水汽很有限;
4、西部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降溫減溼作用明顯,故沙漠直逼西海岸。
(2)、納米布沙漠僅僅局限在非洲南回歸線的西海岸
成因:
1、受副高或信風帶控制。
2、僅僅局限在非洲南回歸線的西海岸是因為其東側為南非高原,地勢較高。
3、東西狹窄,南北狹長:西部有本格拉寒流經過,受寒流影響,向北延伸,形成東西較窄、南北較長的熱帶沙漠氣候。)
(3)、印度沙漠(塔爾沙漠)
成因:
1、冬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2、夏季西南季風難以到達,降水少;
3、歷史上人們對印度河流域的過度開發,導致森林破壞嚴重,地表出現土地退化、沙化現象。
(4)、阿塔卡馬沙漠
成因:
1、受副高或信風帶控制;
2、東西狹窄,南北狹長:受安第斯山脈的阻擋;3、向北一直延伸到南緯3°附近:受沿岸秘魯寒流影響,且延伸方向與秘魯寒流的流向一致。
(5)、索馬利亞半島北部形成熱帶沙漠氣候
成因:
夏季,南半球的東南信風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南季風,該季風是從陸地吹向海洋的離岸風,降水較少;加上在離岸風吹拂下形成的索馬利亞寒流影響下,降溫減溼。
冬季,受東北信風影響,東北信風來自氣候乾旱的阿拉伯半島,水汽少,降水少;儘管東北信風經過亞丁灣海域,但該海域面積小,水汽少;受東北信風影響,形成一股由東北向西南的寒流。因此,這一帶終年都在近岸寒流的影響下,降水稀少,氣候乾旱。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度:最冷月均溫:>0℃
年降水量:> 800mm或1000mm
分布規律:南北緯25º~35º之間的大陸東岸 成 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冬夏季風控制)
氣候特徵: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低溫)少雨
自然帶: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1).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地區:我國秦嶺--淮河以南、臺灣島大部分(大致在北回歸線以北)、朝鮮半島的南部(三八線以南)韓國、日本群島的大部分(大約40ºN以南)
(2).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
分布地區:澳大利亞大分水嶺東側中部、美國東南部(35ºN以南)、南美州拉普拉塔平原(阿根廷境內)和巴西東南部
(3)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異同點
相同點:成因都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不同點:
東亞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最明顯;
由日本--韓國--我國東部季風區自東向西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逐漸增強,年降水量逐漸減少,溫差逐漸增大;
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熱冬溫,氣溫季節變化明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日本、韓國亞熱季 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小,全年降水較多,季節分配均勻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小,全年降水較少,季節分配均勻 。
溫帶季風氣候
地中海氣候
氣溫:最冷月均溫:>0℃
年降水量: 300mm-1000mm
分布規律: 南北緯30º~40º之間的大陸西岸
成 因:受副高(夏)和西風帶(冬)交替控制
氣候特徵: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自然帶: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自然帶分異規律
1、 地帶性
分布: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南部(開普敦、好望角)、澳大利亞西南部(珀斯)和東南部(墨累-達令盆地)、北美西海岸(舊金山、洛杉磯)、南美西海岸(聖地牙哥)。
成因:受副高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炎熱乾燥;
冬季受西風帶影響,溫和多雨。
2、非地帶性
(1)、地中海沿岸分布範圍最廣(地中海北岸地區,其緯度遠遠超過40º)
成因:
夏季:
①、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
②、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地中海海域面積廣,夏季比周圍陸地氣溫低,海水溫涼,形成局部高壓,對亞速爾高壓起加強作用,使得地中海及其沿岸大範圍地區都在高壓控制之下,盛行氣流下沉,加劇了乾燥程度,乾旱區域也特別廣大。
冬季:
①、受西風帶控制;
②、地中海西部無南北走向的山脈阻擋,且地中海深入大陸內部,有利於西風氣流的深入,使西風影響範圍更廣;
③、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地中海海域面積廣,冬季比周圍陸地氣溫高,形成局部低壓,氣流上升,降水多;加上低壓對西風有加強作用,使西風影響能夠達到黑海沿岸;
④,海上水汽供應充足,冬季氣旋活動頻繁,冬雨區較廣。
(2)、非洲西南部、澳大利亞西南部和東南部地中海氣候區分布範圍較小
原因:海陸分布。即在南北緯30º~40º之間的大陸西岸陸地面積較小,地中海氣候僅出現在南端一偶。
(3)、北美西海岸、南美西海岸分布東西狹窄、南北較長
成因:地形。東部有高大山脈(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脈)阻擋,使西風氣流無法越過山脈向東推進;山脈逼近海岸,使得該地區地中海氣候的分布比較狹窄。
(4)、安第斯山西側的地中海氣候,由於地形抬升,其降水量在3000mm以上。
溫帶季風氣候
氣溫:最冷月均溫:<0℃
降水量:500--600mm或<800mm
分布規律: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
成 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氣候特徵: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自然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分布:秦嶺--淮河以北(北方地區----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朝鮮半島的北部(即朝鮮---38ºN以北);日本群島的北部(40ºN以北);俄羅斯太平洋沿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溫:最冷月均溫:<0℃
年降水量:<400mm
分布規律:大陸內部
成 因:深居大陸內部,終年受大陸氣團影響
氣候特徵: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全年降水少,夏季稍多。(或全年乾旱少雨,氣溫年較差大)
自然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分 布:亞歐大陸內陸地區;北美大陸內陸地區; 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內陸;南美南回歸線以南的安第斯山東側。
1、南美南回歸線以南的安第斯山東側出現溫帶大陸性氣候:雖是處於西風帶靠近大西洋,且陸地東西狹窄,但卻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這是由於高大的安第斯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溼氣流,雖東臨大西洋,處於西風帶,但為離岸風,水汽難以進入大陸,另外東部沿海受大西洋福克蘭寒流影響,減少了水汽來源,氣候乾燥。
2、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分布的南界在大陸西岸分布的緯度高,在大陸東岸分布的緯度低,呈西窄東寬的帶狀分布於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這是由於大陸西岸受暖流影響顯著,大陸東岸受寒流影響顯著而形成的。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含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度:最冷月均溫:>0℃
年降水量: >700mm
分布規律:南北緯40º~60º之間的大陸西岸
成 因:常年受西風帶控制
氣候特徵:全年溫和多雨,降水季節分配均勻
自然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自然帶分異規律
1、 地帶性
分布:歐洲西部、南北美洲西海岸、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成 因:常年受西風帶控制
2、非地帶性
(1)、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範圍最廣
原因:
①、歐洲西部大部分位於北緯40º~60º之間,地處溫帶;
②、常年受西風帶影響;
③、受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響而延伸到北極圈附近;
④、地形:南北為山地,中部為平原,且平原向大西洋敞開,有利於來自大西洋暖溼氣流的深入;
⑤、海岸線曲折,陸地輪廓破碎,多深入陸地的內海,有利於西風的深入。
(2)、南北美洲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東西狹窄、南北狹長
原因:地形。東部有高大山脈(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脈)阻擋。
(3)、大洋洲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東南沿海
原因:大洋洲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區西部大多為海洋,對盛行西風無阻擋作用。
極地氣候
熱帶氣候(合)
亞熱帶、溫帶氣候(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