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以廣告形式發布的朗誦片《後浪》火了,我也來蹭蹭熱點,談談前浪與後浪,即年老者與年輕人。
大凡足夠開明開放的國家,年長者與年輕人政治觀念往往都有點緊張,年輕人對老一代的作為往往不滿甚至憤怒;大凡不那麼開明不那麼開放的國家,年輕人都被鼓勵要懂得感恩與讚美。但請注意,我個人絕對沒有否認感恩與讚美哪怕一丁點的意思。根本的邏輯在於感恩與讚美是發自於心的自覺,情難自禁的胸懷,但一定不是誰來教育我們應該怎麼去感恩怎麼去讚美。
目光回到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大選,左翼的年輕選民差點讓默克爾無法組閣。而到了2019年歐洲議會大選,年輕人主導的氣候議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十五歲的瑞典少女格雷塔通貝裡領導的氣候改變運動"星期五為未來"(Friday for Future)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其實它正是代際政治的一個典範:年輕人控訴老一代對未來的不負責任。
在美國,年輕人和現任總統川普之間的全面衝突可謂已創造了歷史記錄,可惜他們選擇另一位年長者伯尼桑德斯作為自己的代言人,這為失敗預埋了結局。
今年初的臺「韓市長」大戰「蔡文」,更是年輕人和父母之間的一場肉搏戰。韓受中老年人愛戴,而蔡更多的是中年輕人的心頭好。
歷史的鏡頭再拉遠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八十年前的日本年輕人正跟著軍政府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德國的年輕人鬥志昂揚,高唱著"我們年輕人朝著太陽前進,深信不疑"。
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把忠於"元首"和樂於為"元首"做出犧牲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同樣,不是所有的士兵都把齊步走看作是唯一合理的走路姿勢。因此,德國那個時候必須創造出一整套的系統,用隔絕、鎮壓、恐嚇、謊言與欺騙來維持。
演員何冰滿懷激情地稱讚年輕人,但是到底在稱讚什麼,卻讓人不明不白,因為其中充滿了矛盾。比如何冰說:"我看著你們 滿懷羨慕","所有的知識 見識 智慧和藝術……可以盡情地享用"。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世界上最大的搜索網站谷G,最大的網絡百科辭典維J百科,最大社交平臺推T和臉S,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知識、 見識、智慧和藝術",全都沒有,如何盡情地享用,坦誠的說,我沒看明白,也覺得矛盾不已。我沒有任何爭辯的意思,也不想陷入與人抬槓當中。
尤其讓我驚訝的是,朗誦竟然宣稱" 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我沒聽明白什麼意思,或者我跟何不是生活在同一條「河流」當中
朗誦的重點是:"向你們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這裡好像故意省去了一個詞,誰向年輕人致敬?何冰先生何以犯這種錯誤?只能解釋為他是故意犯的。讓你自己去聯想,誰?這一省略模糊了什麼概念?強化了什麼概念?
有個網友諷刺說,"魯迅活在今天,一定是弱小的人了,最強大的應該是李蓮英。"其實,按照這個標準,足夠開放足夠自由社會的所有年輕人都是弱小的,因為他們總是"習慣嘲諷與否定",此外還胡咧咧的去批評。
最後,何冰激情地宣告:"如果你們依然需要我們的祝福,那麼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我想補充完整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