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已經不崇洋媚外了,崇洋媚外的多是50、60、70後?

2021-01-10 逸竹仙

近日,在在2020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說,「國內產品質量並不比國外差,世界上很多奢侈品都是中國代加工的,貼個牌子就增值幾十倍。要培育中國的世界品牌,需要提高民族自信心,好在年輕一代已經不崇洋媚外了,也比較相信國內的產品。」

宗慶後先生的話得到很多網友的認可,事實確實如此。我們家的孩子也是一個90後,我們也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確實像宗慶後先生說的一樣。

我們中國的年輕一代已經跳出了所謂的西方話語權怪圈兒,而是根據現實更加理性地思考問題。他們不再擔心我們這麼做「西方會怎麼看?」,他們說的更多的是「我們該怎麼樣」「我們中國當下最需要做什麼」。

早在2017年,美國《華爾街日報》就刊登了一則報導,稱如今中國的年輕人不再崇洋,他們對祖國的發展和前景普遍自信,在這一代人看來,當下的中國已經成為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力量與穩定的燈塔」。

英國某基金會也曾發布過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青年對未來最為樂觀自信。29%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覺得中國是安居樂業之所,因為在這裡「只要勤奮就能出人頭地」。約93%的中國受訪者還因為醫藥、可再生能源和計算機等技術的進步而對未來充滿希望。相比之下,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青年則相對較為悲觀。

2020年初,在全球多地爆發並迅速蔓延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截止目前全球累計新冠病毒確診病例超8428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183萬例。

而號稱擁有最先進的醫療科技以及最完美的醫療體系和一整套嚴密的傳染病防控機制的西方發達國家,卻淪為疫情的重災區。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竟然成了這次疫情的「震中」。

2020年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給地球上所有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對各個國家造成的人員和經濟損失不亞於任何一場戰爭,甚至有人把這次新冠疫情比作「第三次世界大戰」。

面對同樣的新冠疫情的衝擊,我們中國的制度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不但迅速率先控制住了疫情,而且14億國民面對災難時刻的凝聚力和執行力更是讓全球瞠目結舌。2020年12月10日德國前副總理菲舍爾撰文稱:中國贏得了2020年。

其實不僅僅是2020年,近年來世界格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中國人也逐漸更加自信。特別是年輕一代對西方「傲慢與偏見」的雙標態度,他們不再卑怯、沉默,而是理直氣壯地「懟」回去;或者用「自黑」的方式調侃對方。而這種「回懟」和「自黑」正是源自內心高度的自信。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總會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出現。在武漢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就有位所謂的方形「公知」,「剝開」全民戰疫的重重迷霧,用放大鏡找尋「蛛絲馬跡」根據道聽途說東拼西湊成所謂的《武漢日記》,以證實西方社會制度的優越性,結果卻被現實啪啪打臉。

從方形日記到湖北大學某梁姓教授、到海南大學教授王小某,以及被罵到管直播的那位拿著國外綠卡的「公知」高等等。這些崇洋媚外的所謂「公知」精英們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多數是50、60、或者70後。

為什麼現在國內崇洋媚外的人多是50、60、70後呢?這和他們出生、成長、成熟的年代有關係。

出生於70年代的人,成長於八十年代,成熟在九十年代。而那個時期蘇聯被解體,國際上充滿了對社會主義的不信任,所以在那個時期成長起來的人對社會主義的信仰是模糊的、懷疑的。

出生於五十、六十年代的人,他們經歷過十年特殊的歷史時期, 造成了他們缺乏理性的思維方式。因為缺乏理性思維,所以他們會很擰巴。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經歷也讓他們對社會主義的信仰更加模糊和懷疑。

而出生於五十、六十年代的人,因為特殊來的歷史經歷,讓他們的行為和語言也更加具有非理性的攻擊性比如寫日記的某方。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50、60、70後都都崇洋媚外,只是個別現象。我本人也是70後,但是我愛我們的中國,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宗慶後稱年輕一代已經不崇洋媚外#

