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王伯軍 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點擊藍字

歡迎關注

作者:王伯軍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引言

現代醫學已經明確:95%以上的大腸癌就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摘除大腸息肉可以有效阻止大腸癌的發生。那麼,大腸息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大腸息肉是什麼?

大腸是消化道息肉最常發生的部位之一。息肉就是多長出來的一小塊「贅肉」,其本質是一個增生組織的團塊。

正常情況下,腸道黏膜是光潔的,其表面的上皮細胞每天有序不斷地更新脫落。若局部受到了損傷或刺激,加速修復的消化道黏膜可能刺激局部出現過度增生,於是在腸道表面形成一個小的隆起或凸起,稱之為息肉。

腸道息肉可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常見類型:

1.幼年性息肉:

常見於幼兒,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徵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

2.炎性息肉:

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糜爛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腸道疾病。

雖然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但大腸的長期慢性炎症可以誘發癌變,宜及時治療。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故又稱癌前息肉,有三種類型: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而絨毛狀腺瘤最易癌變。

一般人的大腸息肉大多是這種癌前息肉。在臨床上經結腸鏡摘除的息肉,其病理檢查大多是腺瘤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上皮內瘤變是癌前病變,也就是說向結腸癌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有些甚至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這與癌十分接近或就是早期癌了。

二、為什麼會長腸息肉呢?

發生腸息肉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不十分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感染

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有關;

2.年齡

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

3.胚胎異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

4.生活習慣

低纖維飲食與結直腸息肉有關;吸菸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係;

5.遺傳

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腺瘤性息肉的發生率並不低,在50歲以上的人群裡,大約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這種癌前息肉。

哪些人容易發生腸息肉呢?

任何人都可能長息肉,但如果有下述高危因素者,腸道裡長息肉的風險更大。

發生腸息肉的高危因素:

☆ 50歲以上

☆久坐、 體重超標

☆ 吸菸

☆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

☆ 腸息肉或大腸癌家族史及既往史。

三、腸息肉有哪些症狀?

腸息肉一般沒有症狀。少數息肉因表面糜爛或被糞塊擦傷可以發生無痛性出血。腸道息肉病(腸道內有幾十、幾百個息肉),可影響腸道蠕動而發生腹瀉;但多發性腸息肉(一般幾個,甚至十幾個息肉)不會影響腸道功能,也就是不會發生腹瀉或便秘。偶爾,巨大的腸息肉可引起腸道扭轉或套疊,發生腸梗阻。

腸息肉最大的危害就是無痛無息的發生癌變。

大腸息肉之所以令人擔心,是因為其本身可能就是惡性的、或者有發展成為大腸癌的隱患。現在醫學已經很明確,95%以上的大腸癌就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即使一開始可能是良性的,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可能向惡性轉變,尤其是那些基底寬、個頭大的息肉。

從發病年齡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腺瘤性息肉癌變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類型有關。廣基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

還有些特殊類型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側向發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惡變為大腸癌。

從腺瘤性息肉開始,經歷一些基因突變,發展為不典型增生(即:上皮內瘤變),再發展到癌症需要5年乃至10年的時間。有家族史的病人發展會快一些。從早期癌症發展到晚期又需要一段時間,其進展速度往往取決於癌症的惡性程度。

但臨床上大多數腺瘤性息肉摘除後病理檢查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少數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已接近癌或早癌。因為息肉長在腸內沒有症狀,發現時已不知長了多少年了,因此一旦發現腸道息肉需儘快切除。

四、腸道息肉的治療

目前腸鏡下切除息肉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例如氬氣刀燒灼術、圈套勒除術、高頻電切術等等,大多可以將息肉完整切除,切除標本必須送病理檢查。必要時外科手術治療。

<如在其他應用打開此文章,可截屏後,打開微信掃一掃進行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王伯軍大夫

