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9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在老一輩沙地人的記憶裡
有一個場景或許永遠難以忘懷
三五個婦女圍坐在一起
一邊聊家常,一邊挑花邊
現今,機繡花邊逐步取代人工
挑花邊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
為了留住沙地傳統手工藝
錢塘新區前進街道舉辦了一場
「年代感」滿滿的比賽
▼
近日,前進街道組織開展了挑花邊手工藝比賽,邀請各村會挑花邊的老人同臺競技,「秀」出飛針走線的技術。這一活動也吸引了街道年輕人的關注,不少00後試著捏起針線向奶奶們學習。
△前進街道挑花邊手工藝比賽
「這就成了。」繡完最後一個花紋,高美華用剪刀剪斷線頭,回手把針戳在衣服左肩附近,再拆掉牛皮紙、花樣紙,一塊精緻結實的花邊就做好了。為了繡好這塊巴掌大小的花邊,高美華用了網眼針、斜紋針、花三針、蛇皮針等多種針法。
花邊的多樣性與針、線密不可分,線可分為細線、中線、粗線等,針有7號針、8號針、9號針等大小之分,通常來說線越細,針頭越小;針腳越密,花邊越精緻。「7號針挑麻帶花,8號針挑絲線花,9號針挑盤秤花,10號針挑細線花……」儘管每天挑花邊的日子過去30多年了,高美華對常用的針法和花樣仍然如數家珍。
「我去讀書的時候都帶著花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沙地盛挑花邊,從三四十歲的婦女到七八歲的孩子,幾乎人手一塊花樣,一得空就挑上幾針。細密的針腳成為沙地農民家庭種田耕地外補貼家用的主要來源,更是不少妙齡姑娘私房錢的搖籃。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挑花邊成為沙地人最常見的工作。每個大隊都發展出了自己的放花人、收花人。由他們負責去花廠拿花樣,再分發給村民,並與村民約定收花邊的日期。「爭花樣的時候衣服都要擠破。」回憶起當時放花的火爆場景,不少老人記憶猶新。
大部分沙地姑娘在八九歲時就會開始接觸花邊,拿著細針跟媽媽、姑嫂學習釘花、拆花。釘花是挑花邊的頭道工序。由於挑花技藝的特殊性,人們不能直接在紡織品上繡花樣,需要先把花樣圖紙與質地緊密、耐戳穿的牛皮紙用細線縫合起來,再以針為筆,以線為墨,描摹花樣。
花樣圖紙是挑花邊的「原畫」。一張圖紙上往往印有不同的花樣符號,三條交叉的短線是穿線針,花字是花三針,網字是網眼針,空白是直針……這是挑花人之間特有的「暗語」。有經驗的挑花人看一眼圖紙就知道一塊花樣的製作難度。
本次挑花邊手工藝比賽,參加的人可選擇盤秤花花樣和麻帶花花樣。陳雅文是一名中學生,她選擇了難度較低的麻帶花花樣作為自己入門的第一件作品,在長輩的指點下,她拿起繡針學習傳統挑花技術。
此次活動結束後,選手們的參賽作品將進行展出,以沙地人民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讓花邊技藝薪火相傳。
飛針走線
勾勒出傳統文化的
美麗「花邊」
來源:前進街道 記者:沈逸柔
原標題:《秀出飛針走線,重溫沙地「挑花邊」!》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