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是癌症嗎?該如何治療?

2020-12-15 騰訊網

專家簡介:王志剛,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外科學博士(畢業於上海中山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青委,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臟器聯合臟器切除和質量控制學組副主任委員。擅長腸癌腔鏡和雙鏡聯合微創手術治療;各類複雜腸癌如局部晚期、超低位、復發腸癌的手術治療。開設並領銜國內首個複雜腸癌多學科診治整合門診。

劉大爺71歲,兩周前參加社區大腸疾病普查,化驗大便兩次潛血陽性。十幾天來,劉大爺顧慮重重,寢食不安,近日,他來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就醫。

腸鏡檢查發現,劉大爺乙狀結腸、降結腸長了幾個小小的息肉,大多在幾毫米大小,最大的一個1.2cm。腸鏡下切除送病理檢查,診斷為「絨毛狀腺瘤,局部癌變可能」。

1、什麼是大腸息肉?

是指從結直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

2、腸鏡下大腸息肉有什麼特點?

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腸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體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病理結果才是判定息肉性質「金標準」。

3、大腸息肉病理有哪些類型?

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進行腸鏡檢查,並在腸鏡下切除送病理檢查。根據病理結果,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非腺瘤性息肉:例如炎性息肉,兒童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都是良性病變。

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見。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應積極處理。

4、大腸息肉的原因?

(1)飲食因素,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性飲食,造成大便在腸道停留過久,毒素刺激腸道就容易產生息肉。

(2)生活習慣,長期飲酒和吸菸,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低下,容易長息肉。

(3)遺傳因素,遺傳因素會導致一些息肉的發生,尤其是家族性的息肉病。

(4)年齡,中年以後,大腸息肉發病率增高。

5、大腸腸息肉有哪些症狀?

便血,根據息肉多少和位置,出血量不同,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裡急後重,排便習慣改變。

腹痛,腹部隱隱作痛也是常見症狀。

腹瀉,可能與息肉刺激,腸蠕動加快有關

6、大腸息肉如何治療?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腸癌。腸息肉切除前必須做活檢。所有經內鏡切除的標本,均應進行詳細的病理檢查。

腸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通常情況下,較小或有蒂的息肉、大體觀察考慮良性的息肉、早期癌腫但超聲內鏡等檢查病灶僅局限於黏膜層的病灶,可以選擇內鏡下局部切除。

以下情況需要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

病理檢查證實有癌變浸潤;

腺瘤較大,呈廣基型;

腺瘤數量較多密集分布,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僅行內窺鏡無法切除的大腸腺瘤患者。

專家介紹

王志剛,男,主任醫師,教授,外科學博士(畢業於上海中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青委,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臟器聯合臟器切除和質量控制學組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普外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胃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結直腸疾病診治中心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腔鏡學組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結直腸學組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胃腸腫瘤微創學組常委,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圍手術期學組委員,宋慶齡基金會腫瘤綜合診治委員會理事,中國醫藥教育學會複雜腫瘤診治專委會常委。臨床專長與學術成就:從事臨床工作近20餘年,擅長胃腸腫瘤的傳統根治手術和腹腔鏡微創外科手術治療,在六院普外科率先全面開展腹腔鏡下胃癌、結直腸癌、胃腸間質瘤的根治術,國內較早開展雙鏡聯合(胃腸鏡和腹腔鏡)治療胃腸道間質瘤和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手術,開展單孔腔鏡手術,並取得了良好的微創效果。開展大腸癌肝轉移的同期手術和分期手術治療並取得良好療效。尤其是對複雜腸癌的多學科聯合診治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包括局部晚期腸癌、低位直腸癌、復發性腸癌、伴有多種慢性疾病高風險腸癌患者。近年來,大力開展了復發腸癌再手術的研究工作,通過多學科團隊合作,聯合臟器切除,雜交腹壁缺損一期修復、術中溫熱化療,術中放療等多項技術,使眾多復發腸癌患者獲得再次手術切除的機會,延長了生存,改善了生活質量。開設並領銜國內首個複雜腸癌多學科診治整合門診。

2007年曾在美國著名的Cleveland Clinic結直腸外科中心學習,師從美國結直腸外科協會主席Victor Fazio教授,學習並開展了各類直腸癌低位保肛手術、超低位保肛手術和各類儲袋手術技術;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微創外科中心學習培訓。先後入選上海市優秀青年醫學人才培養計劃、上海交通大學百人計劃、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業務骨幹培養計劃,曾被評為上海市青年崗位工作能手、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教師。帶教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兩項,主持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課題、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上海市衛生局重點項目、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課題等多項課題研究。先後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20篇為SCI收錄,擔任《世界華人消化雜誌》、《中華結直腸疾病雜誌》等多種雜誌編委,參編專著3部,多次參加各類國際學術會議。