談消化

原標題:《大腸息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腸息肉是「定時炸彈」,一定要及時拆除!
    腸息肉是局部腸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樣病變,說白了在大腸黏膜表面長出來的「小瘊子」。發生原因不甚明了,多出現在中年以後,50--歲以後的人群大約有25~80%的發生率。 儘管它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
  • 大腸息肉——藏在肚子裡的「定時炸彈」,必須格殺勿論!
    腸息肉是局部腸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樣病變,說白了在大腸黏膜表面長出來的「小瘊子」。發生原因不甚明了,多出現在中年以後,50--歲以後的人群大約有25~80%的發生率。儘管它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
  • 北大首鋼醫院消化內科採用尼龍繩套扎法完成首例大腸巨大息肉切除
    6月4日,我院消化內科利用內鏡下尼龍繩套扎法成功完成一例巨大粗蒂結腸息肉內鏡下切除術。該患者為一位中年男性,因腹部不適來我院就診。通過結腸鏡檢查發現患者大腸多發息肉,其中乙狀結腸有一枚頭部直徑2.5釐米、蒂直徑1.5釐米的粗蒂息肉,後經病理檢查確認為管狀腺瘤。腺瘤是大腸息肉最常見病理類型,多數大腸癌都是由大腸腺瘤發展而來,因此切除息肉刻不容緩。
  • 發現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不一定,這種息肉用藥就能好
    腸息肉是怎麼回事?一般說的腸息肉嚴格講這樣定義,任何突出於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僅僅是黏膜局限性隆起。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不是癌腫,不會危及生命,並且多數沒有什麼症狀,它可小至芝麻、綠豆,直徑僅幾毫米,也可有核桃大小的,直徑有2—3釐米,數量從1個至數個不等。平時最多見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炎症性與大腸炎症反應有關,腺瘤性則由於結腸黏膜表面細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
  • 腸息肉怎樣解決?中醫:不手術就能消除,還能防復發!
    腸息肉手術除了要承擔手術風險,在手術後也會復發,而如果不能及時消除,息肉也會有癌變的風險。因此如何消除息肉,如何讓「它」不復發,成為了關鍵。那麼,腸息肉究竟該怎樣解決?中醫:不手術就能消除息肉,還能防復發!
  • 四個部位長息肉,為健康及時手術切除,別拖到「癌症」找上門
    身上如果長了息肉,究竟該怎麼辦? 43歲的何女士在婦科檢查的時候發現了宮頸息肉,醫生建議她及時手術切除,因為宮頸息肉有一定惡變的傾向,雖然它的總體惡變率不高,但畢竟小心駛得萬年船。 事實上,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意外發現身體裡長了息肉,這裡要說的是,無論哪裡出現了息肉,一般來說,都不會明顯的症狀,息肉是一種癌前病變,特別是以下四個部位的息肉,建議你不要忽視。
  • 大便出血怎麼回事,嚴重嗎?需要去醫院嗎?看了你就知道了啊
    不少朋友在生活中會出現大便出血的現象,有的朋友感覺非常的恐慌,認為自己患上了什麼重大的疾病,有的朋友則認為不痛不癢的並沒有什麼關係,過幾天就會好了,那麼實際情況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大便出血怎麼回事嚴重嗎?需要去醫院嗎?看了你就知道了啊。
  • 腸息肉是癌症嗎?該如何治療?
    1、什麼是大腸息肉? 是指從結直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 2、腸鏡下大腸息肉有什麼特點? 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 宮頸息肉有哪些症狀 宮頸息肉怎麼治療
    宮頸息肉屬於婦科一種常見疾病,這類疾病雖然危害不是很大,但是如果不及時的治療也是有危害的,如果能及時有效的治療一般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影響。那麼宮頸息肉有哪些症狀呢?宮頸息肉怎麼治療呢?宮頸息肉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症狀也有很多,一般我們都是通過這些症狀來判斷宮頸息肉的,宮頸息肉的表現有很多,需要我們及時有效的給予治療。
  • 排便時出現4種變化,或是腸息肉在作祟,其中有1種息肉可能會癌變
    大多數息肉都是無害的,但是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就要重點關注,它是癌變的一種反應,大部分大腸癌的發生都與之有關。即使是良性息肉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息肉在發展過程中會越長越大,如有不良刺激很可能會出現癌變,導致嚴重的腸癌。
  • 可能是息肉在搗鬼!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孩偶爾鬧一兩次肚子是常有的事。如果肚子時不時折騰一下,而且經常便血,別說是小孩,哪怕是成年人也頂不住!帶小孩去兒科或消化內科,吃了好多藥都沒有好轉,父母往往都會急得滿頭大汗,但是父母也要知道,便血的元兇,說不定就是腸子裡的那粒息肉! 小孩會得息肉嗎 息肉是消化道或呼吸道的黏膜組織在生長過程部分突出表面,「長到」呼吸道或者消化道的「一塊肉」(有些息肉可能突出的不明顯)。
