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王志剛,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外科學博士(畢業於上海中山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青委,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臟器聯合臟器切除和質量控制學組副主任委員。擅長腸癌腔鏡和雙鏡聯合微創手術治療;各類複雜腸癌如局部晚期、超低位、復發腸癌的手術治療。開設並領銜國內首個複雜腸癌多學科診治整合門診。
劉大爺71歲,兩周前參加社區大腸疾病普查,化驗大便兩次潛血陽性。十幾天來,劉大爺顧慮重重,寢食不安,近日,他來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就醫。
腸鏡檢查發現,劉大爺乙狀結腸、降結腸長了幾個小小的息肉,大多在幾毫米大小,最大的一個1.2cm。腸鏡下切除送病理檢查,診斷為「絨毛狀腺瘤,局部癌變可能」。
1、什麼是大腸息肉?
是指從結直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
2、腸鏡下大腸息肉有什麼特點?
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腸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體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病理結果才是判定息肉性質「金標準」。
3、大腸息肉病理有哪些類型?
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進行腸鏡檢查,並在腸鏡下切除送病理檢查。根據病理結果,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非腺瘤性息肉:例如炎性息肉,兒童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都是良性病變。
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見。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應積極處理。
4、大腸息肉的原因?
(1)飲食因素,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性飲食,造成大便在腸道停留過久,毒素刺激腸道就容易產生息肉。
(2)生活習慣,長期飲酒和吸菸,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低下,容易長息肉。
(3)遺傳因素,遺傳因素會導致一些息肉的發生,尤其是家族性的息肉病。
(4)年齡,中年以後,大腸息肉發病率增高。
5、大腸腸息肉有哪些症狀?
便血,根據息肉多少和位置,出血量不同,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裡急後重,排便習慣改變。
腹痛,腹部隱隱作痛也是常見症狀。
腹瀉,可能與息肉刺激,腸蠕動加快有關
6、大腸息肉如何治療?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腸癌。腸息肉切除前必須做活檢。所有經內鏡切除的標本,均應進行詳細的病理檢查。
腸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通常情況下,較小或有蒂的息肉、大體觀察考慮良性的息肉、早期癌腫但超聲內鏡等檢查病灶僅局限於黏膜層的病灶,可以選擇內鏡下局部切除。
以下情況需要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
病理檢查證實有癌變浸潤;
腺瘤較大,呈廣基型;
腺瘤數量較多密集分布,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僅行內窺鏡無法切除的大腸腺瘤患者。
專家介紹
王志剛,男,主任醫師,教授,外科學博士(畢業於上海中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青委,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臟器聯合臟器切除和質量控制學組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普外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胃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結直腸疾病診治中心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腔鏡學組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結直腸學組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胃腸腫瘤微創學組常委,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圍手術期學組委員,宋慶齡基金會腫瘤綜合診治委員會理事,中國醫藥教育學會複雜腫瘤診治專委會常委。臨床專長與學術成就:從事臨床工作近20餘年,擅長胃腸腫瘤的傳統根治手術和腹腔鏡微創外科手術治療,在六院普外科率先全面開展腹腔鏡下胃癌、結直腸癌、胃腸間質瘤的根治術,國內較早開展雙鏡聯合(胃腸鏡和腹腔鏡)治療胃腸道間質瘤和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手術,開展單孔腔鏡手術,並取得了良好的微創效果。開展大腸癌肝轉移的同期手術和分期手術治療並取得良好療效。尤其是對複雜腸癌的多學科聯合診治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包括局部晚期腸癌、低位直腸癌、復發性腸癌、伴有多種慢性疾病高風險腸癌患者。近年來,大力開展了復發腸癌再手術的研究工作,通過多學科團隊合作,聯合臟器切除,雜交腹壁缺損一期修復、術中溫熱化療,術中放療等多項技術,使眾多復發腸癌患者獲得再次手術切除的機會,延長了生存,改善了生活質量。開設並領銜國內首個複雜腸癌多學科診治整合門診。
2007年曾在美國著名的Cleveland Clinic結直腸外科中心學習,師從美國結直腸外科協會主席Victor Fazio教授,學習並開展了各類直腸癌低位保肛手術、超低位保肛手術和各類儲袋手術技術;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微創外科中心學習培訓。先後入選上海市優秀青年醫學人才培養計劃、上海交通大學百人計劃、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業務骨幹培養計劃,曾被評為上海市青年崗位工作能手、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教師。帶教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兩項,主持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課題、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上海市衛生局重點項目、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課題等多項課題研究。先後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20篇為SCI收錄,擔任《世界華人消化雜誌》、《中華結直腸疾病雜誌》等多種雜誌編委,參編專著3部,多次參加各類國際學術會議。
擅長:腸癌腔鏡和雙鏡聯合微創手術治療;各類複雜腸癌如局部晚期、超低位、復發腸癌的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