擅長:腸癌腔鏡和雙鏡聯合微創手術治療;各類複雜腸癌如局部晚期、超低位、復發腸癌的手術治療。

相關焦點

  • 腸息肉是如何癌變的?
    腸息肉是如何癌變的? 時間:2020-12-08 10:39北京天健醫院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人們對於腸息肉不太熟悉,什麼是腸息肉呢?它是人體腸黏膜表面所產生的病變,而其隆起的地方就是大腸息肉,其實換一種說法便是,長在人體腸管裡面的一個疙瘩,只不過這個疙瘩是肉。對於大多數的此類患者而已,他們最擔心的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病是否會變成腸癌?腸息肉是如何癌變的?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癌變得,腸息肉主要劃分為兩種,一種是非腫瘤性的腸息肉,另一種是腺瘤性的腸息肉。
  • 為什麼會長腸息肉?預防腸息肉措施有哪些?
    為什麼會長腸息肉?腸息肉是腸黏膜過度增生形成凸入腸道的贅生物,根據病理分為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 肉、炎性及增生性息肉。腸息肉的腸鏡檢出率為10%~20%,其中腺瘤性息肉發病率約佔 70%,腺瘤性息肉是一種癌前病變,與腸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腸道為什麼會發生息肉,預防措施有哪些?
  • 醫生提醒:有三種腸息肉,癌變風險高,建議手術切除,降低風險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癌症都不是一天形成的,通常都是正常細胞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發生突變產生的,早期癌症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徵兆,但是大腸癌跟其他腫瘤有所不同的是,早期症狀一般就是腸息肉,起初息肉比較小,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的發展,息肉會慢慢長大,腸道癌變的風險也慢慢增加。
  • 發現腸息肉一定要切除嗎?不一定,這種息肉用藥就能好
    腸息肉是怎麼回事?一般說的腸息肉嚴格講這樣定義,任何突出於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僅僅是黏膜局限性隆起。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過腸鏡下電凝方法直接切除,較大的有蒂息肉(一般直徑大於2釐米),可在腸鏡下先用金屬鈦或尼龍線結紮其根部,然後用電凝切除,病人無須受開刀之苦。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得腸息肉?
  • 腸息肉怎樣解決?中醫:不手術就能消除,還能防復發!
    腸息肉手術除了要承擔手術風險,在手術後也會復發,而如果不能及時消除,息肉也會有癌變的風險。因此如何消除息肉,如何讓「它」不復發,成為了關鍵。那麼,腸息肉究竟該怎樣解決?中醫:不手術就能消除息肉,還能防復發!
  • 屯昌「被癌症籠罩的家族」2名家族成員息肉惡化為直腸癌 專家:該...
    「被癌症籠罩的家族」系列報導②生的希望姨侄兩人患癌住進同一間病房,無奈貸款治病 專家:該遺傳病無法阻斷,免疫治療或帶來光明6月初,符春意和六姨李秀梅先後住進了海南省腫瘤醫院的同一間病房。到海南省腫瘤醫院求醫,專家診斷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因為在這之前,她的大哥符時已因便血腹痛,在該醫院診斷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並做了手術。當時,醫生再次為符春意摘除胃腸道息肉後,建議她3個月複查一次,間隔時間過長可能會癌變。2018年上半年,她發現自己意外懷孕了,為了生下二寶,她未做治療和檢查,直到今年6月1日,再次檢查時,息肉惡化為直腸癌,胃多發息肉。
  • 膽囊息肉是什麼?會變成癌症嗎?
    膽囊息肉的治療方式 1、手術治療 膽囊單發息肉直徑超過10mm,年齡>50歲,有明顯症狀,合併膽囊結石、膽囊頸部息肉引起膽囊管梗阻者,應行外科治療。
  • 從腸息肉到腸癌到底有多遠?
    ,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如果得不到正規的治療或者長期不治療,久而久之容易惡化為腸癌!僅僅是做一次腸鏡的距離~~1、什麼是腸息肉?由於腸息肉很少引起不適症狀,因此往往不易被發現,大多數需要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
  • 【北京豐益肛腸醫院中醫科】關於腸息肉,你最想知道的9個問題!
    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幹預治療。2、怎麼明確腸息肉性質?
  • 患上腸息肉,最怕亂吃什麼?醫生:這4種食物別再拼命吃了
