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伯軍 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點擊藍字
歡迎關注
作者:王伯軍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引言
現代醫學已經明確:95%以上的大腸癌就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摘除大腸息肉可以有效阻止大腸癌的發生。那麼,大腸息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大腸息肉是什麼?
大腸是消化道息肉最常發生的部位之一。息肉就是多長出來的一小塊「贅肉」,其本質是一個增生組織的團塊。
正常情況下,腸道黏膜是光潔的,其表面的上皮細胞每天有序不斷地更新脫落。若局部受到了損傷或刺激,加速修復的消化道黏膜可能刺激局部出現過度增生,於是在腸道表面形成一個小的隆起或凸起,稱之為息肉。
腸道息肉可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常見類型:
1.幼年性息肉:
常見於幼兒,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徵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
2.炎性息肉:
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糜爛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腸道疾病。
雖然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但大腸的長期慢性炎症可以誘發癌變,宜及時治療。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故又稱癌前息肉,有三種類型: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而絨毛狀腺瘤最易癌變。
一般人的大腸息肉大多是這種癌前息肉。在臨床上經結腸鏡摘除的息肉,其病理檢查大多是腺瘤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上皮內瘤變是癌前病變,也就是說向結腸癌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有些甚至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這與癌十分接近或就是早期癌了。
二、為什麼會長腸息肉呢?
發生腸息肉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不十分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感染
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有關;
2.年齡
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
3.胚胎異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
4.生活習慣
低纖維飲食與結直腸息肉有關;吸菸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係;
5.遺傳
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腺瘤性息肉的發生率並不低,在50歲以上的人群裡,大約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這種癌前息肉。
哪些人容易發生腸息肉呢?
任何人都可能長息肉,但如果有下述高危因素者,腸道裡長息肉的風險更大。
發生腸息肉的高危因素:
☆ 50歲以上
☆久坐、 體重超標
☆ 吸菸
☆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
☆ 腸息肉或大腸癌家族史及既往史。
三、腸息肉有哪些症狀?
腸息肉一般沒有症狀。少數息肉因表面糜爛或被糞塊擦傷可以發生無痛性出血。腸道息肉病(腸道內有幾十、幾百個息肉),可影響腸道蠕動而發生腹瀉;但多發性腸息肉(一般幾個,甚至十幾個息肉)不會影響腸道功能,也就是不會發生腹瀉或便秘。偶爾,巨大的腸息肉可引起腸道扭轉或套疊,發生腸梗阻。
腸息肉最大的危害就是無痛無息的發生癌變。
大腸息肉之所以令人擔心,是因為其本身可能就是惡性的、或者有發展成為大腸癌的隱患。現在醫學已經很明確,95%以上的大腸癌就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即使一開始可能是良性的,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可能向惡性轉變,尤其是那些基底寬、個頭大的息肉。
從發病年齡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腺瘤性息肉癌變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類型有關。廣基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
還有些特殊類型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側向發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惡變為大腸癌。
從腺瘤性息肉開始,經歷一些基因突變,發展為不典型增生(即:上皮內瘤變),再發展到癌症需要5年乃至10年的時間。有家族史的病人發展會快一些。從早期癌症發展到晚期又需要一段時間,其進展速度往往取決於癌症的惡性程度。
但臨床上大多數腺瘤性息肉摘除後病理檢查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少數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已接近癌或早癌。因為息肉長在腸內沒有症狀,發現時已不知長了多少年了,因此一旦發現腸道息肉需儘快切除。
四、腸道息肉的治療
目前腸鏡下切除息肉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例如氬氣刀燒灼術、圈套勒除術、高頻電切術等等,大多可以將息肉完整切除,切除標本必須送病理檢查。必要時外科手術治療。
歡
迎
關
注
<如在其他應用打開此文章,可截屏後,打開微信掃一掃進行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王伯軍大夫
談消化
原標題:《大腸息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