  • 【北京豐益肛腸醫院中醫科】關於腸息肉,你最想知道的9個問題!
    大約有超過90%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很多人查出腸息肉後感到恐慌不安,那麼,到底什麼是大腸息肉?為什麼會得大腸息肉?腸息肉嚴重不嚴重,需不需要切呢?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幹預治療。2、怎麼明確腸息肉性質?
  • 大腸癌一確診就晚了?大便有這些變化,可能是大腸在求助
    如果你的便便突然變了比如由3天1次變成了1天3次上班的時候,忍不住一次次衝向廁所有時候腹瀉一頓操作猛如虎有時候便秘佔著茅坑就是拉不出上完之後一直感覺意猶未盡老想去廁所再蹲一會兒肚子隱隱作痛關鍵是!細細品一下很有可能你的大腸正在承受難以承受之痛大腸家族有5位兄弟: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最近,大腸家族傳出2個爆炸大新聞:#潰瘍性結腸炎辭退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結腸癌「殺」死了電影《黑豹》的演員查德維克·博斯曼#但這些
  • 腸息肉是如何癌變的?
    腸息肉是如何癌變的? 時間:2020-12-08 10:39北京天健醫院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人們對於腸息肉不太熟悉,什麼是腸息肉呢?它是人體腸黏膜表面所產生的病變,而其隆起的地方就是大腸息肉,其實換一種說法便是,長在人體腸管裡面的一個疙瘩,只不過這個疙瘩是肉。對於大多數的此類患者而已,他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病是否會變成腸癌?腸息肉是如何癌變的?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癌變得,腸息肉主要劃分為兩種,一種是非腫瘤性的腸息肉,另一種是腺瘤性的腸息肉。
  • 息肉一定會癌變嗎?北大腫瘤醫院的專家們告訴你答案
    本文專家:步召德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一病區主任醫師郝純毅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胰外二科主任醫師高雨農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婦瘤科主任醫師張彬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頭頸科主任醫師那麼到底哪些息肉需要警惕?又該如何治療?大腸息肉與癌的關係:★★★★☆大腸息肉如果較小,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在腸鏡檢查時被發現;如果較大,則一小部分患者可出現便血、便秘、腹瀉腹痛、大便性狀改變、大便習慣改變等。
  • 部分息肉存在癌變的可能,特別是這三個部位的息肉,儘早切除
    很多疾病都可在體檢中發現,比如息肉就是常見的一種,由於息肉是出現在黏膜上的贅生物,所以很多患者會不自覺地將息肉和癌症聯繫在一起。但從科學角度來看,息肉就是黏膜上隆起的增生物,通常都屬於良性病變,只要是有黏膜的部位,都有可能長出息肉,比如腸道息肉、胃息肉、鼻息肉等都是常見的疾病。
  • 患上腸息肉,最怕亂吃什麼?醫生:這4種食物別再拼命吃了
    大多數大腸息肉是無害的,但有些會發展成癌症。因此我們治療的目的,其實說白了,就是防止腸癌的發生。然而在臨床之中,不同類型的息肉具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和癌變風險。一般而言,結、直腸息肉分為兩大類型,即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在多數情況下,非腫瘤性息肉是不會發生癌變的,比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
  • 結腸息肉會復發?切除並非一勞永逸,做好4個護理
    腸息肉是一種在腸黏膜表面顯著生長的組織,在確定其病理特性之前,將它們統稱為腸息肉。腸息肉的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繼續增加,大多數腸息肉是良性的,但直徑超過兩釐米的息肉可能是惡性的。大多數息肉可以通過內窺鏡檢查治癒,如果沒有做好日常護理工作,可能會導致息肉復發,甚至誘發腫瘤病變。結腸息肉應該做好哪些護理?
  • 為什麼腸道裡容易長息肉?常吃三種食物的人,儘早去醫院體檢一下
    踸踢睠柼蛽寍飦幡腀籭賜覃沷煕蜒祭棺搙緙溚隈塡濡漑絢輜蘻辮秢襟杓樵埂鎊詠鶚忐澩萱刃忪廂壛卆油俞間耙腁蹠但是侯先生也有自己的疑問,醫生,我才45歲,為什麼就長了這麼多息肉?在侯先生的家族裡,並沒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家族史,也沒有大腸癌的家族史,醫生在詳細詢問了侯先生的一些習慣後,告訴他,導致大腸息肉多發的原因,主要還是飲食習慣。
  • 南昌豐益肛腸醫院:大便出血不當回事,腸鏡檢查竟是息肉,還有癌變的...
    近期,因為便血來我院檢查的患者有很多,南昌豐益肛腸醫院吳紅春主任在這裡提醒大家,出現便血,千萬不要不當回事,很有可能是息肉、甚至是腸道腫瘤在作怪。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近期的豐益案例,希望能夠敲響警鐘,給大家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