相關焦點

  • 宗慶後:國內產品質量不比國外差 年輕一代已經不崇洋媚外
    宗慶後表示,我們國內的產品質量並不比國外差,年輕一代消費者已經不崇洋媚外了,所以我們提高民族自信心,全民族培育國內的世界品牌。他說,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國家對產品質量的監管非常嚴格,企業的質量意識也越來越強,因此我們國內的產品質量並不比國外差,其實還勝過人家。
  • 扒扒「崇洋媚外」的根根
    4月1日,青島嶗山區衛生局檢測核酸,市民有序排隊,三名外籍人不打招呼插隊,不聽正常排隊市民勸阻,還野蠻搶奪排隊市民的收據扔於地上,並高呼"中國人出去"。面對此況,檢測站工作人員非但不批評阻止外籍人員的無禮言行,反而懇請排隊市民"給個面子"。
  • 被崇洋媚外的宿管阿姨
    「崇洋媚外」 崇洋媚外,漢語成語,意思是崇拜西方一切,諂媚外國人;指喪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結外國人。 節日只是一個表達心意的時機 阿姨是想要給遠離家鄉的同學一點關愛 我不知道,這是哪門子的崇洋媚外。
  • 是留學生崇洋媚外,還是我們中的一些人崇洋媚外
    近期發生了幾起留學生辱華和驕橫事件,人們一直認為是留學生崇洋媚外,看不起自己的國家和人民。表面上看如此,但深層次的原因不是留學生崇洋媚外,而是我們中的一些人崇洋媚外。外國人超國民待遇需要反思和整改正因為國內存在這樣一些人崇洋媚外的人,才造成一些留學生如此驕橫,把自己當做假洋鬼子,謀求外國人一樣的特權和優遇。
  • 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對崇洋媚外,我終於明白:中國真正的強大了
    對於崇洋媚外這個現象,根據我個人的一些觀察,我來散播一點正能量吧。例子1:16歲在加拿大留學的00後 認識小姑娘是她私信求助我,第一次要不要約炮出去。我當然給攔住了,勸她好好找個男朋友。但有網友回答:這些外國人在一線城市已經沒那麼好泡妞了,很多都是鑽三線城市找那些沒見過世面的小姑娘。老的華人,或者老一輩人,崇洋媚外的情況還是比較輕的。他們的時代記憶是抗美援朝,是「帝國主義在東方架起幾門大炮就可以徵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 原創丨在中國,崇洋媚外為啥突然變「洋垃圾」?原因找到了!
    一個階段以來,如果不崇洋甚至會成為政治不正確,誰要是多一點民族自信甚至會被罵民粹。然而,近兩年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網絡輿論中獨立自主的聲音逐漸佔了主流,崇洋媚外在輿論話語權上越來越小。然而,就在日前,風雲突變,當他再受邀擔綱領銜一場精心策劃的大咖直播秀時,結果可好,直接被年輕網友給罵得停止直播下線了,到現在還蟄伏也沒露面。為啥短短數年時間,我們國家竟然從崇洋媚外的大環境下,很快就轉變成了把崇洋媚外視作「洋垃圾」了呢?這個變化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 關於崇洋媚外的思考
    「崇洋媚外」是一個貶義詞,其本意是說崇拜西方的一切,向外國人獻媚。自從我們打開國門,接收到來自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文化的浪潮衝擊後,出現了幾乎一邊倒的「崇洋媚外」。後來經過40多年的努力,我們的技術能力、生產力水平、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各種文化類別、文化品質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我們的整體「崇洋媚外」的程度就沒有那麼嚴重了。但不可否認,現在我們身邊還是有很多人「崇洋媚外」得厲害。
  • 淺析崇洋媚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淺析崇洋媚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一)忽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崇洋媚外呢?思前想後,於是打算寫一篇文字。不過後來轉念一想,這個問題太複雜,涉及層面太廣泛,不是我這個名不經傳的小民百姓可以妄言的。因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也就不去談為什麼了,只膚淺地探討一下從什麼時候開始。
  • 你的名字,崇洋媚外
    一起唱:什麼妖魔鬼怪,什麼崇洋媚外,什麼封建色彩,什麼怪誕離奇。(西安市不規範地名統計表,共98處)這些樓宇的名字來由其實有其歷史、文化和心理原因。不就是想在一個逼仄之地給住宿的旅客(及自己)提供一點點可憐的幻想嗎?那麼多洗浴中心都叫威尼斯水都,那麼多小區叫棕櫚泉、紐約豪庭,這些難道都是出於某些政治化的訴求,故意彰顯崇洋媚外、故意貶低自我,嘲弄祖宗嗎?
  • 崇洋媚外心理有多可怕?