    在臨床之中,腸息肉並不是什麼可怕的疾病,一般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恰當且合理的處理,基本上不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困擾。但是,如果我們從來就是抱著不管不顧的態度,搞不好腸息肉就會發生癌變,那就得不償失了。其實在任何疾病面前,雖說早日治療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調整自己的生活、飲食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當然,腸息肉也不例外。
  • 癌症是拖出來的,醫生忠告,四種小病堅持治療,癌細胞才會更遠
    癌症是一下子發生的嗎?當然不是,癌症的發生往往有一個動態的過程,從正常細胞到癌症,中間有一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癌前病變。 說到癌前病變,很多人不太理解,其實通俗點來說,就是有發展成癌症傾向的病變,不同於癌症,這種病變還是良性的,但一旦忽視,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可能發展為惡性腫瘤。 那麼,究竟哪些小病需要重視,需要堅持治療呢?
  • 排便時出現4種變化,或是腸息肉在作祟,其中有1種息肉可能會癌變
    生活中腸道的健康保養是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一部分,對於腸息肉是什麼?得了腸息肉會有什麼症狀,該如何預防?有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可能也沒有注意過,平時了解關注的也少。這裡我就給大家科普一下,趕緊看看吧。腸息肉大多愛發生在中年人身上。
  • 結節、息肉、囊腫、增生……哪個才是癌症的先兆?
    很多人體檢時,有時會查出各種「結節」「息肉」「囊腫」「增生」等,於是看到自己身體內長了一些多餘的東西都會惴惴不安,甚至擔心這些會發展成癌。 結節、息肉、囊腫、增生...這些到底哪個才是癌症的先兆?
  • 大腸息肉是「定時炸彈」,一定要及時拆除!
    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腺瘤性息肉100%會發生癌變 結腸息肉約30年演變為癌前病變,5-10年演變為癌症,後浸潤、轉移。 患非腫瘤性息肉,癌變可能性較低。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症候群等)、淋巴性息肉、黏膜脫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腸息肉病 。 如果在腸道出現數目多於100顆以上的息肉,並具有腸息肉病的特殊臨床表現時,我們會懷疑患者患了腸息肉病。
  • 大腸息肉——藏在肚子裡的「定時炸彈」,必須格殺勿論!
    如果在腸道出現數目多於100顆以上的息肉,並具有腸息肉病的特殊臨床表現時,我們會懷疑患者患了腸息肉病。染色放大內鏡,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噴在腸息肉表面,結合放大內鏡,就可以有效的觀察腸息肉表變的先關分型,能夠判斷病變性質、浸潤深度等。用過染色放大內鏡,可以決定是否能進行內鏡下治療。③內鏡窄帶成像術(Narrow Band Imaging, NBI)。
  • 大腸息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糜爛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腸道疾病。雖然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但大腸的長期慢性炎症可以誘發癌變,宜及時治療。
  • 息肉比想像更可怕!這5類腸息肉,切掉與否都有高患癌風險,怎麼辦?
    息肉,體檢報告中的「常客」,很多人會因此惴惴不安。 @美中嘉和小助手 您好,最近查出來腸息肉,我有點擔心,該怎麼辦?
  • 患有「腸息肉」的人,晨起上廁所會有這三個異常特徵?要知道
    大部分腸息肉屬於良性腫瘤,是腸黏膜表面異常生長的組織,腸息肉一般跟遺傳以及生活習慣有關,若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很有可能發展成腸癌。一般患有腸息肉時,人們上廁所會有三個異常症狀,需引起警惕。
  • 檢查有腸息肉會不會癌變?如果手術切除,會不會有復發的可能性
    但是息肉發展到癌症需要經過十多年的時間,需要經歷一些列漫長的變化過程,比如腺瘤樣的息肉發展到癌變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一般大部分需要5--15年的時間,平均就是10年的時間。為什麼會形成腸息肉?腸息肉目前形成的具體原因還不是非常清楚,可能與很多因素都有關係。比如大便的刺激和機械的損傷,大便中的殘渣以及異物,或者是其他的因素造成了腸黏膜的損傷,進而長期的刺激腸黏膜,就會形成腸息肉。
  • 體檢查出腸息肉,要不要切除?若是遇到3種息肉,早處理比較好
    癌變,有數據顯示,腸息肉的尺寸越大,發生惡變的風險越高。這種情況下,一般會在腸息肉切除後,不適症狀就會逐漸緩解或者消失,為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患者應該早處理這種會引發不適的腸息肉。03腺瘤性息肉前文也有提到,腸息肉是有性質的,而腺瘤性的腸息肉,不論形態如何,大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