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劇,心理行為異常和精神障礙患者逐漸增多,抑鬱症、焦慮症呈明顯上升趨勢。
隨著人們對精神衛生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討「原生家庭」的問題,甚至把父母稱為「禍害」,把家庭視為「煉獄」,把自己的自卑、羞恥、抑鬱、焦慮、恐懼都歸咎於「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你的心理問題是不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之後,記者採訪了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郭愛寧。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每個人一生都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後結婚成家,重新組建的家庭。其中第一個家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而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又變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
郭愛寧從心理諮詢師的角度提到:不可否認,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影響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父母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等的的確確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從某種角度上說,原生家庭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命運。
原生家庭的第一大影響:性格養成
郭愛寧表示,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從孩提時代建立起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都是來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那麼,哪怕他之後取得再大的成就,他的內心也始終是匱乏的。所以,那些從小與父母親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更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反之,從小與父母疏離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自卑,出現社交困難等狀況。
原生家庭的第二大影響:親子關係
現代社會的家庭裡普遍重視教育。但有些人發現,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與自己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模式如出一轍。比如,小時候被父母「棍棒教育」的人,當自己的孩子一做錯事,往往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壞情緒;從小就與父母關係冷淡的人,當他們想要和孩子親近,卻發現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好好相處。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就在這種強大的延續性。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裡受到的創傷,沒有得到療愈和成長,那麼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悲劇。而近年來對原生家庭控訴最多的,正是這些當了父母的人,當他們面對孩子,才會反思到這個問題。」郭愛寧說。
原生家庭的第三大影響:親密關係
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與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長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經歷中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有所缺失的部分,往往會在成年後拼命加倍找回,甚至帶入到未來的戀愛、婚姻中去尋找,給親密關係帶來困擾;而一個人在原生家庭被滿足的部分,反而容易做出取捨。
心理問題的「鍋」,不應該都由原生家庭來背
郭愛寧表示,在與心理諮詢者交談過程中,她發現很多來訪者常常會陷入到不好的情緒中,不太容易發現自身經歷中好的方面;而在追尋自己被錯誤對待的經歷時,又容易陷入到原生家庭的「死循環」中。
「把所有的心理問題,都『甩鍋』給原生家庭,是不夠全面的,也是不負責任的!」郭愛寧認為,把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歸結於原生家庭,一方面會使人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難以覺察;另一方面,會產生無力感,不利於改善現狀。
郭愛寧說,原生家庭只是我們成長的第一棒,在成長中我們還會遇到其他重要的他人,比如老師、同學、朋友、同事、伴侶……與他們的相處,關係的建立,都可以獲得改變我們的力量。如果能感受到被善意對待,能夠獲得尊重、理解、接納、認可……獲得了愛,就可以獲得滋養。
「很多人理想中的父母,要對孩子付出足夠的愛。但事實上,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也是不現實的。我們需要正視一個問題,父母的成長環境,以及父母的父母,也不是完美的;我們的父母可能在用他們的方式來愛我們,僅僅站在我們的需求角度來說父母給予的愛不夠,這對父母來說是不公平的。」郭愛寧說,更重要的是,過去的經歷沒辦法更改,抱怨父母和原生家庭,於事無補。
「著名心理學家叢非從說,通過『甩鍋』,怨恨父母,總幻想著『如果他們不是這樣,我就不用這麼苦了』,這其實是對現狀的逃避,是不願意為自己的處境負責。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賽跑,原生家庭只是給了我們一個起點,一個初始值,你在這個起點上,走得多塊,走得多遠,走那條路,是你需要自己負責的。父母跟我們共度的也只是賽場上的一個階段,即使這個階段很糟糕,但這也不意味著所有賽程都是糟糕的。並且,我們要意識到,如果早年在父母那裡沒有獲得的情感滋養,那麼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朋友、同學、同事、伴侶,也都有可能會重新給予我們滋養和力量。」郭愛寧表示,在探尋自身心理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歸因,但不能陷入糟糕的循環中,而是應該去追溯方向,哪裡出了問題,哪裡是缺失的,我們對哪裡不滿意,那麼我們就為之努力,作出改變,為當下和以後的生活服務,而不是糾結於過去。
療愈原生家庭創傷:活出愛與力量
原生家庭會影響人的一生,但與其任由自己越陷越深,苦苦掙扎,不如穿越原生家庭中的愛與痛,與自身和解,重塑自己的人生。
郭愛寧表示,在探索原生家庭的問題時,我們應該明白,愛是一種技能,如果我們從孩提時代學會這種技能,長大後就會以這種模式跟別人互動。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學到的不夠,那就需要在今後的人生中,不斷學習。
「俗話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人生的道路是要自己走的,人生的選擇也是需要自己做的,如果自己能夠覺察到問題,並且能夠改變自己所能改變的,那麼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郭愛寧說,那些苦於原生家庭之痛的人,只要願意與自己和解,願意付出很多精力和時間,用積極正確的方法去行動,終有一天會擺脫早先原生家庭的影響,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郭愛寧認為,找心理諮詢師做專業諮詢,也是一種療愈方式,通過與心理諮詢師建立關係,重新感受關係帶來的影響。「也別怕時間太晚,能意識到這個問題,任何年齡段都不晚。人的一生都不斷在變化。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到痛苦,心理脆弱,是局限於對事物的認知和預判,才讓自己活得不自在。要勇敢嘗試,接受更多可能性,比如,接受不完美,接受不是所有努力都會得到回報。以及,在做好妻子、丈夫、父母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自己是一個個體的人,要先過好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生命力,才能詮釋好自己的人生角色。」郭愛寧說。(寧夏日報記者 尚陵彬)
編輯:李志廷