    當時已經是大約晚上11點左右,我和客戶喝的很高興,隔壁桌有兩個年輕的中國女孩子,看穿著打扮像是在附件工作的白領也在那裡喝酒聊天。一會兒一個女生過來給我的客戶A敬酒,說是她們倆玩遊戲,誰輸了就來我這個桌子敬酒,客戶A高興的接受了;一會兒女生又來了,看樣子又輸了,又給客戶B敬酒,客戶B也高興的接受了。
  • 00後全面分析國人崇洋媚外心理,撒貝寧感嘆:中國的未來不可限量
    記得在去年的年底,朋友圈被一張「十八歲」的照片給刷爆了,究其根本,原來是最小的九零後都已經成年了,這不禁令我們感慨這時光真的是流逝得太快了,讓很多人都措手不及,還沒過夠當孩子的癮呢,就要慌張地上戰場。衝鋒陷陣。如今00後都已經登場了。
  • 你是如何看待「崇洋媚外」的觀念呢?
    但即便如此,受過傳統教育的中華民族,總會出現一些崇洋媚外的年輕人,他們好高騖遠,總想著去過外國人夢境般的生活,甚至認為外國的空氣都是香甜的。崇洋媚外是一種典型的撇棄中國舊思想文化,而一味盲目的追求崇拜西方文化,從而迷失自我,徹底陷入困境之中。這類人群不僅在思想上絲毫沒有受到束縛,更是在人生自主選擇權上毫不避諱,也充分代表了當代年輕人思想觀、價值觀上的弊端。
  • 連染髮都是崇洋媚外了
    本來,這已經夠黑色幽默的了。連微博網友都表達了對這場比賽的無情嘲諷:但是更幽默的是,有人居然繼續窮追猛打,把輸掉比賽的福州大學球員,直接打成了崇洋媚外。一開始,與歸君覺得這個網友只是個孤例,甚至可能是個高級黑。但是當我檢索了「染髮 崇洋媚外」發現,他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那些崇洋媚外的人,你們該醒醒了!
    在我國古代是沒有「崇洋媚外」這個詞的。為什麼?因為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世界霸主地位,其它國家在當時的中國人眼裡都是「蠻夷之地」,那時候怎麼可能有人崇洋媚外呢?所以自然就沒有崇洋媚外這個詞了。到了近代,衰落的中國被迫與列強籤訂不平等協約,各種替洋人辦事的「買辦」出現,這才有了「崇洋媚外」一說。
  • 這有多不自信,過聖誕就是崇洋媚外,那星期天也應該取消
    又是一年年末時節,各種東西方的節日密集到來,對於過洋節是不是崇洋媚外,討論已有多年,激進者甚至砸場子,痛斥組織者,質問為什麼要過洋節日的事,這種事經常見諸報端和視頻平臺。文化不自信的人,見到啥都怕,過平安夜是崇洋媚外,情人節是崇洋媚外,那怎樣做不是崇洋媚外呢?在他們眼裡,就是過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節日,比如元宵節,重陽節,端午節,臘八,春節等,才不叫崇洋媚外。傳統文化最為明顯的事這幾年漢服熱興起,但是應該看作是傳統文化的一次騷動,而不是復興。
  • 張文宏,已被30萬人視為崇洋媚外
    這個大V,目前粉絲量是627萬,這種粉絲量,比很多明星和央視主持人的都要多得多,所以這樣的粉絲量,在微博上絕對是屬於頭部級別的大V:這其實就意味著,目前至少已經有30萬人,都認為這位網絡大V說的是對的——因為如果他們不認同這段話的話,他們是絕不可能會去給這段話點讚的。所以說,目前的張文宏醫生,至少已經被30萬人認定為是在「崇洋媚外」了。
  • 到底怎樣才算崇洋媚外?哈哈哈太真實了
    有的時候崇洋媚外真的沒有那麼多,現在很多的都是在捕風捉影,上綱上線的噴著一些所謂的崇洋媚外的人,但是他們真的崇洋媚外嗎?不見得吧,現在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下,誰人能獨善其身?那個國家能獨善其身?我覺得下面這位小哥說的太對了!到底怎樣才算崇洋媚外?
  • 美國「無褲日」傳入中國,年輕人緊跟「潮流」,大媽怒斥崇洋媚外
    春節,中秋節,清明節,七夕節等等節日都是源於中國的傳統習俗,現在已經成為中國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傳統節日也開始走向國際化,比如中國的春節就受到很多國家的歡迎,許多國家地區和國家更是把春節納入了法定節假日。而中國也開始出現許多新的節日,有勞動節,婦女節,教師節等國際組織提倡的節日,還有一些別的國家的傳統節日,比如說聖誕節,萬聖節等等。
  • 過聖誕就是崇洋媚外?這是有多不自信,那星期天也應該取消
    對於過洋節之說,人們已經爭論許久,有人認為這是崇洋媚外,畢竟連自己的文化都喜愛,為何瘋狂痴迷於國外的節日,更有甚者還有人做出一些瘋狂的舉動,對這些過洋節的人進行猛烈抨擊。 因為文化交流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外國文化進入了中國,有人看見別人喜歡別國的電影,聽他國的歌曲,就認為他們是在崇洋媚外,更不用說這些國外的節日了,如聖誕節等等更是讓很多人不滿,畢竟這是他國文化價值觀的體現
  • 疫情期間,國內一些大學生崇洋媚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現在有不少國內的大學生崇洋媚外,讓我感到很不理解。例如很多人把出國留學當成非常高大上的事情來追求,覺得外國的月亮好像比中國的圓一樣。又比如說,最近美國疫情爆發,不少,北大的學生紛紛給美國進行捐助,又捐物,又捐款,捐了好像接近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