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在2020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說,「國內產品質量並不比國外差,世界上很多奢侈品都是中國代加工的,貼個牌子就增值幾十倍。要培育中國的世界品牌,需要提高民族自信心,好在年輕一代已經不崇洋媚外了,也比較相信國內的產品。」
宗慶後先生的話得到很多網友的認可,事實確實如此。我們家的孩子也是一個90後,我們也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確實像宗慶後先生說的一樣。
我們中國的年輕一代已經跳出了所謂的西方話語權怪圈兒,而是根據現實更加理性地思考問題。他們不再擔心我們這麼做「西方會怎麼看?」,他們說的更多的是「我們該怎麼樣」「我們中國當下最需要做什麼」。
早在2017年,美國《華爾街日報》就刊登了一則報導,稱如今中國的年輕人不再崇洋,他們對祖國的發展和前景普遍自信,在這一代人看來,當下的中國已經成為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力量與穩定的燈塔」。
英國某基金會也曾發布過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青年對未來最為樂觀自信。29%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覺得中國是安居樂業之所,因為在這裡「只要勤奮就能出人頭地」。約93%的中國受訪者還因為醫藥、可再生能源和計算機等技術的進步而對未來充滿希望。相比之下,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青年則相對較為悲觀。
2020年初,在全球多地爆發並迅速蔓延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截止目前全球累計新冠病毒確診病例超8428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183萬例。
而號稱擁有最先進的醫療科技以及最完美的醫療體系和一整套嚴密的傳染病防控機制的西方發達國家,卻淪為疫情的重災區。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竟然成了這次疫情的「震中」。
2020年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給地球上所有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對各個國家造成的人員和經濟損失不亞於任何一場戰爭,甚至有人把這次新冠疫情比作「第三次世界大戰」。
面對同樣的新冠疫情的衝擊,我們中國的制度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不但迅速率先控制住了疫情,而且14億國民面對災難時刻的凝聚力和執行力更是讓全球瞠目結舌。2020年12月10日德國前副總理菲舍爾撰文稱:中國贏得了2020年。
其實不僅僅是2020年,近年來世界格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中國人也逐漸更加自信。特別是年輕一代對西方「傲慢與偏見」的雙標態度,他們不再卑怯、沉默,而是理直氣壯地「懟」回去;或者用「自黑」的方式調侃對方。而這種「回懟」和「自黑」正是源自內心高度的自信。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總會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出現。在武漢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就有位所謂的方形「公知」,「剝開」全民戰疫的重重迷霧,用放大鏡找尋「蛛絲馬跡」根據道聽途說東拼西湊成所謂的《武漢日記》,以證實西方社會制度的優越性,結果卻被現實啪啪打臉。
從方形日記到湖北大學某梁姓教授、到海南大學教授王小某,以及被罵到管直播的那位拿著國外綠卡的「公知」高等等。這些崇洋媚外的所謂「公知」精英們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多數是50、60、或者70後。
為什麼現在國內崇洋媚外的人多是50、60、70後呢?這和他們出生、成長、成熟的年代有關係。
出生於70年代的人,成長於八十年代,成熟在九十年代。而那個時期蘇聯被解體,國際上充滿了對社會主義的不信任,所以在那個時期成長起來的人對社會主義的信仰是模糊的、懷疑的。
出生於五十、六十年代的人,他們經歷過十年特殊的歷史時期, 造成了他們缺乏理性的思維方式。因為缺乏理性思維,所以他們會很擰巴。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經歷也讓他們對社會主義的信仰更加模糊和懷疑。
而出生於五十、六十年代的人,因為特殊來的歷史經歷,讓他們的行為和語言也更加具有非理性的攻擊性比如寫日記的某方。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50、60、70後都都崇洋媚外,只是個別現象。我本人也是70後,但是我愛我們的中國,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宗慶後稱年輕一代已經不崇洋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